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
(1)句中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用擬人手法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是大興土木,百姓必受其害;「亡」則指戰爭頻繁,百姓遭殃。該句道出了封建統治者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本質,表現作者對統治者的憎恨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意思對即可) |
Ⅱ 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聚」「怒」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來描寫潼關的險要,用語生動。描繪出了山河的壯麗和地勢的險要
Ⅲ 在"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哪個詞用的最好
在"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聚和怒詞用的最好,起筆一「聚」一「怒」兩字,不但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動態意象中,暗含著一幅千軍聚集、萬馬怒吼的朝代爭斗的歷史畫卷。
1、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翻譯
一座座峰巒匯集在一起,黃河的波濤氣勢強盛。潼關附近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要。眺望長安古都,心緒翻滾。可嘆當年秦漢帝王起居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灰土。朝代興,是百姓的痛苦!朝代亡,也是百姓的災難!
3、賞析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凶險的潼關要道就在華山黃河之間。(站在潼關)遙望古都長安城,思緒萬千,心緒紛亂。(行程中)經過秦漢遺址令人傷心萬千,(歷代王朝興建的)無數宮殿都化作了廢墟和泥土。一朝興起,百姓要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張養浩赴陝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託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悲憤傷感 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精闢入里,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4、意蘊深邃
這首散曲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沉鬱,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Ⅳ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出自元代詩人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賞析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岩疊嶂,群山密集,綿亘不斷。「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踟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踟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踟躇傷心呢?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盪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像。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者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麼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庄,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庄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Ⅳ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凶險的潼關要道就在華山黃河之間。
Ⅵ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賞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聚」字寫出了山形的氣勢,一個「怒」字將大河擬人化,寫出了大河的水勢和聲勢。聚」和「怒」分別從視覺和聽覺描寫了潼關的險要,突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有力地烘託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怒,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
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Ⅶ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展現的畫面!!!!!!!!!
群峰眾巒像一個個挺立的巨人要在這里聚集,黃河的波濤巨浪洶涌澎湃,肆意發泄著不滿和憤怒.
Ⅷ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的意思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的意思是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涌澎湃。
該句出自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全文如下: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話文釋義: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8)峰巒如聚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庄,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創作背景: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
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
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Ⅸ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的畫面意境,翻譯 謝謝~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
意境
起筆一「聚」一「怒」兩字,不但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動態意象中,暗含著一幅千軍聚集、萬馬怒吼的朝代爭斗的歷史畫卷。因此開頭三句可視為一種歷史「空間」的製造和歷史「意象」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