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房屋平面設計圖
怎樣看住宅建築的平面圖?住宅建築平面圖,是購房者了解住宅平面狀、方位、朝向和住宅內部房間、樓梯、走道、門窗、固定設備的空間位置的重要依據。人們在購買或選擇住房時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即欲購買的住房還沒有竣工,人們只得依據住宅的平面圖以及立面圖、剖面圖、透視圖、表現圖和住宅模型來了解住宅的基本情況。此外,住宅建築各層的平面圖都一樣,就可以用一幅平面圖來顯示。對於購房者來說,住宅建築平面圖是很重要的,必須會識、會看。 住宅建築平面圖是按一定比例繪制的住宅建築的水平剖面圖。住宅的建築平面圖一般比較詳細,通常採用較大的比例,如1:100、1:50,並標出實際的詳細尺寸,但有的小比例住宅平面圖並不用專門的符號標出內部附置設備,這種圖是供設計建設施工人員使用的。一些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企業為了使購房者更全面地了解住宅基本情況,往往在平面圖上還描繪室內應配置傢具的尺寸和空間位置,有的還用顏色加以區分顯示,而對傢具的標識,並沒有統一的符號,但畫法上比較直觀,便於人們聯想和識別。注意:平面圖上窗的開啟方式以及水、暖、煤氣立管的位置一般不表示。住宅建築立面圖是按照一定比例繪制的住宅建築物的正面、背面和側面的形狀圖,它表示的是住宅建築物的外部形式,說明建築物的長、寬、高的尺寸,地面標高,層頂的形式,陽台位置和形式,門窗洞口的位置和形式,外牆裝飾的設計形式,材料及施工方法等等。
② 哪裡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建築的素材
我有很多電子版的圖紙給你發過去不知道可以不!上面有泡麵圖,立面圖。就是沒有效果圖!你要不要試一試!
③ 納西族的名居圖片、建築風格、文字解說
納西族民居
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建築結構
天井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
三坊一照壁 ,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
出檐
上端深長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檯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桿,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檐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檐和「垂魚」裝飾的布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外廊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色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里。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朴實生動,裝修精美雅緻。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一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牆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納西社區的不斷發展,納西民眾在民居修建時總體框架、建築設計及風格等方面雖然仍保持傳統風貌,但在房屋內部裝修方面,卻逐漸採用現代裝飾手段和裝潢材料。在這些民居里,正感受古老與現代的有機、和諧的組合。
房屋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經堂或廂房,宿舍樓,也有人叫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廂房或稱經堂的樓,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宿舍樓或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復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但是,近幾年來,為適應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摩梭人在房屋建築上除保持上述特點外,在房屋構造、內部裝修等方面採用了現代裝飾方法和裝飾材料,此外,部分房間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也有所變化。
④ 房屋建築的立面圖怎麼畫
建築立面圖
是按照一定比例繪制的住宅建築物的正面、背面和側面的形狀圖,它表示的是住宅建築物的外部形式,說明建築物長、寬、高的尺寸,地面標高,層頂的形式,陽台位置和形式,門窗洞口的位置和形式,外牆裝飾的設計形式,材料及施工方法等等。
⑤ 有哪些古代建築的圖片
艘下 設計雲 吧,那能找設計素材的~~
⑥ 需要一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很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圖片及相關資料,最主要的是帶有這個建築物大門相關資料
圓廳別墅是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築,由義大利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大師帕拉第奧設計建造。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就是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創造與享樂,反對宗教禁慾,提倡人的解放。文藝復興運動對文學、繪畫、雕塑等各個藝術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建築的革新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藝復興建築打上了深刻的文藝復興運動的烙印,它們排斥神權至上,重視現實生活,張揚人性的解放,涌現出大量現實生活使用的、具有濃厚世俗化氣息的建築,如別墅府邸、城市廣場等,即使是宗教建築也拉近了與人的距離。他們大力提倡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柱式、半圓形拱券、穹頂等被廣泛採用。但他們並不是完全照搬過去,而是把古典形制與其他風格融合起來,靈活變通,大膽創新,並使用新的建築技術,創造出文藝復興時期獨有的建築特色。
帕拉第奧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築大師,他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是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卓越代表。帕拉第奧對古典建築充滿興趣,他曾對古羅馬遺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測繪與研究,從它們的布局規則中,發現了理想的範例,並對美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帕拉第奧認為美是客觀的、和諧統一的,並且是有規律可循的。他推崇雙軸對稱的格局,認為對稱的比例關系,可以達到總體的協調,而「和諧」是實現美的基本要素。帕拉第奧可以說是古典風格的象徵,建築的整體形制與細部裝飾都仿效著古希臘羅馬的建築,貫徹著嚴謹的理性精神和普遍的原則。但帕拉第奧並非泥古不化,而是發揚了人文主義的精神,靈活地使用古典形制,充滿著人性的色彩,展現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物的重要特質。
帕拉第奧通過潛心研究古代的經典建築,總結了大量古典藝術的精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築理論。1570年,他出版了《建築四論》,書中詳細論述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建築的構圖比例,展示了以標准尺寸為基礎的完整的建築體系。帕拉第奧強調了合乎理性秩序的古典美。他說,「美產生於各部分之間的協調,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協調」,建築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完全的軀體」。該書在整個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界(包括其他歐洲國家)十分流行,成為後世建築師學習的教科書。帕拉第奧很善於運用構圖並給予理論闡述。這些理論以後成了古典主義的重要原則,帕拉第奧也就常被尊為古典主義的創始人。
帕拉第奧在建築實踐和理論著述上為後世留下了極為寶貴和豐富的遺產,可謂影響深遠。他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左右對稱的幾何形構圖;在立面處理上,比起較為單純的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更為復雜,常分成上、中、下三段和左、中、右三段(或在水平三段間加連接體成五段);無論在垂直或水平方向,都強調中段的統率作用,並使用帶三角形山花的柱廊。他創造出被後人稱之為「帕拉第奧母題」的建築藝術,被後代很多建築所效仿。他的立面中央開有一扇拱形窗或開口兩側各有一扇平頂窗的建築形制在以後幾百年的大型宅邸建築中得到廣泛使用。18世紀流行於英、美的「帕拉第奧主義」建築就是以他的作品為藍本。
維琴察郊外的圓廳別墅是帕拉第奧的代表作之一。它位於一座小山丘上,四面遼闊,風景宜人。別墅一共有三層,別墅主體平面呈正方形,中間有個圓廳,因此得名。在中心大廳兩旁,左右房間完全對稱分列,形成典型的集中式平面。別墅四面的造型也非常一致,各有一個古代神廟式柱廊,由6根細長的愛奧尼柱式組成,它們頂著三角形山花,山花上有著細致的人物雕刻。柱廊前面是20級左右的台階,抬高了主樓層。這原本是宗教建築的樣式,用在這里形成強烈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建築的空間層次,並使得建築從周圍環境中凸顯出來。
帕拉第奧在設計這座用於夏天居住的建築物時,採用了古羅馬萬神殿的形制,並進行了頗有意義的改造。頂部中央的穹隆,在四面重復的神廟式柱廊襯托中和緩地拱出,打破了建築形體的敦實與凝重。以它為中心環繞著坡度多變但層次分明的屋頂,統一和諧、穩定嚴謹。這使得極為對稱方正的住宅結構,在保持古典的庄嚴寧靜的風范之際,也不乏優美的變化和生動的效果。
沿著別墅門前的台階,經過帶山花的寬闊柱廊直接進入房屋的正廳。別墅的底層是粗面石工的半地下室,為雜物用房。二層正中是一個圓形大廳,以圓頂覆蓋並高出屋面。四周對稱分布著起居用房。
圓廳別墅達到了造型的高度協調,整座別墅由最基本的幾何形體方、圓、三角形、圓柱體、球體等組成,簡潔干凈、構圖嚴謹。各部分之間聯系緊密,大小適度、主次分明、虛實結合,十分和諧妥帖。幾條主要的水平線腳的交接,使各部呈現出有機性,絕無生硬之感。優美的神廟式柱廊,減弱了方形主體的單調和冷淡。帕拉第奧從古代典範中提煉出古典主義的精華,再把它們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個世俗活動的理想地點,充分體現了他的靈活性與創造性。他的建築結構嚴謹對稱,風格冷靜,表現出邏輯性很強的理性主義處理手法。
圓廳別墅以雅潔的白色為主色調,用色素雅,襯托著頭頂的藍天白雲,和旁邊的茵茵碧草,帶有一種「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淡然,透出矜持莊重、高雅安寧的氣質。
但是圓廳別墅對於對稱性和外部形式的過分追求,忽視了建築內部的功能實現,使建築的功用性能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圓廳別墅之後,別墅建築大量產生,借鑒它的經驗,從形式到功能都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帕拉第奧的建築也給現代建築帶來很大啟發,如柯布西耶的著名建築薩伏伊別墅中就能找到圓廳別墅的影子。
⑦ 世界上比較著名的住宅設計有哪些名字就可以,學建築學朗朗上口的那種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採納後再私信你幾個
⑧ 求別墅圖片大全
別墅,改善型住宅,在郊區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是居宅之外用來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現在普遍認識是,除「居住」這個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外,更主要體現生活品質及享用特點的高級住所,現代詞義中為獨立的庄園式居所。
別墅分為以下5種:獨棟別墅、聯排別墅、雙拼別墅、疊加式別墅、空中別墅。
獨棟別墅
即獨門獨院,上有獨立空間,下有私家花園領地,是私密性極強的單體別墅,表現為上下左右前後都屬於獨立空間,一般房屋周圍都有面積不等的綠地、院落。這一類型是別墅歷史最悠久的一種,私密性強,市場價格較高,也是別墅建築的終極形式。
雙拼別墅
它是聯隊別墅與獨棟別墅之間的中間產品,由兩個單元的別墅拼聯組成的單棟別墅。在美國比較流行的2-PAC別墅是一種雙拼別墅。降低了社區密度,增加了住宅採光面,使其擁有了更寬闊的室外空間。雙拼別墅基本是三面採光,外側的居室通常會有兩個以上的採光面,一般來說,窗戶較多,通風不會差,重要的是採光和觀景。
聯排別墅
即Townhouse,有天有地,有自己的院子和車庫。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單元住宅組成,一排二至四層聯結在一起,每幾個單元共用外牆,有統一的平面設計和獨立的門戶。Townhouse別墅是大多數經濟型別墅採取的形式之一。
疊拼別墅
它是Townhouse的疊拼式的一種延伸,介於別墅與公寓之間,是由多層的別墅式復式住宅上下疊加在一起組合而成。一般四至七層,由每單元二至三層的別墅戶型上下疊加而成,這種開間與聯排別墅相比,獨立面造型可豐富一些,同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聯排別墅窄進深的缺點。
空中別墅
空中別墅發源於美國,稱為「penthouse」即「空中閣樓」原指位於城市中心地帶,高層頂端的豪宅。一般理解是建在公寓或高層建築頂端具有別墅形態的大型復式/躍式住宅。躍式住宅。要求產品符合別墅全景觀的基本要求、地理位置好、視野開闊、通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