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炸葯包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厲害了我的姐的搞笑圖片 2025-09-02 01:50:15
韓國男人婚房圖片 2025-09-02 01:38:06

炸葯包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9-01 13:19:25

A. 紅色革命故事200字

1、黃繼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國軍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仍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過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葯包,以自己的身體充當火葯支架。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敵軍的暗堡被炸毀,董存瑞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3、王二小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4、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於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的四合村。因父親「王皮襖」參加「抗聯」並任第五軍軍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燒毀。她和弟弟妹妹們跟著媽媽到處躲避日偽漢奸的追捕,王惠民12歲時就隨父親上山參加「抗聯」第五軍。不久,她爸爸英勇犧牲了,小惠民在戰場上表現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烏斯渾河激戰中,她為祖國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獻出寶貴的生命,當時只有13歲。

5、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B. 求關於愛國的素材

關於愛國的素材,可以從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壯舉中汲取靈感,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素材:

1. 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

  • 概述:南宋末年,文天祥面對元兵的逼迫,展現出了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
  • 事跡:他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命詩,表達了自己寧願犧牲生命,也要堅守國家氣節的決心。

2. 佟麟閣的壯烈殉國

  • 概述:在北平大戰中,國民黨第二十九軍長官佟麟閣誓死堅守陣地,展現了無畏的愛國精神。
  • 事跡:戰斗慘烈,佟麟閣在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日軍包圍,受重傷後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3. 董存瑞的捨生炸碉堡

  • 概述:在隆化戰役中,董存瑞捨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 事跡:年僅19歲的他,在關鍵時刻毅然決然地托起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碉堡,為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4. 王海的抗美援朝戰績

  • 概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王海帶領戰友們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展現了堅定的愛國精神。
  • 事跡:作為空三師九團一大隊的大隊長,他帶領戰友們擊落擊傷敵機29架,為保衛祖國和人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些素材都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領域的愛國英雄和他們的事跡,可以作為弘揚愛國精神、激發愛國情感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