① 內蒙手工藝品都有什麼呀
蒙古族銀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便以使用銀器而聞名。蒙古族銀器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其特點是大方淳樸,精巧細致,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主要有銀壺、銀碗、銀酒具、蒙古族婦女頭飾、銀配飾等。
皮畫
皮畫是蒙古族人民發明的一種很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皮畫用的畫紙是用優質的整張牛皮,經過傳統工藝精製而成。需要諸如特殊描繪、著色、層染、拋光、定型、浮雕凸凹等幾十道工序手工製作而成。成品立體感強、色彩柔和,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刀
蒙古刀是蒙古族牧民們宰畜、吃肉不可缺少的用具,隨身攜帶,既是實用品,又是裝飾品。刀身一般採用優質鋼打制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鋼制、銀制、木製、牛角制、骨頭制等,表面有精美花紋,或填燒琺琅、鑲嵌寶石。
② 幼兒園手工製作蒙古族掛件
簪釵的銀板上鑲嵌紅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藝。尤其是頭飾上,而且,蒙古族喜歡紅色,喜歡鮮亮的顏色,貴重的紅珊瑚正好吻合了他們的這一習俗。喜歡用紅珊瑚、瑪瑙、綠松石來作裝飾。頭飾為珊瑚珠串頭圍帶插各式簪釵,袍服製作亦吸收滿式風格,並注重綉花、貼花、盤花等工藝運用。
③ 內蒙古特色的手工藝品
內蒙特色工藝品分高中低檔次很多,中低端大部分來自民間原生特色可能會存在工藝粗糙等等主要以、民間用品、蒙古刀、皮畫、小工藝品、皮具等等但是質量都還可以材質用的都是採用真品這一點具有北方人淳樸製造特色的。
高端產品主要由文創企業和大型製作企業為主;比如內蒙古榮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由鋅合金壓鑄、手工鑲松石 無論美觀還是製作工藝都獨當一面景色。望採納
可汗碗
④ 小學生手工蒙古包做法
工具/原料:粘土、小刀。
1、准備三塊粘土和一把小刀。
⑤ 蒙古族的頭飾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蒙古族服飾中最華彩的部分。當你親臨那達慕大會、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禮場合時,總能看見戴著華麗頭飾的蒙古族女子。特別是每當姑娘出嫁時,新娘子那銀光閃爍、珠寶垂面的頭飾,總會讓人眼前一亮。蒙古族無論屬於哪個部落,還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婦女的頭飾都會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古韻猶存的頭飾,融匯了民族的集體智慧,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也記述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把一些勞動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為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華麗的蒙古族頭飾,是由金銀珠寶裝飾而成,顯然,這與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關,除了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顯示民族個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為主,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然占據著他們的生活,為此,牧民們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徙。佩飾在漢文化中是作為服飾的點綴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形容更為貼切,她們喜歡珠光寶氣的裝飾自己,並且把頭飾看作是財富和美的象徵。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與這種生活相適應,頭飾也形成了自然古樸的風格。它除了裝飾功能外,又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蒙古族婦女頭飾,是部族間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樸,天成一韻。據有關史料記載,在青銅器時代,蒙古高原就有了頭飾的製作工藝。從遺存文物中發現的耳環、耳墜、頭戴等青銅裝飾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可見這一時期人們的想像力和審美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匈奴、鮮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頭飾多數採用金銀、蚌、玉石、水晶、瑪瑙、金屬和赭石等原料製作。其結構和形制類似於近現代鄂爾多斯和察哈爾婦女的頭飾,整個裝飾紋樣,顯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愛好。到了蒙元時期,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更趨進步。婦女頭飾以多、以大、以重為美,戴大圈耳環,大的寶石項鏈。寶石種類、工藝造型,圖案紋樣在婦女的頭飾上體現得最為充分,豪華程度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如今,民間流傳下來的婦女頭飾,大多是清代的遺存。由於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這一時期頭飾的造型,較前趨向更加纖細、復雜和精緻。或雍容華貴,或古樸凝重,或精緻秀美,或簡約大方,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頭飾種類。一個盛裝的蒙古族婦女,其頭飾輕者有三、四斤,重者達十幾斤。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頭飾,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品了,而是植根於蒙古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它不僅詮釋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內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藝絕美的見證。
由於蒙古族除了在我區聚居外,還在國內多省區分布,頭飾的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不同地區、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頭飾的組合也不盡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顯差異。有的部落還分為姑娘頭飾,新娘頭飾和已婚婦女頭飾,有的地區在戴法上也有講究。與頭飾組合的飾件更是多達幾十種,有簪、釵、發掐、扁方、步搖、吉祥座、耳墜、珠鏈及各類墜環,銀鏈、裝飾性大耳環、金銀項圈等飾件,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琅璀璨。如鄂爾多斯、土爾扈特、和碩特、烏拉特、喀爾喀、杜爾伯特、巴爾虎、察哈爾、布里亞特、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頭飾的結構有石珠鏈墜式、盤羊角式、簪釵組合式、帽子辮套式、珠鏈辮套組合式、額箍後簾組合式等幾十種。工藝上多採用捶打、編結、鏨花、鑲嵌、雕紋等技法。飾件圖案多以各種花卉、蟲草、盤腸、吉祥紋樣居多、造型精美,玲瓏剔透,以鄂爾多斯、烏拉特、巴爾虎、科爾沁最具代表性,可以說是頭飾中的精品。
清代遺留下來的頭飾,極為講究,當時大量使用金銀、珊瑚、瑪瑙、松耳石、翡翠、琥珀、玉石、珍珠等材料精心製作而成,外形特徵變化很大,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大部分頭飾都是以紅色為基調,蒙古族對紅珊瑚、綠松石尤為偏愛,這與民族信仰有關。由於紅珊瑚色澤純正,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貴權勢,被蒙古人視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稱為「瑞寶」。它驅凶辟邪,寓意著吉祥富貴,是幸福與永恆的象徵。松耳石不僅其色澤艷麗,據說它還是神的賜予。因此,民間服飾、佩飾上多用它來做裝飾物。白銀象徵著聖潔,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鄂爾多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服飾文化積淀深厚,頭飾被譽為極品,有「頭飾之冠」的美稱。銀鏈、銀鈴、鏨花貼片相綴,耗銀較多,與成排成串的紅珊瑚鑲嵌,造型華美,工藝精湛,體積和重量都超過其它部落,是鄂爾多斯姑娘出嫁時最華麗的裝飾。鄂爾多斯頭飾式樣較多,每個旗縣都略有不同,多達十幾種。有無後屏和有後屏的,有大後屏和小後屏的,小的後屏垂於肩上,大的後屏光珊瑚珠就得上萬顆,一個個串起來,有順序的排列,整個披掛在後背上,長穗子垂於胯下,隨人的行走而飄逸,遠遠望去,像流動的瀑布。還有的頭飾,面頰兩側的垂鏈有長有短,製作工藝十分復雜,也有輕重、大小之分,有的華麗,有的簡潔,鄂爾多斯婦女戴上這樣貴重的飾物,特別的顯眼。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出嫁,無論貧富都要戴頭飾,通常在民間要准備一副好的頭飾,價格是相當昂貴的。所以,從頭飾的重量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過去一般家庭的女子成親,雖然也要戴頭飾,但用銀很少,鑲嵌的珊瑚珠也小,有的用不起珊瑚就用紅料器代替,重量有三、四斤,價值達二、三百個銀元。而富家女子出嫁時,卻要佩戴重約十餘斤,價值可達上萬銀元的頭飾。比較貴重的頭飾,往往要以尚好的馬匹和成群的牛羊才能換取。無論昂貴還是廉價,頭飾都是女子出嫁時必備的飾物。鄂爾多斯頭飾由連垂和頭飾兩大部分組成。連垂是在胸前左右辮發上垂掛著的辮套發飾,用布和棉絮縫制而成,上面刺綉有各種圖案和鑲嵌著銀飾片和珊瑚珠子。關於連垂的形成,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各部之間互相征戰,勝利者把俘獲的婦女辮子拴系在木緣上以防逃遁,後來演化成今天的連垂。鄂爾多斯頭飾是由額箍、後屏、頰側垂穗、額穗等幾部分組成。額箍一般高十公分左右,上下兩邊綴著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間鏨花銀座上鑲著大顆的紅珊瑚,隔間又嵌著綠松石。前額銀珠子編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開。後屏是頭飾的後大片,上窄下寬呈凸字形,上面綴滿了排列整齊的紅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間部位有一個方形的鏨花銀座,嵌著數顆紅珊瑚、綠松石珠。後小片垂於耳後左右,長三寸,工藝如後屏,綴滿珊瑚、綠松石珠,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的銀質裝飾。面頰兩側的垂穗子,是銀鏈和珊瑚、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對稱,有數條或十幾條之多,長至肩下,尾端吊著銀鈴子,行走起來叮當作響。裝飾用的大圈銀耳環,多數佩掛在面頰兩側的連垂上,大的重約幾百克,有的每側多達四個。一般在佩戴頭飾前,先將發辮束於發棒之內,然後戴上綉有龍鳳圖案的圓頂立檐帽,帽子上還要繫上彩色頭巾。根據當地習俗也有隻戴頭飾不戴帽子的。
按照烏拉特部落的習俗,姑娘出嫁時,要進行分發儀式,然後穿裝打扮,給新娘戴上頭飾。頭飾上面還要戴上水獺皮的圓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帽結,下垂兩條綉花飄帶。整套頭飾由額箍、垂飾、墜子、蝴蝶結、額穗子、釵等組成。額箍和後簾均由大小同樣的鏤空銀座橫排釘綴,銀片上鏤雕著吉祥圖案,並由鑲嵌20個珊瑚珠的墜鏈在下額處連接,然後把面頰兩側各10個由銀、珊瑚、綠松珠串成的垂鏈套在額箍上,垂鏈長於腰際。在流穗上方有一菱形的銀質額頂飾,頂飾轉圈鑲滿大顆的綠松石和珊瑚。烏拉特頭飾戴的時候可以拆分,已婚婦女平時只戴額箍,逢年過節時才戴全套頭飾。有的習俗是根據年齡拆戴,年齡越高戴的飾件越少。相比之下,大漠深處的和碩特婦女頭飾就素雅的多了,它是由一對黑色發套,兩顆珊瑚珠,一個銀釵和額頂吉祥座組成的。發套長110厘米左右,用青色綢緞或平絨布縫制而成,上下兩端刺綉有梅花、荷花、蓮花、牡丹等各種花卉圖案,佩帶時先將頭發梳於頭頂,把辮子裝進發套,順著兩鬢垂至腰際,發套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20厘米長的發套裝飾邊。然後把發套的上口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銀釵串好。把吉祥座固定在額頂處,銀座上對稱地鑲嵌著9顆翡翠和紅珊瑚,頭飾戴好後,可根據季節的變化,也可帶戴帽子,也可不帶戴帽子。冬天戴旱獺尖頂立檐帽,帽子頂部有結,下垂紅綠黃三色飄帶。春秋戴圓帽,其式樣為圓頂,帽口有3寸的裝飾邊,左側釘有紅色或粉色花朵。土爾扈特婦女頭飾相對比較簡單,已婚婦女梳雙辮子,將辮子放入發套中,發套上口嵌三角銀飾邊,然後戴陶爾其克帽,寬帽檐正面為「火」 形圖案,兩側為吉祥圖案。姑娘梳獨辮式封發。蒙古族穆斯林是一個大約只有1500多人口的群體。他們的頭飾與眾不同之處是,頭飾底座為銀質壽形腦盤或鎏金壽形腦盤,並鑲有中間大兩邊小三顆紅珊瑚珠。臉頰兩側掛垂穗子,每側各3條,每條串有9顆珠子,從上往下第6顆為翡翠或綠松石珠子,其餘都為紅珊瑚珠,銀環上掛大耳環,把梳好的兩條辮子,裝入黑絲緞縫制的發套中,垂於腦後,一對發套由5個銀扣相連,銀扣由法郎彩裝飾,再用兩顆大珊瑚珠子固定在發根上。戴頭飾時先用黑紗巾纏頭,戴上頭飾後,在發辮後面把頭紗兩頭用銀卡子串起來,有一種飄逸感。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支古老的部落。婦女頭飾造型具有立體感,主要由羊角式發夾、銀鏤空額箍、額穗、垂穗子、後簾組成。其中尤以垂穗子最引人注目。它的最上面有珊瑚裝飾的銀質蝴蝶,其下面用銀環連著銀蝙蝠和吉祥結。發夾兩側有掐絲鏤空銀飾。額穗子由珊瑚、珍珠串成,呈垂直狀。兩鬢下垂由珊瑚、松石和銀鏈結成的長穗子,發箍上面戴立檐帽,帽頂部有吉祥結。察哈爾頭飾輕便玲瓏,圍箍中間嵌數個鎏金花座。鑲珊瑚、松石珠,兩側鏤花銀飾連接流穗,額箍後面為一彎月形鏨花飾片,接珊瑚、松石珠編成的網狀後簾,簾長及肩,增加了頭飾的絢麗。巴爾虎部婦女頭飾,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傳統特徵,頭飾由額箍、牛角形銀飾組成。銀額箍通體鏨花,前部鑲嵌數顆珊瑚,後墜三個鏤空小銀鈴,兩側為牛角形銀飾,採用鏨花工藝成型,銀片曲饒,層次分明。整個頭飾呈扇形,牛角形邊緣包鏨花銀邊,銀片上嵌珊瑚、松石珠,背面刻有卷草紋,每側垂四條銀穗子,帽子上綴紅纓子,保留了古代貴族的風范。
與其他部落頭飾相比,布利亞特頭飾造型顯得極其簡約。只有額箍上嵌紅珊瑚,兩側垂掛鏤花的銀環,與胸前銀盒掛飾相連,顯得精巧而華麗。生活在科爾沁草原上的科爾沁部落,婦女的頭飾與其他部落相比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簪釵的搭配上。頭帶綴滿四排珊瑚珠,額前鑲嵌長方形綠松石,佩帶時先將頭帶從前額系於腦後,已婚婦女喜歡梳妝發髻。在盤發上插上造型各異簪釵,紋樣精雕細刻,有各種花卉點綴,精巧淡雅,大方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看著這些精美的頭飾,不得不讓人欽佩蒙古族手工技藝的高超。
蒙古族婦女頭飾風格,是歷經百年逐步形成的。它是蒙古族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現,它不僅承載著蒙古族豐富的民族情感,也融會了超凡的想像力和睿智的設計構思。
⑥ 外蒙古有哪些傳統工藝品
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品包括民族服飾、飾品、蒙古靴子、哈達、蒙古包、蒙古刀、銀制酒具、弓箭、馬鞭、牛角製品、真皮動物、工藝品、牛皮工藝畫 、牛角製品、動物骨製品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各類工藝。
⑦ 我國少數民族做的工藝品有哪些
1、赫哲族-魚骨雕:魚骨雕是赫哲人漁業生產的衍生物,是生產生活資源的附屬品。魚骨雕是赫哲人對廢棄物的再利用,赫哲工藝者發現了魚骨有著令人驚純的結構力量和形體的堅強的擴張感。
一種魚身各個部分的骨架有所不同,每種魚的骨架又各有不同,大魚和大魚的骨架又有所不同,赫哲工藝家將不同的骨場、骨刺巧妙組合,由一種「本形」過度到另一種「再生形」的變化,具有形體的極大的多樣性和不可重復性。
如:雄鷹等各種圖案,根據魚骨的天然形狀進行藝術構思,神行並貌,栩栩如生,這也絕非一時一日之功。可以獲得一件完美的骨魚雕,至少半個月才能完成,魚骨雕是赫哲人對自然一種新發展,可為「赫哲一絕」。
2、水族-馬尾綉:馬尾綉,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綉技藝。是民間傳統工藝,被譽為刺綉的「活化石」。
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綉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3、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少數民族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4、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動物、人像其他工藝品,古樸而別致,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東西。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一點帶回去,作為室內裝飾品,它們的特色應該是很足的。
5、維吾爾族-喀什土陶:少數民族工藝品—新疆喀什土陶歷史悠久,遠任新石器時代就有生產,漢晉時代發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獨特的民族風格。
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開拓創新,兼有觀賞和實用價值。其品種主要有碗、盤、壺、罐等。一種供少數民族群眾洗手用的「阿撲土」(即水壺),可稱作喀什土陶的代表作。
(7)蒙古手工作品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⑧ 蒙古皮畫的歷史及工藝
蒙古皮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游牧時代,以羊皮地圖、簡單的裝飾畫最為常見。現代蒙古皮畫除保持古樸韻味外,更加溶入現代民族技法。精選天然優質牛皮,經過特殊描繪、著色、層染、拋光、定形、浮雕凹凸壓制等幾十道工序純手工製作而成。蒙古皮畫以獨特的雕刻藝術、於牛皮上雕刻圖畫、並用蒙古獨特的鮮艷油彩著色,使皮畫具備立體感強,凹凸有致、栩栩如生、色彩柔和,畫面細膩,永不褪色的優點。是極具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的饋贈禮品和室內裝飾品
皮畫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時期,經過漫長的演變,如今皮畫除保持古樸韻味外,更加溶入現代民族工藝技法,成為一種難得的饋贈佳品和高雅的室內裝飾品。
蒙古皮畫,精選草原天然優質牛皮經過特殊描繪、著色、層染、拋掐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壓制等一系列工藝,幾十道工序純手工製做完成。
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天然皮革所具有的皮質皮色,具有線條流暢,構描圖別致,立體感強,色彩柔和等特點,給人以全新的藝術享受。
⑨ 蒙古族的特色工藝品有哪些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准,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只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⑩ 蒙古族有什麼工藝品
蒙古族工藝品有很多,如皮製品、銀器、刀具、蒙古壁掛畫等等:
1、皮雕,如皮質酒囊,雕花的馬鞍,靴子,帽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