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路漿道路如何施工,求大神指導。謝謝!
土路漿新材料重載道路
「九步」標准施工工藝流程:
1.道路上土(或者路基刨松)
2.調整坡度
3.攤鋪石料
4.噴灑土路漿溶液
5.拌和均勻(石子、土壤、土路漿溶液)
6.道路整平
7.道路壓實
8.道路封面(噴灑土路漿溶液、路面收光)
9.開放交通
2. 土路怎麼描寫,一段土路,一條土路彎彎曲曲的土路
彎彎曲曲的小路 一陣風過 驀然飄來泥土的芬芳
3. 正常鄉村小路(土路,土質較硬)如果做水泥路的話,步驟是哪些希望答詳細點!
需要路寬,長度,等數據。
每平方造價約為為80-95元,C20砼,有20cm碎石墊層、壓實和簡單的路基清理,這自己拌混凝土和自己的工人價格,當然考慮當地人工和材料價格會有所下浮基本上在10元左右即最低造價在70元。用商品混凝土就每平方多15元左右,請施工隊的話每平方約110-130元。
如果是大量挖填方的話,每方土要考慮7到10元左右的成本。
你可以根據你路的實際情況計算。
4. 為什麼有的土路不會泡爛,有的土路一泡就沒法行走了,有什麼解決的辦法么
鋪路的材料不同,沙石路面不存水,也就不易積水,所以也不會泡爛。土路下雨積水後,路面的硬度也不同,泡水後路的硬度自然也不同。路面硬一些的,泡水時間久一些。首先是路面要平而且要有一定的斜度,盡可能使路面不積水,其次是對路面要經常保養。
5. 土路在地形圖中如何表示
圖上寬度大於1mm時,較寬可通行大型車輛的,使用「大車路虛實線」表示,按照光影法繪制:一側虛線大車路(繪在光輝部),一側實線大車路(繪在陰暗部)。
圖上寬度小於1mm時,可直接使用「小路」單虛線表示。
(不明白「光影法」請查閱國家標准GB/T 7929 大比例尺地形圖圖示的總則第2頁,網路文庫下載地址:http://wenku..com/view/53cc8d1c59eef8c75fbfb3b5.html)
網路知道團隊--★測繪同仁★ 為你解答測繪相關問題。
團隊地址:http://..com/team/view/測繪同仁
6. 我住的村莊道路全是土路,下雨之後,泥濘不堪,整個鎮只有我們的村沒有鋪水泥路,村裡向我們要錢修路,
一般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參與建設了的(包括資金的和勞力的)都會把路鋪到他家門口(當然距幹道過遠的可以視情況商議解決辦法)。為大家的生活造方便之路嘛,不需要計較太多
7. 土路漿是什麼
土路漿正在成為繼水泥、瀝青之後的第三種高等級路面建築材料。
國際上最先進的生物酶類土壤硬化劑,屬於第四代土壤強化劑。它的主要成分為電解質、表面活性劑、生物酶。使用路易酶築路,可以實現就地取材,築路成本僅為傳統方法的15%-70%,而效率是傳統方法的5倍以上。該產品的研發靈感來源於生物對土壤的硬化現象。亞馬遜叢林中的螞蟻採用其唾液硬化叢林中的土壤修築蟻巢,蟻巢高度可高達1-8米,亞馬遜的洪水可摧毀大部分建築,卻無法沖毀蟻巢。通過植物發酵等工藝提取的路易酶具有類似螞蟻唾液的功能,通過離子交換、釋氫效應、螯合作用、晶行重組等起效機制,降低了黏土的強吸水性,提高了黏土的可壓縮性,增強了土壤的可膠聯性,重新排列組合土壤的微觀結構,從而實現土壤高度硬化,達到「點土成石,壓實成路」的目的。
8. 馬路邊的土路建該怎麼弄
交通部關於印發農村公路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交公路發[2004]372號
關於印發農村公路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
農村公路建設指導意見
第一條 為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保證建設質量,提高投資效益,結合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本指導意見。
第二條 本指導意見適用於縣道、鄉道和村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
第三條 農村公路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節約土地、保護環境、保證質量、注重安全」的原則,逐步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提高服務水平。
第四條 農村公路通過村鎮的路段應考慮村鎮的特殊需求,應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
第五條 農村公路建設標准及技術指標的選擇,應符合有關標准規范的規定。對於受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的路段,可按照《農村公路建設暫行技術要求》(附後)執行,也可結合當地實際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適用當地的農村公路技術標准。 第六條 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牧民出行需要,一條農村公路可視情況分段採用不同技術等級,但不同技術等級或不同設計速度變更點應選擇在駕駛員容易判斷路況變化的地形變化處或路線交叉地點,並設置警示標志。
第七條 路線選線應貫徹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原則,注意與沿線環境和景觀的協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方便農牧民出行,服務城鎮化。
第八條 選線時應注意盡量少拆房屋、少動遷公用事業管線;盡量利用老路、原有橋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調或大填大挖,防止誘發新的地質病害;盡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軟土、沼澤、斷層等地質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必須穿越時應縮小穿越范圍,並採取必要的工程技術措施。
第九條 路線設計應結合沿線的地形、地質、水文條件,根據使用功能、工程投資和社會環境等因素,進行路線方案比選及技術經濟論證,綜合考慮平、縱、橫要素,合理選用技術指標,保持線形連續、均衡,滿足行車安全需要。
第十條 路基路面應根據使用功能、技術等級和交通量情況,結合沿線地形、地質、路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進行綜合設計,重視排水、防護及取(棄)土設計,防止水土流失和堵塞河道。
第十一條 路基填築宜採用水穩性好的材料,嚴格控制路基壓實,滿足強度和穩定性要求。路基強度、穩定性和壓實度達不到要求的路段不得鋪築瀝青或水泥路面。 第十二條 路基防護應針對不穩定的高邊坡、易受沖刷的沿河路段等工點,採用設置擋土牆、護坡、護岸等工程防護或與種植灌木等植物防護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證路基穩定。
第十三條 農村公路應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並與沿線橋涵形成通暢的排水系統。邊溝尺寸應根據當地降雨量和地形特點確定,邊溝型式應結合當地材料情況確定。一般路段可設置土邊溝,沖刷嚴重的路段應設置硬化邊溝。
第十四條 通過村鎮路段的邊溝可採用暗排型式,或採用干砌片(卵)石、漿砌片(卵)石、鋼筋混凝土預制槽(塊)等明排型式。
第十五條 特殊地質和水文條件的路段路基,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專項設計,採取綜合治理措施。
第十六條 通客運班車的村鎮公路,應按照「路站運一體化」要求,站點位置路基路面應適當加寬,並設置固定客運班車站點及標志。
第十七條 橋涵設計應根據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行洪要求,按照「就地取材、便於施工和養護」的指導思想,遵循「安全、實用」的原則進行。
第十八條 新建和改建橋涵宜採用標准跨徑、技術成熟、容易施工、經濟適用的橋涵型式。季節性的寬淺河流或泥石流流通區可修建漫水橋或過水路面。
第十九條 新建和改建橋梁應根據安全要求設置防護設施,大中橋應設置牆式護欄,小橋可設置安全帶(或欄桿、緣石)。
第二十條 農村公路改建時,原有橋梁荷載等級達不到現有規定的,應本著安全、經濟的原則,採用限載通行、加固等方式加以利用。
第二十一條 對窄橋加寬應採用與原有橋梁相同(或相近)的結構型式和跨徑,以使新老橋受力均勻;對於使用狀況良好,因經濟條件暫不加寬的橋梁,其兩端應設置路基過渡段和窄橋標志及其它必要的交通安全設施。
第二十二條 涵洞設置應充分考慮農田排灌,便於養護。涵洞宜採用圓管涵、板涵和拱涵等經濟實用的型式。涵頂填土應滿足最小厚度要求。
第二十三條 新建隧道應根據公路功能和未來發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經濟、環保的原則,結合地形、地質、施工、運營和管理等條件進行綜合設計。路基中心開挖深度大於30m時,應進行明挖與隧道技術、經濟和環保論證,擇優選定。
第二十四條 新建隧道應重視防排水設計。條件具備的,可以採用全斷面防排水措施;條件不具備的,應對基岩裂隙水採取洞內疏導和洞外攔截等綜合措施,保證隧道結構和行車安全。
第二十五條 原有隧道存在安全隱患時,應對其進行技術鑒定和專項設計,採取有效措施,保證主體結構的強度、穩定和耐久性。
第二十六條 新建隧道洞內不應採用砂石路面。原有隧道採用砂石路面的應硬化。 第二十七條 交通安全設施應根據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級、交通量,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與路基路面的具體情況,按有關規定進行設置,做到醒目、實用。
第二十八條 農村公路交通安全設施不宜低於《公路工程技術標准》(JTGB01-2003)中的D級水平,並注意:
(一)交通安全設施應與公路主體工程同步實施。
(二)在高路堤、陡坡、急彎、臨水沿江、傍山險路、懸崖凌空等危險路段,應在路側設置限速、警示、警告標志和路側護欄等安全設施;在漫水橋、過水路面等路段宜設置警示標志和標桿。
(三)在視距不良的急彎路段,應根據需要設置線形誘導、警告、限速、反光鏡等標志。
(四)連續長陡下坡路段應設置減速帶和警示標志,有條件的可設置避險車道。 (五)在主要交叉路口、村鎮、學校等路段應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必要的指示標志(方向、地名、距離等)、減速帶和限速標志。
第二十九條 通過村鎮的路段應加強公路用地建築紅線控制,嚴格控制非法建築,不得佔用公路作為集貿市場,以保證公路暢通和行車(人)安全。
第三十條 農村公路交叉設計應考慮地形、通視條件和交通環境等因素,確保行車(人)安全。有路面公路與無路面公路交叉時,無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定范圍內應鋪路面,以保持路面整潔。
第三十一條 農村公路建設提倡沿線綠化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改善行車環境。綠化應滿足行車視距要求,保證行車安全。
9. 土路拿什麼材料鋪路最便宜
煤渣或者瀝青,泥沙也不錯。
古代中國的路、府始於宋代。路,宋元時代行政區域名,宋代的路相當於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當於明清的府。
唐中葉後,道實際上已名存實亡,節度使所轄之地雖不少稱道,但道制行政區劃已混亂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區劃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監察區的性質,然後轉化為行政區。
這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在唐宋王朝進入了道(路)制時期。該時期從7世紀初至13世紀後期,達六百餘年。
北宋
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國分為13道。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21路,第三年後又為19路,端拱二年(989年)改為17路,淳化三年(992年)有16路。可見,在淳化五年以前的15年中,宋太宗一直實行「道」、「路」並存的行政區劃制。淳化四年(993年)又並為10道。
淳化五年後,全國設路也未有定規。在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後又有所調整,始定天下為15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
10. 怎把這三條水泥路PS成泥濘的土路
找其他有白牆的照片用圖章工具等修改久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