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抄報素材:乞巧節拜神
拜七姐
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拜「床母」
台灣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古代待嫁的少女,會彼此組成乞巧會,各自預備一些個別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各樣的花果、仙女、器皿、宮室等。在初六的晚上,她們便設好了神壇,等到進入初七,便焚香向天禱告,進行迎仙、拜仙等習俗。在眾多祭品當中有一樣相當特別,那是一個紙制的園盆,稱為七姐盆,這園盆內有紙制的衣服、巾履、脂粉、鏡台、梳篦,每樣東西都有七份,取織女排行第七之意。
2.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又是一個清明節,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裡,我悲痛不已,我雖不能像一些人一樣去祭奠烈士,但我在心中默默懷念他們。下面是關於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歡迎閱讀!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2
這周有個隆重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是個令人傷心,讓人去追悼親人的節日,但也是個令人快樂的節日。
放假期間,我們不只製作了清明節的手抄報,也遵循了清明的風俗,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為了紀念先人,所以我們在家只食寒食,而不食溫食,可謂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為了緬懷英雄,我們去了青海烈士園拜祭;為了感恩烈士屈原,我們往海里丟粽子。同時,根據風俗,我們在清明節中,還要進行體育活動,比如:踏青、蹴鞠、插柳、盪鞦韆等,這樣應該是為了驅邪避鬼。
這個清明節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眼淚,又有踏青遊玩的的歡聲笑語,這真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3
每年清明節,只有小時候沒到墳墓掃墓以外,其他時間都有參與掃墓的活動,清明節大家都不應該只有掃墓,就像我,我清明節時除了掃墓還會還會到家鄉看以前的朋友,我會跟他們玩耍、聊天等等。
我們聊天聊完了、玩也玩夠了,接著看天氣的審判,天氣好就去采草莓,天氣不好沒關系,在姑姑家可以看電視、打電腦還有好吃好喝的食物飲料,兩種選擇我都想要,但只能選一種,除非我分身,但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我只好期待每年的這個時候快點到來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多麼美的詩!每到清明節,再加上回到風景優美的小城故鄉,既使是下雨,撐著雨傘,吸收濕答答的空氣,那種感覺不是生長在異鄉可感受到的!只是時間太短了,放假祭祖就沒多少時間去享受田野悠閑的生活!!
趕快長大吧!正所謂的飲水要思源,吃果子要拜樹頭,爸媽那麼疼我,長輩那麼愛我,所以我要懂事,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4
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很豐富,去踏青、包艾餃、祭英烈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包艾餃了。
奶奶拿出一個盆子,拿來一大袋麵粉,再把麵粉倒入盆里,倒入水。然後奶奶用手揉啊揉,捏啊捏,把水和麵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面團。奶奶拿出一點搓圓,壓扁,放入鹹菜把它包住。
看著奶奶那熟練的動作,我也拿起一點搓圓,壓扁,放入鹹菜,包了起來。一包我就成功了,我給我的艾餃捏了一個尖尖的發型,我叫它為「爆毛刺蝟」。我又包了幾個不同發型的艾餃,逗得全家哈哈笑。這時,奶奶把艾餃一同放到高壓鍋里蒸熟。
十幾分鍾過去了,奶奶把高壓鍋里的艾餃拿出來。哇,一開鍋蓋,艾餃的香氣就布滿了屋子。我連忙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包艾餃,多有趣!蒸熟吃,真美味,清明節的傳統文化真是淵源流傳啊!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5
蒙蒙小雨紛紛揚揚的下著,好像給大地披上了一件晶瑩剔透的紗衣。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清明節的習俗有:包艾青團、吃艾青餃、踏青、放風箏……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包艾青團了!一提到包艾青團,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首先,我跟奶奶到田地里去採摘了一些新鮮的艾草。回家後把它們切幾刀之後放進鍋里,蒸煮大約十分鍾;然後拿出芝麻炒一炒,炒得噴香時,把它們取出來磨碎,之後將白糖也磨碎,與芝麻混合在一起,裝到一個罐子里;那香噴噴的、甜津津的味道,饞得我忍不住偷嘗一口,逗得奶奶笑哈哈。開始和面了,奶奶將煮好的艾葉放進去,和至看上去很勻稱為止。接著,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塊,把它們揉成圓,用大拇指給它們各自戳一個洞,再把餡放進去,裹成圓,把「小球們」放進裝有糯米的盆子滾一滾,瞬間它們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圓溜溜的真可愛!
奶奶技術很好,煮出來的艾青團又軟又嫩又有彈性。一口吃下去,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6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時間過得可真快,又清明節作文到了清明節,我又可以吃青團了。
包青團首先要把艾葉洗干凈榨成汁,再用糯米粉倒進艾葉汁里,揉成面團。媽媽准備了芝麻白糖餡和筍菜香乾餡,我還自創了肉鬆蝦米餡。
准備就緒,開工啦!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面團搓圓按扁,然後做成碗形,加入自己愛吃的餡,再慢慢的把口子封住。最後再搓圓些就大功告成了。一個,兩個……青團越來越多,不一會兒就做滿了一籠。煮了十幾分鍾後,我打開蒸籠,哎呀!我的青團有的露了餡,有的挺著個大肚子皮,有的像烏龜一樣趴在裡面。頓時我的臉紅紅的,有點不好意思,媽媽笑了笑夾起一個青團送到我嘴裡。我一嘗味道還是不錯的,扯一扯,有很多絲,咬一口粘乎乎的,掰開來,餡立即就爆射出來了,好吃極了!我的心情一下由陰轉晴了。
包青團不僅包的是我的快樂,還包著我對家鄉的思念。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7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豐富有趣,掃墓、踏青、插柳、吃清明果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踏青了。
下午,我們一家先去給姥姥們掃墓,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燃燒佛經,表示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思念。
隨後,我們准備上山踏青了。站在山腳往上望去,哇!這么陡,一個石階也沒有,就一條彎彎延延的人為踩出來的黃土路!這怎麼上去呢?我的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們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往上爬。高大的松樹碧綠碧綠,每個枝頭都掛著松果,輕輕一抖,黃黃的松花便飄落下來;隨處可見的山花開得正艷,整座山都被染得通紅;小動物們也活躍了起來,蚱蜢蹬著有力的後腿,從我腳邊掠過……山頂的風景更美了,真是春回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好一派天清地明的春光,好一個神清氣爽的清明節!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8
清明節到了,我們這里的習俗是包青餃。今天我和媽媽、外婆就打算一起包青餃。
一大早,我和媽媽在花壇里采了很多艾草。艾草像楓葉的樣子,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我們把艾草洗了洗,煮出綠汁。然後准備餡料——鹹菜筍絲。再把粳米揉成面團,將艾草和汁混合在一起揉。揉了十幾分鍾後,完美的面團成功了。我用手指按了按面團,軟軟的,像捏在棉花糖上。
開始包青餃了。我照著外婆的做法拿了一小團,用手掌拍扁,用手指把邊緣按逆時針方向捏薄。等把它捏成像一隻碗的時候,放餡料進去,再把它對折,直到把餡料緊緊地包裹住。最後用手指把邊緣捏成像麻花一樣的花紋,一個青餃就完成了。看著這只小小的、不很規則的青餃,我的心裡充滿了自豪感。
青餃被拿去蒸了,不久後,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一個,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美味極了。
我喜歡吃青餃,更喜歡包青餃。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9
今天是一年一次的清明節,今天下在蒙蒙細雨。來到山腳下,雨兒早以濕潤了泥土,風中夾雜著大自然的氣息,一下子彌漫了整座山。我走在前面帶路,爸爸媽媽和一些叔叔阿姨們拿著一些香、蠟、紙錢、鞭炮和一些水果、蛋糕走在後面。
山路一點也不好走,路邊長滿了雜草,高矮不一。經過十多分鍾的跋涉終於到了,我爺爺太太的墳前。墳上長滿了雜草,我和爸爸一起戴上手套前去拔草,有的草長了刺,有的刺調皮的穿過手套扎在手上很疼。又下著小雨,把衣服都淋濕了。一切准備就緒後,就開始祭拜爺爺太太了,先把香和蠟拿出來點燃插在墳的四周,把水果和蛋糕貢在爺爺太太的墳前,約十多分鍾過後我們就開始燒紙錢。燒紙錢時我學著大人分成三份再燒。完後就去磕頭分享貢的食物為了求個平安。
到了放鞭炮的時候了我很怕著玩意兒,所以跑的遠遠的。掃墓結束後我們匆匆的下了山,因為雨越來越大了。清明節是一個傷心的節日,看老天都傷心的流淚了。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0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一起去給祖先上墳,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們坐在車上看著來往的車輛和行人。
此時此刻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我正在沉思中爸爸叫我下車,來到了祖先的墓碑前,我們開始打掃墓碑前的雜草,打掃完後我們給太公太婆墓碑前放了很多他們愛吃的東西,又點上兩把香,然後給太公太婆燒了許多紙錢。
我們希望太公太婆收了錢後買很多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又給太公太婆磕頭祈福,讓太公太婆保佑我們全家人身體健康,保佑我學習進步,媽媽說太公太婆一定會收到你的願望,我聽了媽媽的話很開心,我高高興興的帶著願望離開了太公太婆的墓碑,天公可能看到了我的誠心,天氣也變好了,我們全家人一起去了景色優美的香溪洞遊玩。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1
4月5日就是清明節也就是我們大家說的民族掃墓節,清明節的開始是因為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時代的一個清官,百姓為了紀念介之推的忠誠,也在寒食節禁火,清明節插柳,後來就成了全國法定節日。
我們家還沒七點就到墓園了,雖然早了點可是我們出去的時候,街道還是一樣車水馬龍,奶奶說:「每一個去掃墓的人都依定要准備的東西有五色只紙、雞肉、魚肉、香、還有祖先生前喜愛的花等……」最重要的是必備用品就是鐮刀,因為要整理墓園環境。每到清明節日上都雜草叢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荒郊野外水分比較高的緣故。
我們在掃墓前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家族的人習慣掃目前檢查必備用品是否帶齊,姑姑負責准備水煮蛋但這項工作墓園後才忙著找水煮蛋但家喻戶曉得清明節是大日子應該沒有人忘記,哪知道出現一個大烏龍害大家忙翻了。
清明節是重要的日子,要祭祖,要掃墓,掃墓要小心用火,以免引起火災。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想到清明,我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詩句了吧!雖說聽到過許多次了,但一吟詠起這詩句,心中不免增添一絲悲傷。
不久前,我、媽媽、外公外婆和親戚們上山給去世的祖母掃墓。到了墓地後,那一排排的墓碑,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傷人心,雖說是墓地,但在大山環抱之中顯得分外幽靜。
我想祖母一定捨不得離開我們,她或許此時正笑著看著我們呢。我想,清明節或許便是她最開心的一天吧,許久未見的親人都回來看望。
我又想,清明節下雨了,那滴答滴答的聲音充滿著的是憂愁,它似乎是上天在表達對逝去人們的惋惜,也彷彿是親人們用這聲音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呢。
清明節,一個懷念逝去親人的節日,但悲傷過後,我們還是要笑對生活。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中華民族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日子。清明節前後許多人士都以不同的悼念方式,祭奠先烈英靈,寄託哀思,追懷革命歷史,撫今思昔,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回顧我黨和國家走過的歷程,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年代,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數先烈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緬懷他們,就是要學習他們那種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忠貞不渝,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優良的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銘記歷史,全面把握現在,創造輝煌未來。」我們紀念先烈,就是要緬懷英雄的業績,從烈士的事跡中得到啟發,在內心深處受到震撼,把英雄的接力棒接過來,傳下去,實現全民族的輝煌。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4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是人們紛紛帶著鮮花來到故人面前,寄託自己的哀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4月3日那天早晨,我吃過早餐以後,就和全家人一同去公墓區掃墓。到了公墓區,只見有許多人來來往往的都去掃墓,大家手裡都拿著紙錢和香等貢品,都在擺放貢品、燒香、放鞭炮,我們也和大家一樣用這種方法寄託我們對親人的哀思。大家思念死去的親人,燒了很多香、紙等。我曾聽老師說過,這樣浪費很大,又破壞了環境。因此,我想我們可以改變這種舊的觀念,用一束鮮花插在墓前,這樣不是更好嗎。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來了,學校組織我們來到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烈。
星期三上午,我們穿著干凈的校服,胸前戴著鮮艷的紅領巾,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紀念碑前,懷著崇敬的心情,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緬懷先烈活動。
我們高唱國歌、隊歌,為革命先烈敬獻花籃。
最後,在紀念碑前重溫入隊誓詞,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久久回盪,我彷彿看到了革命先輩在戰場上前赴後繼,英勇奮戰,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拚死在戰場的情景。熱血在我心中沸騰,我眼睛裡悄悄泛起了淚花,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動。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鍛煉,長大後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6
清明節,我們到烈士陵園去。
走進烈士陵園,我立刻感覺到那裡有一股庄嚴的氣息。那裡有挺拔的松柏、整潔的道路、萬里無雲的藍天和步伐輕輕的人們。烈士紀念碑是一隻巨大有力的大手高高舉起一把步槍,讓人們很容易就想到了當年戰士奮勇拼殺的場面。沿著高高的石階,我走到了烈士墓前,想起了烈士為了我們此刻的生活而獻出自我的生命,我就肅然起敬。
經過那兩旁栽著蒼松的小路,經過血祭軒轅亭和小拱橋,我來到人工湖旁。人工湖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人工湖的水真清啊,清得能夠看到湖底游來游去的小魚;人工湖的水真綠啊,綠得像無瑕的瑪瑙。繼續往前走,我來到中蘇人民血誼亭和中朝人民血誼亭。花兒有的站得筆直,向兩亭致敬;有的微微彎腰,向兩亭鞠躬。
我走過熱鬧非凡的兒童樂園,經過千奇百怪的猜字壁,走過綠樹成蔭的小公園,深深地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得來之不易啊。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快到了,媽媽折了一袋又一袋的金元寶,准備祭奠去世的親人。
這一天,我們來到了墓前,擺上一些鮮花,燒上一些紙錢,來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並在心中默默地為他們祈禱。
此時,我不禁想起了他們以往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日子,那些畫面歷歷在目,好像剛剛才經歷過。想到那裡,我們都不禁黯然神傷,潸然淚下。大家都跪在那裡哭泣著,久久不願意離開。
風一吹,田野里的野草「唰唰唰」地響著,似乎在為失去親人而哭泣;風一吹,樹上葉子落了下來,「呼呼呼」地響著,似乎在為失去母親而哭泣;風一吹,山上的塵土「沙沙沙」地飛下來,好像在為失去父親而哭泣……
清明節,是個特殊的日子,它讓我懂得了:人要珍惜生命,要珍惜與親人在一齊的每一分,每一秒。
緬懷先烈手抄報內容素材 篇18
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齊去華北烈士陵園掃墓。
一進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兩邊各有一組雕塑,一邊是兩名手握鋼槍的戰士,另一邊是兩個埋地雷的民兵。中間是一個巨大的石碑,上邊有毛主席提的字「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在石碑的四周刻著許多八路軍打仗的圖案。
往後走,我們來到了白求恩墓前,白求恩的塑像佇立在中央。白求恩是一名醫生,不遠千里,從加拿大來幫忙中國人民抗日。在一次為傷員做手術的時候割破了手,感染了敗血症,犧牲在了中國。毛主席還寫了一篇文章叫《紀念白求恩》。白求恩墓的對面是柯棣華的墓。柯棣華大夫是印度人。也是為了幫忙中國解放,給戰士們治病,來到了中國,最終也犧牲在了中國。
看了這么多革命烈士的事跡,我覺得,我們的新中國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啊。外國人都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生命。我們更要好好努力,認真學習,把國家建設的更完美。
3. 有沒有見過一篇文章,急求!!!當時是語文老師發給我們的素材,是講勃蘭特下跪的時候的素材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雙膝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
1970年12月7日,大雪過後東歐最寒冷的一天。剛剛對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後,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他向紀念碑獻上花圈後,肅穆垂首,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勃蘭特以此舉向二戰中無辜被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並虔誠地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
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統赫利同時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消息傳來,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無不拍手稱贊。1971年12月20日,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勃蘭特1973年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當時採取這一出人意外的行動的感受。他說:「我明確區分罪過和責任。我問心無愧,而且我認為把納粹的罪過歸咎於我國人民和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過只能由希特勒等發動二戰的戰犯去承擔。盡管我很早就離開德國(二戰期間勃蘭特流亡國外,從事反法西斯斗爭),但對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義,我也感到有連帶責任。出任德國總理後,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社會責任。那天早晨醒來時,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能只限於給紀念碑獻一個花圈。我本能地預感到將有意外的事情發生,盡管我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獻完花圈後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這就是下意識吧?」
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現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曾經親自去波蘭,為刻有下跪謝罪情景的勃蘭特紀念碑揭幕。德國還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蘭登堡門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組成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紀念碑,這使得希特勒後裔也因為強烈恥辱感而決定永不結婚生育,讓那個罪惡家族斷種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