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年級科技手抄報
今天已經星期一了!回答如下:
素材:人類的生存方式,20萬年前與10萬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3000年前與20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600年前與5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今人與古人其實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現在與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樣。是什麼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什麼讓人類開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說,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問,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讓我們把今天的生活和十萬年前相比,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把今天和幾千年前相比,我們是居高臨下的;把今天和幾百年前相比,我們是幸福舒適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來是美好光明的。幾千年來,從馬車變成了轎車、火車、飛機;從煤油燈變成了白熾燈、霓虹燈、節能燈;從海角天涯變成了近在咫尺、視頻聊天、滑鼠一點盡知天下事。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這不光光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選擇了發展,選擇了進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我們今天的日子時有多少辛勤的科學家們用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因為法拉第,我們生活的周圍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器;因為達爾文、因為孟德爾,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因為扁鵲,因為華佗,因為李時珍,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們周圍的一切,不都是他們給我們換來的嗎?生活如此舒適,生活如此愜意,生活如此美妙,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古代提高了30歲,看望親友甚至不用出家門,這不都是科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
所以說,科技改變歷史,我們探討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說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你說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你說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雖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類,環保家園的科技發展理念,無關痛癢,只要有弊端,科學家們同樣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不會停止。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就是利大,這個辨題唯一的答案!就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科學一直在發展,狡猾的詭辯,籠統的只言片語,無理的胡攪蠻纏都改變不了這個真理。如果你說科技發展弊大於利,請問,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坐車來上課,不用中性筆、不用圓珠筆、不用鋼筆?你能在一周之內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看報紙,不讀書,不上網?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吃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吃麵食?不喝飲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為科技已經和你息息相關,已經和你密不可分!在請問,如果你給主席寫信,說建議停止一切科研活動,大家是送給你鮮花,還是那板專拍你?
科技改變歷史,不錯的,沒有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我們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發展救了我們,是科學把我們從水生火熱的年代拯救了出來。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說科技發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圖片:
⑵ 作文素材之「傳統文化」
關注公眾號:九圖大語文,每日更新最專業、實用、新穎的作文素材及語文學習資料。
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興文化才能興國運、強民族。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潮流,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中華傳統文化熱潮。如今,傳承傳統文化已成為了年輕人肩負的使命。以下內容,將從多個角度提供一些作文素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傳統文化的價值。
好句積累
1.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周易》
可用於表達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應變通趨時,把握時機,與時俱進。
2. 「合則強,孤則弱。」——《管子》
可用於表達我們應該兼收並蓄,吸收融合不同文化優點,將自身文化發揚光大。
3.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可用於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在繼承與發展時,應繼續發揚包容特性,這樣方能發展壯大。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可用於表達不同文化間雖有差異,但仍能和諧共存。
5.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可用於表達在學習不同文明時,應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
6.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
可用於表達傳統文化中仁愛友善的特質,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7.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庸》
可用於表達我們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
8.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
可用於表達不同的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
9.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鹽鐵論》
可用於表達傳統文化應隨時代變化而創新,煥發新色彩。
10.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無名氏
可用於表達任何文化文明都有其長處和優點,值得尊重和珍惜。
11.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可用於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繁榮成長的根本。
12. 「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原道》
可用於表達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開拓視野,以包容的心態接觸並接納更多文化。
13.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可用於表達我們沉浸在傳統文化中長大,可能無法意識到其全面。
14.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菩薩蠻》
可用於表達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必然會有新的創新。
15.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觀書有感》
可用於表達我們今天形成的文化氛圍,是傳統文化持續提供養分的結果。
16. 「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格言聯璧》
可用於表達文化的傳播交流不會受山海限制。
17.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默觚下·治篇》
可用於表達文化傳統具有獨特性,不同文化國家應有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18. 「若不知本國文字,歷史,即不能生愛國之心也。」——《致秋壬林書》
可用於表達傳統文化是愛國之心形成的土壤。
好用觀點及素材
(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土壤,是最深厚的軟實力
1. 人物事例素材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到,中國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在科學知識水平上領先西方。中國有許多早於西方的重大發明和發現,如勾股定理、子午線測量、圓周率計算等,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2. 觀點論述素材
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獨特的精神標識。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未曾中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其「根」「魂」延續至今。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與日俱新。
(二)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抗擊風險挑戰的強大力量
1. 人物事例素材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臨床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症患者的效果顯著。央視網製作的特別節目展示了中醫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2. 觀點論述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疫情防控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為人們提供了精神支撐。它倡導的家國情懷、關愛生命、自強不息和守望相助等價值觀,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彰顯。
(三)在創新中發展,在保護中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時代風采
1. 人物事例素材
通過電視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將新技術新理念與傳統文化內容結合,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巧妙輸送給觀眾。故宮等機構通過多種創新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如製作綜藝節目、發行音樂專輯等。
2. 觀點論述素材
在創新中傳承傳統文化,需要在繼承和創新中接著講下去。既要保留傳統文化的內涵,又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增強其影響力。
(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要態度
1. 人物事例素材
從漢代絲綢之路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展示了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歷史。《論語》等儒家經典遠播海外,影響了西方啟蒙思想家,體現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2. 觀點論述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同時也要保持開放心態,與世界文明進行交流和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