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古代村莊街道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女人凹槽的圖片 2025-09-17 21:28:32
電腦圖片格式改寬高 2025-09-17 21:22:12

古代村莊街道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5-09 21:35:10

A. 美麗鄉村建設古文化牆繪素材

可以去素材網站找找,或者專門設計一套,像「一名手繪」口碑比較好,從設計到手繪都可以

B. 300年的古村莊,祖祖輩輩把別人家的房頂,當做自家院子

大家好,我是李理

2021年我決定,走遍中國2856個縣,瀘西縣,是我進入雲南以來的,第5個縣,咱不聊人文,不談 歷史 ,只說說,我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兒。

從糯黑村去往瀘西縣的孫神路上,碰到有很多人在拔香蔥,於是我下車好好的了解了一翻,天生性格缺陷,對什麼事都充滿腔凱散好奇心,不是有那麼句話嗎?好奇心害死貓,如果我不下車,好奇心作祟,我至少得難受三天,看到這么多人在拔蔥,本以為是收獲的季節鄰里之間互相幫忙,實則老百姓的地都被承包伍氏了,現在是農場主的管理模式,他們屬於僱傭關系,拔一斤蔥五毛錢,每人每天可以拔200斤左右,當時上秤稱重,當時拿錢,多勞多得,他們很滿足,有活干就幸福,大哥很健談,聊了會兒天兒我繼續出發

從糯黑村離開之前,就預訂了瀘西縣的酒店,價格不貴69元,但是感覺比宜良縣49元的酒店還要超值,特別高端,大次上檔氣。很多設備都被我用沒電了,尤其是無人機,因為我還是個新手,所以需要拍好多素材,才能找到一兩段可以用的。所以我要利用好在酒店的每一分每一秒,問了前台,酒店附近有沒有快餐?說這邊有個涼雞米線,狼吞虎咽的吃完趕快回酒店了。但是味道是真好吃,明天還打算去吃

吃完直接去郵局蓋郵戳,沒想到這邊的郵局不給蓋,我畫畫可不好,不會瀘西縣的郵戳,還需要我自己畫吧?導航查了下,瀘西縣有三個郵局,直接去下一個,成功。來郵局的路上看到有做不銹鋼門窗的,我突發奇想,現在過去問問,看能不能在我長城炮後鬥上做個卧室?想法很好,但是人家這幾天都沒有時間,算了,啥時候碰到再說,反正我也已經習慣了長城炮的後排,但是用電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只能用發電機應急,還好只給筆記本充電功率不大,所以發電機的聲音是可以接受的,今天就露宿荒郊野外了

我就說我適應了長城泡的後排吧!一覺到天亮,睜眼九點了,刷牙洗臉去城子古村,導航顯示暫停營業,20多公里也不遠,咱去碰碰運氣,距離城子古村11公里的地方看到了指示牌,然後一路下坡 路兩邊都是桃樹和油菜花,只不過,不是大面積種植,可能是山區的原因吧!

牌子進來幾百米,路左邊就看到了城子古村,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據說之前還是收門票的門票50元,但現在是免費,城子村不是一個城,它是一個有著300多年 歷史 的彝族村子,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地方,但就是這樣才能保存的那麼富有生命力,城子村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於他的房屋建築,他是彝族的土掌房,而且因為地勢的原因,村子是依山勢而建造的,所以就形成了前一家的屋頂,是後羿一家的院子,我小時候如果上誰家房頂跑兩圈,那肯定是一頓胖揍,但在城子村你可以理直氣壯的在人家屋頂上跑,還可以利用前一家的屋頂來晾曬糧食,進入這個村子,還像進迷宮一樣,一會兒爬屋頂,一會兒下地道,很有意思吧,城子村還稱作是瀘西的小布達拉宮,感覺像不像有機會你也來瞅瞅就知道了

房頂上一個個突出的東西,實際上是他們裝糧食用的垛子,現在裝的全是棒骨,很特別吧?

在房頂看人家的天井,不用擔心,很結實的知道這個房頂上的石頭是幹嘛的嗎?其實下面是個洞,他們在房頂上曬好的糧食,就可以直接從這個洞投進二樓的倉庫里,挺有意思,就這樣看著他,我突然間在想,300多年,有多少人在這里生活過?他們都長什麼樣呢

這是我眼中瀘西縣,還有我遇到的人和事兒,也許你來到這里,會有不一樣的故事。

我是李理,這兒是瀘西縣,我們下個縣再見!

C. 古代街道的描寫:不要古詩,只要古人對古街的態度和古街上的街景以及街上人的描寫

單單是這四方街,就有無限的情趣,流水在伴奏,水車在歌唱。在晚上,漫步在這古老的街道上,腳踏青石板上,再望著皎潔的月光射在青石板路上,在倒映在兩旁古老的建築上,在這一剎那,白天的熱鬧和夏天一絲的燥熱瞬間化為烏有。蟋蟀有節奏的在鳴叫,嘩啦的流水聲,這種感覺寂靜又熱鬧,這種感受勝過北方夏夜的涼爽感覺。街道上並有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官員們騎了馬,前呼後擁,在人叢中穿過;婦人則坐了小轎。在這紛紛擾擾熙熙攘攘之間,有人挑擔,有人駕車。有各種不同樣式的車。有人使船,也有人在清明佳節出來遊逛,在城門口路旁憑著欄桿悠閑地看水。
這古代的街道倒是顯了幾分熱鬧,不似現代。若現代的街道是身著高貴衣衫的公主,這古代的街道便是小家碧玉了。或許我是呆在那現代的時間久了些,看到這街道心底湧出了好奇了。
街道上很繁華,但是秩序很好,不會發生很是討厭的吵鬧聲,只有小伙計們的呦喝聲和臉上帶喜慶的笑容,以及那些夫人們挑揀那些美麗衣衫的嬌笑。

D. 古代有什麼街道,現在又成什麼樣了

唐代,長安城內最中心的街道叫朱雀源孝大街,也是城中最重要的一條大街,就彷彿是今天北京的長安街.
北宋首都開封宮城正南門宣德門向南的大街,稱為御街(天街),經州橋(天漢罩岩橋)、舊城(內城)正南門朱雀門、龍津橋,直至新城(外城)正南門南薰門,是開封最主要的大街,州橋至龍津橋是全城的商業中心,州橋附近的東西大街、朱雀門外的東西大街、宮城東華門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業街.
南宋臨安府城是在五代吳越國的西府城基礎上修建的,北部緊縮而東南部擴大,並改土城為磚城,南北長而東西窄,呈腰鼓形,俗稱腰鼓城,城周36 里。宮城是原杭州知州的牙城所改建,在臨安城內東南部的鳳凰山下,前朝後寢,前朝主要宮殿為文德殿,是最主要的大殿,始建於「紹興和議」簽訂之際,因用度不同而更易殿牌,文德、紫宸、大慶、集英四殿及明堂,實為一殿;也建有收藏先帝文集的閣,雖有龍圖、顯文等九閣名,實只一閣,宮城是物裂御南宋最輝煌的建築群。
臨安也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御街(天街),由於南宋宮城建在臨安城的南部,這條御街因而從宮城的北門「和寧門」開始,首先是南宋朝廷的中樞機構都堂、樞密院、中書門下省、尚書省及六部等,御道兩側也是商業中心區,茶館酒樓更是遍布全城各商業街區,每日清晨五更早市開始,直到後半夜三四更才停業,而有一些飲食店更通宵營業,晝夜不停。
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的北京城,因為大肆拆遷,街道已經面目全非了.

E. 淄博最值得去的九個古村落,遠離喧囂,體驗最初的慢生活。

中秋將至,淄博最值得去的九個古村落,遠離喧囂,體驗最初的慢生活。

淄博市淄川區峨庄鄉上端士村被譽為千年古村落,山村四面環山,環境幽靜,石頭小巷古樸幽靜,頗具 歷史 風韻。

村內有早年石頭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時候山泉水會順著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寫滿了文化韻味。

如今的上端士村,舊巷還是那些舊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著歲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風韻,它們沒有被山外的喧囂所驚掠,它們遠離了城市的繁華,擁有了一份特殊的寧靜。

上端士村建村 歷史 在300年以上,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徵,特別是統一用青石建造的房屋別具一格,擁有「石頭村」的美譽。古老的磨盤,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頭房子、古老的羊腸小道、古老的參天大樹……據說已經有上千年的 歷史 了。

或許,就是因為它的久遠才會讓人深深感動,人類祖祖代代的繁衍與生息,生命的傳承與延續。

走進古巷,你一定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清朝大學士孫廷銓隱居的地方,一年四季景如畫。 人們喜歡和尚房,多是因了她的古樸和秀麗的風光,尤其是深秋紅葉中的薯拆和尚房景色。

據說,康熙三年 時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孫廷銓,為躲避權臣鰲拜,辭官回到博山。曾隱居「柿岩禹年山莊」潛心著述,在其《南征記略》中描述該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窮崖合,中更開布,有柿林千樹, 高下扶疏。雖四面林泉殊態,而高深同在一岩」,故又稱之為柿岩,另一名鹿岑。

「柿岩」一名,據說源自孫之獬。孫之獬,青州府淄川縣大庄(今屬博山區)人,字龍拂。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孫之獬賦閑在家十七年,平常閉門教書育人,閑暇之時常寄情於山野林泉,徜徉於名勝山川,尤樂游鹿岑。每與文人雅士興會於此,總論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時節,滿山柿林,紅柿累累,金葉掩映,深谷生輝。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孫之獬說道:「鹿岑柿林千樹, 高山上下參差」,與其稱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為妙。一句話頗得文人墨客的稱贊,無不同聲贊絕。就連赫赫有名的孫廷銓也佩服之至,從此「鹿岑」遂易名為「柿岩」。

孫廷銓在他的另一首詩《柿岩贈禹胡局年》中寫道:「嘒嘒初蟬靜處分,石門小築掩斜矄。山從屋上嵐煙合,水抱村流澗響聞。北渚漁樵通遠望,西疇巾駕逐歸雲。看山卻憶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詩中的禹年說的是孫琰齡,即趙執信的外祖父,孫廷銓是趙執信妻子的祖父,二人都是當時的名家高士,皆喜居於和尚房。

和尚房,群山環抱,地處峽谷之中。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山靜林幽,景色殊佳,村西鳥唱石樓,南側鳳凰展屏,村北秋楓爛漫,村中紅柏參天。民居古樸典雅,與周邊山嶺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舊縣志將其列於名勝之首。因離顏神較近,自西過境路向西進入幽靜山谷,彷彿進入綠色的長廊,舊時也是顏神達官貴人 旅遊褲手讓 避暑的勝地。

因夢得名,也因夢讓生活按下暫停鍵。 夢泉村,是由孫臏夢泉而得名。相傳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在此交戰,激戰一天,龐涓依仗魏軍兵多將廣,將孫臏帶領的齊軍團團包圍。

齊長城海拔712米,位於夢泉生態 旅遊 區最頂端,與姜女廟翹首相望。遊客游覽齊長城遺址,看到那斷壁殘牆,不免會聯想到《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

走在夢泉村曲折蜿蜒的道路上,感受涼爽的山風,聽著夢泉村神奇又夢幻的故事是一種聽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人家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土峪村位於山東淄博洪山鎮東南部,明代建村,距今已有400餘年的 歷史 ,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這里鄉土氣息濃郁,古村保存完好,而村內由石頭壘砌的民居有600多幢,因此又有「石頭村」的美譽。

除了優美的自然環境,這里鄉土氣息濃郁,古村保存完好。石屋、石路、石街、石院,村裡最大的特色就是這些石頭建築。參觀這各式各樣的石頭院落,走在青石板路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很是愜意。這里還有幾個網紅打卡點。第一個就是這土峪天主教堂。

土峪天主教堂始建於1885年,教堂全是用石頭壘砌的,裡面的祭台等很多地方,也是用打磨後的青石刻成,在這么一個偏僻的鄉村,教堂能夠保留至今,這里也成為很多遊客來到土峪,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活著的明清風格古建築群。 李家疃是幸運留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村鎮之一,她坐落在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東南,與章丘市接壤,既有古村落的古雅,又沒有經過商業化的洗禮。

這里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庭院,保衛村子的厚實圍牆的殘垣斷壁,村前村後的花園,古貌猶存,院落古樸,民風淳厚,歷盡風雨滄桑的老人在講述著曾經的過往,李家疃以自己的節奏和步調自成一個不同的世界。

李家疃村的民居建築的群落性保護的完整性和活態性可以說是它最大的特色,村子現保留老房屋約200餘間,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一部分仍保留原樣,而且大多數仍然在發揮著居住功能,這就對房屋的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盡管古建築經歷歲月的滄桑變得有些破敗,但斑駁厚重的青石院牆,古樸大氣的門庭院洞,精刻細琢的房檐磚雕仍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村子曾經的繁華盛景。

濃郁的鄉土氣息,處處原汁原味。美麗的小山村,青色的石頭牆壁,環繞周身的蘋果園,古老的石磨、石凳、石桌,原汁原味的農家范兒構成了簡約而不簡單的沂蒙特色,它就是位於沂源張家坡鎮的洋三峪村。

洋三峪村三面環山,景色秀麗,民風中透著淳樸。一座座紅瓦房掩映在片片綠樹中間,時而山風拂過,時而炊煙裊裊。洋三峪的美,是沂河水流淌的一首歌:「毫山展現著優美的風光,矗立在神秘的紅水河旁,高高拇指峰講述著伏羊節的傳說,潺潺河水流淌著悠揚的樂章。

「咯咯噠,咯咯噠……」山谷間,不時傳來陣陣雞鳴聲,便是林間散養的上千隻黑烏雞。這里的黑野豬採用飢餓飼養法,黑烏雞可以在樹上棲宿,黑山羊飲高山泉水……除了有名的「三黑」,洋三峪特有的沂源全羊、全蠍、小磨豆腐、沂蒙煎餅,傳統加工工藝仍保留著珍貴的原汁原味。

曲徑通幽之處,村中古槐看盡 歷史 滄桑。 趙庄村位於博山城東南40公里,距離池上鎮政府駐地6公里的二郎山東麓,東南與吳家台村毗鄰,往西沿河而下是陡溝村,北與大南峪村二嶺之隔。村莊背依綿延逶迤的長嶺;西臨潺潺流水的淄河,三面環山,北有巍峨雄壯的三山,南有紅葉似火的二郎山,東有寬闊無邊的黑峪坪。1982年5月,博山區人民政府《關於部分重名大隊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決定,池上公社趙庄大隊因與域城公社趙庄大隊重名,又因位於博山區的東部,更名為東趙大隊。

村莊呈東西狹長形,北高南低,327省道仲臨路穿村而過,村中有東西向的大街一條,長300多米,寬五、六米,把村莊一分為二,與公路成平行線。大街中間有國槐一株,經考古工作者鑒定為「唐槐」。

早年,村西有一古墓碑,上面鐫有「趙庄」二字。據說村西的山腳下,原有一古村,名曰「上耩庄」,元末明初時,被大水沖毀,後來遷至現址,取村名為「找庄」。隨著歲月的變遷,逐漸演變為「趙庄」。所以本村無趙姓。據《王氏譜系圖》記載:「始祖守信,元初遷此定居。」據此,元代已建村。《博山縣志》《續修博山縣志》均有「趙庄」村名記載。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村址東西長不過200米,南北寬不足百米。中間一道筆直的東西向大街,將整個村莊分成南北兩半。大街上,有4棵古槐。在最東邊的1棵(也是最大的一棵)西北方的6米處,有一座關帝廟,廟旁豎著一塊石碑。這座廟宇坐北朝南,周圍有石牆土台,佔地十來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四平方米。在第二棵古槐的西邊2米處,有一座菩薩廟。再往西出村口(門市部大門北),又有一座土地廟。

趙庄村的古建築,除李家院子、丁家東店外,還有更豪華的陳家西院、陳家東院,都是標準的四合院。西院在東槐樹下的正北方大門。東院是連接一西院東牆東邊的第二個北大門,西屋還是二層洋樓。這兩個院落里邊的所有建築,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中,已被三家房主翻修改建,拆得蹤跡全無,大門也由二改三,面目全非。

趙庄古槐,遠近聞名。自古就有「趙庄槐樹陳疃榆樹」之說。趙庄古槐,胸圍10來米,干高10多米,得7名成年男子才能張開雙臂相接才能合抱。離地面3米多高出分成三個枝杈,每個枝杈都比大瓮口還粗。離地面兩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個洞,約10厘米寬,50厘米長,洞內樹干中空,裡面至少能容納五六個人。以前遭過兩次雷擊,已無頂冠。雷擊前樹高20多米,《淄博古樹》載:「我市最古老的一株古槐,生長在博山區池上鎮趙庄村,至今已1700餘年,依然生長十分旺盛」。趙庄村這棵古老的槐樹,名副其實的「樹王」,彷彿是諳通人性的「樹神」。當時村中共有七株古槐,這是從東往西數的第一棵,也是最大的一棵樹;第二棵在王吉田牆南;第三棵在王吉光屋北,第四棵在王道廣牆南,前街碾旁一棵,這四棵古槐,從1968至1972年的四年中相繼枯死;街北一株在北胡同「牆東」丁昌來屋後,現在只剩一段死樹干,街南一株,在南胡同孫兆昌大門前。

一個久遠而又撩動內心鄉愁的地方。

姚南峪村村落的形成大致在明朝,整個村莊劃分為若干街道,住宅整齊,道路亮堂,因村莊南高北低,村南山有古泉兩眼河流由南向北,流經全村。 山中的兩眼古泉常年出水,大旱時節也不幹涸,順流而下。

村裡有八百米長的石牆景緻,歷經百年風雨不倒。村內居住的有近百位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這些老人居住的房屋都為二、三十年代建造,更有的已經過百年,材質多為石牆瓦頂,房屋四牆的厚度都為五六十公分,真正的保溫防寒。

鄉村 歷史 、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活化石」。 臨淄有一處古村,已歷經六百餘年。這里的好,你來過就知道

在臨淄區金山鎮政府西南3公里處、興邊路的西側,藏著一處不起眼的水塘。水塘有個好聽的名字——金水塘,面積不大,悠悠碧水不知點綴了淄博大地多少歲月。

《臨淄史略》中記載:「在金山與銀山之間有一山口,俗稱『船口』。傳說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只露金山、銀山兩個山頭,南來北往的船隻都從此穿過。不知經過了多少年,海洋慢慢地乾涸了,露出了這個馬鞍形的山口。至今這個山口仍稱『船口』。」金水塘即處在船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