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描繪的景象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出自南唐後主李煜(存疑)的名篇《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這是作者被囚於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原文如下: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如下: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1)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品賞析
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期南唐後主。字重光,號鍾隱。李煜善於寫詞,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後,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
2.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夜鎖清秋
《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後主的這首詞因為「剪不斷,理還亂」而出名,這六個字也常常被後人引用。其實整首詞非常值得反復玩味咀嚼。
詞的上片是很有研究的,簡單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個人命運的悲劇況味。或許有人會奇怪我的判斷。
上西樓,月如鉤;梧桐、深院……這一下就讓人聯想到另外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如鉤,這是舉頭所見。梧桐深院,這是上了西樓之後低頭所見。但是李白直抒胸臆地道出思故鄉之句,而後主卻只能寫到鎖清秋。一進又一進的院子在俯視的角度上顯得層層深鎖,雖然沒有道出思念舊國之情,但是我們也能強烈地感受到和李白一樣的那種鄉思。月亮這個長期存在於中國詩歌中的意象就是思念的象徵。「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受降城外月如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做為一個喪國之君的囚徒,他當然不能把所有內心活動都直接抒發出來。他後來的死也證明了這點,一旦他把思念舊國的情緒表現得稍微濃烈一點,宋太宗就請他喝了毒酒。所以這個喪國之君,只能隱晦地寫到「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無言,獨,寂寞,鎖,更是用鮮明的情緒化語言來渲染這種國不能復,家不能回的悲劇結局。
「剪不斷,理還亂」,大家都欣賞,好在哪裡呢?這是一個比喻,大家都知道。思鄉之情是一種單一的情緒,李白那20個字就用最口語化的文字傳達了這種普遍的人類感受了。理還亂,說明有很多種情緒體驗交織在一起。或許這種思念家國的感情里還包含著對過去疏於國事朝綱的悔恨,或許包含著對佞臣讒人的痛恨,或許還包含著對滅國仇敵的憤恨……反正,它表現出豐富情感層次的可能性,而這卻不是李白那20個字所能包含的。可以這樣說,詩歌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經在深入挖掘和表現人的心理與情感的豐富層次了,這是中國古代詩歌作品在心理描寫和刻畫方面的一個長足進步。也正是因為這六個字表現了人的情感的豐富性,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生命力,受到之後無數人的喜愛。
這六個字之後,詞人終於還是把離愁交代出來了,而這離愁是和一般的離愁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呢?他沒有說明,只告訴你「別有一番滋味」,又轉入隱晦中去了。而這不坐實的表現方式,又使得作品的意味更加豐厚綿長。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啊!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希望幫到你.
3. 無言獨上西樓表達了什麼情感
無言獨上西樓表達的情感 「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全句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出自《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作者:南唐後主李煜(存疑)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白話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
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4. 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1、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表達了作者亡國哀思的感情。
2、」剪不斷,理還亂「把紛繁的離愁比作難理的麻絲,表達了作者纏綿悱惻、愁腸百結的煩亂心緒,後人多用這兩句來比喻事情難以處理。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名篇。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4)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詞是作者被囚於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5.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是什麼意思
一、含義: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二、出處:《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南唐後主李煜
三、詩作全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四、全文白話釋義: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5)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一、全詞賞析:
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凄涼的氣象,卻融會全篇,如起筆「無言獨上西樓」一句,已攝盡凄婉的神情,『別是一番滋味』,也是離愁。剪不斷,理還亂,還可形狀,這卻說不出,是更深一層的寫法。
二、創作背景:
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6. 「無言獨上西樓」是什麼意思
「無言獨上西樓」的意思就是: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出自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 背景: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後,被宋太宗趙炅賜酒毒死。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香艷精緻,才情蘊藉;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7.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出自: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7)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詞是作者被囚於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
8. 無言獨上西樓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出自李煜的《相見歡》,原文如下: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8)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相見歡賞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
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9. 無言獨上西樓,西樓是指什麼
西樓通常是古詩詞中常指代——送別之處。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釋義: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9)無言獨上西樓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
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賞析:
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