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別克元宵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熊貓對稱卡通圖片 2025-05-12 15:22:10

別克元宵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4-14 11:50:26

A. 年後買車怎麼樣,元宵節別克車優惠大嗎

別克車型優惠一直比較大,看你買哪款車型,車型不一樣優惠也不一樣。另外如果你要買車的話趕緊出手,現在開始到年底會越來越貴

B. 民族傳統節日時間和習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廟會、賞花燈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農歷二月二。

習俗:二月初二理發,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有句諺語說的好: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

4、社日節,農歷二月二。

習俗:二月二是土地公的聖誕,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普遍奉祀土地神。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5、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

習俗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劃龍舟、掛艾葉菖蒲榕枝、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7、七夕節,農歷初月初七。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8、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古時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

9、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0、冬至節,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習俗: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11、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十二月初八這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12、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

習俗: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13、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小月則在廿九,逢大月則在三十。

習俗: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除夕,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吃年晚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傍晚,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節日

C. 誰有春節、元宵節的節日材料、民風民俗,收獲、感悟 急用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1.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又叫陰歷年、農歷新年、農歷年、舊歷年,俗稱「過年、大年、過大年」。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有的是正月十九)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①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
②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③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④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⑤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⑥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⑦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⑧過趕年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士兵英勇作戰,立下了「東南戰功第一功」,後人為紀念此次出征,便將年節提前,習以為俗。
2.土家族先民貧困,年三十日還要給富人做工,提前過年,以便同家人團圓。
3.舊時每到年關,官軍遍來驅趕百姓,土家人提前過年,吃團圓飯,以便逃生。
4.土家先輩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迎戰。
⑨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表示新的一年到來,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在這時,人們臉上個個都喜笑顏開。我是非常喜愛春節,因為過節有壓歲錢能拿,可以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好的玩。過年前,忙著買年貨,過年時,忙著吃餃子,拜年,放鞭炮,過年後,卻有點懷念,期待著明年的到來。這可能使孩子的童心吧

D. 中國有56個民族,都是哪些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都是什麼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4)別克元宵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於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佔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佔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雲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E. 關於56個民族的資料

56個民族:

壯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瑤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納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門巴族、毛南族、滿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回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獨龍族、東鄉族、侗族、德昂族、傣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漢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5)別克元宵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成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

這個時期民族識別的主要工作是進行調查研究,並確定一批民族成分。經過這一階段的民族調查識別,除已經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滿、黎、高山等民族外,經過識別和歸並。

又確認了壯、布衣、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佤、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共計38個少數民族。

二、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體的族源、歷史、現狀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民族識別,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雲南省。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經識別歸並為22個民族。

經過這一階段的調查識別,從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自報的183個不同稱謂的民族名稱中,新確定了16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現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現改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將74個不同民族名稱歸並到54個少數民族中。還有幾十個在識別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對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大體上得以基本解決,有待繼續識別的已為數不多。

三、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的重點是在一些地區對一批人的民族成分進行恢復、更改,對一些自稱為少數民族的人們共同體進行辨別、歸並。

F. 元宵猜燈謎

別克 (客)

G. 別克-英朗 - 2012英朗gt六萬公里大保養

車友元宵節好!
車輛的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保養手冊只起參考作用,而且廠家都留有很大餘地。如果每一樣都按保養手冊來做,車開不起,也是亂燒錢。
六萬公里首先考慮的是更換全車輪胎和前剎車片。(如果之前換過可不考慮)
【1】剎車片通常在前剎更換第2次時更換後剎。
【2】剎車油肉眼完全可以觀察到是否缺少,渾濁。如果這兩樣正常無需更換。如果平時添加必須用同一牌子。徹底全部更換可以排凈後使用別的牌子。
【3】機油美孚可用,是否不去4S保養這個你自己定,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在4S保養。
【4】正時皮帶6萬公里更換太早,即使你糾結至少也得跑到12萬公里左右時再考慮更換。
【5】更換防凍液自己可以買別的牌子,徹底放掉後,發動車輛用水沖洗水箱,然後再加新防凍液就行了。
【6】如掛檔平順,無生澀感,變速箱油無需更換。
祝2015年行車安全!

H. 56個民族各有什麼節日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

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台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願大家幸福快樂。然後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裡,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後,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4、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

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准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麵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6、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台,圍繞高台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後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曬干,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8)別克元宵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3]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6個民族-網路

I. 求關於元宵節的小報求個好一點的素材……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