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龍生九子都有什麼」貔貅「」饕餮「」麒麟「是嗎
貔貅,饕餮、麒麟不是龍的兒子。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1)螭吻是魚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龍的形象包含各種動物元素。很多人只是根據某個特徵來討論他們的起源,所以他們已經產生了關於龍原型的各種陳述。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龍的蛇原型。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20世紀40年代探索了龍的原型。根據他的研究,龍圖騰的原始原型是蛇圖騰。在摧毀了牛圖騰和鹿圖騰的氏族後,在蛇的頭上加入了角或鹿角;
後來,增加了豬的頭部或馬的頭部,並添加了老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片和花的尾巴。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許多圖騰的收藏形成了中國龍圖騰。圖片。聞一多之後,許多學者也認為龍的原型是一條蛇。
因此,龍的形象是團結統一的象徵。它代表了中華民族古老祖先與中華民族精神源泉之間極為珍貴的和諧精神。
❷ 螭龍和螭吻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有,傳說典故不同、外貌形態不同、寓意不同,具體如下:
一、傳說典故不同
1、螭龍
螭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關於螭龍傳說有兩種說法:
一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李備的來源之一,也稱蚩尾,是一種海獸,漢武帝時有人進言,說螭龍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
二說是龍九子中的二子,古書中雲:「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二、外貌形態不同
1、螭龍
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虯龍,無角的叫螭。其中「無角的」便是螭龍。
2、螭吻
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三、寓意不同
1、螭龍
螭龍被中國民間認為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2、螭吻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
❸ 象徵帝王之相的鴟是什麼動物
鴟吻,又名螭吻、鴟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九子。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以固定之。
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徵多一些,有的魚特徵多一些。
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3)螭吻是魚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鴟尾的起源:
鴟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備不同的文化內涵。現在的鴟尾一般也寫作「鴟吻」、「螭吻」,所謂吻,就是嘴的意思。該構件的末端由尾巴而演化為一隻張開大嘴,類似龍的巨獸。所謂螭,據戰國時的資料顯示,是一種妖魔。
雖然螭就是龍這一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將建築正脊兩端的構件稱呼為「螭吻」則是明朝的事蠢粗了。在當時的一些學人筆記里,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對此均有記載。
明武宗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認為:「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在明朝之前,它被稱作鴟尾,僅從字面上似乎就可以得出結論,其原型應是鳥類,與魚、龍都沒有聯系(有學者認為由「尾」向「吻」的轉變始自唐代。
是受到了佛教中摩羯魚的影響,以魚代表五行中的水,防備火患。本文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由於《隋書・宇文愷傳》有「自晉以前,未有鴟尾」的記載, 「鴟尾」應是出現於東晉之後,至於東晉之前如何稱呼。
已無法考證――慎喊但是這種屋頂正脊兩端上翹的建築構件在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中早就多次出現了,例如《嘉寬檔野祥縣漢武梁祠畫像石》、《武氏祠樓閣人物車騎畫像石》、《宴飲舞樂百戲畫像石》等等。相對於漢朝之前建築平直單調的屋頂正脊,這種上翹的構件顯得特別醒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鴟吻
❹ 這是洛神賦圖里的一片,上面的魚是什麼動物 是山海經裡面的嗎
龍頭魚身的傳說中動物叫螭吻。又名鴟尾、鴟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在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中,經常被安排在宮殿建築的屋脊上。
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豎運橘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4)螭吻是魚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悄仔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余團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❺ 查一種龍頭魚身的傳說中動物叫什麼
這種動物叫鰲魚。鰲魚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動物。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5)螭吻是魚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中國古神話里對鰲魚記載比較多。《淮南子·覽冥篇》中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之說。
也就是說,共工氏頭撞不周山後,一根天柱斷了,另外三根也已毀壞,女媧擔心天要坍下來,趕緊抓住了一條很大很大的鰲魚,砍下它的四條腿,墩在地球的四個角上,化作四條天柱,把天頂著,這就是鰲魚頂天負地之傳說。
在山東有「東海鰲魚度鰲山「的神話,說這鰲魚尾巴一翹,東海里就豎起高高的海島,身子一浮,東海里出現一大片陸地,四個爪子一趴,東海里就掀起萬頃波濤,裂開大口喝一口水,東海邊就落一次大潮,可見這鰲魚之巨大。
後來有兄妹二人依靠追日的誇父之神助,釣住了鰲魚,砍掉它的四條腿,才治了一大害。過了好多年,鰲魚的遺骨化成了鰲山,據說就是今天的「嶗山「。另有一說,說是大禹治水的時候,水流東海,到了山西河津遇到了障礙。大禹設法請天帝幫助,天帝命東海龍王去治理。
龍王把這個差使給了鰲魚。鰲魚去河津路上,路過山東即墨縣東南海邊,因路上太疲倦了,在海邊打了個瞌睡。這一睡,睡了九九八十一天,把河津方園千里的治水工程都耽誤了。天帝大怒,命太白金星下凡。
太白金星見鰲魚還沉睡不醒,手起劍落,斬了鰲魚的頭,那魚身留在沙灘,成了今天的「嶗山「,魚頭滾入大海,變成薛家島。這些古神話至今還在山東民間流傳著,還與「嶗山「等山名,島名相映襯。
❻ 龍頭魚身是什麼神獸
龍頭魚身的神獸是埋散穗螭吻。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螭吻是中國建築屋脊上的一種裝飾構件,確切地來說它位於建築屋脊的正脊兩端。「鴟」在古代是指「鷂鷹」,是一種兇猛的大鳥,傳說螭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螭吻為其中之一。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被認為是來源於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
(6)螭吻是魚的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傳說典故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鷗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掘鄭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
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鴟吻彎卜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螭吻 (中國古代神獸)
❼ 螭吻怎麼讀
螭吻的讀法為chī wěn。
螭吻,古代神獸,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的第九子,由鴟尾、鴟吻演變而來,唐朝以笑陪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獸頭之形是其遺像,這個裝飾一直延用到21世紀。
在古代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部分民居會有小巧的螭吻。螭吻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螭吻寓意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為護法,有驅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老梁人們常把它用作建築物的裝飾,尤以作屋脊鎮火的獸頭為多。從遠古圖騰崇拜的演變來看,魚變成龍是因古代以魚為圖騰的氏族融合到了龍圖騰的民族,作為族徽的圖騰形象也跟著起了變化碰含蠢,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魚龍。
魚龍的形象種類很多,有的龍特徵多一些,有的魚特徵多一些。古代有一說法鯉魚躍龍門、登者化龍,即淵源於此。後代又把鯉魚躍龍門來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魚化成龍,民間藝術多以此為題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螭吻
❽ 山海經十大神魚
山海經十大神魚:何羅魚、鰼鰼魚、文鰩魚、贏魚、橫公魚、鯈魚、赤鱬、靈感大王、螭吻、鯤。
1.何羅魚
鯤鵬可以說是咱們本土神話里體型最大,也最具知名度的神獸了,出自於《莊子·逍遙游》,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這樣的體型即便是現在最大的鯨魚也比不上。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萬里也,遮天蔽日。在洪荒流神話中,鯤鵬還被奉為遠古妖族天庭的萬妖之師,位列十大神魚第一無可爭議。
❾ 螭吻的歷史起源
螭吻從何處來?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所需要,並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築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戧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並巧帆以此來孝冊雹顯示宅姿培主的職權和地位。
螭吻又叫魚龍,魚和龍的結合體,是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認為是來源於印度佛教。相傳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羯魚隨佛教傳入後變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