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水墨畫的代表人物是誰,代表作有哪些
[宋] 蘇 軾 《枯木竹石圖》 蘇軾強調繪畫抒寫主觀情感的功能,主張詩畫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詩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戲的創導者與實踐者。他的傳世作品《枯木竹石圖》,繪干扭枝曲的枯樹,若掙扎伸展,堅硬頑強;雖筆墨不多,卻有孤傲險怪之氣,與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寫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清] 石濤 《梅花圖》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傑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清] 鄭板橋 《石壁蘭竹圖》 「揚州八怪」中最受人們稱道的畫家是鄭板橋。他有詩、書、畫三絕,三絕中又有三真:真氣、真訣、真趣。他的蘭、竹之作,遍布世界,馳譽中外,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倔強不馴之氣」。 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干淡並兼,筆法疲勁挺拔,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具有「清癯雅脫」的意趣。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用融於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竹枝圖》卷,元,倪瓚(紙本,墨筆,縱34cm,橫76.4cm。) 本幅自識:「老懶無悰,筆老手倦,畫止乎此,倘不合意,千萬勿罪。懶瓚。」款識內側有清乾隆帝題七絕一首,鈐明代項子京,清代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人王南屏等鑒藏印多方。 倪瓚的《清閟閣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耐覽者何……」。觀此圖,竹干與枝節形態宛然,竹葉偃仰疏密布置得當,生意十足,可知作者並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神似,追求筆墨的逸趣,並藉以抒發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瓚自己所說:「下筆能形蕭散趣,要須胸次有篔簹!」圖中用筆峭勁靈動,似懶實蒼,實已得墨竹畫蕭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並輔以高超的筆墨技巧,才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藝術作品。 《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墨緣匯觀》卷五著錄。
㈡ ps中將人物照片P成水墨畫的全過程
大意很簡單:模糊、線稿、細微修飾 主要就看你的操作啦,人物轉手繪很麻煩,問問管理員SB。一般人喜歡用手繪把人物轉手繪,如果你喜歡也可以試試。我一般只轉那些風景,比如:江南水鄉。在我空間里有樣圖:花10秒做的
㈢ 怎麼用ps把人物照片做成水墨畫效果
可以在Photoshop裡面點濾鏡,下拉框中有一個「濾鏡庫」,濾鏡庫里有一個畫筆描邊的文件夾,打開後選擇「墨水輪廓」就可以實現了。如果只是做局部的水墨效果,需做好選區後操作。
㈣ 誰有簡單的國畫人物圖片
特別簡單,才花了三的小時
㈤ 我需要一些人物畫畫的圖片
www.aayuan.com
唯美意境網
有啊
,
http://www.aayuan.com/content.asp?id=203
這個是法國的油墨
還有唯美的花朵圖。
http://www.aayuan.com/content.asp?id=323
http://www.aayuan.com/content.asp?id=250
這個是動漫的
http://www.aayuan.com/content.asp?id=329
希望有你喜歡的。
㈥ 人物圖片轉水墨畫
用PS
㈦ 水墨畫圖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B%AE%C4%AB%BB%AD&z=3
往後翻番,還有很多!
㈧ PS怎麼把人物變成水墨畫效果
1.復制圖層。
2.執行< 濾鏡 - 風格化 - 查找邊緣 >,將山水畫的邊緣提取出來。
3.執行< 圖像 -調整 -去色 >,將圖片的彩色去掉了。
4.執行 < 圖像 - 調整 -色階 > ,設置 輸入色階 分別為 136、1.0、255,確定。增加黑白對比度。
5.將【圖層】面板保持剛才編輯的圖層不變,將【類型】更改為疊加,不透明度改為80%。
6.復制剛才的圖層,效果不變。
7.執行 <濾鏡 - 模糊 -方框模糊> ,半徑為23,確定。
8.執行 <濾鏡 - 濾鏡庫>,打開濾鏡庫,選則【畫筆描邊】- 【噴濺】,設置噴色半徑為15,平滑度 9。
9.確定,將該圖層 類型 選為正片疊底,透明度 80%,完成。
㈨ 水墨畫名家排行榜
「中華國寶書畫文化復興工程」的前十名書畫藝術家--劉咸宜、張為熙、梁兆金、劉玉妹、霍玉山、潘世釗、高瑀、劉奇新、吳鳳、李家原
(排名不分先後)
5.1 劉咸宜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師從崔子善、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師,是這些著名國畫大師的得意弟子。劉咸宜大師作品多次應邀赴美參展,曾為美國前總統卡特當場揮筆作畫並贈送,受到卡特總統的贊賞,並親筆寫感謝信表示感謝和高度贊揚。其多幅作品還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政界、商界、藝術界等著名人士,受到當地媒體熱評。
5.2 張為熙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中國老年書畫研究院會員。張為熙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師承國畫名家崔子范(國畫大師吳昌碩嫡傳弟子)。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大畫展參賽並獲獎,在全國各大展賽中入選並獲金、銀、銅獎,其中作品《水清魚壯》獲全國老年書畫比賽金獎,作品《摯友相會》獲得「感動中國・魅力夕陽」首屆中國老年書畫名家作品大賽金獎。多幅作品被入編世界權威書畫典籍,入選個人書畫大展賽典籍。
如今,張為熙先生的作品,市場價值已高達1.5萬元/平方尺。張為熙先生創作的作品相繼在國內美術作品大賽中獲獎,分別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國家級博物館及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國際友人收藏。
5.3 梁兆金
出生於1957年,於80年代中期拜張大千得意門生俞致貞為師。他秉襲張大千所創「大風堂畫派」、「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創作風格,集文人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其作品不拘泥於一技一派,追求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被其師褒揚為:「最接近恩師張大千50歲時期的『瑰麗』畫風」。縱觀梁兆金的畫作,所顯現的胸襟、氣象、境界,正是歷代畫壇許多國寶級大師所共同追求的藝術境界。
張大千老師曾用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臨摹古人名作,長期置身故宮與敦煌臨摹古畫與壁畫,不僅完整的吸收了前人技藝,更造就了他獨特的畫風。梁兆金今天的成就得益於他嚴格遵循張大千藝術之路,對基於中國畫傳統之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等無所不能,無一不精,無愧於當代實力派全能型畫家之稱號。其多幅作品被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等其他多位兩岸領導人也多有收藏。
梁兆金在國外舉辦多次個展,回國後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稱贊,稱其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國畫的魅力」 。如今,其大部分書畫作品真跡已被「中華民族友好促進會」選定為國際交流禮品而不再進入國內書畫市場。
5.4 劉玉妹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研習書畫。她的作品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她成功的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深深得益於經典樣式而又善於出新,故而她的畫能夠直接的感動人心,深得中外書畫收藏家的喜愛。劉玉妹大師師承國畫名家劉立傑,是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嫡傳弟子,深得齊白石大師真傳,其繪畫作品多有齊白石大師的神韻。多幅國畫作品被所屬書畫研究院以及中外友人收藏。多幅作品入選《當代中國文藝家大辭典》等全國各大書畫典籍。
劉玉妹作品《壽三千》曾引起藏界極大反響,此國畫中的桃子,又稱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處之仙桃。《山海經》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相傳西王母壽辰常舉行蟠桃盛會,各方神仙群往祝壽。所以蟠桃又稱壽桃,寓意幸福、富裕、長壽。此作風格大氣,頗有齊白石大師的神韻,被當代著名書畫家評價為:「此桃絲毫不遜色於齊白石大師的風格」。
5.5 霍玉山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師承朱乃正,國畫大師吳作人嫡傳弟子。其繪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的深厚造詣。他稟賦深厚,學貫中西,刻意探求,大膽創新。他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作道路,繼承和發展傳統,為「中國水墨畫」開拓了新的風貌,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我國當代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傑出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中國畫創造方面可謂是別創一格,自成一家。霍玉山是繼吳作人之後中國國畫界的又一領軍人物。
作品《秋雨過後》《遠方的呼喚》《閑著沒事》《清爽的風》分別獲「金色秋天--油畫藝術精品展金獎」,「迎新春·中國畫·精品展」金獎,「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慶祝澳門回歸10周年,迎新春國際美術精品展」銀獎,其作品為海內外收藏家、博物館所搜求。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講學、舉辦個展或聯展、參觀訪問、文化交流等活動。
霍玉山作為國畫界的領軍人物,其作品在書畫市場炙手可熱。2005年前,霍玉山先生六平尺的繪畫作品大約在8000元左右,2010年,其六平尺的書法作品在多家拍賣公司上拍,作品底價50000元,最後都以15萬元以上價格成交,霍玉山先生的書法作品被譽為「當代最美國畫」,他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國畫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更預示了書畫投資市場的美好遠景。
5.6 潘世釗
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美協會員。師承國畫名家紀雲梓,國畫大師張仃嫡傳弟子。作品屢獲國內外各大書畫展金獎,其中作品《福祿同享》《福壽延年》分別榮獲山東省老年書畫攝影大賽優秀獎,「北京東方蘭亭國際書畫藝術中心--感動中國魅力夕陽中國老年書畫名家作品典藏編委會」金獎,並入編此書,被授予「感動中國·中華傑出功勛書畫家」榮譽稱號,同時被中國書畫藝術教育研究院永久珍惜收藏。
潘世釗的作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充滿活力,充滿朝氣,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現其花鳥作品均價每平尺近15000元人民幣。其作品多次被中國最具權威的拍賣公司以較高的價格拍出,並多次獲得全國書畫大賽金獎,許多作品被各地政府機構及海內外知名人士收藏,足以說明潘世釗的作品極具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和商業價值。
5.7 高瑀
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中心副館長,中國第六種字體《茝巔文》書法研究院副院長。高瑀先生書法風格與歐陽中石書法風格一脈相承,是歐陽中石最得意門生,書風妍婉秀美,瀟灑俊逸。筆落在紙上,龍蛇遊走,跌宕起伏,如行雲流水,氣韻飛動,極盡剛柔相濟之大美。厚重處,潑墨積水,有種肆意宣洩任筆揮灑的美感。淡雅處,枯筆飛白,線條奇崛,蒼古豪放,極具書法氣勢。結構巧中有拙,拙中藏巧,耐人品味。高瑀通過毛筆的提按頓挫、平移絞轉從而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其中《駿嶪騰飛》、《醫者仁心》、《龍馬精神》等作品被國家多個重要單位永久珍稀收藏,參加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書畫展並榮獲金獎,受到全世界書畫藝術家及收藏單位的高度贊譽。
5.8 劉奇新
當代著名書法藝術家,師承書法名家、中國書畫家協會主席劉金才,為王子元、於右任門下嫡傳弟子。十幾年前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扎實的書法功力,以及卓然的書法作品《清平樂.六盤山》在「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海內外書畫大賽」上榮獲金獎。十幾年來,劉奇新在書法藝術道路上大步邁進,藝術造詣深得恩師劉金才以及王子元、於右任真傳,並在繼承和發揚恩師藝術精髓的基礎上,突破創新。
業內著名書法專家曾對劉奇新有過這樣的評價:劉奇新是當代書壇難得一見的書法奇才,他能夠在繼承家師真傳的基礎上有自己獨創的藝術風格,這是十分難得的,未來幾十年之後必將成為和他的恩師劉金才、王子元、於右任一樣優秀的書法大家。
5.9 吳鳳
中國著名書法藝術家,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梅花組合篆書」創始人。
2007年創作了八仙過海、毛主席詩詞等「梅花組合篆書」,2008年又創作了迎奧運賀片語合篆書,這些作品分別受到了書法專家和書法大家的稱贊和認可,從此奠定了他自己獨有的書法藝術--「梅花組合篆書」,使得其作品成為了研究中國古代梅花篆字書法的一塊「活化石」。
吳鳳是近幾年書法界的「紅人」,其獨創的「梅花組合篆書」讓其聲譽海內外,獨領風騷。其書法作品廣受書法專家及書法界同仁的稱贊和認可,更被廣大書法愛好者爭相追捧。
5.10 李家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東方書畫家協會會長、北京當代東方書畫藝術交流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鄭州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推介的「中國書法50家」之一、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欄目首席評委、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首席嘉賓,熱衷於公益書畫事業。
李家原公開出版的專著有《毛筆行書實用對聯精選》,《優秀散文詩硬筆書法字帖》等,主編出版了《中國書法藝術大觀》、《中國老年書畫家大典》等大型書畫作品集。2001年9月,李家原入選中國書協會員,其書法創作歷程在中央電視台「翰墨飄香--中國書法50家」專題節目中播出。2006年5月,李家原丈二巨幅《毛澤東詞沁園春·雪》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懸掛。更值得稱頌的是,多年來,李家原一直堅持從事青少年書法教育,培養了大批書法人才和青少年書法愛好者。他專注於小楷創作,字形端妍秀美,書體清新雅逸,30米長卷《金剛經》《道德經》等深受好評。作品曾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全國政協禮堂、美術館、藝術館等多方收藏。作品獲國際書法大展、第二屆楹聯書法大展、第二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第五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等國內外各大畫展金獎。
㈩ 中國著名山水畫欣賞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 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
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范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這幅豎長的大幅作品,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詩情畫意!詩意在一動一靜中慢慢顯示出來,彷彿聽得見馬隊的聲音從山麓那邊慢慢傳來,然後從眼前走過。
《溪山行旅圖》,好就好在靜止的畫面有一種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發出由衷的贊嘆。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宋元兩代,大師級的畫家都以范寬的繪畫為典範。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後的一些的馬遠、夏圭元代的倪雲林、王蒙,都對范寬的畫風大加贊賞。
幾乎所有著名的畫家,說到范寬山水畫神異的表現力時,都一致認為「范寬之畫,遠望不離座外」,范寬的畫,遠遠看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認為范寬「畫山,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真古今絕筆也」。
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 「御書之寶」的印鑒,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鑒。
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處於和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