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滇西抗戰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豎著翻譯日文圖片的軟體 2025-08-17 04:07:25
可愛黑色小柴犬卡通圖片 2025-08-17 03:51:13

滇西抗戰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5-01 14:11:06

⑴ 滇西抗戰的日軍罪行

親歷者回憶日軍獸行
據學者統計,日本侵略者殺人的手段多達百種以上,可謂集古今中外殘酷手段之大全。諸如槍殺、刀劈、砍頭、刺刀挑捅、鍘刀斷頭、活埋、水淹、大卸八塊、五馬分屍、二馬分屍、刀刺肛門、開膛破腹、剮人剝皮、電磨粉身、火燒水煮、冰涼活人、鐵釘貫頂、鐵鍋燜人、四肢釘牆、亂刀劃面、剖腹滅子、活人解剖、毒氣殺人、細菌實驗、以人作靶(練刺殺或射擊)、摔布袋(人裝入麻袋反復摔打致死)、挖眼、割耳、割舌、剁手、剁腳、割乳房、刀刺陰戶、竹簽釘陰莖、點天燈、坐飛機(人坐在手榴彈上引爆)、烤活人、滾釘筒、軍犬咬死、軍犬舞(群犬撕咬活人)、槍刺挑殺嬰兒、水煮嬰兒、水田倒插嬰兒、摔死嬰兒、活劈孩童(用手分撕成兩半)等等,不勝枚舉。侵華日軍把殺人作為兒戲,有的日軍官兵竟殺人喝血、吃心肝、吃活人腦,殺人祭軍馬、殺人喂馬、以活人填溝渠過軍車,這類罪惡獸行,經常發生……
要想在5000字左右的篇幅內全部展示這一切,根本不可能。於是我們選取了一個地區所發生的部分事情,希望能起到窺豹一斑的效果。這個地區並不是受日軍殘害最嚴重的地區,相反,是比較輕的地區,那就是滇西。
見證人:周光永
他們竟逼中國人行奸自己的親人
采訪時間:2005年4月28日
采訪地點:雲南省騰沖縣
見證人:周光永1931年生,雲南騰沖縣人,在滇西抗戰時加入便衣隊,俗稱「娃娃兵」,經常深入淪陷區搞情報和偵察。
兩個日本兵竟然當著母親的面將女兒強奸
我2005年76歲,日本人佔領騰沖的時候,我只有12歲。我的舅舅叫劉仲倫,就是被日本人綁在樹上用刺刀捅死的。
日本人來的時候,我去逃難,在小溪鄉碰上了中央軍的部隊,一個長官模樣的人問我:「小鬼,你是不是本地的人?」我說是,他就很高興,說:「參加我們的便衣隊吧,我們正需要像你這樣的小傢伙。」我就當兵了。
我的任務,就是利用自己年齡小又是本地人的優勢,在騰沖為遠征軍搞情報。那會兒我小,什麼都不怕,穿上身爛衣服,哪裡都敢闖。在騰沖,鬼子把以前的英國領事館搞成了自己的司令部,把文廟搞成了憲兵隊,文廟里還搞了鬼子的慰安所。開始我也不知道那裡有慰安所,但經常見些穿得像妖精似的女人出出進進,那些女人每次出來,老百姓都躲喲。後來知道,這些女人大多都是朝鮮人,日本女人很少。
說起日本人在滇西乾的壞事,可真是一句話說不清楚。但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日軍強奸婦女了。我記得逃難的時候,大媳婦小姑娘的,都要往自己的臉上抺把鍋渣,把頭發理光,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當時我還小覺得很奇怪,干嗎要把自己搞成那個醜八怪的樣子?
後來我當了「娃娃兵」,回到淪陷區為中國遠征軍搞情報,見的多了聽的也多了,才逐漸知道原因。下面,我就把我所知道的日軍強奸婦女的暴行說說。
龍陵黑坡的一對母女,在大山裡逃難時遇到了搜山日軍,母女兩人都裹著小腳根本跑不快被日軍抓獲。兩個日本兵當即獸性大發,竟然當著母親的面將女兒強奸,後又強迫他們抓來的另一個百姓去強奸自己的同胞,這個人跪在地上求日本人不要讓他干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結果被日軍一槍打死。
1942年6月,龍山卡新婚婦女楊美英,被日軍用卡車強行拖至大埡口,被近百名日軍輪奸,次日渾身不適,而後暴斃。就這樣,野獸般的日軍還是不肯放過,對屍體又進行了輪奸,然後剖開其下身「觀察」。
倒淌水村的楊石英、王美玉兩婦女,被日軍當著她們丈夫、家人的面進行輪奸,發泄後捅死。
1942年11月14日,鎮安閻家寨的婦女段召坤,已經年過4旬,給駐當地日軍送馬草,結果被日軍誣陷說偷了一隻竹籃,兩名日軍當即把她的衣服扒光,用鋒利的竹竿從她的陰部插入其肚子,然後拖著竹竿走,段召坤一面慘叫一面呼喚著自己孩子的名字。敵人見她沒死,又挖坑將她活埋。兩個鬼子還輕松在坑頂的浮土上蹦跳、小便取樂並狂笑不止。
松山寨子李廣的妻子當時已經40歲了,日軍准備抓其做慰安婦。此時,她懷里抱著個5歲左右的女兒,肩上背著1歲的小兒子。兩個孩子見媽媽要被帶走,又哭又鬧,不肯讓日軍把母親帶走。日軍不耐煩了,當下就開槍射擊,子彈穿過母子二人的胸口,再穿到小姑娘的腳下,母子當場死亡,小姑娘受傷被遺棄在地,後被好心人收留。
日軍在發泄後,竟要其親人也去行奸或要他們牽來牲畜獸奸
在騰沖,日軍同樣作惡累累。1943年2月,幾百名日軍掃盪保家鄉,一路走一路奸,連老人和孩子都不放過。甚至為了強奸,先用鞋底把老人的陰部打腫、把孩子的陰道撕裂再行奸。僅這一次他們就姦汙婦女128人。更殘忍的是,鬼子在姦汙後覺得不過癮,竟用刺刀捅死兩人,又用氣槍插入婦女陰道打氣脹死3人。
還有一次,22名日軍輪奸了一名陳姓少女,使其小腹脹如腰鼓,後被老人們用擀麵杖壓著肚皮才把污液一攤一攤地排泄出來,她疼得滿地打滾;騰沖縣城裡的一位婦女被日軍抓住後,竟當著其一家人的面強奸,強奸後又強迫其親人打水清洗,再把污水頂在腦袋上端出去倒掉。還有的日軍在發泄後,竟要其親人也去行奸或要他們牽來牲畜獸奸,稍有不從,立即就用刺刀捅死射殺。
日軍真是干盡了難以想像的丑惡勾當!
見證人:段培東
「支那豬,好吃!」
采訪時間:2005年4月28日
采訪地點:雲南省騰沖縣
見證人:段培東1934年生,騰沖縣小溪鄉人,8歲時親眼目睹日軍佔領騰沖,目擊日軍燒殺搶掠。現為騰沖作家協會會員,被譽為「滇西抗戰的『活資料』」。
騰沖陷落的歷史,就是騰沖百姓的受難史———從1942年5月到1944年9、10月間,滇西百姓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下面我就說說日軍佔領騰沖後的十種主要殺人方法。
用刺刀戳死
這是日兵最喜歡的一種殺人方式,最能「顯示」出日本兵的「武士道精神」。1941年5月,我在逃難時就親眼看到一群日兵用刺刀向一位手無寸鐵的年輕人戳去,直到把那個人戳得沒有聲息,才又狂笑著走了。1942年8月21日,日本侵略軍往騰北進行掃盪。當晚,進駐碗窯鄉茶子園。他們抓了13位老弱婦孺,然後用刺刀一一把他們戳死,有的刀眼多達11處。同一天在碗窯村的紅木樹園、三元宮,日軍把34名尚未來得及逃難的老百姓全部抓起來,統統用刺刀捅死。
見證人:盧彩文
隨手砍下一顆人頭當墊石
采訪時間:2005年4月30日
采訪地點:騰沖縣人民政府辦公樓
見證人:盧彩文雲南省騰沖人,1925年11月出生,現為雲南省黃埔同學會騰沖分會負責人。滇西抗戰中,在第11集團軍參謀處第二科別動隊任少尉情報員。
日軍在滇西都幹了些啥?當時,我在滇西淪陷區搞偵察和情報,了解一些,我給你們說說。其實就一句話———沒人性!
日本人入侵滇西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在驚慌失措中爭相往大山裡逃難。為了不讓已經佔領鄉鎮的日本人發現,白天不敢露面,更不敢生火做飯,只有夜裡才敢跑出大山找點吃的。如果碰上日軍,經常被打死或者抓去做苦力。在山裡也不安全,日軍也經常搜山,一旦發現有人,男的立即抓去當苦力,如懷疑是抗日軍則立即殺掉。見到婦女則要行奸,稍有不從立即殺掉。
放火
騰沖在淪陷兩年多的時間里,日寇放火燒毀民房、學校、公所共24000多間,還把40多個自然村寨全部夷為平地,致使數萬人無家可歸。日寇還放火燒了縣圖書館,毀滅藏書10多萬冊,學校80多所,橋梁9座。
我在逃難的時候就親眼見過日軍燒村子,沒有一點人性!1943年3月22日,日軍56師團的「黑風」部隊,在一個叫金剛惠次郎的軍官帶領下,掃盪了馬站鄉的中村。他們在搶完了所有能搶的東西以後,就點火把村民趙盛春、楊正明等19戶人家的房子統統燒毀,當村民請求他們手下留情的時候,日軍就把這些村民也扔進了火里。當日軍看著全村都烈火熊熊、濃煙沖天的時候,高興極了,用力鼓掌、哈哈大笑。
搶掠
日寇在騰沖從四鄉八寨搶奪糧食6000多萬斤,牛、羊、騾馬等牲畜5萬多頭,日寇吃雞鴨不吃內臟,豬牛羊只吃肉不吃腿,頭腳和內臟全部扔棄。日寇還強制使用「軍票」,掠奪其他財物無法統計。日寇到鄉下掃盪時,不僅搶奪光所有食物、財物,還要在老百姓的鍋、碗、水桶里拉屎撒尿。
1942年8月22日,日軍的148聯隊殺到騰沖縣固東鎮楊家寨。他們把楊家寨里的6戶姓楊的人家全部殺光,東西全部搶光。當時,他們把一頭搶來的黃牛殺死後,就在還燒得發燙的瓦礫上剝牛皮,因黃牛一晃一晃地不好剝皮,日軍順手就把身邊一位剛剛從別的村子抓到的、名叫李茂啟的人拽過來,一刀將其腦殼砍下來,一腳就把眼睛都沒閉上的腦殼踢到牛中脊背下當石頭,墊著剝牛皮。日軍走後,他們家人才從一堆剝剩的牛皮中找到了李茂啟的人頭。
狂轟濫炸
兩年多來,受阻於怒江西岸的日寇先後出動128架(次)飛機,對人口密集的保山城、板橋、由旺鎮進行狂轟濫炸。1942年5月4日下午,敵人先後出動兩批54架敵機對保山城趕集的人群投擲大量炸彈並凌空掃射,前後僅半個小時就奪走了1萬多人的生命,炸毀房屋2300多棟。當時保山滿街都是屍體,汽車都是軋著屍體過的,屍體血肉模糊,頭破腹開,缺胳膊少腿,實在是慘呀!
放細菌
日寇還在梁河、騰沖、保山等地施放鼠疫、霍亂等細菌。1943年,南甸克家巷突然發生鼠疫,一天中1戶人家全部死亡,不到半月死了11人。鼠疫後來進一步蔓延,僅在騰沖被鼠疫害死的就有1。4萬多人。
1942年5月4日,日軍對保山轟炸後,於次日又來轟炸,還放了霍亂、鼠疫等細菌。保山城鄉一時間成了恐怖的人間地獄,6萬多人在幾個月之內死於非命。更為可惡的是,日軍對受盡酷刑的中國遠征軍俘虜、民夫注射病毒細菌後再放回來,這些人不僅數日後病發身亡,而且病毒在健康人群中迅速蔓延……
用排槍射死
1942年5月,日軍沿界頭翻越高黎貢山追擊我軍護路營,至怒江栗柴壩渡口,將正在撤退的海關人員和難民100多人攔住去路,強迫他們跪在江岸上,用多挺機槍掃射,全部死亡。1942年7月13日,日軍到中和掃盪,這一天里就殺害群眾39人。其中,在屈家營抓住的9人,全部讓他們在樊家坡前一字站好,用排槍射死。日軍在掃盪途中,看見村民屈在福在山上挖野菜「有傷風化」,樊有福回村背糧食是「搶皇軍口糧」,均開槍射殺。類似情況在滇西不計其數。
喝人血、吃人心肝
和順人寸長寶到中和探親,被日軍抓去帶路。宿營時,日軍要寸長寶去找蔥姜,找來後,日軍突然把寸綁在樹上,封死其嘴,用刺刀在他的肚臍上下猛地劃開一刀,腸子全部落地,心肝全部被日軍掏出來和著蔥姜炒吃。日軍吃著寸的炒心肝時,寸長寶身上的肉還在跳動。李光華剛從山上回來,路過日軍燒火做飯處,日軍意猶未盡,追上去把李打死,掏出其心肝炒吃,並稱贊說:「支那豬,好吃!」
活埋
馬站街的群眾4人和騰沖北門何家寨的兩名青年被日軍抓住後,讓他們自己挖坑,然後自己填埋,直到只有頭露在外面時放野狗撕咬,當看到這4人臉上的肉被野狗撕扯分食,日軍興奮得手舞足蹈,連聲叫好。
上綳桿
中和鄉農民郭汝興被掃盪的日軍抓獲,綁在綳桿上,每天用小刀從他的身上割下一些肉,然後任由蚊蟲、螞蝗叮咬,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
上甩桿
在保家鄉,掃盪的日軍把抓獲的老百姓脫掉褲子,從肛門里拉出大腸頭,拴在甩桿尖,一放甩桿,一整串腸子被拉出來致死。隨後,圍觀日軍興高采烈地相互切磋拉出大腸頭和使用甩桿的技巧。
灌鹽水、灌開水
中國遠征軍情報員王樹榮在縣城詹宅被日寇抓獲,先是用皮鞭抽打逼其招供,未遂。後改用鹽水灌、開水灌致死。
油鍋烹炸
上北鄉保長戴廣仁、張德純是中國遠征軍第71軍軍長鍾彬委任的老山崗電台諜報,被日軍發現後捕獲,嚴刑不招,於是以滾油將其烹飪,鍋內還撒上鹽巴,人肉被日軍分食。
開水煮死
1942年5月,龍陵百姓逃難進山,由於吃的東西帶得少,夜晚悄悄潛回村子附近的一個原遠征軍白糖倉庫拿白糖充飢。誰知有5個村民不慎被日軍巡邏隊抓獲。日軍大罵:「支那豬,良心大大的壞啦!」一面在大汽油桶底下生起火,隨即將5人扔入桶里活活煮死,這5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彭祖興、彭明輝、范復寶、邵開應、楊細老。
蒲川鄉鄉長楊炳雲堅持與日軍打游擊,在中國遠征軍反攻前夕,在勐柳和勐福之間的路上被日軍抓捕,解往龍陵憲兵隊隊部,綁於銅鍋之中,下燒烈火,滾水沸騰,楊炳雲怒斥日軍,至骨肉煮得分離而死。

⑵ 滇西抗戰的戰爭經過

1942年春,日軍進犯緬甸。中國政府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應英國政府之請,派遣十萬遠征軍,急馳援緬,重創日軍。四月,戰局逆轉,中國遠征軍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輾轉回國。日軍以第五十六師團六個聯隊及第二師團、第十八師團各一部,進犯西南國門。五月三日,犯畹町。四日,占芒市,陷龍陵,狂炸保山。五日,進犯怒江,妄圖占保山,侵昆明,覬覦重慶。在此危急之際,我惠通橋守軍,毀橋阻敵。第三十六師一零二八團急馳保山,予敵以迎頭痛擊。十日,日軍占據騰沖。我怒江以西國土,相繼淪陷。
1942年5月起,我軍預2師、36師進入騰北,隨時對敵游擊,予敵相當打擊。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日軍前鋒偽裝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依次天塹在北起栗柴壩、南至三江口的全長250多公里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定了戰局,並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期間,預備二師及三十六師曾先後渡江入騰,配合民眾展開游擊戰,並多次重創敵人。
當時,曾一度成為我國唯一的陸路國際交通大動脈的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極大,難有保障。
1942年6月3日,敵軍又集結惠通橋西岸兵力千餘人,企圖進犯保山,已有三百餘人搶渡至怒江東岸,36師迅速堵擊,將渡江之敵全部消滅,使西岸之敵,不再東渡。敵軍先後兩次渡江進犯,均被我軍奮勇擊退。占據騰沖(騰沖於1942年5月10日被敵軍佔領)之敵,雖曾屢次企圖渡江東進,但均為怒江守軍阻擊退回,終未得逞,雲南形勢,稍為安定。
1943年3月,中國駐印軍六萬將士,一面築路,一面進攻緬北之敵,亦大獲全勝。
1943年5月以後,36師在怒江西岸騰沖南北地區,乘虛進擊,迭摧強寇,多有斬獲,予敵以沉重打擊。
1943年10月下旬,為重新控制並利用滇緬公路這條戰爭生命線,中國駐印遠征軍6個師和英、印軍聯合發起了對緬北日軍的反攻,初獲戰果。
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的中國遠征軍作出了渡江反攻計劃,衛立煌將軍遂率長官司令部立帳保山馬王屯,調集並指揮第十一及第十二兩個集團軍16個師共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盤距了騰龍一線達兩年之久的頑敵發起致命一擊。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將軍率右翼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又經四十多個晝夜血戰,終於在1944年9月14日光復邊城騰沖。是役,歷大小數百戰,全殲據守騰境各地日軍六千多人。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將軍率左翼第十一集團軍鐵流西進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
1944年夏季,我滇西遠征軍為配合策應駐印軍緬北之攻勢,司令長官衛立煌令:以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為右翼,率53軍、54軍、預備第2師及36師向騰沖推進;以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為左翼,率第2軍、第6軍、第8軍、第71軍、新28師向龍陵推進。右翼各軍於5月11日強渡怒江,向高黎貢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戰斗9天,進攻部隊在氣候惡劣,地形險峻,日軍據險築壘情況下,鏖戰旬余,迫敵潰逃,死守騰沖。敵軍利用騰沖堅固城牆,構築堡壘,壕道縱橫,憑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隊於8月2日開始圍攻,經我軍40餘日之苦戰,至9月14日將頑寇2000餘人全部殲滅,收復全城。
1944年6月1日,反攻滇西之11集團軍渡過怒江,向龍陵推進。於6月10日先後攻克臘勐、鎮安及龍陵縣城。嗣後敵由騰沖、芒市集結殘余兵力,進行反撲,而松山為敵據守尚未攻下,後路截斷,補給不繼。6月中旬,左翼各軍放棄龍陵縣城,與敵鏖戰於松山、象達、平戛等地。

⑶ 滇西抗戰的歷史介紹

滇西抗戰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把戰爭魔抓伸進滇西,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入,進而陷我全滇,威逼重慶。自此,「黑雲壓城城欲摧」,地處西南極邊的保山轉眼之間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日軍前鋒偽裝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依次天塹在北起栗柴壩、南至三江口的全長250多公里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定了戰局,並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期間,預備二師及三十六師曾先後渡江入騰,配合民眾展開游擊戰,並多次重創敵人。
當時,曾一度成為我國唯一的陸路國際交通大動脈的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極大,難有保障。為重新控制並利用滇緬公路這條戰爭生命線,中國駐印遠征軍6個師和英、印軍於1943年10月下旬聯合發起了對緬北日軍的反攻,初獲戰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的中國遠征軍作出了渡江反攻計劃,衛立粕將軍遂率長官司令部立帳保山馬王屯,調集並指揮第十一及第十二兩個集團軍16個師共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盤距了騰龍一線達兩年之久的頑敵發起致命的攻擊。
5月11日起,霍揆彰將軍率右翼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又經四十多個晝夜血戰,終於在9月14日光復邊城騰沖。是役,歷大小數百戰,全殲據守騰境各地日軍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將軍率左翼第十一集團軍鐵流西進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並於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聚殲守敵三千餘人而無一人漏網的輝煌戰例。接著,該部又沿滇緬路攻擊前進,擴大戰果:11月3日收復龍陵,繼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並於次年1月27日與緬北遠征部隊在邊境芒友會師。至此,歷時8個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勝告捷,總計殲敵2.1萬餘人,並收復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英勇悲壯的戰爭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傾其所有,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御強敵,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在兩年零八個月的崢嶸歲月里,保山先後慘死平民9萬餘人;民工犧牲2.46萬人;房屋被毀2.8萬間;遭受日機轟炸520架次——僅「五四被炸」這一天,整個保山城除了東北一角外,所有繁華街道、居民區、機關、學校公共場所均遭日機狂轟濫炸而化為一片廢墟,當場遇難10134人,3267間房屋被毀,千年古城頓時屍山血海,陰風慘烈。此後,瘟疫蔓延,又奪去了6萬餘人的生命(據考,此系喪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細菌彈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後,保山人民依然咬緊鋼牙,參軍的參軍,支前的支前,勞軍的勞軍,直至贏得最後的勝利。

⑷ 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修建年代:1947年保存情況: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圓通山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基座是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於2010年9月9日評出的「昆明十大抗戰遺址」之一。 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在昆明圓通山的昆明圓通動物園內,全稱為「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碑立於1947年,現僅存八角形基座及題記一方、碑石兩塊。碑文主要記述1944年中國遠征軍收復被日軍侵佔的松山之戰役經過,及陣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軍官名錄。該紀念碑是滇西抗戰的重要實證記錄。於2003年6月公布為昆明市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昆明圓通動物園西北角,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如今只剩下一個八邊形的基座,基座上中央位置放置了一架建國後生產的殲六戰斗機,供遊人拍照。如果不是旁邊還懸掛著「昆明市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的牌子,很多人會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景點看待。
據了解,抗戰勝利後建在這里的紀念碑似一把寶劍,直指蒼穹,紀念碑上刻有陣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軍官的名錄。在殘存的八角形基座邊上,刻有不少花紋浮雕。其中一塊漢白玉,刻有「山河同壽」四個大字,一旁還刻有「陸軍第八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十四個小字,落款已經被損壞。另外一塊漢白玉上,紀念抗戰陣亡將士的一段碑文還清晰可見:「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盪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題字者的名字被刻意地抹掉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對華北、華東發動了強大攻勢,妄圖一舉滅亡中國。11月,日軍確定了進攻廣州的計劃。而當時的中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卻作出錯誤判斷,認為日本不會在廣東從事大規模軍事行動,竟抽調駐粵部隊一半精銳北上,致使廣東防務空虛。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進攻廣州的決定。10月12日,日軍第二十一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南支派遣軍。在廣東守軍疏於防範的情形下,日軍順利登陸大亞灣,開始對廣東陸地的侵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後,一天之內就佔領了從坪山至淡水、澳頭的大片領土,鞏固了陣地,為長驅直入攻佔廣州打下了基礎。隨後,日軍連破國民黨軍數道防線,雖然守軍部分官兵在福田、正果、增城等地曾有較為頑強的抵抗,但在整體上對日軍根本不能構成威脅,增城主陣地的失守,使廣州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21日,日軍佔領廣東省會、華南重鎮——廣州。日軍攻佔廣州後,設第二十一軍司令部於執信中學內。第二十一軍以廣州為中心,迅速佔領虎門,隨後佔領了佛山、從化、順德、三水等地。
日軍侵佔廣州後,即迅速加強對廣州的控制,利用漢奸重建廣州統治秩序,以便利其殖民統治和掠奪。廣州這座昔日美麗富饒的華南大都會,從此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呻吟了差不多7年。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之後,日軍企圖渡過流溪河向北進犯。時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二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的伍觀淇率領抗日自衛隊頑強阻擊,這就是廣東抗戰史上的著名戰役之一——江高之役。 硝煙已散,記者在伍觀淇遠房侄子伍熾文的帶領下,從江高鎮鎮中心出發去當年的主戰場之一——江村鐵橋。在鐵橋的南端,江高鎮河心洲的江高公園內,聳立著紀念江高之役陣亡將士的紀念碑——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61個亡靈憑此棲息於歷史。
紀念碑是伍觀淇在1946年7月主持興建的,並由他親筆題名,原來位於江高鎮江夏嶺,1995年9月遷到此處,同年還在紀念碑的前面建造了「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該亭是白雲區人民政府採納本區民革、民盟、民進三個民主黨派人士的提議,為紀念抗擊日寇的愛國壯舉而興建的。紀念亭於1995年4月4日奠基,同年8月15日建成,總面積為1350平方米,南北寬15.7米,東西長86米,亭高10.95米,亭上石額鐫刻著葉選平的題書「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紀念亭與紀念碑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一副歷史圖卷,成為公園內一道特殊的風景。
中新網信陽6月18日電(段曉宇)日前,在抗戰爆發75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復建竣工揭幕儀式在信陽雞公山舉行,美籍華人吳秀蓮女士攜家屬前來悼念。
信陽雞公山北街居民吳秉良是當年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興建人之一,而今其次女吳秀蓮女士不僅為重建提供了資金捐助,還攜全家再次從美國回歸故里,專程參加紀念碑竣工儀式。
「我從小在雞公山長大,去年第一次回家,這一別就是64年啊。」吳秀蓮女士激動地說,「在有生之年重建紀念建碑,不僅是為了完成了先父吳秉良的遺願,也是為了教育後人銘記歷史,讓青少年在和平年代學會感恩。」據了解,吳秉良的八個子女中,有三個死於抗戰期間。
雞公山管理區負責人表示,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復建,不僅豐富了雞公山歷史文化內涵,也為遊人增添了又一處歷史人文景觀,為後人憑吊歷史,勿忘國恥,提供了平台。同時,此次紀念碑復建工程對於雞公山文化旅遊綜合開發起到了很好的推動和示範作用。 據悉,雞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始建於1946年,是由雞公山管理局和山中鄉紳共同倡議,為紀念在雞公山傷兵醫院不治而亡抗日前線傷兵和抗戰期間戰死山區的無名烈士建立此碑,此碑後被毀於「文革」期間。雞公山萬國文化研究會利用民間資金,在原址復建。

⑸ 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

滇西戰役,歷時八個月零十六天,共殲日軍二萬二千六百多人,我軍傷亡六萬四千八百六十餘人。滇西反攻,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收復了騰沖、龍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緬公路及由印度經緬北進入中國之國際交通路線,使大量載重汽車載運盟國大批物資,晝夜不息地經中印公路源源運入內地,同時由印度沿公路線安設油管,將汽油大量輸入中國。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勝利。
滇西抗戰,創全殲日軍之範例,開收復國土之先聲,國人深受鼓舞,盟國為之振奮。滇西人民功不可沒。僅保山地區就出動支前民工二十多萬人,修公路,建機場,築工事,運軍糧、送彈葯、抬擔架,犧牲民工二萬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縣就補充兵員二萬多名,貢獻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萬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餘人,出動騾馬一百一十九萬多工日,馱牛三十二萬多工日。死亡牛馬五千九百多頭,供應軍糧大米三千五百八十萬公斤,馬料四百四十五萬公斤,豬牛肉二十三萬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資不計其數。
海外僑胞愛國愛鄉,出錢出力,共赴國難。南洋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機工三千多人回國運送抗日軍需,一千多名機工為國捐軀。保山旅緬僑領梁金山,動員華僑,捐資修建惠通橋,捐獻汽車八十輛,搶運抗戰物資。
一、滇西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三大基本戰場之一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我認為,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一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繫到抗戰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國際大動脈的必爭之地
眾所周知,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破產後,即將戰略方針改為持久圍困,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切斷中國的國際通道,構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以便逐步扼殺中國抗戰。為此,日軍從1938年起,先後攻佔了廣州、汕頭、海南島,並進軍印度支那,封閉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對外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保持滇緬通道成為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但遺憾的是,1942年5月,日軍終於進占緬甸、陳兵滇西,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由於滇緬公路的喪失,來自北美、經大西洋和印度洋輾轉而來的大量授華物資滯留印度,無法發揮為中國抗戰輸血的作用。為了解決中國抗戰的燃眉之急,盟國只好開通駝峰航線運輸物資。並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毫無疑問,中國抗戰被隔絕,西南國際通道被封閉的狀況必須要打破。正是由於這種戰略上的極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國自滇緬公路被切斷之日起,就重新貫通中國的西南大動脈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中國也才為此進行了最大的戰爭投入,中國兩次組建的遠征軍和最精銳的美械新軍均投放於此,後期中國抗戰資源的使用首先滿足的是這一戰爭的需要,中國戰略反攻的矛頭也首先指向這里。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確為中國抗戰的必爭之地。
三、滇緬反攻是中國正面戰場戰略反攻的開始
中國抗戰有無戰略反攻,是史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它不僅事關戰略反攻問題本身,而且涉及對中國抗戰的地位作用的認識和評價。滇西抗戰的地位、作用也與此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戰存在反攻,而且是影響抗戰全局的戰略性反攻,那麼,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1943年,亞太對日戰爭出現了有利的形勢。美軍在太平洋上轉入了全面反攻,日軍顧此失彼,節節敗退。為策應太平洋方向對日進攻,位於大陸的中國也在積極部署反攻,並將西南戰場列為反攻的首選地區。之所以如此選擇,一是要打破日軍的戰略包圍,貫通對外通道並獲取大量的援華物資,為最後階段的對日作戰准備物質力量;二是想藉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國大後方面臨的直接威脅,為下一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於東戰場的作戰創造條件;三是從當時的態勢看,東戰場日軍派遣軍兵力強大,距離日軍戰略後方較近,容易得到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國軍隊在西南戰場的側背威脅未解除之前,貿然把反攻矛頭指向東戰場,失敗的風險極大。而西南戰場位於亞洲大陸戰場的最西端,距離日軍戰略後方十分遙遠。日軍的戰略機動力量難於投入,物資補給等也十分困難,而且該戰場日軍的兵力亦相對有限,還要分別應對印度、緬北、滇西幾個方向。因此,中國軍隊在該戰場反攻的勝算把握較大。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中國與美英盟國決定,先由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繼而中國遠征軍西出滇西,貫通中印大動脈,隨後與盟軍一道收復緬甸全境。為此,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集中用於西南戰場的反攻作戰。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率先由印度進入緬北,次年5月,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兩路中國大軍相對攻擊,對盤踞在緬北、滇西的日軍展開猛烈攻擊。至1944年9月,中國的反攻大軍攻克了孟拱、密支那、騰沖、松山等日軍要點,奠定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勝局。此後,兩路大軍東西對進,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並於1945年1月會師中緬邊境的芒友。
在中國戰場首次大規模反攻中,中國共投入21個美械師的兵力(其中駐印軍5個師,遠征軍16個師),連續進攻15個月,挺進2400餘公里,徹底打垮了當面的日軍第33集團軍,全殲了日軍第18、第56師團,消滅了日軍第53師團和第2師團主力及第49師團一部,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盪滌盡凈,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四、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對抗戰全局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的勝利,不僅達成了直接的戰略目的,而且對抗戰全局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滇緬反攻之前,整個中國均處於被日軍圍困的狀態,但經過此一戰,整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長期封閉的局面被扭轉,大後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而且國民黨作戰區域兩面受敵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原來的必須分兵應對的西南戰場和東南戰場減少了一個,從而使得中國可以將原用於西南戰場的生力軍移師東向。這種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結果對1945年轉向東戰場的反攻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國反攻的實力因此而大大加強。據資料,滇緬反攻勝利之前的1943、1944兩年間,經由駝峰空運的援華物資總共只有31.68萬噸。中印公路貫通後,僅7個月就輸入戰略物資50萬噸平均每月7萬余噸。援華物資的大量湧入促進了中國新銳兵團的組建,再加上從西南戰場回國的幾十萬勝利之師,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中國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計劃,開始將反攻矛頭指向長期被動的東戰場。1945年4月,日軍以5個師團的兵力冒進芷江。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中國軍隊,在得到美械新裝備的補充,以及從西南戰場回國參戰部隊的參與下,從5月上旬開始大舉反攻,全線擊潰了日軍,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大捷。日軍驚呼:中國軍隊已面貌一新。迫於中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東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被迫轉入戰略收縮。中國軍隊則乘機展開追擊作戰,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並進軍中越邊境,切斷了侵華日軍與其南方軍的聯系。
總之,進入1945年,長期沉悶的中國戰場一變而活躍起來,戰爭主動權開始向中國傾斜,而所有這一切無不源於西南戰場的勝利。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猶如圍棋盤上的要點,一步不利全局被動,一點走活全盤受益。
這就是我對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抗戰地位作用的認識。

⑹ 滇西是哪兒

滇西是雲南境內昆明以西的廣大地區的總稱。廣義上包括楚雄、大理、保山、德宏、怒江、麗江、迪慶、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市州。狹義上指怒江以西的區域,即含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滇西的地勢以高山峽谷為主,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大江穿流。1942年3月至1945年1月,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著名的滇西抗戰。

(6)滇西抗戰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⑺ 歷史上的滇西抗戰,無論是1941年底第一次出國入緬,還是從1943年後期開始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把戰爭魔爪伸進滇西,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入,進而陷我騰沖,威逼重慶。自此,"黑雲壓城城欲摧",地處西南極邊的保山轉眼之間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

⑻ 哪位有《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為角色藍本的,最後的滇西抗戰老兵的照片,要大的清晰的!

我曾祖輩有人去騰沖了。年輕時的照片我有,戎裝照沒有。。。年老後的照片也沒有,因為沒回來,留在了那邊。90年代後那邊的子嗣聯系過來了。

⑼ 滇西抗戰的意義是些什麼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一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繫到抗戰的全局。

⑽ 滇西抗戰的戰爭背景

參與者:衛立煌陳納德,顧葆裕,李根源,龍雲,史迪威,孫立人,張問德
開始標志: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濫炸
結束標志:1945年1月27日與緬北遠征部隊在邊境芒友會師
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我東北三省。一九三七年,又製造「盧溝橋事變」,大規模侵略中國。我國同胞毅然奮起抗戰。日軍侵佔我國大部領土及東南亞各國後,斷我海陸交通,阻我戰略物資運輸。為開通陸上國際通道,我國發動滇西百萬民工,修築滇緬公路,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第4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瘋狂南進,相繼侵佔越南、泰國、馬來亞、緬甸等地。1942年4月29日,日軍乘虛以第56師團由棠吉攻佔臘戌,以裝甲車為先導,並用汽車載運步兵的快速部隊沿滇緬公路挺進,5月進占滇西之龍陵、騰沖、松山,截斷中國西南之國際交通路線,企圖進據昆明。5月3日竄入滇境之畹町,4日進占龍陵,5日上午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岸,如入無人之境。當日軍由緬甸進占龍陵、騰沖時,雲南全省震驚,形勢危急。當時我雲南工兵總指揮部已令將惠通橋破壞,但敵軍並不停止前進,即於當日由怒江上游渡過四、五百人,與第11集團軍第36師先頭部隊發生遭遇,經過3日之激戰,敵大部分被殲滅,小部分逃回怒江西岸,乃遏止了敵軍繼續東進的企圖,形成敵我隔江對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