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煙台有什麼古建築
位於煙台市南大街上的福建會館又稱天後行宮,始建於1884年(清光緒十年),落成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是由福建船幫商賈集資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後聖母)的封閉式古典寺院建築
會館所用的全部磚瓦木石,均從福建泉州一帶精選,由良工巧匠就地雕琢、彩繪後運至煙台。
清光緒十年始建,時為商賈商洽貿易、祭祀媽祖之所。
福建會館突出的特點是雕飾極其華麗,可以說是一座雕刻藝術品的展覽館。
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其雕刻藝術融東西文化與南北方風格於一體,堪稱一絕。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尤其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整座山門、大殿可以說是無木不雕,無雕不美跡陵。
懸於山門梁枋下的花籃和乘空型蓮珠,造型優美,鎦金溢彩。
會館由山門、大福殿、後殿、戲樓和兩廂五部分組成,山門是一座高大的木石結構建築,主門3間,兩側次門各一間,外加兩耳房,高約10米。
屋頂由雕飾精美的斗拱托住,上覆翠藍琉璃瓦。
山門南面是大殿,為天斗州猜後行宮的主體建築。
大殿正中供奉天後聖母塑像
『貳』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特點 中國古典園林圖片欣賞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不論是蘇州園林的秀美還是紫禁城的金碧輝煌無不顯露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今天小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布局角度的特點。
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纖纖指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毀配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豎蠢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平面布局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叄』 中國的古老建築物有哪些
故宮
岳陽樓
滕王閣
鸛雀樓
黃鶴樓
飛雲樓
廣惠寺華塔
西藏 大昭寺
河北 臨濟寺澄靈塔(青塔)
永泰寺唐塔
晉祠
善化寺
北京玲瓏塔
北京昆玉河畔西八里庄,有個玲瓏公園,公園里的玲瓏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如今,它矗立在北京的高樓大廈間,沉默無語。實際上,它也曾是北京城最輝煌的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北京玲瓏塔和北京天寧寺塔為「姐妹塔」
北京天寧寺塔
矗立在在北京市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建築較早,體量又較大的建築物,塔始建於公元1100—1200年,為遼金時期建築
安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文峰塔最為獨特的造型就是上大下小呈傘狀形式,為國內外罕見。
文峰塔建於天寧寺內(又名天寧寺塔),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峰塔高38.65米,周長40米,
壁厚2.5米,五層八面,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加上塔身下
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無怪乎歷代名人賢士登臨後贊嘆有加。
重慶 釣魚城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而得名。釣魚城峭壁、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1258年,蒙哥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洛陽 白馬寺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郁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天津 獨樂寺觀音閣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築,是天津市薊縣城內的獨樂寺觀音閣。據傳,獨樂寺最初是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年)由尉遲敬德監修的。到遼聖宗統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重修。現所見獨樂寺的主體建築觀音閣和閣前的山門,是重修以後保存到今天的建築物。
洛陽祖師廟
祖師廟建築年代已不詳了,只有大殿內的梁架結構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僅此一項就被定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風樓
秋風樓是為保存《秋風辭》興建的。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形制結構為明代所建。秋風樓建於汾陰睢上,靠近黃河,因黃河淹沒,曾於清代康熙、同治年間重修。現在的秋風樓,系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風樓,樓身高達32.6米,樓身為曲尺形,主體為三層檐,2、3層上建有迴廊,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引人觀瞻。
農安古塔
在長春地區,有座古老的寶塔,坐落在長春西北七十公里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西門,這就是農安古塔,亦稱「佛塔、遼塔、金塔」。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跡。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建於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檐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雲霄。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
龍興講寺
龍興講寺在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137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學院。
龍興講寺由頭山門、過殿、二山門、大殿、後殿、東西配殿、檀閣、彌陀殿、觀音閣等構成,大雄寶殿是其主要建築物。該殿雖經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體木構架、柱、梁、枋等,經碳14測定,皆系唐代遺存。
天津 玉皇閣
據史料記載玉皇閣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即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天津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時至今日,在它的樑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條條的「千秋帶」,上面清楚地記載著歷朝為它修繕的年代。
玉皇閣的原建築群落十分龐大,由旗桿、牌樓、山門、鍾鼓樓、前殿、八掛亭、清虛閣、南斗樓、北斗樓以及三清殿組成。其中清虛閣是廟內的主體建築。但到了近代,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玉皇閣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僅存的清虛閣是玉皇閣建築群中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座明代建築。只是至今仍然沿用著玉皇閣的名稱。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
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位於昌平區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遼金以東佛教聖地,為明清時期「燕平八景」之一。位於昌平區北部,原名「鐵壁銀山」,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牆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後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景區有前、中、後三座主峰,中峰「獨出雲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景區特點是山美、樹美、塔多。山美源於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樹,顏色也隨著樹種的變化而呈現深綠、淺綠等不同色彩。銀山南麓有眾多古塔林立於峽谷之間,最為壯觀的是華禪寺內的金代佛塔。
鐵壁銀山不但風景宜人,還以眾多古塔著稱。銀山的遼代塔群是中國現存遼塔最多的著名風景區。塔群自金元以來,經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經年累造,民間素有「銀山寶塔數不盡」之說。大片塔群高者數丈,小者徑尺,高低錯落,布局規整,結構一致,均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許多浮雕,線條優美,歷經滄桑,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據說因為這里山高路遠,人跡罕至,所以在動亂年代才得以倖免於難。
飛虹塔
飛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巔的廣勝上寺,設計十分巧妙,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飛虹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的。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懸空寺
又名玄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後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面對恆山主峰、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紹興柯岩景區 天工大佛
浙江省紹興縣柯岩風景區天工大佛開鑿於隋代,竣工於初唐,歷經石工三代鑿成,高20.8米,兩耳可通人,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佛像寬頤廣額,法相敦厚慈祥,面部豐滿圓潤,儀態文靜端莊,是江南古石刻藝術珍品,與國內眾多半圓雕、浮雕石佛不同,此佛為圓雕佛像,佛背與佛龕不相綴連,具有超拔的文化價值。
佛前拜台長23米,寬21米,高1.2米,刻有佛教字元及「六字直言」。四周石欄外雕有48尊佛像。石佛四周水池,系古代採石遺留之廢石,被湮沒數百年,一九九五年夏開掘水池,使這一獨特石宕景觀重現於世。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歷95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木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木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後,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築。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
邊靖樓
邊靖樓,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鼓樓。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沖擊,至今完好無損。
邊靖樓,南北城券洞穿過,樓基高達13米,長43米,寬33米。樓身高26米,樓頂為歇山式。樓內面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三層於勾欄下加設平座。
邊靖樓建於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增台重建。樓上懸掛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等三塊額牌匾。
2001年06月25日,邊靖樓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肆』 獨樂詩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什麼山門
獨樂寺山門仔喚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鏈悶,中間做穿堂,正脊兩端的鴟吻,造型生動古樸為,遼代原物。山門前兩稍間是兩尊遼念仔代彩色泥塑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後兩稍間是清代繪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
『伍』 古代的門的名稱
這種門的名稱是」山門「。
山門意為寺院正面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
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這三座門常蓋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間的一座蓋成殿堂,叫「山門殿」或「三門殿」。
山門按規定是需有三個門洞,但具體造型可稍有改變。如下圖是門洞高大。
(5)古建設山門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山門的具體含義:
山門的外形象徵三解脫門。三解脫門略稱三脫門或三門。謂通往解脫之道的三種法門,即空、無相、無願,此三者又稱為三三昧。茲分釋如下︰
(1)空門︰謂觀我所見,我見皆空,一切諸行不真實、不常、恆空。
(2)無相門︰又作無想。謂觀因空故,不起著於相。
(3)無願門︰又作無作或無欲。謂觀無相故,於未來死生相續 ,無所愛染願求。
將三解脫門作為實踐原理,是大小乘佛典所共通的。空、無相、無願三者,雖然又可稱為三三昧,但是三三昧是有漏、無漏共通的,而三解脫門則唯通無漏。
又解: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陸』 濁漳河谷紀行:跨越千年,活在當下,感受晉東南古建築的真正魅力
濁漳河谷簡介:
提到晉東南的古建,有一條路線可謂是精彩紛呈,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濁漳河谷。沿途二十來公里,分布著八處國保,而且這些村裡藏著的老建築年齡都不小,木構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兩座元代的。自駕的話,一天時間便可盡收眼底。當然,一路慢慢欣賞、細細感受此處的風土人情,會是更好的選擇扒租。本篇為濁漳河谷游記下篇,上篇見:濁漳河谷尋古建:感受山村裡的五代遺風
離開大雲院春好兆,我們決定先去最東邊的龍門寺,然後再回頭看其他幾處古建。一路上,濁漳河幻變的景色讓旅途平添了一番韻律。
龍門寺位於石城鎮源頭村,已經靠近山西省的邊緣。襪余寺院離濁漳河谷有一段距離,也不在公路邊。我們需要上山走一段,但環境也是難得的清幽。先過一橋,然後沿石板鋪就的蜿蜒香道向上爬升,不多時,眼前豁然開朗,一片斜向上的開闊地出現在我們面前,而龍門寺就在前方高處。
龍門寺位於龍門山的山腰處,三面環山,前臨溪水,風水好,風景也美。此處懸崖峭壁頗多,很是壯觀,站在寺前,正好將其一覽無余。
濁漳河谷周邊,一個廟宇通常只有一個上年紀的古建築,而龍門寺可就厲害了:山門是金代的,大雄寶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後頭還有一座元代的燃燈佛殿,其餘為明清木構,活脫脫一座古建築博物館。這也是整個濁漳河谷行程的重中之重,可在此處多待些時間,駐足細看。
龍門寺的始建年代尚無法明確,最早可能建於北齊年間。根據寺內的五代碑刻,現存的形制創立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 年),西配殿很有可能為當時所建,當時寺院叫作「龍門禪院」,建寺的是禪僧奉景,不遠處的大雲院正是他於後晉天福三年(938 年)所建。北宋太平興國八年時賜額「惠日禪院」,熙寧八年(1075 年),僧人思昊修整寺院,規模至近百間。紹聖五年(1098 年),大雄寶殿重建,留存至今。
山門(天王殿)為三間的懸山頂木構,為金代中期所建。到了明代,人們在這座山門外建了金剛殿,向外擴出一進院落,於是原來的山門退居為天王殿。沒想到後來金剛殿等建築又消逝在歲月中,於是天王殿又回歸成山門。
進門後到第一進院落,正對著即為大雄寶殿,看到平緩深遠的出檐和較大的斗栱便知其古。現存大殿為北宋紹聖五年(1098 年)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立於較高的台基之上。屋頂鴟吻為金元形制,塑像為現代重塑。
大殿四根角柱及前檐兩根檐柱均為晉東南常見的方形抹棱石柱,其中前檐西平柱題有紹聖五年的紀年。後世在四角又加上了支撐的小木柱。內部梁架為四椽栿對乳栿,四椽栿上以蜀柱、櫨斗承平梁、中平槫;平樑上以蜀柱、叉手支撐襻間栱,承脊槫。殿內牆上留有明清壁畫。
走到大殿的西側可以看到山牆上留有舊時的大字標語:「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那個年代村裡的許多中小學生就在這樣的古寺里上學。牆角還有一塊石牌,上書「平順縣第二高級小校」,字很好看,應為民國時的遺物。
旁邊的西配殿乃全寺最古老的木構,為五代後唐年間所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乃唯二的五代懸山頂木構,非常珍貴。其闌額不出頭,上無普拍枋,為早期形制。
東配殿與西配殿風格完全不一樣,為明代所建的三間硬山頂木構,留有前廊,闌額附有木雕。
燃燈佛殿位於大雄寶殿後的第二進院落,為元代風格,據碑刻記載也有可能為明代重建(當時叫作毗盧殿)。三間懸山頂構造,屋頂脊剎和吻獸為清代所造。
龍門寺面積不小,東邊是管理員住的地方,也有挺多有意思的東西。空地上立了一排碑,記下了當代功德主們捐的錢,官府的自然排在最前,數目也寫得最大。
離開龍門寺往回走,我們來到陽高鄉侯壁村。這一村就有兩處國保:金代的回龍寺和元代的夏禹神祠。此處河谷寬闊,村子生長在河谷邊的黃土台地上,視野廣闊,是旅途中最適合看風景的村子。村裡上下的小路台階也很多,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立體感。
夏禹神祠就在侯壁村的最高處,狀如堡壘,獨自立在石頭台地上,傲視四方,庇護全村。
從名字就知道這祠堂是為了祭祀大禹,求得河水不再泛濫。對大禹的信仰在這里很常見,濁漳河邊有不少大禹廟(禹王廟),因為這里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地之一。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在治理濁漳河時,就在平順縣的奧治村附近南挖河道,試圖引水南流,但沒有成功。鯀被問罪後,大禹繼承父業,在奧治村西鑿大禹峽(如今也成了一處風景區)引水東流,終於將河道疏通成功。奧治村離侯壁村不遠,村裡就有一座禹王廟。
夏禹神祠為一進院落的四合院布局,山門為明代所建,同時也是一座倒坐戲台,這種兩層的山門兼任戲台的形式也是晉東南各種民間小廟的特色。
院內正殿為元代建築,三開間懸山頂,進深六椽,前檐辟廊,立於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角柱上有元代至元二年的題記(因元代有兩個至元年號,此處無干支紀年,故無法確定具體年份)。雖然正殿不大,但細節之處都充滿了精雕細琢的打磨,月台石刻也頗為精美,值得細細觀摩。兩側廂房為清代所建。
回龍寺位於低處的村口,僅剩一座金代的大殿,四周用圍牆圍了起來。我們沒有找到開鎖的人,只能在旁邊的高地上拍了幾張照便離去。回龍寺發現得較晚,2001 年才被前來進行古建築測繪的北大師生偶然發現。雖然這只是座沒有留下 歷史 記載的低等級小廟,但在大殿上發現了諸多獨特乃至孤例的形制,如蟬肚實拍栱、 亦真亦假的下昂等,非常珍貴。期待下次有機會再來細看。
從侯壁村下來,來到不遠處的陽高村,村裡的淳化寺曾經是龍門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無存,僅剩下一座金代遺構。我很喜歡淳化寺,因為它沒有圍牆,不需等待開門,就在市井之中,伴隨著煙火氣,人人得而觀之。淳化寺的大殿曾經也是學校的一部分,後來校園搬走,重新整修,辟出了一個小廣場。在這里,古老的建築不再沉靜無言,而是和周圍的村民一起或喜或悲地活著。
淳化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六椽,是一座方正簡潔的單檐歇山頂木構,屋檐翹腳很高,頗具飄逸之感。殿內無柱,可惜大門緊鎖,我們無法入內參觀。大殿前有兩座北宋開寶三年(970 年)的經幢,分別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尊勝陀羅尼經》。
告別陽高村,我們前往濁漳河谷的最後一站:佛頭寺。寺院位於陽高鄉車當村,背靠一座高聳的山峰,因山峰形似佛頭,故名佛頭寺。
佛頭寺在 歷史 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廟,如今也只剩一座宋代的三開間大殿,單檐歇山頂。斗栱並不大,有許多昂嘴曾經被人切掉,如今大部分重新補了回來。
難得的是,大殿內還保存有元代壁畫,發現於 2010 年修繕之時,東、西、北壁都有,內容是二十四諸天,不過水平只能算一般。
佛頭寺的管理員非常熱情,給我們講了許多寺院的背景,還為我們拍了合影。這也是我們在濁漳河谷留下的唯一一張合影,如此旅途也算完美了。
一天逛遍濁漳河谷八大國保,自是非常滿足,但也有點囫圇吞棗,來不及細細品味。而晉東南的魅力,不僅在這古老的建築中,更在這一處處民間活力綿延至今的村子中。許多古建築伴隨著民間信仰的流傳而活著,不是那種死氣沉沉,僅供參觀、緬懷的景點,在這里可以明顯感受到未曾中斷的 歷史 。而村民的熱情、民俗的傳承,也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期待著下次再來,能更慢一點,好好融入其中,更深地體味建築背後的別樣文化。
參考資料:
[1]《平順龍門寺及濁漳河谷現存早期佛寺研究》 耿昀
[2]《平順龍門寺大雄寶殿勘察報告》 馬吉寬
[3]《山西平順回龍寺測繪調研報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4]《山西平順濁漳河流域宋金建築營造技術探析》 郝彥鑫
[5]《佛頭寺壁畫藝術淺談》 蘇乾
晉東南系列文章:
上黨從來天下脊:長治市區古建築巡禮
『柒』 從遼代薊縣千年古剎獨樂寺上,淺析山門與觀音閣的建築特點
導讀:1931年5月29日,居住北京(時稱北平)的日本建築師荒木清三、照相師岩田秀則陪同下驅車前往東陵(清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諸帝陵所在),途中路過薊縣縣城,偶然間隔一方磚牆看見道路左邊立一單層門。這是一座古建築,這些日本學者們停車由旁邊小門進入,見單層四角攢尖頂山門懸一匾額,題"獨樂寺",門內左右二金剛力士對立。繼而見雙層高大建築,即觀音羨賣喊閣巍然挺立,其內部安置高五十多尺高的觀音立像。這座獨樂寺是我國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它最早的歷史記載可以追溯至唐代貞觀10年,現在我們看到的獨樂寺是遼代統和二年(984年)重建的,這是一座千年古剎。從建築樣式明確顯示其系遼代建築,由此可知其雕刻亦與建築同步進行。今天,我們就從遼代薊縣千年古剎獨樂寺上,淺析山門與觀音閣的建築特點。 薊縣獨樂寺 於此發現中國最古老之遼代木構建築遺存純屬意外,甚喜。而因須急速趕往預定之目的地東陵,故決定於返程途中調查此伽藍。先觀看獨樂寺山門與觀音閣,說明其內部佛像,其次論述該建築之營造年代。 獨樂寺山門建築特色 山門單層三間一戶,四角攢尖頂,恐為古制遺存。立低矮石壇上,前後設一台階。柱有圓凸部分,斗拱為雙跳斗拱,肘木之圓曲形由凹曲線連弧構成,使用斜切端面之拳端",以薄形實肘木支撐圓橡,附壁第二、第三、第四齣肘木由通肘木淺刻而成。斗拱間又容雙跳斗拱,但與柱上斗拱手法多少有異。 薊縣獨樂寺山門局部圖斗拱 屋檐為雙橡結構,地橡圓,飛檐方,如一般所見。然此系後世修繕。屋檐出度小,且木料尺寸規格亦小。柱貫兩端垂直切除,且無台輪,系古制。 位於柱與橫木之間之裝飾斜撐與位於柱腰配腔之欄桿系後世補加。中間懸匾額,題"獨樂寺"三字。地面鋪方磚,藻井處無板,椽子暴露,架雙層虹梁,其上載有板摹股,以短束柱與三斗、通肘木支撐標與脊標,由雙層虹梁各端斜出短柱,支撐脊標與橫梁。此亦系古制。 屋頂由圓瓦、平瓦交錯鋪成,位於屋脊兩端之鴟尾頗有古韻,與遼代建築、山西省大同上下華嚴寺大雄寶殿與薄伽教藏殿鴟尾相似恐系當初遺制。四隅垂脊翹檐上並列走獸,此恐後世補加。 獨樂寺 內外木材皆施以簡單色彩,左右側壁內面描四天王,為後世所作。門內前方左右置有金剛力士。咸高約十六尺,雖為後世修繕補彩,然依舊面貌雄偉,作阿啡狀,戴寶冠,著胸飾,攜金剛杵,扼腕,劈張雙腿,較好顯示肌肉張弛狀,頗為寫實塑出天人腰裙之褶簍與其飛動之感覺。即便屬後人補加修繕,其大致姿勢、態貌亦保持當年手法,與建築物共屬遼代所作。 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 觀音閣建築特色 觀音閣(大士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雙層重檐歇山頂大佛殿,立於石壇上,前面設月台。至近世因上下層屋檐全部修繕,以至屋檐出度過短,椽子失於纖細,與斗拱及其他大尺寸部件不般配,嚴重損害建築物美觀,實為可惜。 一層前面中央三間,南面中間一間為入口兩端二間與東西北三面為磚壁。柱粗大,有圓形凸起,不用台輪。斗拱為四跳拱,如金剛門,有帶連弧形之圓曲形肘木與斜切端部之拳端及低矮實肘木,以斷面呈圓形之圓標支撐雙層橡屋檐。其小藻井與支輪乃後世修改,然略保留當時風貌。 觀音閣正面 雙跳斗拱之肘木以及附壁肘木皆由通肘木做出,兄野與金剛門相同。中央三間斗拱間有三層肘木之平斗拱,然其下方不用斗束或板墓股之類物件,似乎斗拱尚未完成,使人略感不足。 另外,端部間全部缺失平斗拱。屋檐地椽圓,飛檐方,然如前述為後世改建,頗呈貧弱之態。立音敗面前面三處入口今無門扉,門框上方與藻井間有帶花雕之窗根,系當年所建或後世補建不明。 對二層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中央前三間為人口,其他間為牆壁,四周設迴廊,以雙跳斗拱之腰拱支撐,繞有回欄。二層斗拱為四層斗,第三、第四斗使用雙層尾捶,尾捶端部被斜切去。又有垂直切去端部之拳端,亦為古制。 觀音閣 柱貫端部亦同樣被垂直切去。斗拱間使用二跳斗拱,其下缺斗束或板墓股類,與一層相同。內部四周一間開放,作為外殿,中央三間二面為內殿,設置唐代式樣圓曲形佛壇,繞有欄桿。 頗似古代樣式,是否系當年所作不明。壇 *** 安置高五丈余之立觀音像,其左右安置高約十尺之肋侍菩薩立像(疑為"梵天與帝釋天")。 殿內因安置如此大型佛像,故內殿一層藻井部分洞開,直通二層,形成雙層結構。第一層使用雙跳斗拱,周圍繞有欄桿,其間有雷紋形木欞。其手法令人聯想至日本法隆寺金堂、五重塔與東大寺法華堂佛壇之欄桿。第二層以扁六角形狀割開地板,亦以雙跳斗拱支撐欄桿。 觀音閣 欄桿中端橫木、下端橫木間設復雜雷紋形木根。斗拱間亦使用雙跳斗拱,以板蟇股類奇異斗束支撐斗拱。通過設於大殿西面之木樓梯可上下於一層與二層,可巡覽觀音大像之腰部與胸部四周。 大殿上層藻井乃木格藻井,以四跳斗拱支撐,尤於大像上部作八角錐形,各隅梁間作三角菱形。上層外面繞有迴廊,以三跳斗拱支撐,尤於前面中間部分作出寬廣空間,整體設欄桿。 內外皆以色彩裝飾,然頗簡朴。唯外部柱貫、通肘木、圓、小壁等彩繪圖紋,系後世補加。屋頂交錯鋪茸圓瓦與平瓦,猶存據認為系遼代之巴瓦與唐草瓦。屋脊中央有塔狀物,兩端置鴟尾。垂脊下方端部置垂吻,上方置走獸。因無法靠近觀察,故不能確定年代。 獨樂寺觀音閣正面 安置內部之觀音立像系塑造,大致測量下層地面至上層地板高三十三尺八寸,上層地板至大虹梁下端約十五尺,從此至觀音頂部約三尺,故像高約五十一尺。塑像有如此高大者他處未見。雖經後世修繕上彩,然其大體姿勢猶存當年風貌,勻稱規整,面相顯露溫和端莊之態。 觀音大像前左右站立肋侍菩薩(疑為"梵天與帝釋天")立像,咸高約十尺。可惜右侍 (正對為左)失右手,左侍傷右眼,失左手。現在觀察兩肋侍菩薩,相貌溫和、雅緻、端莊、秀麗,姿勢齊整,衣紋褶熨頗寫實而穩健,後世修繕少,保留當年樣式。唯彩色圖紋系近代改描,然大體保存既往風貌。其樣式猶存唐代遺風,可窺見日本寧樂時代雕刻余韻。實為現存遼代最古老之遺作,亦為無可比儔之傑作。 獨樂寺乾隆碑刻 總結:獨樂寺的山門也與觀音閣相同,都是遼代統和年間重建,其結構、手法可為遼代建築代表,而且安置於其內部之金剛力士塑像亦屬遼代,雖經後世修補,然大致反映當時樣式、手法。獨樂寺系古代著名大伽藍,明代王宏祚於其《修獨樂寺記》中記述:"是州也宮觀梵剎之雄,以獨樂寺稱。寺之雄,以大士閣稱。閣之雄。以菩薩像稱。"觀音閣內殿正面懸掛乾隆御筆"普門香界"匾額,一層正面懸掛威豐御筆"具足圓戒"匾額。以此可卜乾隆、咸豐時代寺運之興盛。另外,"獨樂晨燈"系漁陽八景"之一,以此可知該寺乃古代著名勝地。可借近年寺廟已廢,其僧房為小學所用,中國遺存最古老、最貴重之建築與其高大塑像一道不加任何保護逐漸走向傾,實在是太可惜了! 圖文作者:雍人自嬈,歡迎閱讀關注。本文為搞史人原創,請勿抄襲!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疑問,我會立即處理。 參考文獻: 《修獨樂寺記》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