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50年代玩具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你在忙啥啊動態圖片 2025-08-18 19:48:29
ae圖片扭曲特效是哪個 2025-08-18 19:46:48

50年代玩具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5-28 14:34:44

⑴ 小時候玩的變形玩具,但應該不是變形金剛,可以變好多種,求名字或圖片或購買鏈接

博派(汽車人)天火-噴氣戰斗機.雨舞滑翔機.旋刃).然後是飛行太保的銀劍-協和式客機,彈弓-鷂式,空襲-F15鷹式,俯沖-F16,飛火-F4鬼怪.山貓號變的是飛船,神風隊的激光炮和鋼鞭是塞伯坦形態的飛機,對了還有彈簧,三段戰士,能變直升飛機.機器衛兵里的刀刃也是.
狂派(霸天虎)紅蜘蛛.驚天雷.鬧翻天是F15超音速殲擊機.沖鋒,輓歌,噴氣機是噴氣式戰斗機.還有狂飆.戰車隊的旋風是武裝直升飛機,爆炸是宇宙飛船.三段戰士閃電是米格25狐蝠式殲擊機,大火車是宇宙飛船,毒氣彈是客機.

⑵ 大人(40後或60後或70後)小時候的玩具(游戲)是什麼(名稱)【注意描述】

第一個叫推鐵環,又名滾鐵環!第二個叫陀螺,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

滾鐵環,舊時傳統兒童游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厘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

用鐵絲做一個圈,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個人活動、集體競賽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競速、有100米障礙(如繞樹叢、過獨木橋)、4×100米接力等比賽項目。

游戲現狀

隨著少年兒童現代生活內容的逐漸豐富,尤其是機動車日益增多,給推鐵環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推鐵環活動,日漸冷落下來。

從拓寬體育課程教材外延、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薦具有地區特色體育運動項目、鍛煉學生體質的目標出發,可以鼓勵兒童參加校園內的滾鐵環活動,或在加強安全教育前提下,倡導山區兒童在田間小路上滾鐵環。

因推鐵環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民族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中,一直保留著這一傳統項目。只是做個鐵環並不難,但在快節奏下生活的人們,已經沒有誰會到處找材料來敲打焊接,為孩子去費上一二天的時間做個不太標准和美觀的鐵環了。

⑶ 50年代的玩具

陀螺,滾圈,空竹,火花,剪紙,折紙,風箏,九連環,牛拉車(線軸、一截臘、皮筋加個棍做成,反復繞幾圈,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的滾動。)拉線人(木頭片上畫出小丑的四肢及軀干五部分,分別鋸下來,上好顏色,將四肢用小釘連接,但不能固定。用線連接四肢,從後面垂下,從兩腿之間留段線,拉動線,小人四肢就上下動。),子彈哨,木槍,風車,猴爬竿等。

⑷ 介紹好看的玩具,謝謝

什麼是玩具(toy)?
簡單說,用於「玩」的器具,就叫玩具。著名教育家、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對玩具應作廣義理解,它不是只限於街上賣的供兒童玩的東西,凡是兒童可以玩的、看的、聽的和觸摸的東西,都可以叫玩具。」玩具不光適合兒童,還適合青年和中老年人,適合從0歲到100歲的所有的人群。它是打開智慧天窗的工具,它讓人們機智聰明。
供人們尤其是兒童玩樂和游戲的產品。距今約5000多年的古埃及文物中已有粘土、木材、獸骨和象牙等材料製成的玩偶,兒童墓葬中有小型飲具和生活用具。距今約3000年的波斯文物中發現有下設圓輪的拖拉玩具。古希臘有用線繩起動的發聲陀螺和動物形象的玩具。古羅馬陵墓中出土了四肢活動的牙雕人像。18世紀德國紐倫堡成為歐洲玩具生產中心。玩偶採用模印工藝,體內裝置機械部件,能表演啼哭、走路等動作。還生產了音樂玩具和發條玩具等。19世紀科學技術新成就應用於玩具設計和生產,促使玩具生產的發展,出現活動畫、西洋鏡、幻燈等光學玩具。1878年美國科學家T.A.愛迪生採用留聲機製成會說話、唱歌的玩偶。19世紀90年代,美國相繼生產了電動小風扇和有軌電動小火車。中國玩具也有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500年的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發現有小型陶豬。距今約3800年的齊家文化遺物中也有陶制玩具和響鈴。風箏和球類游戲也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空竹、風車、滾環、七巧板、九連環等成為中國傳統的民間玩具。20世紀以後,玩具製造業成為重要的工業。30年代德國玩具生產和出口居世界首位。40年代美國玩具生產迅速發展,生產、消費和進口躍居世界之冠。50年代日本玩具工業崛起,出口額趕上德國。50年代末中國玩具工業形成,以北京、上海為主要產區。玩具品種達7000多種。60年代香港玩具工業興起。80年代以後台灣玩具工業有很大的發展

⑸ 50年代末60年代出的人小時候玩什麼

60 70和80年代人小時候玩過的游戲 嚴格的來說,標題不能算是小學,應該是從我開始記事開始算起吧,之間還玩過哪些,已經記得不太多了,並且,先說一下,我所說的「游戲」應該是個泛泛的、我能記得的范圍,裡面有些也許只能算是娛樂,有些甚至只是件玩具而已,而且很多名字我已經忘記了,所以只能根據過程自己配個名稱了。 1)打彈珠。這個應該是我最早的玩的東西了,記得家裡一直有個鐵罐,裡面就裝了不少五顏六色的玻璃彈珠,至於玩法,好象就是誰先打到別人的珠子,然後再打進洞里,就算贏了。我那一罐子彈珠從哪裡來的,我自己也記不清了,只是當時一直很納悶,彈珠是怎麼做出來的?中間的彩色條紋是怎麼弄進去的?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把百貨公司里那一大盒各種顏色的彈珠都買回來,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個是——跳棋。 2)跳格子。不知道這個各地是否一樣,就是在地上劃出幾個格子,然後拿鑰匙或者回型針做成的串狀物扔到裡面,然後單腳著地,在格子裡面把串狀物踢到下一個格子里,依次類推,踢到最後一個格子的就贏了,中間不允許手和雙腳著地。這個游戲應該是女孩子玩的,記得以前都是跟堂姐還有鄰居女兒一起玩 3)影印鋼蹦。這個不知道有多少玩過,現在1分、2分、5分的硬幣少了,這也難怪,人口袋裡都換紅票子了,誰還願意帶一兜叮當亂響的鋼蹦呢?玩法很簡單,削跟鉛筆,筆尖削平了,然後在鋼蹦上蒙一層薄紙,用鉛筆在上面刮刮,紙面上就會印出國徽什麼的,這個算是技術活,因為不小心就會刮破紙,或者把「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字抹黑了。當時自己特意把5分的正面和背面都印了出來,貼在鐵片上,妄想著拿去換糖吃。 4)火 葯槍。這個東西,我一直都覺得很神奇,也一直很想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鄰居家有個哥哥會做這個,看著他把火柴塞進去,然後一扣扳機,「啪」一聲響,就覺得炮火鋒飛、激情萬丈,可是一直都不知道該怎麼做,只知道需要自行車鏈條和鋼絲,於是每次路過修車鋪,都要找幾根鋼絲帶回家,等著也許哪天就做出一把。9月30日的時候在網上看見了一張火 葯槍的圖片,是個當爸爸的做給兒子的,可惜沒寫怎麼做,有點遺憾,希望知道的XDJM告訴我一聲,不過現在鏈條鋼絲好找,上哪找火柴到是成了個問題了! 6)捉蟲。這個好象應該是在有麥子的時候玩。那時候學校操場是土製的,地上有好多洞,可以找個麥芒,升進洞里,一會就能吊出個碩大的蟲子。這個我也干過好幾次,但是從來沒吊出來一個,所以應該算是技術活吧。 7)滾鐵環。這個應該是非常古老的游戲了,因為記得某次在玩的時候,我爸和我媽也躍躍欲試要玩。其實很簡單,就是用鐵絲彎個鉤,然後找個鐵環(最好是木桶之類器皿上卸下來的),用鐵絲推著環跑就行。這個游戲也比較講究技術,因為你要學會讓鐵環在自己的控制下拐彎、加速、跳躍,這個游戲應該絕對可以算是一項減肥運動,彎腰跑那麼久,不掉幾斤肉才怪。 8)紙慣炮。這個慣炮跟之前提的摔炮不一樣,這個是用紙折的,然後地上放一個,用另外一個去砸它,能砸翻過來,就算贏。這個需要砸的一方紙質教好,硬度要足夠厚。記得以前找不到這樣的紙,就在一個慣炮裡面塞好幾個小點的慣炮,結果實戰的時候,一用力,就漫天飛舞了。 9)煙標、酒瓶蓋。煙標應該算是個收集物品,不過收集來之後,其用途跟上面的慣炮一樣,折成長條狀,然後相互砸。酒瓶蓋也是用來砸的,不過先要用磚頭或者榔頭之類將它砸扁平才能用,這個比較費力氣,所以當時我都是去馬路中間找被車子壓扁的瓶蓋,那個又扁又平,基本上被彈起來的可能性較小,實戰中比較實用。 10)打陀螺。我們這邊管這個叫「打李逵」,不知道為什麼,原理都一樣,找個底尖上粗的東西,用繩子抽就行。後來發展到不用木頭陀螺,直接去找那種鵝卵石,抽起來也一樣用。 11)撥小棍。最早玩這個,是用冰棍裡面的塑料小棍,抓一把扔在一起,然後挨個去把把那些糾纏在一起的小棍一一取出,這個過程不能讓別的小棍動,否則就是輸。後來發展到小販那有那種彩色的小棒,很細,而且根據顏色分數不同,最後看誰手裡小棒的分數最多就算贏。 13)管狀槍。有兩種形式的:一種,是用竹管做的,裡面放個樹上長的小果子,另一端用個東西堵上,拿個小棒使勁往裡一推,小果子在壓力作用下就飛出去了,這個是比較高級的,我就見過一次;還有一種,是用冰棍棒,管子的那種,在橘子皮上戳一下,然後再把另一頭也戳一下,這樣管子兩頭就各有一小片橘子皮堵在裡面,然後用跟管子內徑差不多大小的鐵絲從一頭使勁一戳,另一頭的橘子皮就會飛出來。這玩意關鍵時候會失靈,而且橘子皮也不太好找。 14)手翻繩。把一根繩子兩頭打上結,套在手上,通過手部動作,翻成各種形狀,這個需要2個人配合,我自己曾經一個人翻出過飛機來:)不過按我這邊迷信的說法,翻這個會導致下雨,所以一般玩這個都得躲起來不讓大人看見。 15)抓子。主要游戲工具是麻將或者軍棋棋子,將棋子撒在桌上,手裡拿一個,然後上拋,在它落下來之前,迅速抓起桌上的棋子,然後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個。然後再拋,再抓第二個,依次類推,直到手裡抓住桌上所有的棋子。這個游戲很考驗反應力,更考驗的是手的大小,我這么覺得。 16)群體游戲。比如老鷹抓小雞、切西瓜、丟手絹、捉迷藏等,這些應該都玩過,所以沒啥說的,現在的幼兒園里應該還有小朋友玩的。 17)跳皮筋、踢毽子。一直對跳皮筋不屑,因為認為那個是純女生類游戲,不過小學時候有段時間跳這個很瘋狂,每級需要將皮筋抬高,於是皮筋的高度從腳面、腳踝,升到膝蓋、腰部,再到胳肢窩、脖子,最後一級是拿手舉著,這樣的高度,照樣有同學跳的下來,真是夠牛的。 18)斗雞、跳馬。斗雞應該算是標準的男孩子游戲,不要以為這個只是比身體,很多時候還是要看技術的,因為我有個同學曾經一人挑四個(塊頭都比他壯),結果是完勝。我摔的最慘的一次,後腦著地,最後是別人把我抬回去的。跳馬危險性也很高,如果當馬的是個高個子,那最後一跳通常情況下肯定是要摔個人仰馬翻的。 19)紡織鐵片。這個東西我也叫不上名字,我只知道紡織廠里有,大概有20公分長,1公分寬,中間有個圓洞,一邊還有條槽 20)扔刀。玩法就是在地上畫一個方框,中間劃一道左右等分,然後在自己的地屆扔三刀(應該是三刀吧),然後去中線上扔一刀,中的話,就可以在中線上往對方領地劃條線,分成2分,對方選擇1分,剩餘的部分就歸自己,情形就根八國聯軍割咱土地似的。玩這個最忌諱兩件事:一是刀不好,刀把太沉容易倒,削鉛筆的小刀太輕力道不夠,還容易合上;二就是地面不好,有時候一刀下去,眼見中線,結果下面一個石頭,一下就把刀子崩出去N遠。具體玩法有好幾種,記不太清了,只記得某次跟同學玩時,對方一邊占我的地盤,一邊說「肥啊肥啊」,結果流了一地口水。 21)貼紙。現在的貼紙做的很精美,也很方便,只要把後面的膜揭下就行了。以前的貼紙需要在上面抹口水,要抹的很均勻,然後濕面朝紙,貼在書本的顯要位置,使勁按住,或者放床下壓一晚上,第二天揭開表面紙,顏色就印在了上面。賣貼紙的都是一大張整的紙,上面有好多人物,因為買不起,所以一般都只挑其中最喜歡的人物買,誰要是能把整張買下,那就算是小資了。玩貼紙也需要技術,象我這樣的,就經常浪費,貼出來的要麼沒腦袋,要麼是半邊身子,最厲害的是跟我姑要好的一個姐姐,我見過她貼過一個好大的貼紙,就跟印上去的一樣,特別漂亮。 22)玩具人。包括的很多,象變形金剛之類的,一般人買不起,大多數玩的,就是一種胳膊腿還有脖子能動的小人,我只有一個半拉身子的,不過也玩了好久。還有一種是塑料戰斗小人,裡面有拿槍的,有站的,有坐的,有半蹲的,有匍匐的,一袋子大概有幾十個,做工挺粗糙的,全部拿出來,可以擺成各式各樣戰場樣子,還有那種軍用小卡車賣,可以玩戰爭游戲。 23)打飛機。兩個人(或者3到4個),在一張紙上各畫幾個飛機(其實就是幾個「土」字),數量大家商量,圍繞在各自的主基地周圍(樣子不固定),將筆尖定在「土」字尖上,然後用食指頂住筆尾,往前一推,筆倒下時,就會在飛機前面劃出一道線,這就是飛機飛行路線,如果前方有敵方飛機就用筆尖定在「土」字四個邊上,同樣推出筆,劃出的線即為子彈,打中對方則為消滅,最後的勝利屬於誰先擊中對方的主基地,有點類似於經典的游戲《坦克大戰》。由於玩這個需要筆有一定自重,這樣才能劃的遠,所以那陣子我們人手一隻英雄牌的鐵圓珠筆,不過基本壽命都不長。 24)紙飛機、紙炮。紙飛機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更有絕大多數人手裡有廢紙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去折。那時候比的是兩種飛機:一種是長又尖的,比的是誰飛的遠;一種是寬厚的,比的是誰迂迴的的多。這兩門手藝,估計很多人都不會忘記的。 25)丟沙包。這個算是大眾化的游戲了,沒什麼技術含量,一個字-跑!那時候一般都是集體組織的,特別是冬天比較冷的時候,一個班的都在一起,丟沙包,老師也跟著玩,不過一般先挨砸的也是老師。 26)雕粉筆。上課的時候,很認真的看著課本,其實,那是在雕粉筆,不過活一般乾的都很單一,也就是雕個花瓶啥的,再復雜點的,我就搞不定了。 27)算24點。80年代好象經常停電,而且為了節約用電,所以經常就著洋油燈玩,這個應該是最益智的游戲了,通過四張牌,算出一個24,現在想想,都是件很神奇的事,感嘆一句——數學真的很偉大。 28)紙牌。這個紙牌不是平常賭博用的紙牌,而是一種印著「打手」「法官」等的牌,具體怎麼玩我又不記得了,還有的事印的「偷油鼠」「警察」的牌,再後來玩的是一種抄房子的紙牌,估計跟大富翁差不多吧,每個人手裡攥一把寫著N個零的錢,買房子賣房子,玩的很開心,就是這個玩具太貴,被老師沒收幾次後,就沒人再拿來玩了。 29)樹葉。放學回家的路上是一片法國梧桐,一到秋天,就一地落葉,於是落葉也成了我們的玩具。具體玩法:兩人各執一個葉子,將葉子莖交叉在一起,然後一快用勁,誰的莖斷了就算輸。玩這個不能找那種又粗又嫩的青葉子,得挑又老又黃,枯的快剩下絲的葉子,我們一路尋找一路走,於是,每天的放學路就這么被我們一遍一遍的不知不覺的走過。 30)轉紐扣。找個大號的紐扣,用繩子穿進去,然後打上結,一手抓一端,把紐扣放到繩子中間,不停的往裡悠,使得紐扣上的繩子越纏越緊,然後猛的一拉,紐扣就會高速往反向旋轉,然後在松一下手,紐扣又會向之前一樣方向轉,再一拉,又反轉,不停的往復,紐扣也不停的正轉反轉。這個東西後來地攤上有賣的,上面開了口,轉起來會發出嗡嗡的聲音,我買過一個,結果轉的時候,由於速度抬快,把我手都打破了,玩這個尤其要注意:繩子要結實。不然斷了的話,會很危險的。 31)彈弓。差點把這個忘了,這個應該是最具有殺傷力、也是最古老、最現代的武器了,因為即使現在,巴勒斯坦的XD們還是用這個原始的武器跟以色列的M4戰斗著。這個就沒什麼說的了,次一點的用樹叉做的,好一點的用硬鐵絲做的,皮筋多的可以裝上數十個,當初為了做包彈皮,去修車行順了不少車胎皮,結果打不了幾天就壞,前些日子在一個賣刀的網站看見有賣的,50一個,呵呵,東西雖老,價錢可是不低呦。 時間關系,只是整理出了這三十幾個,應該還有很多,以後的日子再補充吧。小時候,家裡不算富裕,所以沒有玩過什麼玩具,唯一的一個噴火坦克,一直都捨不得玩,平時基本都是自己做自己玩,現在長大了,看著超市裡琳琅滿目的玩具,想想現在的孩子那麼多玩的東西,真的很羨慕,但是,心裏面總是覺得,他們少了些什麼,N年以後,他們還會記得那些超市裡賣的玩具嗎?呵呵,也許,他們少的,就是我這樣的回憶吧!

希望採納

⑹ 高分求40,50年代人們玩的玩具,要說出來源,玩法!

彈珠,打口袋,跳房子,陀螺,橡皮筋,旮旯(ga三聲 la輕聲)(羊骨頭製成的。)。

⑺ 50年代的玩具及其玩法

陀螺,滾圈,空竹,火花,剪紙,折紙,風箏,九連環,牛拉車。

⑻ 古代的兒童有哪些有意思的玩具

江漢關博物館聯手南陽市張衡博物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舉辦的《郎騎竹馬弄青梅——古今兒童玩具專題展》,獲「湖北省博物館、紀念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精品獎。

該展覽匯集了兒童玩具類文物精品267件,輔助展品11件,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上世紀80年代。此展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兒童珍貴有趣的玩具。


一隻來自史前的陀螺。

打陀螺是很多人童年的樂事,圓柱形木頭削尖、嵌入鋼珠的陀螺,被鞭子一抽,就穩穩地、歡快地旋轉起來。展覽現場展出了一件石陀螺,來自齊家文化時期。齊家文化形成於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新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過渡的一種重要遺存。

人類早期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到了齊家文化時期,青銅器出現,石器只作為輔助工具使用。可以想見,在當時生產力進步的情況下,先民們已有餘力去磨製一件石陀螺,送給孩子作為玩具。

原始社會的陶響球

聲響玩具,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兒童玩具品類之一,從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原始社會的孩子或已玩這類玩具了。

上世紀50年代,在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上,出土過一種陶響球。這種陶制圓球,由於內部中空,貯有彈丸和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故名陶響球。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我國已知最早、最明確的玩具之一,堪稱聲響玩具的鼻祖。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時代先民最常用的樂器。但毋庸置疑的是,後世不少聲響玩具,是在陶響球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本次展覽就展出多件聲響玩具,如,漢代的灰陶手鈴、搖鈴、唐代的褐釉瓷哨、宋代的磁州窯羊哨、核形哨及明代的靴子哨等。

其中,一件灰陶響魚,腹部中空,內有陶丸,拿在手中搖晃,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和今天的搖鈴幾無區別。其質地雖然原始,但靈動的魚尾叫人無法不佩服漢代塑形大師的奇思妙想。

中國古代三大益智玩具

古代智趣類玩具頗多,有益於啟蒙開智,促進動手能力,七巧板、魯班鎖、九連環堪稱中國古代三大益智玩具。

七巧板是古老的益智拼圖玩具,可拼成各種人物、動物、橋、房、塔等,是培養幼兒觀察想像力的好夥伴。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它是「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古

代榫卯結構製成的可拆裝益智玩具,託名木匠祖師爺魯班,故名魯班鎖。今天的益智玩具中仍可看到它的身影。九連環也是古代著名的益智玩具,《紅樓夢》里有林黛玉巧解九連環的記載,周邦彥也留下關於九連環的名句「縱妙手、能解連環」。

這些玩具看似簡單,但設計科學巧妙,幾個簡單的部件,就變幻無窮,玩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甚至還需要大量創新思維。真是妥妥的「燒腦游戲」,充分體現了咱老祖宗博大精深的智慧。

出現於晉代的竹蜻蜓

竹蜻蜓出現於1700多年前的晉代。手動快速旋轉,可以使其飛升。這種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傳教士驚嘆不已,將其稱為「中國螺旋」。飛機螺旋槳的發明、哆啦A夢的飛翔技能,或源於此。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唐代大詩人李白這首《長干行》中的青梅和竹馬代表著愛情,現實里的竹馬卻是兒童們的最愛,是古代兒童仿騎馬的玩具。

魯迅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從古至今,愛玩都是兒童的天性。很多古代玩具以不同形式留存下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民族的經濟、思想和文化面貌。

據了解,該展覽2019年在江漢關博物館展出的三個月期間,累計接待社會各界觀眾12萬人次。有觀眾參觀完留言稱,展覽帶來滿滿的感動和回憶,「童趣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靈感,帶來了更多走出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還有觀眾稱展覽「特別美好,特別純真」,「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回想起那時無憂無慮的時光,還有天真爛漫的笑容」。

⑼ 看看現在最潮的人 童年時都玩了些啥

看看現在最潮的人 童年時都玩了些啥
2015-05-28 09:12 來源: 新浪時尚 作者: 分享
小朋友們最愛的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來了,但也不妨礙我們這些「大朋友」們利用這一天回到過去,回味童年。哪怕是現在時尚圈裡同在一個弄潮兒里的ICON們,記憶里的童年也是不一樣的,50後、60後的童年充滿了小夥伴們的追逐嬉笑;70後、80後憶起童年,都是對鐵皮玩具、彈珠滿滿的追憶;90後、00後的童年裡,有的是電子游戲帶來的刺激……想不像知道你的時尚ICON們小時候都玩了些啥?
50後:苦澀中的樂趣格外難忘
出生在50年代的人,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少年兒童。他們出生時,戰亂剛剛平息;少年時,遇上三年自然災害;上學時,又趕上罷課……50後的童年是苦澀的,但也正因為藏在苦中的樂趣,讓50後充滿了童年難忘的回憶。
風靡50年代的斗拐
那個時候其實沒有什麼像樣的玩具,小朋友們只能聚在一起想著法子玩。男孩子們會聚在一起玩「斗雞」,分成兩隊,找塊空地,「戰斗」就開始。所謂「斗雞」,又叫「斗拐」,就是一腿獨立,另一條腿盤屈胯前,雙手或單手握腳,膝蓋向前突出以攻擊對方,先失去平衡或雙腳落地的一方為輸。女孩子們喜歡拿針線活當平時的樂趣,秀秀花什麼的,和現在小姑娘們愛玩的十字綉還不一樣,那時候綉枕巾、綉手帕、綉門簾什麼的,圖的也是好玩。
綉花
60後:一根鐵環圈起來的友誼
60後們的童年時光相比50後,還是一樣的艱苦,物資相較現在也貧乏,還是那句話,可以玩的東西不多。那時候,有一項玩具,也可以說是體育運動,風靡了大街小巷,那就是——滾鐵環。滾鐵環就是用扁鐵或鋼筋彎成一個直徑約40厘米的圓圈,或是直接找一個桶箍,另用鋼筋做一支有彎鉤的把手就行。操作時,用鐵鉤推動鐵環向前滾動,以鐵鉤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彎。
滾鐵環
滾鐵環也是當時大朋友小朋友中間,最新潮的玩物了,誰家能用鋼筋焊一隻鐵環,那一定是被小夥伴們羨慕慘的。如果在路上,一不小心遇到另一個玩滾鐵環的「潮人」,那明裡暗裡的比賽可就開始了!如果是一群小夥伴一起玩,那更是一副歡樂祥和的畫面,大家會比賽誰先把鐵環滾到學校。別看小小鐵環,滾起來還是很靠技術很耗體力的,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的小夥伴們都比現在的小孩體質要好的原因。
70後:無法釋懷的鐵皮玩具情結
70年代開始,小朋友們可以玩的東西漸漸豐富起來,當然是比不上現在的高檔玩具,但土玩具也有土玩法,而且能玩的不亦樂乎!小姑娘們玩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小漢子們趴在地上玩彈珠、摔泥巴、打彈弓,聽起來野蠻,但也是簡單中透著歡樂。
跳房子
玩彈珠
除了這些「土」玩法之外,那時候最熱門的玩具要屬鐵皮玩具了,一般的市場上都能買到的鐵皮製的發條小玩意,小青蛙啦、大公雞啦,也有小汽車、小火車之類。這裡面要屬鐵皮小青蛙最「大眾臉」了,這個上滿發條就向前猛蹦的傢伙可是能勾起不少70後無法釋懷的鐵皮玩具情結哦。
80後:電子的游戲,移動的游戲
相比起50後、60後、70後,80後的童年簡直泡在了蜜罐里,那些繼承來的游戲在小夥伴們中間熱度不減,比如跳皮筋、丟沙包、彈珠啥的,一種叫洋畫的東西開始風靡,看誰能把這些花花綠綠的小紙牌拍翻,誰就能贏得更多。那個時候,能一手捏上一大打洋畫可是相當牛氣的。
洋畫
跳皮筋
電子設備的發展,給80年代的小朋友們帶來了無限歡樂。如果你也是80後,說起小霸王學習機、電子游戲機,你一定眼睛一亮,它們一定占據了不少你學習之外的游戲時間。什麼「魂斗羅」、「超級瑪麗」,一定是你如數家珍的電子啟蒙游戲。我堵10張洋畫,你一定還記得怎麼給魂斗羅調出30條命。
小霸王學習機
掌上游戲機
那年代裡,游戲不僅「電子」化了,還「移動」化了呢!掌上游戲機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屏幕不是彩色的,聲音不是立體聲的,但不妨礙貪吃蛇、俄羅斯方塊成為80後小時候打法時間的好夥伴。
90後:電子游戲高級到另一個維度
到了90後,可以玩的東西就更高級了,每家每戶也開始普及電腦,電腦游戲把課余時間的質量提升到了另一個維度,那種新鮮勁兒也讓不少小夥伴沉迷於此,也是一些家長和老師不願意看到的。
電腦游戲
和愛玩電腦游戲的男孩子們比起來,90後小女孩們最愛的可能要算芭比娃娃了,把娃娃穿成小小的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未來的時裝大師們是從給芭比娃娃設計衣服開始的呢?
芭比娃娃
00後:大人玩啥我玩啥我比大人更會玩
00後小盆友們的生活還需要贅述嗎?iPhone、iPad、各種平板電腦成了他們最好的玩具,玩得比大人溜,玩得比大人們利索,只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羨慕幾十年前的那些瘋耍在一起的小朋友們呢?

⑽ 90後小時候的玩具有哪些

調查顯示,80%的獨生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兩成孩子認為自己沒有知心朋友,四成孩子覺得同學不喜歡自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提醒家長,多給孩子提供交流的機會,遠離孤獨的「插電」游戲。

八成獨生子女有攻擊性

又快到六一兒童節了,很多家長又開始忙著給孩子准備禮物。遙控車、MP4、掌上游戲機……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的玩具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精緻,但卻潛伏著「教育陷阱」。專家認為,這些高科技「插電」玩具使得現在孩子獨立游戲的時間遠遠超過以前,而集體活動的匱乏,會使孩子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出現不適應的現象。

此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獨生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他們的言談舉止很容易傷害別人,比如在公共場合很大聲地議論某人,說「某某真傻」或者「某某長得真難看」,他們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孫雲曉認為,這與獨生子女缺乏集體生活有很大關系,「如果能有更多的同伴交往,他們就會有這樣的意識。所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集體游戲,多過群體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童年游戲趨向個體化、虛擬化

出生於50年代的李女士,現在還對課間的集體舞津津樂道,她甚至還清楚地記得當年跳舞時候唱的歌曲。「那時候一下課老師就帶著同學們一起跳舞,我從三年級一直跳到六年級。當年的游戲都很簡單,但都是很多人一起玩的,比如男孩玩的彈球、撞拐,女孩玩的跳皮筋、抓石子兒。」這樣的記憶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還有所延續,跳繩、跳房子、扔沙包、滾鐵環是他們共有的童年印象。但80後則開始了更加「自我」的童年。「我們小時候的娛樂以玩游戲機和看電視為主。被稱為『紅白機』的小霸王游戲機是我們這一代孩子最親密的夥伴。超級瑪麗、魂斗羅相信所有的80後都不陌生。」生於1984年的小輝說起游戲機眉飛色舞。90後更是缺乏集體活動的空間。各種補習班幾乎占據了所有的課余時間,而網路游戲的發展讓這一代孩子在游戲的「個體化」趨勢上又增加了「虛擬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