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分高分求一些好看的風景及人物肖像的圖片打包的下載地址
這張不錯!··
Ⅱ 急需10個名人作文素材
(1)美國總統林肯
這個人物相信你不會感到陌生吧?
人物經歷:
林肯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最受群眾歡迎的總統之一。盡管如此,但在他成功的背後,卻有著無數的辛酸和坎坷。
在林肯年輕時,家境一盆如洗,少年的他生活在農村裡,然而林肯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他發憤圖強,攻讀政治學。後來好不容易成為了一名小律師。可是心懷大志的林肯哪會滿足於小小的律師呢?他暗暗地下決心,在政壇上出人頭地!
再接著的幾年裡,他多次競選議員,可無一例外地失敗了。生活的曲折,沒有挫傷他的信心。林肯就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的往上跑。沒有強大的「後台」,沒有過硬的「靠山」,有的只是百折不撓的「意志」。終於,林肯成功了!他成功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總結一句,林肯的一生是奔波勞碌,充滿坎坷的。他的成功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對自己的信任。
素材適用話題:生活的挑戰、陽光總在風雨後、磨礪意志的寶劍、堅持就是勝利……
(2)朱鎔基
人物經歷:
朱鎔基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清正廉明、作風過硬的好總理。對於貪官污吏,他毫不手軟,一律揭發抹殺。也正因為如此,使得他得罪了不少高官權貴,於是他被「貪官污吏」孤立起來,至於在政壇上顯得孤立無助。
然而,這並不能削弱朱鎔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在政治上,他始終堅持著清正廉潔的作風,使得新中國在新生之際得以茁壯成長,為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素材適用話題:駐守良知、良知是一種力量、熱愛祖國、堅持自我……(只有說得通皆可)
(3)平凡與不平凡
內容: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個中國人去做,那麼他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鑒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素材適用話題:成功在於細微處、成敗僅一步之遙、細微之處見真知,等等
(4)命運就在手裡
內容:
一天一個遭遇生活挫折的年輕人,垂頭喪氣地來到佛陀前,向他詢問道:難道世上的一切真的是命中註定的嗎?努力、汗水、拼搏……這一切只是多餘「掙扎」?
佛陀笑著讓他伸出手掌,指點著說道:這條是生命線,這條是愛情線,這條是事業線,那麼命運在哪裡呢?
年輕人豁然開朗。(原來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素材適用話題:把握自己的人生、自己就是人生的工程師……
好了,我就不多說了!就寫到這里吧!你可以用閑暇的時間,去收集更多的作文素材。
希望上面的素材能夠幫助你!
好吧,我就再補充一點:
(5)斷臂的維納斯
內容:
世界聞名的維納斯,在被進入法國博物館之前,是一樽完整的雕像。僅僅因為挖掘時的一次意外,這樽雕像失去了雙臂。對於維納斯,這是一次契機:失去雙臂的維納斯,非但沒有因此黯然失色,而且煥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美感」。
她沉靜的表情里有坦盪有自尊,她不是他人的什麼人,所以無須取悅;她不想高傲,所以就沒有必要裝腔作勢。因此,這樽雕像具有意義非凡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素材適用話題:得與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學會放棄、學會舍棄,才能擁有更多……
(5)米開朗琪羅
內容:
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具有非凡眼光的雕刻家。他那敏銳的洞察力,正是一件件優秀藝術品的「接生婆」。
一塊普普通通的大理石,在眾人的眼光里,它毫無任何藝術價值,就連有名的藝術家都認為「朽木不可雕也」。然而,當這塊石頭遇到米開朗琪羅,一件偉大雕刻就因運而生。在米開朗琪羅的高超的雕刻技藝之下,這塊石頭竟成為世界知名的藝術品,它就是著名的「大衛像」。
素材適用話題:學會發現美的存在、美無處不在、欣賞讓世界更美好……
Ⅲ 就是那種由很多張人物肖像照拼成的一張大的人物肖像
首先,你的電腦必須配置要很好,包括獨顯。
正如你所說的,通過各自照片的明暗特點對應在那張人臉的位置,這工程量就太大了,而且不可能完全合適,我所說的辦法就是在人物輪廓上用照片覆蓋,並調整顯示程度。達到疊加的效果。
以下步驟均在ps上操作;
1.選出你要做的那張大的人物肖像作為背景,設置像素到300。並將圖片顯示為50%(按主鍵盤區的數字5就可以了,0是100%顯示,5是50%顯示,類推)
2.選取其餘的人物素材(所有素材調整顯示程度為50%,或更高,素材顯示程度高,背景就低了,自己斟酌),ALT+T調整素材大小,放到合適位置(所謂合適,其實無需考究,你不可能完全合適,只是用圖片填充而已),持續……
3.用相片填充的以謳歌特點就是類似馬賽克,是方格的,而背景的人物肖像是自然的線條,解決方法是:A:選取足夠的相片填充(圖片素材多了,每張素材顯示的就小了,鋸齒就小了,圖片量太大不太實際);B:填充完成後,將所有素材圖片合並圖層,在該合並的圖層上添加蒙版,用畫筆沿著背景的人物輪廓塗擦,畫筆羽化設置到50左右。
4.……
Ⅳ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誰畫的
是列賓……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 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
列賓是十九世紀後期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以其豐富、鮮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肖像畫,他的畫作如此之多、展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如此廣闊和全面,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1844年,列賓出生在俄羅斯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其父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在屯墾地辛勤勞作,童年的列賓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和艱難,他也不只一次親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驅趕著由此經過,這些印象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素材。但列賓的繪畫才能是受到了在畫坊當學陡的表哥的影響。表哥時常給他帶回一些紙張、顏料、畫筆,耳濡目染,列賓逐漸對繪畫著了迷。
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術學院,習畫6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了大金質獎章和公費到義大利、法國留學的機會。1876回國並開始了堅持不懈的創作。
俄羅斯一些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寫實派畫家和雕刻家組成的「巡迴展覽畫派」主張真實地描繪俄人民的歷史、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專制制度。1878年列賓加入該畫派,創作了大量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其現實主義繪畫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畫家的成名之作。畫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著。列賓在油畫中塑造了11個纖夫,他們的年齡、身材、性格、體力、表情各不相同,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是沙俄專制下普通民眾奴役般的生活,更體會到了他們的智慧、善良和力量。這也正是畫家的創新之處,巡迴畫派藝術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當作同情、可憐的對象,而列賓在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人物的神態和姿態來充分體現人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給人以激勵、震撼。19世紀80年代以後,列賓被公認為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泰斗,成為巡迴展覽畫派的旗幟。
列賓的創作中始終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同時他本人也與進步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繪制了許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爭」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描繪流放者突然回家場景時的《意外歸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幅油畫就象是一部小說向人們講述一個革命者被流放後經受了怎樣的痛苦,家人是多麼的悲傷,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後他和家人是多麼的意外、興奮。這是畫家創作鼎盛時期的一幅作品。畫家的繪畫天賦在該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畫面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襲黑衣的老婦人剛從坐著的椅子中站起來,轉向「歸來者」,似乎要撲過去擁抱,又抬不動腳步;桌邊坐著的兩個孩子,稍大的男孩兒欣喜地抬起頭注視著,嘴巴吃驚地半張著,好像要喊出聲來;較小的孩子有些膽怯地把目光從讀著的書本移向「陌生人」;……再看歸來的「流放者」,個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腳上是沉重的沾滿泥土的靴子,他是經歷了長途跋涉才得於與親人相見,他的姿態有些猶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這久違的家中他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但他的神態卻透出堅毅、勇敢。從流放者身上我們感覺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列賓抓住「流放者跨進門坎的一瞬間,他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表情、行為」向人們展示「驚喜、意外」及其它種種復雜的情感。畫家其它革命題材的作品還有《泥濘路上的押送》、《宣傳者的被捕》、《拒絕懺悔》等。
在歌頌當時革命英雄的同時,列賓對以「歷史事件」為主題的歷史畫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後人留下了《伊凡雷帝殺子》、《扎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的回信》、《索菲亞公主》等不朽的歷史畫作。其中《伊凡雷帝殺子》最具代表性。這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個歷史悲劇。伊凡雷帝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沙皇,從歷史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雖然阻力重重,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利於中央集權的改革,備受後來彼得大帝的推崇。但伊凡雷帝生性殘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聽了別人的讒言,懷疑兒子篡位,在一次與兒子的爭吵中,伊凡雷帝使用權杖擊中兒子的太陽穴,致使兒子最終喪命。畫家選擇這一悲劇情節精心描繪:深紅色的地毯上,緊緊摟抱著鮮血如注、垂死的兒子,伊凡雷帝的瘦臉上,瞪著兩只驚恐萬狀的大眼珠。像是在後悔,又像是在祈求兒子不要死,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那種不可逆轉的弒子之痛。畫家通過該作品,一方面,預示伊凡統治瀕臨滅亡,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要失敗;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人類情感的復雜性,人性和獸性交織在一起。列·托爾斯泰觀看了這幅作品後感概:「好,太好了,技藝那麼巧妙,又不露痕跡。」
列賓自己也曾說:通過歷史畫,為痛苦的悲劇尋找出路。
列賓一生創作都非常勤奮,對每幅畫都精益求精,他不僅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在世界美術史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俄國畫家。1844年7月24日生於烏克蘭丘古耶夫,1930年9月29日卒於庫奧卡拉。早年隨聖像畫師學畫聖像,1864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1871年參加畢業生命題創作競賽獲金質大獎。1870~1873年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為了創作這幅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他兩度到伏爾加去,深入觀察纖夫生活,使畫面上的纖夫既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壓迫的人,又是具有堅強毅力的生活的強者,表現了人民的強大力量和精神美。1873年去法國進修,繪畫技巧得到進一步提高。1876年回國後藉助小城鎮的宗教習俗畫的一系列風俗畫,反映了農村中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導致階級分化的加劇。他的歷史畫也很出色。代表作《索菲亞公主》和《伊凡雷帝殺子》、《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表現了悲劇性沖突,刻畫了復雜的歷史人物精神面貌和心理變化。他還用畫筆描繪了19世紀後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斗爭,代表作有《拒絕臨刑前的懺悔》、《意外的歸來》、《宣傳者被捕》等。他也是一位肖像畫家,他把為同時代名人畫像看作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在一系列肖像畫中,最傑出的是《穆索爾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爾斯泰肖像》。還喜歡用輕松、歡快的筆調描繪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實際上是一種類似風俗畫的肖像畫。在皇家美術學院任教的14年中,他為俄國美術界培養了一代後起之秀。晚年以自傳體形式寫了回憶錄《撫今追昔》。
為了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畢業前曾兩度到伏爾加去,對纖夫的生活作了長期的觀察,畫了許多速寫,熟悉並了解他們的個性和生活經歷。在經過反復推敲和長時期的醞釀之後,列賓筆下的纖夫們,既是苦難的生活底層的人們,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強者。在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11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畫面上對伏爾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使這幅尺寸不很大的畫面具有宏偉深遠的感覺。它不僅揭示了現實的矛盾,同時肯定了社會的積極力量,使俄國風俗畫增添了新的語言。
列賓的歷史畫:畫家把歷史人物復雜、矛盾的精神面貌,通過緊張的 戲劇性的場面揭示了出來。在歷史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則以英雄的群像和樂觀的色彩,描寫了17世紀查波羅什部落的一段歷史。畫面上有20多個人物,表現了查波羅什人熱愛自由和勇敢豪邁的性格。列賓還以19世紀後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斗爭為題材,畫了一組油畫。其中聞名的有 3張:《拒絕臨刑前的懺悔》 《意外的歸來》和《宣傳者被捕》。
列賓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畫家,他把肖像畫稱作"最有現實意義的繪畫體裁"。他為同時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
列賓在改革後的皇家美術學院任教14年,為俄國繪畫學派培養了一代後起之秀。
列賓在晚年,曾以自傳體的形式寫了回憶錄《撫今追昔》,用生動的文筆寫下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經歷,回憶了他和藝術家們的交往,以及他主要作品的創作經過,還附有他對當時歐洲繪畫的評論及書信10餘篇。這本讀物對了解19世紀後期俄國的藝術概況,很有參考價值。
Ⅳ 怎樣畫好人物肖像
(一)人物特徵的表現
人物頭像不僅有復雜的結構,更有豐富的表情。在循序漸進的素描寫生中,先訓練抓「形」,在較熟練地掌握了形的基本規律後,逐漸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樣便要求頭像的塑造時注意模特兒的形象特徵。
魯道夫·阿思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曾證明出人在視覺上存在兩種習慣傾向,即整平化與尖銳化,在整平化傾向化的人往往強調對稱,剔除細節,消除傾斜,有尖銳化傾向的人則產生分離,加強差異,強調傾斜。這兩種傾向都不利於造型,整平化的缺點更為有害,它易呆板的毛病是肖像個性化的嚴重障礙。
頭像的生動神態的捕捉,主要取決於五官表情區的刻劃。安格爾說:「畫頭像時,一個藝術家所最關心的就是讓眼睛說話,即使是一般的眼睛,首先應該畫眼窩,然後過渡到隆起的鼻子。眉毛的運動方向也是表情的關鍵,嘴角對微妙表情的變化反映更加細致准確。
(二)另外,手在某種精神狀態下的意識的反應,也會把面部要隱藏的東西暴露出來。畫家所作的是把他對手的觀念與真的手的概念統一起來――用真的手的概念去研究手的用途,使用方法和規律。畫手就先要了解它的結構,從幾何結構,即從圓柱體、立方體來理解對的方法,手與表現,手與性別等等。
(三)衣紋:衣紋的表象來自人體的結構和自身的質地,產生衣紋的原因:(1)與人體的形體結構相一致,是力的作用,與人的運動或外力有關;(2)由服裝本身的樣式有關;(3)長期折疊形成的;(4)衣服自身垂力產生的垂感。
(四)線型與衣料的質地
由一料的質地不同,影響衣紋的形狀如絲綢類的質地較薄的衣服,衣紋多而密,線型也較柔圓。麻布等硬質類衣紋多用折線、直線,線型方而短,呢絨及化纖織物,衣紋少而挺。我國傳統繪畫對衣著的造型,也有很高見解,並總結出一套不同於西畫的完整的表現樣式和體系,沈宗騫在《芥子圖學畫編·人物談話》中說:「周圍骨骼要從衣外看出,何處是肩,保處是肘……,凡此皆骨骼之隱於衣中,而於作紋時隨筆寫出。」「先將裸體骨骼約定,後施衣服。」其中道出衣服結構與人體結構之間的關系。
以線為主畫衣紋,須更加重視衣紋的提練,概括和取捨。寫生時要充分發揮線條的疏密,長短,虛實節奏等效果,有時並帶有一定的裝飾性。這一點在中西繪畫中有異曲同工的一致性。
(五)全身人物著衣寫生
它是肖像畫的一種,也是收集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它在胸像的基礎上,更推進一步,要求畫者對整體的了解和掌握,對整個人物形體各部分的刻劃與協調能力的提高。對人物個性的體現將是全面的,甚至包括場景在內。
(六)手的具體畫法
現在通常畫的人物素描形式是:頭像,半身像和全身像。通常的繪畫次序是從基本的頭像開始,到半身像,再到全身像。
1)繪畫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盡量去模仿自然,看到什麼就畫什麼,面部為主要刻畫的對象,手其次。
2)畫的時候身體需要簡要處理,衣紋和明度要注意不要太搶眼,充滿體感即可,突出面部。
3)頭發處理要深些,面部不要太暗。
1為構圖;2為尋找結構;3為刻畫和調整後的效果.
第二節:鼻子、眼睛、嘴巴、耳朵
一、構圖
1、構圖在整個作品的完成過程中很重要,構圖的大或小以及位置的偏或斜,都會影響畫兒的最終效果.
2、在構圖過程中要多用水平和垂直的輔助線,有了這些輔助線,就能及時較容易地發現繪畫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注意這些輔助線不要急於擦去,在往後的較深入刻畫時,這些輔助線大多數會融入進畫面.
3、構圖是一個高度概括的一步,要抓大的形體走勢,用直線概括成簡單的幾何形體,盡量舍棄局部細節.如鼻子可以概括為長方體;眼睛則為球體等.
4、在整個構圖過程中,用筆要輕,即線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活線),並不要求每條線位置都准確無誤,為以後的修改留下餘地.
二、結構和大關系
1、在上一步基礎上,進行較細的描繪,注意描繪對象的結構同樣要用直線,概括出局部的形體以及轉折,同時應對重點描繪對象略加以強調,使之醒目,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始終明了描繪的主與次的關系,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安排(畫都應是有突出點的,有條理主次的).
2、在尋找結構過程中可適當略使明暗,在明暗交界線結構轉折的地方用筆適當放重,並向暗部略有幾筆過渡,使之形成面的轉折.
3、在尋找結構中也同樣要考慮到整體,要讓局部始終服從於整體.
4、利用各種輔助線反復檢查整體局部的形、結構是否正確無誤.發現有偏差應立即修改,哪怕是極小的也應馬上改正過來,因為此時修改相對還較容易些,等到進入深入刻畫階段再來修改,就會麻煩多了.
5、檢查時除了多用輔助線,還有一種方法,即換個角度檢查,比如把畫倒置,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於長時間同一個角度來看一幅畫,在視覺上已經產生適應性,對所看到的對象反映趨於遲鈍,換個角度會很容易發現問題的所在.
三、深入刻畫
1、進入刻畫階段時還應時時注意刻畫對象的主次關系,主要刻畫對象要始終優於次要對象,對於人物五官的刻畫,一般情況下主次順序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但根據側重的情況不同也會不同的主次關系,比如模特的嘴巴特徵特別明顯,就有可能把嘴巴的刻畫放在主要位置.
2、"近實遠虛"也是刻畫時應遵守的一般規律.但對於畫面的主次關系而言,主要刻畫對象應優於"近實遠虛".
3、刻畫時骨點的強調也很重要.把握好骨點也就有了內質,堅實有力,使所表現的對象不至於留於表面.
4、在整個深入刻畫的過程中,整體關系始終優於一切.在整體關系的協調下,才會有主與次,近實遠虛的相應關系.
四、調整
1、調整是最後一步,也是關繫到作品最終效果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通過了前面一系列的工作以後,回過頭來再看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不和諧,比如有些地方刻畫的還不夠,有些地方則刻畫得過了頭,甚至有些地方還會有錯誤出現,這些都會影響到畫的整體效果以及主次關系的表現,適當加以調整修補是很重要的.
2、在調整過程中還要始終以整體效果為目的.對於不和諧的地方要毫不手軟地加以修正,不要因為某一局部刻畫得很精彩而捨不得修改,要知道正是這不該精彩的地方的過於精彩破壞了整體的協調,從而造成整幅畫的不精彩.
第三節:石膏像
石膏素描是學習素描的起步和入門,一件精美的石膏素描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並且石膏因為沒有色彩的變化,更有利於初學者集中精力把握整體特徵、比例關系以及明暗變化.
(七)小結
素描(線描)人物寫生,綜合起來說就是先由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四階段的寫生訓練,每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但從整體到局部,由局部再加到整體這一方法是不變的,多訓練、多研究、多比較,方能一步步的取得進步。
三廷五眼,三高四低。這是最重要的
初學者要打好造型問題,型一定要抓准。
那麼抓型就要學會觀察方法和比例問題,可以退後站的遠一點,比例可以通過你手中的鉛筆和畫紙的距離相比較來拿捏。
造型是關鍵,在平時你可以寫生和臨摹相結合一起來提高。
先解決造型問題,那麼明暗啊,調子啊都是後面可以抓上去的。型如果不準一切都是徒勞。
學素描。最長見的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形體打不準的問題。就好像把女人形畫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畫成老年形。這個時候就要調整觀察方法,先觀而後察,看形不看線,顯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線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邊緣變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徵。再找出大小、長短不一的正確比例關系。
第二個問題就是愛畫花掉。就是要麼暗面到處都是光亮區域,要麼亮面到處都是黑斑區域,讓人感覺形體的受光面與背光面異常凌亂。鋪調子的色度不夠均勻,第一層色度畫不均勻,用線過於凌亂。這個時候就要注意鋪暗部調子時用筆一定要均勻,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調子的同時要注意與結構相結合。作畫時必須避免盲目用線,注意到線條一定要表現到形體、體現到結構的轉折。
第三個問題是到處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還沒有色度變化,就是老師愛說的畫膩了。這個時候就注意一下。人物都是有骨有肉、有方有圓的形體,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時,該方的畫硬一點,該圓的畫軟一點,亮部轉折輕而准確,用筆用線得當,其毛病是可以克服的。
Ⅵ 怎麼畫人物肖像彩色人物最好
(一)人物特徵的表現
人物頭像不僅有復雜的結構,更有豐富的表情。在循序漸進的素描寫生中,先訓練抓「形」,在較熟練地掌握了形的基本規律後,逐漸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樣便要求頭像的塑造時注意模特兒的形象特徵。
魯道夫·阿思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曾證明出人在視覺上存在兩種習慣傾向,即整平化與尖銳化,在整平化傾向化的人往往強調對稱,剔除細節,消除傾斜,有尖銳化傾向的人則產生分離,加強差異,強調傾斜。這兩種傾向都不利於造型,整平化的缺點更為有害,它易呆板的毛病是肖像個性化的嚴重障礙。
頭像的生動神態的捕捉,主要取決於五官表情區的刻劃。安格爾說:「畫頭像時,一個藝術家所最關心的就是讓眼睛說話,即使是一般的眼睛,首先應該畫眼窩,然後過渡到隆起的鼻子。眉毛的運動方向也是表情的關鍵,嘴角對微妙表情的變化反映更加細致准確。
(二)另外,手在某種精神狀態下的意識的反應,也會把面部要隱藏的東西暴露出來。畫家所作的是把他對手的觀念與真的手的概念統一起來――用真的手的概念去研究手的用途,使用方法和規律。畫手就先要了解它的結構,從幾何結構,即從圓柱體、立方體來理解對的方法,手與表現,手與性別等等。
(三)衣紋:衣紋的表象來自人體的結構和自身的質地,產生衣紋的原因:(1)與人體的形體結構相一致,是力的作用,與人的運動或外力有關;(2)由服裝本身的樣式有關;(3)長期折疊形成的;(4)衣服自身垂力產生的垂感。
(四)線型與衣料的質地
由一料的質地不同,影響衣紋的形狀如絲綢類的質地較薄的衣服,衣紋多而密,線型也較柔圓。麻布等硬質類衣紋多用折線、直線,線型方而短,呢絨及化纖織物,衣紋少而挺。我國傳統繪畫對衣著的造型,也有很高見解,並總結出一套不同於西畫的完整的表現樣式和體系,沈宗騫在《芥子圖學畫編·人物談話》中說:「周圍骨骼要從衣外看出,何處是肩,保處是肘……,凡此皆骨骼之隱於衣中,而於作紋時隨筆寫出。」「先將裸體骨骼約定,後施衣服。」其中道出衣服結構與人體結構之間的關系。
以線為主畫衣紋,須更加重視衣紋的提練,概括和取捨。寫生時要充分發揮線條的疏密,長短,虛實節奏等效果,有時並帶有一定的裝飾性。這一點在中西繪畫中有異曲同工的一致性。
(五)全身人物著衣寫生
它是肖像畫的一種,也是收集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它在胸像的基礎上,更推進一步,要求畫者對整體的了解和掌握,對整個人物形體各部分的刻劃與協調能力的提高。對人物個性的體現將是全面的,甚至包括場景在內。
(六)手的具體畫法
現在通常畫的人物素描形式是:頭像,半身像和全身像。通常的繪畫次序是從基本的頭像開始,到半身像,再到全身像。
1)繪畫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盡量去模仿自然,看到什麼就畫什麼,面部為主要刻畫的對象,手其次。
2)畫的時候身體需要簡要處理,衣紋和明度要注意不要太搶眼,充滿體感即可,突出面部。
3)頭發處理要深些,面部不要太暗。
1為構圖;2為尋找結構;3為刻畫和調整後的效果.
第二節:鼻子、眼睛、嘴巴、耳朵
一、構圖
1、構圖在整個作品的完成過程中很重要,構圖的大或小以及位置的偏或斜,都會影響畫兒的最終效果.
2、在構圖過程中要多用水平和垂直的輔助線,有了這些輔助線,就能及時較容易地發現繪畫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注意這些輔助線不要急於擦去,在往後的較深入刻畫時,這些輔助線大多數會融入進畫面.
3、構圖是一個高度概括的一步,要抓大的形體走勢,用直線概括成簡單的幾何形體,盡量舍棄局部細節.如鼻子可以概括為長方體;眼睛則為球體等.
4、在整個構圖過程中,用筆要輕,即線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活線),並不要求每條線位置都准確無誤,為以後的修改留下餘地.
二、結構和大關系
1、在上一步基礎上,進行較細的描繪,注意描繪對象的結構同樣要用直線,概括出局部的形體以及轉折,同時應對重點描繪對象略加以強調,使之醒目,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始終明了描繪的主與次的關系,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安排(畫都應是有突出點的,有條理主次的).
2、在尋找結構過程中可適當略使明暗,在明暗交界線結構轉折的地方用筆適當放重,並向暗部略有幾筆過渡,使之形成面的轉折.
3、在尋找結構中也同樣要考慮到整體,要讓局部始終服從於整體.
4、利用各種輔助線反復檢查整體局部的形、結構是否正確無誤.發現有偏差應立即修改,哪怕是極小的也應馬上改正過來,因為此時修改相對還較容易些,等到進入深入刻畫階段再來修改,就會麻煩多了.
5、檢查時除了多用輔助線,還有一種方法,即換個角度檢查,比如把畫倒置,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於長時間同一個角度來看一幅畫,在視覺上已經產生適應性,對所看到的對象反映趨於遲鈍,換個角度會很容易發現問題的所在.
三、深入刻畫
1、進入刻畫階段時還應時時注意刻畫對象的主次關系,主要刻畫對象要始終優於次要對象,對於人物五官的刻畫,一般情況下主次順序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但根據側重的情況不同也會不同的主次關系,比如模特的嘴巴特徵特別明顯,就有可能把嘴巴的刻畫放在主要位置.
2、"近實遠虛"也是刻畫時應遵守的一般規律.但對於畫面的主次關系而言,主要刻畫對象應優於"近實遠虛".
3、刻畫時骨點的強調也很重要.把握好骨點也就有了內質,堅實有力,使所表現的對象不至於留於表面.
4、在整個深入刻畫的過程中,整體關系始終優於一切.在整體關系的協調下,才會有主與次,近實遠虛的相應關系.
四、調整
1、調整是最後一步,也是關繫到作品最終效果非常關鍵的一步.在通過了前面一系列的工作以後,回過頭來再看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不和諧,比如有些地方刻畫的還不夠,有些地方則刻畫得過了頭,甚至有些地方還會有錯誤出現,這些都會影響到畫的整體效果以及主次關系的表現,適當加以調整修補是很重要的.
2、在調整過程中還要始終以整體效果為目的.對於不和諧的地方要毫不手軟地加以修正,不要因為某一局部刻畫得很精彩而捨不得修改,要知道正是這不該精彩的地方的過於精彩破壞了整體的協調,從而造成整幅畫的不精彩.
第三節:石膏像
石膏素描是學習素描的起步和入門,一件精美的石膏素描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並且石膏因為沒有色彩的變化,更有利於初學者集中精力把握整體特徵、比例關系以及明暗變化.
(七)小結
素描(線描)人物寫生,綜合起來說就是先由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四階段的寫生訓練,每個階段的要求不一樣,但從整體到局部,由局部再加到整體這一方法是不變的,多訓練、多研究、多比較,方能一步步的取得進步。
三廷五眼,三高四低。這是最重要的
初學者要打好造型問題,型一定要抓准。
那麼抓型就要學會觀察方法和比例問題,可以退後站的遠一點,比例可以通過你手中的鉛筆和畫紙的距離相比較來拿捏。
造型是關鍵,在平時你可以寫生和臨摹相結合一起來提高。
先解決造型問題,那麼明暗啊,調子啊都是後面可以抓上去的。型如果不準一切都是徒勞。
學素描。最長見的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形體打不準的問題。就好像把女人形畫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畫成老年形。這個時候就要調整觀察方法,先觀而後察,看形不看線,顯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線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邊緣變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徵。再找出大小、長短不一的正確比例關系。
第二個問題就是愛畫花掉。就是要麼暗面到處都是光亮區域,要麼亮面到處都是黑斑區域,讓人感覺形體的受光面與背光面異常凌亂。鋪調子的色度不夠均勻,第一層色度畫不均勻,用線過於凌亂。這個時候就要注意鋪暗部調子時用筆一定要均勻,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調子的同時要注意與結構相結合。作畫時必須避免盲目用線,注意到線條一定要表現到形體、體現到結構的轉折。
第三個問題是到處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還沒有色度變化,就是老師愛說的畫膩了。這個時候就注意一下。人物都是有骨有肉、有方有圓的形體,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時,該方的畫硬一點,該圓的畫軟一點,亮部轉折輕而准確,用筆用線得當,其毛病是可以克服的。
Ⅶ 素材關於美術界傑出人物及簡介
梵高
出生荷蘭
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魯特·曾德特,是荷蘭新教牧師泰奧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婭·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長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婭·梵·高誕生。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奧誕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麗莎白·梵·高誕生。
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其生命的最後五年在法國度過,並完全投身於繪畫藝術。在梵高短暫的一生中,他與弟弟提奧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兩人之間的來往信件達千封之多。在寫給弟弟的信里,梵高談生活、談藝術、談哲學,興之所至,常常隨手在信紙上塗抹出他正在進行創作的油畫草圖,或者是當時當地所見的風景人物。因是在書寫之中繪就,這些塗鴉之作率性自然、簡潔明快,與梵高靈動優美的字體相輝映,使我們得以一窺大師運筆揮灑的精妙細節以及「畫法」與「筆法」之間的微妙關聯。[1]
接觸繪畫
梵高自畫像(4張)
1861年梵·高畫了人生第一幅素描——《貓》,但在母親的誇獎中順手撕毀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誕生。
1866年於澤芬伯根寄宿學校作最早的圖畫。
1866年從曾德特的鄉村澤文伯根的寄宿學校畢業,梵·高進入蒂爾勃格的文法學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離開蒂爾勃格文法學校。
1869年3月進藝術公司海牙分店當店員,後又去布魯塞爾分店工作。
生活坎坷
1871年舉家遷往赫爾瓦爾特。
1872年開始與提奧通信,後者在上學。
1873年5月,文森特遷往倫敦分店,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厄休拉·洛耶,6月,提奧進入某藝術公司布魯賽爾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敗,回荷蘭;10月至12月在巴黎,後返倫敦。
1875年5月,被調往巴黎,熱衷於神秘主義和宗教。10月,其父母遷往埃頓。
1876年3月被古皮爾公司解僱;得到根據米勒《晚禱》刻制的版畫。4月在英國拉姆斯蓋特當教師,後又在艾爾沃思當助理牧師。12月返埃頓。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書店任職,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揚同住,為投考神學院積極攻讀。
1878年7月,放棄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習,在埃頓作短期逗留後,於8月入布魯賽爾為期三個月的福音傳道學校,但未能取得牧師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納日礦區,作非正式傳教。
1879年由於工作過於熱情,被教會解僱,這段悲慘的經歷給他打下了印記;後開始的流浪生活;閱讀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和米什萊的著作;推崇夏爾·德·格魯、倫勃朗、呂斯代爾、巴比松畫派和海牙畫派的藝術;由於貧困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畫素描。
精神失常
1888年阿爾時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羅旺斯阿爾,住在阿爾加薩咖啡館,5月遷入拉馬丁廣場上的「黃房子」;10月20日高更來與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隻耳朵;高更返巴黎。由於提奧的幫助,梵·高的三幅油畫和幾幅素描得以在獨立沙龍展出。
1889年聖雷米時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奧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結婚;5月,梵·高自願進聖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來訪;畫了許多畫,主要是風景;開始繪制絲柏樹連作。在住院後一個月,創作了他最著名的畫之一,《星空》幅畫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梵·高更在馬稱舉辦印象派和綜合派的畫展。梵·高在巴黎見到蒙克。
開槍自殺
1890年奧弗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臨摹德拉克洛瓦、米勒、倫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奧得子;阿爾貝·奧里埃發表評文森特繪畫的文章;在布魯賽爾的「二十人展覽
會」上,凡·高的《紅色的葡萄園》得以出售,這是他在世時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經巴黎,稍事休息,適居奧弗,接受保羅·加歇監護;6月創作《加歇醫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奧一家,會見洛特雷克及阿爾貝·奧里埃;回奧弗後,創作《奧維爾市政廳》。他最後的一幅油畫《麥田群鴉》。7月27日舊病復發,開槍自殺,於29日清晨一時許,在提奧和加歇醫生的守護下停止呼吸。
3個人作品編輯
代表作品
畫作簡介
畫作
《加歇醫生》
《加歇醫生》文森特·威廉·梵谷於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殺前一個月,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生畫了這幅肖像。他自己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裡。我誇張了他的頭發的金黃色,在頭像後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牆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塗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於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發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畫這個像的時候,他寫了一句話: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後,帶著渴念追憶它。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寫的一句話,這個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後。[2]
《加歇醫生》
《夜晚的咖啡館》
《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夜晚的咖啡館》
《星夜》
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
《星夜》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高病情反復,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彷彿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綳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十五朵向日葵》
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盪的燦爛輝煌。梵·高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
《有烏鴉的麥田》(又稱《烏鴉群飛的麥田》)
是梵高創作於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高的精神狀態的困擾,與徘徊不決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途徑,與黑色烏鴉架空的預示死亡跡象。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盪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在祥和的麥田追求不到寧靜,在滿是陽光的藍天中,飄過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無盡的烏鴉,引著梵高飛向他的藍天,追向無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中開了一槍。黑暗背後仍是藍天。
《約瑟夫·魯林肖像》
梵高的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創作於1889年,這幅肖像畫是梵谷的六個朋友的肖像畫之一,魯林是阿爾勒的郵遞員。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離巴黎15個小時的火車程,梵高在1888年到阿爾勒,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希望落空了,他在那兒孤獨地生活和作畫。魯林一家給他帶來溫暖和友情,他們也是他很多作品的題材。
在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中,魯林身著他引以為傲的郵遞員制服,背景是想像的漩渦花紋。梵谷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我要用象徵性的光環這種永恆的東西來畫男人和女人,要用我們著色的響亮和顫動來表達永恆。」
《鳶尾花》
油畫《鳶尾花》是畫家梵高於1889年5月完成的,現存於洛杉磯。
同向日葵一樣,梵高似乎也很喜歡畫這類植物。油畫中的鳶尾花在人們看來,遠遠美過真實的。也許就是那種淡淡的美麗與可愛,才會如此深深地吸引著觀賞者。
同時,畫家梵高也在油畫中表達出清新的洋溢與活力的氣氛。
《沒鬍子的自畫像》
這幅《沒鬍子的自畫像》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於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系緊張,平時不常聯系,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梵谷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梵谷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最後梵谷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卧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了自己的牆上。
《沒鬍子的自畫像》
《梵高的麥田》
畫作《梵高的麥田》是畫家梵高創作於1889年9月初的一幅風景油畫。現存於倫敦國家畫廊。油畫中那隨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畫家梵高一直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梵高的作品總是充滿壓抑不住的·激動和熱情,他經常運用飛舞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抒發這種激情。在這幅畫里道路旁的柏樹就像黑色的火焰,這些捲曲著的線條相互扭結著竄向天空。柏樹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麥田,這是梵高最喜愛的色彩,因為它是太陽的色彩,生命的象徵。梵高還用一種短促急速和旋轉的線條,把天空和道路描繪成永不休止、滾滾向前的湍急河流。這些色彩和筆觸表達出梵高內心的緊張和沖動,即使相當理智的人,也很難在這幅畫前保持平靜的心情。梵高的畫並不深奧,也沒有故作驚人之舉,他只是用一種單純平易的藝術語言,直抒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正是這種親切和真誠,使他的藝術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自傳
《親愛的提奧》,由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組成,真實地反映了梵高的生活,為後人了解梵高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師。也叫文森特(VincentvanGogh1789.2.11—1874.5.7)。梵高的祖母叫伊麗莎白(ElisabethHubertaVrijdag1790—1875)來自一個瑞士家庭。他們生育了12個孩子,其中一個在幼年時就死了,剩下了5個女兒和6個兒子。
梵高的父親西奧多盧·梵·高(TheodorusvanGogh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佈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兩年後他與梵高的母親安娜·科尼莉亞(AnnaCorneliaCarbentus1819.11.10—1907)結婚,安娜生於海牙,她的父親在海牙被譽為「國王的裝幀師」,因為他被選中裝訂第一部荷蘭憲法。他的幾個女兒中,有一個嫁給文森特·梵高叔叔。
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剛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當梵高降生後,他被取了那個死去的兄長的名字:Vincentwillem。
《鳶尾花》
在梵高一生中,他只與弟弟提奧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親密的關系,而提奧也是梵高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個月後,提奧也追隨他的兄長去了……雖然梵高的父親只是一位牧師,但梵高家族在當時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因為梵高的幾個叔叔伯伯在當時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
「UncleHein」海因伯伯(HendrickVincentvanGogh1814—1877)在鹿特丹開畫廊,後來遷到布魯塞爾。
「UncleJan」約翰伯伯(JohannesvanGogh約翰尼斯·梵·高1817.8.19—1885)一位海軍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這位叔叔家裡生活過一段時間。
「UncleCor」科爾叔叔(CornelisMarinnsvanGogh1824—1908)也是一位畫商。梵高和提奧經常稱他為C.M。「UncleCent」文森特伯伯(VincentvanGogh1820—1888,與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畫商。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沒能上大學。他最初在海牙(TheHague)賣繪畫材料,他是一個很有才華和很精明的人。在幾年間他的畫廊就成為全歐洲著名的畫廊。而後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畫廊訂立了合股合同。梵高與提奧最初都在這位叔叔的店裡工作過。
安東·莫夫(AntonMauve1838.9.18—1888.2.5),是海牙畫派的代表畫家,梵高在海牙時曾受他的指導。他的妻子叫JetMauve(原名JetCarbentus1856—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親叫FieCarbentus,與梵高的母親是親姐妹。Fie有三個女兒,Jet就是其中一個。
1987年11月11日,「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
文森特·梵高(10張)
震驚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爭論,有人在報上呼籲:「文化和商業要保持道義上的距離」。
1987年3月30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
1998年11月19日,梵·高的一幅沒有鬍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自畫像》
《加謝醫生的肖像》(PortraitofDr.Gachet),1890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該作品是排名世界十大天價畫作第二位的名畫,僅次於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
《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NightOvertheRhone),1888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安特衛普的後院》(),1885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麥田群鴉》(WheatfieldwithCrows),1890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吃馬鈴薯的人》(ThePotatoEaters),1885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魚船》(-Maries-de-la-Me),1888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奧維的教堂》(TheChurchatAuvers),1890年,收藏於奧賽美術館
《有絲柏的道路》(RoadwithCypressandStar),1890年,收藏於荷蘭奧杜羅庫拉穆勒美術館
《夜間咖啡館》(),1888年,收藏於耶魯大學美術館
《阿爾的吊橋》(),1888年,收藏於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兩棵絲柏樹》(Cypresses),1889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鳶尾花》(Irises),1889年,收藏加州保羅蓋茨美術館
《在阿爾的卧室》第三版(Vincent`sBedroominArles),1889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玫瑰》(Roses),1889年,收於於日該國立西洋美術館[5]
《夜晚露天咖啡座》(CafeTerraceatNight),1888年,收藏於科倫-米勒博物館[4]
《向日葵》(VasewithTwelveSunflowers),1888年,收藏於德國慕尼黑美術館
《星夜》(TheStarryNight),1889年,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割耳事件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他租賃房屋,高更於10月來訪,12月離去,隨後梵高的左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高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高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自殺之謎
梵高與當地人相處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轉,但就在1890年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畫時開槍自殺。29日黎明,梵高在提奧身邊死去。當時他只有37歲。關於梵高自殺的原因始終存在爭論。個人認為,梵高的自殺並不只是由於精神問題,《麥田上的烏鴉》等作品絕對是畫家極其清醒的狀態下畫的,但這些畫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卻是很明顯的。
當時,梵高像往常一樣,拿著油畫寫生工具從旅館走出來,但是在他的手裡握著一把騙別人用來趕走烏鴉的手槍。一位農夫剛好走過麥田小道,聽到梵高嘴裡嘟囔著:[沒辦法了,沒辦法了……]
梵高走進麥穗兒搖擺的麥田深處,將槍彈打入腹部,槍聲在灑滿夕陽的大片麥田上空回盪……
第二天早上,在提奧的看守中,畫家梵高安靜的離開了人世。
梵高死後,從他的衣服的口袋裡發現一封寫給提奧的信。
[親愛的弟弟,謝謝你寄來的貼心的信和五十法郎。想寫的事情本來很多,可是我想沒有用了、聽說你的家人平安,我就放心了。生活順利,比什麼都好……你過去在許多幅畫上一直是與我交流的夥伴……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但你不是我所知的那類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邊,既然如此,你還指望什麼呢?]
如果有用的話,請採納,最近有點缺積分,謝謝!
Ⅷ 2022年藝考美術速寫山東重心不在左腳會怎麼樣
摘要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一年一度的美術聯考在今天已經拉開序幕了,不知道各位發揮的怎麼樣呢?下面跟著塘姐來看下考試內容吧!
Ⅸ 請問教科書上面的古人畫像是哪裡找到的古人真的像畫像上長得那樣嗎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故宮的南薰殿儲存著五百八十多幀古代名人的畫像。一般來說,宋以前的帝王像是宋人摹繪唐人的,宋、元、明三代帝王帝後圖像大體和各朝相近,應是當時宮廷畫像高手昭命而繪。因為南薰殿圖像設色精良,作者又去古未遠,所以往往成了課本和博物館插圖的首選。《三才圖會》,全書十四門一百零八卷,內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無所不包,所以取名「三才」。當年王圻王思義父子為了《三才圖會》可是耗了十多年,但凡歷史上稍微有點名氣的人,父子倆都給他們做了畫像。不過因為工作量確實太大,所以畫工次了一點,畫出來的人基本沒啥差別……所以呢,我們的課本編者發現這個人物在南薰殿圖像里沒有,往往就會轉而求向《三才圖會》。其實《三才圖會》的史料價值還是非常大的,許多漢服愛好者復原衣冠形制等都要參考這套書。如果你想很輕松地了解晚明生活圖景的話,那《三才圖會》絕對是不二首選。
那麼,經歷了南薰殿和《三才圖會》的洗禮,還有沒有古人沒畫過的名人呢?答案是:有!1952年,莫斯科大學致函周總理,稱准備在大禮堂做一批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拼貼像,希望中方能提供相關素材。這個政治任務交給了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沬若,郭沫若立馬報上了李時珍和祖沖之兩人的名字。但問題來了:這倆人在古代都不怎麼「入流」,哪兒來的畫像呢?周總理大筆一揮:「畫歷史人物,找蔣兆和!」蔣兆和(1904-1986),祖籍四川,師從徐悲鴻,堪稱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蔣兆和在1943年完成的《流民圖》長約26米,囊括了一百多個無家可歸的人民形象,顯示了畫家高超的構圖能力和宏大悲壯的時代精神。道理都懂,可是李時珍到底長什麼樣?郭沫若提供給蔣兆和的除了王世貞「晬然貌也,癯然身也」八個字和明代的衣物資料,再也沒有其他了。上面催得急,蔣兆和只好用自己的老丈人、京城四大名醫之一的蕭龍友作模特,然後,就有了這幅廣為流傳的李時珍像,
那祖沖之的模特又是誰呢?竺可楨……蔣兆和的人物塑造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他又接下了一系列畫古代科學家的活兒。包括但不限於:劉徽、張衡、張仲景、僧一行、孫思邈、郭守敬等。以及最最出名的《杜甫像》,據說是以自己為模特畫的,
《杜甫像》右款為:「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千載豈知逢新世,萬民歡唱大同時。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一九五九年兆和。」
這批畫雖然有些小細節還值得推敲,但蔣先生以深厚的藝術素養這批畫出來後幾乎都成了「標准像」。自蔣先生以後,所有李時珍的都戴著四方巾,所有祖沖之都露著大腦門,所有一行都仰望天空……
滿意請採納
Ⅹ 哪裡可以下載高清無水印名家作品大圖藝術類,繪畫類的
站酷 有很多優秀作品,昵圖網圖很多高級會員可以下載高清無水印,另外繪圖王,百圖匯、素材公社,全景網,紅動中國,都是不錯的圖片網站,可以根據你的需求搜索,這些是學藝術需知的幾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