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蘑菇西施》讀後感300字以上
我驚訝不已。在這個以炫富為榮的時代,像她這樣守著巨額財富,依然保持本真堅守內心,安分守己兢兢業業地賣她的蘑菇,得需要多大的定力啊。
再去買她的蘑菇,和她開玩笑說,沒想到身邊還有位深藏不露的大富翁。她笑,平靜地說,什麼富不富的,不過是趕巧了。雖然手裡有了點錢,可日子該咋過還得咋過。種蘑菇賣蘑菇十幾年了,真不幹了還能幹嗎?天天喝茶打麻將?不習慣。再說,我對那些蘑灶陸粗菇都有感情了,從前是為了謀生,現在則單純地只是為了愛好。看著一茬茬的蘑菇長出來,收割,賣掉,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隱鎮讓許多人享受蘑菇帶來的美味,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嗎?
這世界上,有錢人很多。但有了錢後仍然能堅守自己,享受這悉喚種單純的快樂的,卻很少。她不漂亮,也不年輕了。但因為這份堅守,因為這份樸素的快樂,我把蘑菇西施的美稱,送給了她
B. 諸暨有什麼好吃的
一、西施豆悄余腐
西施豆腐是諸暨久負盛名的一道風味名菜,但凡有外地朋友來諸暨做客,主人家必會考慮到西施豆腐,西施豆腐選料講究,搭配豐富,加高湯而燴,湯寬汁厚,滑潤鮮嫩,色澤艷麗,入口鮮美。千百年來,諸暨的老百姓為了更好地紀念美女西施,就將此菜命名為「西施豆腐」,並廣為流傳,聲名遠播。
二、蒸三鮮
孩時過年,最開心就是能夠吃到一碗蒸三鮮,那可是只有過年才能享受得到。傳統手工精製的蛋卷丶蛋糕、肉丸子丶發制的肉皮、鵪鶉蛋配以冬芛丶河蝦、豬心、豬肚等等,是名副其實的「高、大、上」歷襪可謂一絕。
三、嶺北鹽焗雞
岒北鹽焗雞是諸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相傳已經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鹽焗雞製法獨特,風味誘人,整隻雞色澤金黃,既保持了雞肉的鮮嫩,又使其皮脆肉嫩,回味無窮,鹽焗雞也作為地方特色美食,曾被中央電視台報道。
四、八大碗
八大碗在諸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做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馬劍八大碗、楓橋八大碗、山下湖八大碗、趙家八大碗。馬劍八大碗即馬劍饅頭、烏肉、長壽面、三鮮、清明餜、豆腐包、灰湯粽、石斑魚。
五、次塢打面
諸暨次塢打面最精髓的,便是這千錘百煉,方成口中食物的面條。再以秘制的高湯做底,不加一點味精。而湯頭濃郁的秘訣來自「面菜同煮」,次塢打面要求兩只鍋同時操作,一鍋沸水煮麵條,一鍋炒菜做澆頭,然後煮好的面條立刻撈出倒入菜鍋同煮後端出,令整碗面入味三分,鮮濃並出。
六、安華牛淘湯
「安華牛淘湯」就是諸暨特色的牛雜煲,歷來有之,享有盛名,是諸暨人心目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安華牛淘湯」具有養生保健的功效,能夠強筋健骨,滋補養顏。牛淘湯如再另加上煮牛頭、燉牛蹄、紅燒牛尾等,安華牛宴不能不說是諸暨餐桌的一絕了。
七、草塔羊肉
草塔羊肉的盛名由來已久,但美味的羊骨頭曾經是被人棄之無用的,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寶,吸引眾多食客紛至沓來,「羊骨頭」也成為諸暨美食特色之一。
八、乾菜扣肉
乾菜扣肉是江南有名的一道民間家常菜,也是偉人魯迅和周恩來的至愛。選用本地的優質烏乾菜,配以農家瘦豬肉,按蘇東坡「慢著火、少著水」「柴頭屑煙焰不起」的方法燒制,香味醇厚,別具風味。
九、紅燜蹄髈
紅啟爛滾燜蹄髈,猛火蒸制,紋火走油,色澤紅潤,皮肉入口即化油而不膩,精肉細嚼酥而不爛。就是在油脂食品人們避之不及的今天,生意仍然紅紅火火,若是蘇軾當年到過諸暨,東坡肉之典故就很有可能不復存在。
十、西施團圓餅
西施團圓餅是浙江諸暨傳統的地方名點,以純正精細的麵粉或蕎麥粉作皮子,用山地土產香脆蘿卜,青蔥,香椒與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膩,辣而不重,又香又鮮,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每至逢年過節,婚嫁壽慶,酒席間少不了這道點心。
C. 「神品菜餚」——當雞湯遇上西施舌
閩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主要以湯菜聞名海內外。而西施舌是閩菜中的一道經典菜餚,但是當雞湯遇上西施舌又會產生怎樣的美味呢?
下面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閩菜文化看看這道閩菜中的神品之作吧!
這道菜屬於湯菜,可謂閩菜系中以海鮮味原料烹制的「神品之作」。
(清)徐珂《清稗類鈔》中寫道:「西施舌為閩產,以之為羹,甚鮮腴。」郁達夫《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寫道:「福州的海蚌產於二三月,其肥美要算來自長樂蚌肉,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叢猛信頭部分。
西施舌,通稱」海蚌「,貝殼大,略呈三角形,殼表具黃褐色外皮,頂部為淡紫色,殼內面呈淡紫色。
西施舌,通稱」海蚌「,貝殼大,略呈三角形,殼表具黃褐色外皮,頂部為淡紫色,殼內面呈淡紫色。中國沿海雖均有分布,但唯有長樂市梅花鎮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帶的西施舌品質最優,譽稱」閩江蚌「。
海蚌,正如以上諸書所言產自長樂,以長樂漳港出產者為最。該處恰好是鹹淡水交匯之處,泥沙經海潮篩洗,潔白晶瑩,形成一片方圓不大的平坦淺海沙灘。由於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出產的海蚌每個重二三兩,最重不超過五兩,肉質鮮嫩,舌尖甘脆,味美無腥,為其他地方所知褲不能及。據說,出產如此鮮美的海蚌,全世界唯有長樂市漳港與義大利威尼斯。
「汆」是指小型原料在沸湯中快速致熟的烹法。「汆」法在宋代就始見於文獻。「雞湯汆海滲輪蚌」這道菜餚可稱閩菜中的神品,雖只有一閣」闊約大指,長及二寸「的舌尖和一笑盅雞湯,但它囊括了閩菜的「清、淡、鮮、脆」四大特色。
這道餚饌之所以稱「神品之作」,「湯」也是關鍵。這種「湯」稱「三茸湯」。首先,用家養的老母雞(留下雞脯肉、雞血)、豬背脊、牛肉,清燉後沉澱去雜質,過濾出「湯」;其次,將雞脯肉剁成茸,加雞血捏成丸,俗稱雞茸丸,上籠屜蒸後,再沉澱去雜質。經過燉、煮、蒸三道工序,最後做成清澈如水的「湯」。
海蚌肉先用清湯斷生,再用「三茸湯」初汆後湯即倒掉,達到蚌肉入味。待上席時,用燒達100℃的「三茸湯」當席汆蚌肉,上桌即品嘗。所以,這道菜可謂閩菜之最高境界:「清淡鮮脆」和「醇和雋永」。
「雞湯汆海蚌」在宋代就有這道菜餚了。歷代人在品嘗這道菜後,都難以忘懷,推崇備至。
您可能還喜歡:
西餐中的點餐文化
餐桌上夾菜的禮儀你知道多少?
做一個「懂禮」的吃貨,了解傳統飲食文化
韓國最流行的美食有哪些?
D. 「大米西施」
回鄉創業的朱燕被稱作「大米西施」,是因為創業四年多來,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關,言必稱大米。
當「大米西施」亭亭玉立地站在面前的時候,我們完全無法將這位叫朱燕的姑娘跟農村、跟莊稼聯系在一起。
她之所以被稱作「大米西施」,是因為創業四年多來,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關,言必稱大米。
朱燕是土生土長的松江葉榭人,家裡世代務農。大學畢業後的13年間,她在軟體開發公司做編程工程師,在互聯網法律公司從事運營工作,順順利利。
每次從市區回到家裡,朱燕望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望著父老鄉親,心裡總是泛起陣陣惆悵:家鄉的變化,還是不夠大不夠快啊!都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難道鄉村就不能讓生活更美好?農民給城市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農產品,但是他們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感。這是什麼原因?朱燕一直思考著。
朱燕決定辭去讓人羨慕的市區工作,回到生她養她的家鄉創業。
那段時間,她常常坐在樓梯口,看著門外的一片片稻田,想像著村子多年以後的模樣……終於,她拿出所有積蓄,把自己的小院修整一番,決意經營米業。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她跟爸爸一起爬梯子、跟媽媽一起下地種菜。父母無條件地支持女兒,卻又心疼女兒而責怪她的選擇。倔強的朱燕,頂著家族和親朋的壓力,用心編織著美麗的夢想。她要在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上,把自己生產的大米及衍生產品做大做強。
她向村裡租了地,播下希望的種子。
汗滴化作了穀粒,軋成了米,她單槍匹馬扛起大米,走向市場。
賣米的路艱辛而坎坷。朱燕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上天,慢慢地,從朱燕身邊的朋友開始,通過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被朱燕的大米的口感所折服。眼看自己的大米終於走出了鄉村,朱燕倍感欣慰,她給自己的小院取了個名字——「八十八畝田」。「八十八」,拼起來不就是個「米」字嗎?它形象地凸顯了挖掘稻米文化、潛心做大米文章的主旨。
一不做,二不休,朱燕聯合了12個優秀的家庭農場主,成立了「子田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什麼叫「子田」?朱燕說,就是將好土地(田)留給子孫,我不搞短期行為。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朱燕將集體致富看成自己神聖的職責。
2019年,通過合作社全體成員的努力,1838畝水稻田全部獲得「綠色稻穀」和「綠色大米」標志,「八十八畝田」實現了從賣稻穀向賣大米的轉變。在合作社名下,家庭和農場綁在一起,賣出去的每一袋大米都回饋到了農戶,帶來了有效增收,從真正意義上提升了農家的自我價值。他們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驕傲和幸福,更加熱愛土地,種出了更好的糧食,正緣於此,市民的餐桌上才有了更加可口的大米。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朱燕的創業決心感動了很多人,不少年輕人欣然加入了她的團隊。這個團隊是老中青的結合,是青年大學生和穩定鄉村的結合。目前團隊里近30名員工中,一半是80後、90後的大學生,另一半是本地的阿姨媽媽。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一直是「八十八畝田」創業的杠桿支點。在傳統的農村,嘗試突破創新,打造新農村、新概念及全新的生活理念,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一群有想法、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輕人的注入,讓原本沉寂的鄉村變得年輕而富有活力。
為了更好地弘揚「米文化」,朱燕們籌辦了入木田公司,主打鄉村 旅遊 和從事「非遺」項目葉榭軟糕的開發。他們的民宿獲得松江碼姿001號經營許可銘牌,如今已吸引了周邊8間房加盟,成了集餐飲、休閑、活動、非遺體驗、森林童玩、米文化課堂、農耕研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米文化體驗中心。農民在這里成了有吸引力的理想職業,農村成了安居樂業、充滿魅力的家園。2020年,「八十八畝田」獲得上海市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除了創遲乎絕新生產模式、提高農業效能之外,朱燕們的作為,打破了鄉村狹小的格局,激活並增強著農村 社會 的活力和吸引力,傳遞著一種令人感奮的力量。
記得十多年前,筆者與攝影朋友到浙江某縣采風。在一個較知名的大型自然村裡,除了老人與孩童,我們竟然只遇到一個年輕女子,於是兩路「長槍短炮」的人馬如獵人遇到了獵物,對她輪番「圍追堵截」。事後才知,那個年輕女子本在杭州打工,現在只是回家探親而已。更早的時候,筆者曾與文友游覽市郊一個多橋的古鎮,一路見到的除了破敗陳舊的房屋、三兩老人、零星雞狗,基本沒有青壯年;詢問路遇者,回答說青壯年搬到了縣里,縣里有能耐的住頃伏到了市裡……
悲涼的感覺讓人揪心。廣袤的鄉村,是城市的母土,也是我們的來路,更是實現中國夢的搖籃。她為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貢獻出了千千萬萬兒女後,如今,該是感恩、反哺她的時候了!思鄉愛鄉是人皆有之的情懷,寄託鄉愁的最好方式,是我們在思鄉念土的時候,也應想著能夠為她做些什麼。在這方面,「大米西施」無疑是先行者,值得人們尊敬和效仿。(甘建華)
E. 你覺得最適合年夜飯餐桌的壓桌硬菜是哪一道
在北方人的年菜歷史里,吃大蝦是個奢侈的事。
當然,說的是以前的日子,物資不豐富,海產品在內陸稀缺,過年的時候家裡吃上大蝦,都是富足的標志。
靠海吃海的人可能覺得,大蝦油燜多可惜啊,但內陸地區的朋友,對那種鮮香油亮的誘惑,毫無抵抗力。
今兒要給大家推薦的,是油燜大蝦,在我小時候,是北方過年必備的硬菜。
作為一道傳統的魯菜,油燜大蝦最重要的兩點:一個是肉質緊實鮮嫩的大蝦,一個是大火明油燒出來的醬香濃郁的口感。
當然,這道菜是有些門道的。
在食材選擇上,渤海灣的大蝦是個代表,雖然不像唐魯孫書里寫的「宛如嬰兒手臂大小」,但手掌大的鮮活大蝦,是這道菜最好的食材。
在製作虧扮方法上,油燜的風味,絕不可少,陸嘩能讓蝦肉在緊致彈牙的同時,依然保持一份鮮甜的口感,不老不拆,盡量還原蝦的本色。
在調味選擇上,這次我們另闢蹊徑,選擇了老少皆宜的酸甜口感-魚香汁。在豆瓣泡椒泡姜和其他香辛料的下的加持下,那種微酸微甜微辣的口感,讓人一口就欲罷不能,小荔枝口名不虛傳。
其實,魚香汁的用法非常巧妙,20多種植物香辛料,會幫你輕松去味提香,酸甜微辣的體驗,能讓食材快速入味,形成一道超下飯的美食。
油燜大蝦的製作小妙招 ,馬上教給你:
1)大蝦的處理:新鮮的大蝦,正常去掉蝦須和蝦槍,挑去沙包後,要保留蝦頭,蝦腦過油之後的香味更加濃郁。
2)烹飪的小動作:煸炒的時候輕輕按壓蝦頭,方便炒出鮮香的蝦油,讓大蝦更加油亮紅潤。
油燜大蝦
活蝦去蝦線、蝦腳和蝦線,大蒜切末
油熱爆香蒜末,倒入大蝦炒到變色
倒入60克魚香汁翻炒30秒,加蓋燜制約1分鍾,然後大火收汁完成。
酸甜誘人的油燜大蝦銷悉灶,經過簡單加工,已經是油亮鮮香,彈牙緊實的蝦肉,在魚香汁的包裹下,微酸微甜微辣微鮮,幾種味道充斥口腔,讓人慾罷不能。
生活會越來越好,但年夜飯依然少不了多姿多味的大蝦陪伴,帶我們想起兒時的味道。
F. 西施豆腐是哪裡的菜這里的豆腐可以用普通的老豆腐嗎
西施豆腐是浙江省諸暨市的一道名菜。據說,這是西施留下的習俗。不管是婚禮還是婚宴,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就是西施豆腐。人們在品嘗西施豆腐的同時,常常會對廚師的廚藝進行評論。西施豆腐是每個家庭除夕夜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平時家裡只要有雞鴨湯,結合雞胗鴨胗就能做出一鍋美味的西施豆腐,可以當菜吃,也可以當飯吃,米飯上淋上一層厚厚的西施豆腐攪拌,又是另一番滋味,保證孩子們很快吃上一碗飯。
這巧運道菜完成後,湯汁寬而濃,滑而鮮,顏色鮮艷,色、香、味俱佳,回味無窮。江蘇菜。西施豆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肉末、木耳等,醬料的主要調料是鹽、雞湯、香油、蔥花等。西施豆腐可以用嫩豆腐製作,這樣做出來的西施豆腐會很嫩很滑。醬汁也可以用水代替雞湯,這樣西施豆腐的味道就不會像雞湯那麼濃。製作醬汁的關鍵步驟是在醬汁的最後加入混有玉米澱粉和水的澱粉水來增稠。澱粉水的比例要適當,這樣醬汁才會比較濃稠,豆腐才容易沾上醬汁,使豆腐吃起來鮮嫩可口。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睜好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喲,一個新手小白,等待你的關注。小夥伴們有沒有看懂呢?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小夥伴們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G. 西施和豆腐有什麼關系
西施豆腐作為一道菜名,很讓人浮想。有人說,西施開過豆腐作坊;有人說,西施愛吃豆腐;甚至有人說,西施曾經請情人范蠡吃過豆腐。借用王小丫常說的那句話:對不起,你答錯了!
從年代上推斷,西施與豆腐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也就是說,西施在世時,根本沒有吃豆腐的口福。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還是一個亂世,男人們都在習武練兵,他們或為國仇家恨慷慨赴死,或為成就手蘆功名心狠手辣,或為知己兩肋插刀……像西施這樣的美女也正被「飾以羅轂,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慢慢被培養成深入敵後、決勝於床榻暖衾之間的「秘密武器」。當時沒人去研究琢磨美食這檔子事,從備戰的角度看,他們巴不得將很多軟的食物變硬,以方便攜帶。豆腐這種東西天生具有「小資」氣質,根本不相容於那個時代。
那麼,豆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
史學家公認,豆腐是漢代劉邦的孫子劉安發明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4年,那時西施早已不在人世。而發明豆腐的地點也不在諸暨,而是在今安徽淮南一帶。
當配橘時劉安被封為淮南王,建都於壽春。他最傑出的貢獻是組織編著了《淮南子》一書,此書詭譎淵博、包羅萬象,是對漢初數十年社會政治思想和科技實踐的科學總結。劉安門下食客數千人,以蘇非、李尚等八位最有學問,深得劉安的賞識,被稱為八公。八公還是劉安煉長生不老丹葯的得力助手。煉丹說得通俗一點類似於現在的科學實驗,做實驗難免出錯。本來畢賣帶煉丹是不應該將鹵水滴到豆汁里的,可是這一滴就成了豆腐。
我們不知劉安與八公第一次面對豆腐時的表情:驚訝、驚懼還是驚喜?其中一定有一位膽大者說:「讓我先嘗嘗!」話雖說得灑脫,將一種陌生的食物送到嘴裡時不免猶猶豫豫,在他喊出「真乃天下美味也」之前恐怕已是一身冷汗。因此,我們要像感謝「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樣感謝「第一個吃豆腐的人」,是他們的勇敢無畏才使我們的餐桌上亮起了一道又一道風景。
歷史考證的結果是,西施與豆腐沒什麼關系,這個結果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甚至可以說,西施與豆腐沒有關系這個事實,傷了不少人的心。
看起來很有故事,實際上卻沒有故事的美食,就像沒有下鹽巴的菜餚,有點不是滋味。
最近,我看了中央電視台二套的一檔美食節目,當帥哥美食偵探前往諸暨,品嘗完西施豆腐後,問當地人為什麼這道菜叫西施豆腐呢?朴實的大嫂脫口而出:「因為西施愛吃,我們也愛吃。」
看著這么溫馨的畫面,我不禁感慨,真相有時很不合時宜。為了人們美好的味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相信西施真的很愛吃豆腐呢?進而相信西施窈窕的身材、白皙的皮膚與她常吃入口即化的豆腐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