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采寫黨報新聞 2014
作為一名黨報的新聞記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寫的報道有深度,有角度,並能引起良好的社會作用?我認為這與在采訪中,記者採用的采訪技巧和采訪後的寫作緊密相關,一篇好的新聞離不開采訪前的准備、采訪時靈活的方法、采訪後角度的選取、主題的提煉幾個重要環節。
一、做好采訪前的准備工作
古人雲:「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采訪時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准備工作是必局空不可少的。作為一名黨報的新聞記者,采寫任何報道,都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服務,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地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之前必須對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有比較全面地了解。在涉及到某個專題報道時,更應熟悉並掌握與之相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只有這樣,在以後的新聞采訪與寫作過程中才能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在新聞報道中才能引導正確的導向。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的是,在了解這些大政方針的同時,必須妥善處理好黨的政策和領導意圖之前的關系,一些記者在日常報道中,往往習慣於根據某位領導的講話或意圖去采訪報道。誠然,領導掌握的情況多,能力強,水平高,政策理解得透,但我們在采訪中就必須注意到,領導的講話或意圖有時是針對某一問題而談的,對那個問題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可對其他問題也許並無什麼指導意義,也可以說這樣的談話是不符合新聞報道的規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照搬照抄領導的意見,也許會適得其反,不但沒有報道的普遍意義,甚至有悖於黨的方針政策,有悖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采訪之前,記者還必須了解當地的基本人文情況,對采訪地的社會情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有所了解,在采訪時也許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早凳。采訪前必要的背景資料的查閱,也是報道深度的一個前提,在采訪過程中往往由於某方面知識的缺乏,讓記者陷入整個采訪的被動之中,采訪的報道會使讀者產生拼湊感,這樣的采訪就是無效的,甚至是失敗的。因此,一次采訪的成功少不了對資料的掌握與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一舉成功。
二、采訪技巧靈活多變
一次成功的采訪,離不開靈活多變的采訪技巧,因為采訪中可能遇到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或者是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記者不能從容應付,仍然按固有的想法采訪的話,那麼整個過程必將是生硬、缺乏活力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準確的選擇性。怎樣選擇呢?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一般離不開這幾要素:一、重要性。事實的內容重要不重要,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會產生什麼影響等等。即事實的思想性、政治性、社會性都要有,這樣的事實才是新聞。二、新鮮性。既是新聞,「新」必不可缺,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以及其他能給人以新鮮感的事實,也即是說,時間新,內容新。三、接近性。即事實與受眾在利害上、地理上、心理上越接近,價值就越大,當然更可能引起關注。四、顯著性。還體現在地名、人文環境等方面上。五、趣味性。新聞最廣大的受眾是老百姓,老百姓在忙碌一天後,會對一些奇特的、妙趣橫生的、沖突性的事件感興趣,這就是新聞,但必須值得注意的是,新奇並不等於新聞,特別並不是特點,我們在采寫新聞的同時也不能陷入獵奇誤區。
記者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新聞是跑出來的,究竟該怎樣跑,才能跑出新聞來呢?采訪中,離不開記者與采訪對象間的言語交流,通常的交流情況一般是這樣的,向被采訪者詢問情況,提出問題。也許有記者會說,找人問幾個問題不是很簡單嗎?事實上,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其實都不那麼簡單,一些細節性的地方是必須注意的。首先,在采訪中,不管采訪對象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市民,在提問的同時都應該尊重對方,不能盛氣凌人,採取質問式的語氣,這樣,會給采訪對象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當然也就不能如願地得到你需要的資料和線索。要讓被采訪對象發自內心地向朋友一樣地給你傾訴自己的想法、觀點,首先你就得尊重別人,把他當作你的朋友,你才有可能成為他的朋友。在提問時還必須有個大致的計劃,如果在采訪中記者自己也搞不清要問哪幾個問題,而且問起來題目很大,不著邊際,陸臘旅那被采訪者會更加雲里霧里,無所適從。因此,采訪一個報道時,要從被采訪者的工作上、生活上、思想上分成若干采訪題目,通過向本人或身邊的人做深入了解和詳細詢問,挖掘幾個感人的故事或找幾個閃光的亮點出來。在采訪中,記者還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提出的問題被采訪者敷衍應付,或者漫無邊際地扯到另一個題目上去。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中靈活應付了。如果在采訪中遇到采訪對象把題目拉遠了,要巧妙地、及時地把話題拉回來,任其發展是不行的,如果是緊要處,則有意識地讓人家細說,深說,如果被采訪者一時答不上來,則要打比方,找事例,啟發被采訪者冷靜思考,認真分析,找到話題。在采訪中,很多記者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在采訪農村、工廠等一線生產者時,他們大多不善言談,雖然實踐經驗很豐富,感觸、體會都很多,可就是說不出來。此時,做記者的千萬不能急躁,而是必須察言觀色,順著他的思路,跟著他的想法,去找他容易回答的問題,慢慢引出他肚子里的「貨」,為己所用。同時,在采訪中,記者提問不能光用嘴巴,還要多用腦子,要邊問、邊聽、邊記、邊想,提問完了,接下來就是現場觀察。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作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必須深入到第一線,深入到基層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了解整個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很多資深的記者大多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即:好東西出在基層。當然,去現場觀察,要遠比在機關里拿材料寫新聞難度大,辛苦得多,但也正應了「新聞是跑出來的」這句話,也只有把時間花在現場和當事人身上才能寫出真正的新聞,問情況、聽介紹、看材料得出的紙上新聞,永遠不會是成功的新聞作品。
三、采訪後精心提煉材料
正所謂「妙筆生花」,無論多麼令人感動,發人深思的作品,都是記者從一堆採集回來的材料中提煉選取,加工而成的。但在眾多的材料之中,記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往往是如何提煉主題,選取角度,完成深度報道。主題是一篇稿件的「靈魂」,一篇稿件質量高低,價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主題是否正確,是否深刻。我們在新聞采寫的過程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手頭有許多素材,就是理不出一個頭緒,不知從哪裡寫起。即使寫了,也是面面俱到,沒有鮮明的觀點,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主題如何確定,如何提煉的問題。作家魏巍曾經介紹過他寫《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體會:他在部隊里時間比較長,對戰士有這樣一種感情,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到志願軍中後,這種感情更加深了一層,這里「從腦子里翻騰」到「更加強烈的願望」,使主題更加充實,更加得以深化,因此,確定主題是提煉主題的第一步。確定主題之後,將主題作進一步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質,使原來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進一步突破,進一步豐富,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美,這就是提煉主題的第二部——深化主題,以上個世紀60年代新華社著名記者李峰和余輝青合作的新聞名篇《「一厘錢」精神》為例,作者介紹提煉《「一厘錢」精神》這個主題經過了三次飛躍。剛開始采訪時,他覺得工人節約一厘錢不應該只是作為一個方法來寫,而應該是作為一種精神來倡導,於是把主題從原來的一種節約方法提到了一種精神,完成了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是主題從橫的方向作了拓展,即把節約一厘錢、一克紙漿、一滴葯水,拓展到了「一分鍾」、「一根火柴」上,突破了原有物質的這個范圍,從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減少廢品,提高質量上作了延伸,對每個行業都有了普遍意義。第三次飛躍則是把主題從縱的方向再作了深化,揭示出「一厘錢精神」所顯示的一個真理:偉大事業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環環緊扣,步步升華,把節約一厘錢之類的平凡小事提煉成了一個真理。從這里可以看出,提煉主題,首先要站得高,看得遠,跳出一人一事或一個地區的小圈子,全方位地觀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小見大,將事物的善與惡、美與丑、先進與落後等作一番比較和鑒別,層層推進,反復思考,不斷錘煉,才能提煉出新的觀點,新的思路。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社會生活多姿多彩,新聞要報道的客觀事實也有著許多不同的側面,所以在選擇報道角度時,就有多種選擇,但並不是說每個角度都是理想的,那究竟怎樣才算是最佳角度呢?作為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理所當然,是為黨的事業而謀,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謀。為此,我們在選擇角度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應把「上面」的精神與「下面」的實際結合起來。選擇最能說明問題,最能針對現實,最能切中要害的報道角度。但必須注意,做到以小見大,不能以偏概全,如果在報道中只從某一側面去挖掘,就會使報道陷入片面性,缺乏客觀性。
多作比較,從一般中找特殊,從共性中找個性,角度要巧。因為許許多多的事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所以我們只有在普通的事物中找出其特殊之處,找到其「閃光點」,事物才有新聞價值。選擇報道角度是要求我們在一般中找特殊,在共性中找個性,但也必須注意,不能隨心所欲,牽強附會,以虛代實混淆了事實的本來面目,使報道產生負面效應。
逆向思維,從正反好惡,真假美醜的對比中找角度,角度要新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但在這些規律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正常出現異常,教訓得出經驗,好事變壞,壞事變好等等,如果我們善於從這些事物的變化中,發現其轉變的異常之處,新奇之處,也就能找到報道所要選取的角度,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出奇不能出格,角度新穎不等於不顧事實,歪曲事實,切記不能虛構,誇大,捏造事實,顛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