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典的民間故事大全【三篇】
【 #兒童故事# 導語】從遠古時期開始,民間就流傳著許多的故事,為小朋友的童年擦上了一抹玄幻的色彩。下面是 無 整理分享的經典的民間故事大全,歡迎閱讀與借鑒。【 梁祝同穴化蝶 】
西晉時,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紅羅山書院求學,路過一個叫曹橋的地方,就在路邊的亭子里休息。
離梁庄東十八里有個朱庄,莊上朱員外家有一女兒叫朱英台,十分聰明,一心求學,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二人相遇在曹橋亭,互問了家鄉、年庚,結拜為弟兄,同赴紅羅山書院求學。
紅羅山學校四面環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學們一塊玩耍,用石頭砸水中嬉戲的鴛鴦。朱英台在扔石頭的時候腰閃了一下,同學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樣」。朱英台頓時滿臉飛紅。
師娘心細,發現了英台的女兒身,就在梁山伯與朱英台的床中間立了塊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載也沒想到朱九弟是個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許多比喻,梁山伯返念仍是不解其意。最後,朱英台說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說與山伯含侍,山伯答應了。來到朱家,英台讓山伯在客廳等候,說讓九妹出來獻茶。
英台換上女兒服裝端著茶走了出來。梁山伯詫異地說:「你不是朱九弟嗎?」英台說:「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約終身。
北馬庄有一秀才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員外有心為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成親,就托馬文才的姥娘說媒,許英台於馬家,英台無奈,違心應允。
山伯如約前來議婚,英台淚告已晚。山伯氣得當場吐血,歸家後一病身亡。家人遵囑將其埋在馬鄉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紅兩色。
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轎至馬鄉村後,突起旋風擋路,朱英台下轎哭祭山伯,墓忽然裂開,英台撲入墓中,墓隨即合上。從墓中飛金黃、雪白兩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在我們這個時代男女同窗再正常不多,很多美好的愛情也都在青澀的年齡有了交集,真心對待那個陪伴你走過青蔥歲月的人,想一想你們是何其幸運,因為你們的陪伴比其他人早上好多年。
【 孟姜女哭長城 】
相傳在二千多年前,江南松江府孟家莊住著一位孟老漢,他為人忠厚,家道小康。雖說不愁吃穿,但因膝下無兒無女,老兩口感到很寂寞。他家住著一對燕子,年年春來秋往,在檐下築巢,陪伴著老兩口過著平靜而安閑的生活。有一年的秋天,孟老太太在雌燕腳上系了一條紅絨繩,意思是看看明春飛來的燕子是否還是這兩只。到了第二年春天,燕子果然又雙雙飛回來了。帶著紅絨繩的燕子還把口裡銜著的一顆葫蘆籽丟在了孟家的床上。孟老夫婦高興地撿起葫蘆籽,向雙雙飛舞的巧燕點頭致意。老兩口商量了一下,便把葫蘆籽種在了後院
牆根下。葫蘆籽發芽生根,長出綠油油的葉子,伸出長長的蔓兒,爬到隔壁姜家。姜家便為孟家串過來的葫蘆蔓搭起了架,過了幾個月,結出一隻光滑滑圓溜溜的大葫蘆。深秋季節,葫蘆成熟了,它到底應該歸誰家所有呢?兩家一商量,決定將葫蘆鋸開,每家一個瓢。不料剛剛下鋸,葫蘆突然張開,從中蹦出來一個小姑娘,長得又白又胖,十分可愛。孟漏老困、姜兩家都非常高興,就給孩子起名叫孟姜。
孟姜長大成人,長得如花似玉,聰明過人,能綉花,又能作詩寫文章。孟、姜兩家老人愛如掌上明珠,早想給女兒找個乘龍佳婿。哪知道,孟姜執意不肯,說她情願陪伴雙親到老。
這時候,秦始皇為鞏固萬世江山,北御強胡,下詔修築萬里長城。行文各地,征調民夫,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官吏乘機勒索,弄得民不聊生,可是征丁數十萬,動工已數年,總修不起來。於是,*臣趙高奏本,說蘇州有個萬喜良,力大無窮,一人可抵萬人。始皇准奏,張掛皇榜,到蘇州捉拿萬喜良。
那萬喜良自幼人材出眾,能文善武,只因早年喪父,家道寒微,又是獨生子,只好依靠打短工奉養寡母。這一天,皇榜掛到蘇州,哄動了三街六市,有人報信,萬喜良母子驚慌失措,急得抱頭痛哭。無奈何,萬喜良眼含熱淚,拜別寡母,連夜逃奔他鄉。一天,來到松江地方,天色將晚,見前面有一片小樹林,林旁有座小花園,想到里邊休息一夜。
時當六月酷暑,天氣悶熱。孟姜女吃過晚飯,來到園中乘涼。她身立荷花池旁,見空中明月初升,池中荷花盛開,花大盈尺。荷葉下一對鴛鴦,交頸而眠。孟姜女看得出神。忽然一對蝴蝶,雙雙飛舞在花叢中。孟姜女非常喜歡,拿起小扇去撲,不料蝴蝶左右盤旋,一不小心,小扇落在荷花葉上,孟姜女挽起衣袖,伸手去取,不巧失足落水。正好被萬喜良看見,飛步上前,一把將孟姜女從水中拉上岸來。這時孟老漢也趕到,就把萬喜良請到家中致謝。萬喜良向孟老漢敘說了自己的身世,孟老漢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又見他面目清秀,舉止大方。心想:不如把女兒許配給他,招個贅女婿,也好給自己養老送終。想到這里,看了看老伴和女兒,便對萬喜良說:「老夫有一言奉告,萬望公子聽從。」萬喜良連忙回答:「老伯有何見教,落難人唯命是從。」孟老漢說:「我們孟姜兩家守著這一個女兒,尚未婚配。今幸天賜良緣,在此相會。老夫願將小女許配與你,不知意下如何?」喜良聽罷,不覺潸然淚下,說道:」落難之人,性命尚且難保,哪敢累及小姐。「孟老漢再三相勸,喜良便答應下這樁婚事。孟老漢喜出望外,隨即著手籌辦喜事。
次日中午,孟、姜兩家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萬喜良與孟姜女拜堂成親。一家人歡歡喜喜飲酒慶賀。洞房裡,孟姜女手拿綉好的荷包,面帶羞怯地看著萬喜良。喜良從懷里取出一個圓形玉墜,小心地放在姜女手中,姜女悄悄地把荷包系在喜良的衣帶上。
不料好事多磨。洞房花燭,天將破曉,就聽到「嘭嘭」的砸門聲。忽然闖進幾個公差,手持鐵索,大喊大叫,指名要捉拿逃犯萬喜良。孟老漢申辯說:「眾位差官,正當小女新婚之夜,並未觸犯王法,為何要索拿門婿!」眾差官如狼似虎,抖起鎖鏈,套住喜良就走,萬喜良含淚拜別孟、姜兩家老人,孟姜女泣不成聲,全家直送到十里長亭,夫妻二人互悲互訴,難割難舍。公差催逼甚緊,萬喜良凄凄登程。孟姜女翹首相望,直到雲山遮眼看不見了,才扶二老回家。
光陰似箭,孟姜女與萬郎別後,不覺已過三年。別後杳無音信,生死存亡未卜。一天,中午飯後,孟姜女伏幾而卧,夢見萬喜良身得重病,還遭監工打罵。姜女驚醒後,不禁失聲痛哭,驚動二老,急來問訊,孟姜女把夢境訴說一遍,並說:「女兒決意前往長城探望萬郎,一來送寒衣,二來看看吉凶。」二老百般勸阻,姜女回到房中,把給丈夫做的棉衣打成包裹,准備下青衣素裙和一把雨傘,拜別二老,一步一回頭地含淚登城。時節正當秋末冬初,孟姜女獨身上路,曉行夜宿,忍飢受凍,不顧疲勞。這一天,行走間天色將晚,風沙迷面,眼前出現三岔路,孟姜女歧路徘徊,憂心如焚。忽然頭上一隻烏鴉掠空而過,去而復返,連叫三聲,向北飛去。孟姜女心中默念,莫非烏鴉前來引路?於是朝前走去。這時,天已很黑了,她還在趕路,只見遠山近嶺,高低起伏,點點火把,好似滿天繁星,陣陣的吆喝聲和打夯聲,在刺骨的寒風中忽高忽低。姜女心想,這一下可走到了。可是這么多人,到哪去尋找自己的丈夫呀。
直到天亮,她才知道來到了山海關。只見長城綿延,一眼望不到頭。見人就問,一連尋了二天,不見丈夫蹤影。她傷心落淚,坐在城下,暗自哭泣,正在憂思重重,忽見三、四個民夫,衣衫襤褸,形容憔悴,手拿紙錢,直奔關前而來。孟姜女急忙上前行禮,口稱:「眾位爺們,此處可有個萬喜良?」眾人見問,不約而同地落下眼淚,傷心地說:「喜良兄,他已經在去年今日死去了!」孟姜女一聽,好似晴天霹靂,只叫了一聲:「夫哇」便昏倒在地。眾人急忙呼喚,孟姜女才慢慢醒來。強忍悲痛,深深下拜:「請求眾位指引,哪裡是我丈夫的墳塋?」眾人痛苦地說:「大嫂!萬兄一死,就被那些如狼似虎的監工把屍體填在城牆里邊了。我們只好偷偷埋下三尺白石做碑記。」孟姜女心中悲傷,隨眾人來到石碑前,一見石碑,如見親人,孟姜女直撲碑下,放聲痛哭。直哭得,白日無光,天昏地暗,北風怒吼,片片烏雲朝長城壓了過來。孟姜女越哭越心慟,忽的站起身來,衣袖蒙面,沖著城牆撞去。只聽得「轟隆」一聲,恰似天崩地裂,長城坍倒八百里。只見城牆坍倒處,露出萬喜良屍體。他兩眼微睜,手中還緊緊握著那隻綉花荷包。孟姜女撲在屍體上,放聲大哭。她眼含痛淚,撐開六角傘,攤開新衣裳,將屍骨慢慢拾起,打成一個包裹。收拾完畢,含著眼淚,向眾人辭謝。正待起身,守城官突然到來,大喝一聲:「好個大膽女子!哭倒長城,這還了得!」惡狠狠吩咐士卒,把孟姜女看管了起來。
隨後立即申奏朝廷。不一日,*臣趙高奉旨來到山海關,審問孟姜女:「你將長城哭倒,該當何罪!」孟姜女大罵:「*臣!我丈夫與你何仇,竟害他屈死城下!」趙高大怒,正待發作,忽然心生*計:如果把這個美人獻給皇上,定會討好受賞。於是,笑嘻嘻地說:「孟姜女!你有這樣的才貌,我有意選你入宮,不知意下如何!」孟姜女氣得發抖,恨不得一口咬死趙高,但又一想:丈夫尚未埋葬,不如將計就計。就對趙高說:「要我進宮,得依我三件大事:「一要十里長方地,給我丈夫修墳;二要造橋高十丈,橋長十里與墳通;三要你君臣穿重孝,親到長城祭亡靈。」趙高一一答應,立即回稟秦始皇。始皇當即傳旨,立刻動土興工。不一日回報,墳塋長橋,俱各完工。始皇立即率領文武大臣來到山海關城下,不待喘息,就進靈棚更衣。眾文武一個個穿白掛孝,哭喪著臉在兩旁站立。一時鍾鼓齊鳴,兩廂奏樂。*賊趙高代替秦始皇在靈前捧上一炷香,親奠三杯酒,眾文武匍匐墳前,舉哀下拜。孟姜女跪在一旁,哭得泣不成聲。祭奠已畢,秦始皇下令喚孟姜女,叫了聲:「孟姜!如今三事俱已完畢,你也該脫去孝衣換吉服,隨我一同到阿房宮里享福去了。」孟姜女怒目而視,轉身向長橋走去。秦始皇與眾臣緊緊相隨。孟姜女走到橋頭,將身立定,回頭大罵:「無道昏君!你害死無數黎民,害死我的丈夫,我死也饒不了你這昏君!」接著,孟姜女仰天高呼:「夫君,萬郎!你等等,我隨你來了!」說罷,將衣袖蒙面,躍身跳下大海。頓時,大海中波濤洶涌,浪高數丈,湧上岸頭。嚇得始皇和眾人慌忙後退。幾個腳步遲鈍的,被大浪捲入大海中去。忽又一聲巨響,從海中湧出兩座礁石,高者似碑,低者象墳——這便是傳說中的姜女墳。站在姜女廟的望夫石上,可以望得清清楚楚。
在距離山海關不遠的地方有不是很壯麗恢宏的廟宇——孟姜女廟,但來這里的香客卻不少,有人慕名而來,也有人特別拜訪,因為在秦皇島附近,海景很美、天氣也不錯,是個情侶結伴出遊的好去處。
現代人在現實中很難經歷到所謂天地不容的愛情,但遭遇家人的反對也是在所難免,有同樣經歷的情侶們,到三清山走走逛逛,看看兩大絕景———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在傳說中有這樣一段愛情,與你們的經歷又些許的相似,但他們從未放棄。
愛情傳說:三清山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絕景世間絕無。相傳,玉皇大帝之妹玉虛,因耐不住天宮寂寞和約束,變村姑下凡,見三清山風光旖旎,就到此一游。不料她只顧觀景,身體被樹枝劃傷,鮮血淋漓,染紅的大樹就變成了三清山特有的高山杜鵑。正巧一位采葯的英俊小生孟屹奇路過,背起玉虛回家養傷。玉虛被屹奇勤勞、朴實的氣質所打動,決意留在人間。
此事被玉皇大帝得知,派烏龜精用法術將屹奇變成巨蟒,壓於玉台之下的山谷。屹奇忠貞不渝,仰望星空,日夜思念玉虛。玉虛得知屹奇被害,痛不欲生,不顧一切沖出天庭,飛身於屹奇身旁,和他永遠相守。於是就有了三清山兩大絕景———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
三清山上由兩塊巨型花崗岩組成的一尊天然女神塑像,隱身蒼松翠鵑之中,臉帶幸福微笑,面對陽剛俊美的巨蟒出山,風情萬種。三清山是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風景名勝區,以雄、奇、險、峻和清、幽、秀、絕而著稱,既有「覽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的驚嘆,又有「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之美稱。
在三清山除了感受美麗的愛情以外,其實它的美景也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覽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這句話絕對是名不虛傳。
Ⅱ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葫蘆山的傳說
在靈壽縣西部與平山交接處,有一座形似葫蘆的山,人稱葫岩態灶蘆山,關於這座山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很久以前,山腳下住著一對年老的夫婦,老漢王國富,其妻王氏,老倆口以種葫蘆為生,光景過得還算舒心。
一天夜裡,驚天動地的巨響把老倆口驚醒,緊接著呼呼的狂風颳了起來,塵土飛揚,砂石亂滾。兩人趕緊起來透過窗口向外看去,不看則已,一看兩人大吃一驚,只見在朦朧的月光下,一個怪物正在塵土中狂舞。原來在他們房後的山中住著一條長蛇,經百年修煉成了精怪。
打這以後,周圍的村莊就不太平了,不是這家的牲畜被風捲走,就是那家的小孩被妖怪吃掉,就連大人也常常成為蛇精的美餐,一時攪得四鄰不安,人人恐懼。可誰有辦法呢?人們只好天一黑就閉門滅燈,苦待天明。
老漢房後的葫蘆也倒霉了,一個個又大又圓的葫蘆被石頭砸爛,被塵土埋沒,被狂風颳得四處都是。老漢的心就象被人揪著一樣難受。這天老漢獨自一人又在葫蘆地里暗自流淚,忽然看見坡跟里還有個倖存的葫蘆,大得出奇。老漢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葫蘆,他連忙跑過去摘下來,抱在懷里。突然,這只葫蘆滾在地上隨即變成一個膀大腰閉搏粗的小夥子。只聽他說道:「老爺爺,我是葫蘆神的兒子,為了報答您對我們的好心,我奉父之命前來為民除害。」老漢滿心歡喜,忙拉他回家。這時小夥子又說:「老爺爺,你快把種葫蘆用的鏟拿來,我要立即去殺死妖怪,不然等那妖怪醒來,後患無窮。」老漢照他的吩咐把鐵鏟拿來。小夥子爬上大山,把鐵鏟用力擲入洞內,只聽一聲長嘯,令人毛骨悚然。妖怪被釘在裡面,尾巴亂撓,企圖將大山弄翻跑出來。大山左搖右擺,眼看就要倒了。這時,小夥子變成一座大山,壓在了蛇妖上面,蛇妖再也不動彈了。
為了紀念這位見義勇為的小夥子——葫蘆神的兒子,人們便把此山叫做葫蘆山。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五穀雜糧的來歷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們還不會種地,吃的是野果和樹葉,生活很苦。一位天神把這情況報告給了玉帝,玉帝同情人們疾苦,就下令給人間下些米面。從那時起,每年夏天從天上下米,冬天下面,人間百姓有了米和面,再不愁沒飯吃了。過了些時候,天神裝成粗扮乞丐下界視察,卻見家家都在拋米撒面,浪費特別嚴重。天神信步走進一戶人家,對一位中年婦女說:「行行好,把你那饃饃給我吃一個吧!」那婦女頭也不抬,說:「饃饃還要喂狗呢。」天神又乞求說:「那就給點烙餅吧,我餓得實在不行了。」婦人狠狠地說:「烙餅,還要給俺孩子墊屁股呢!」邊說邊將烙餅順手放到孩子屁股底下。
天神奏明玉帝,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把下米改成下雨,把下面改成下雪。
人們沒有吃的了,餓得面黃肌瘦,便跪在地上向天神祈求饒恕浪費之罪。天神氣呼呼地說:「絕不饒恕!」這時,一條黃狗也跪在地上,眼淚汪汪地請求給它留點吃的。天神覺得狗無罪,就對狗說:「你起來吧,我給你留一粒谷,一粒麥,一粒高粱,一粒黍,一粒豆,你自種自食吧!」
狗把這五粒種子種在地里,一夜之間,就成熟了。第二天黃狗把糧收回來,它看見人們都快餓死了,便煮了一鍋粥,給大夥分著吃。人們覺得自己是狗的主人,反而讓狗養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說:「糧是你求來的,我們吃了你吃什麼?」狗說:「你們吃我的飯,我吃你們的屎!」這五粒種子打下的糧食,就是今天的五穀雜糧。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四顯神通
高陰陽的名氣越來越大,人們常向高陰陽試探功法如何。一次幾位村民對高說:「都說你的法力甚高,你能帶領咱們到雲南看一場大戲嗎?」高陰陽說道:「那很容易,只要你們聽我的話,保管讓你們平安到雲南看一場戲,平安回來。」於是幾個小夥子一起都坐在一個石碾盤上。高陰陽說道:「我要用法力了,請你們都閉上雙眼,不讓你們睜眼千萬別睜眼偷看,如睜眼偷看就會把你丟掉了。」於是大家都合上了雙眼,只聽見高陰陽嘴裡嘟嘟噥噥念起了幾句咒語。突然,大家感到石碾盤飄了起來,耳邊的風聲呼呼直響。飛呀飛呀,一會兒功夫石碾盤輕輕地落地了。高陰陽讓大夥睜眼,大家睜眼一看,嗬!只見前邊不遠,鑼鼓喧天的大戲台上正在唱大戲,大夥便高興地看起來了。把大戲看完後,高陰陽又讓大家都坐在那個石碾盤上,說了聲:「都合上雙眼,咱們要回家了。」又聽到高陰陽念起了幾句咒語便飛了起來。飛著飛著,其中一位好奇的小夥子想睜眼看一下是怎麼個飛法,當他一睜眼看時,呼地一陣風把他飄了下來,丟在了半路上。別人都平安地回來了,他卻步行了二、三年,討飯才回到家。這就是高陰陽一顯神通。
聽說高陰陽能帶領村民們赴雲南看戲,人人都很敬佩他的功力和法術。傳說有一年的臘月二十八日,馬上就要過農歷小年了,農村家家戶戶都團聚到一起,大吃大喝地慶新年,暢談一年來的收獲。有人向高陰陽提出:「高先生,馬上過新年了,你能給大夥在晚上做出個月亮來嗎?明晃晃的給咱們照明守歲該多好啊!」高陰陽一聽也是:「好吧!我給大夥做一個天燈,讓大家痛痛快快地過好春節。」於是他便找出一張白紙,用他那把寶剪,剪呀剪呀,剪成了一個非常圓溜的月亮。他又在院子中央擺起了香案,點燃起一個神燈,口裡嘟嘟噥噥地念起了幾句咒語,一口法氣呼地一聲把他做的那個月亮吹上了天空,頓時,那月亮在天空發出了白色的`光芒。這下可把人們高興壞了,大家歡天喜地過了個新春佳節。這就是高陰陽的二顯神通。
話說高陰陽春節給村民做的那個月亮在空中給大家照明,正月初五到了,新年馬上過完了,不知怎地那個月亮越飛越高,那光亮一下子照到了京城。皇上聞知後,感到不好,春節時哪裡來的月亮呢?一定是民間出了大能人,或是有個反民出現,一定要派人捉拿歸案。據說查來查去發現了靈壽高朱樂村出了個「高陰陽」先生,於是派了一群兵將前來捉拿。高先生知道闖下了大禍,立刻把月亮收回燒掉,自己在家裡編起了草繩來。捉拿他的兵將們將他家包圍了,亮出皇上捉他的聖旨。高陰陽不慌不忙地說道:「好吧,我可以跟你們走,只是你們從老遠的京城趕來一定很累了,這里給大夥燒點開水。你們先喝點水休息一下,我收拾一下東西便跟你們走好嗎?」兵將們都感到口乾舌燥。小頭目心想:兵將把他家包圍得水泄不通,諒他跑不出去,就答應了。高先生夫人給他們弄好開水,讓大家喝了起來。外邊的人不許進,高家的人不準出。這時高陰陽把草繩擰好了,讓妻子點火做飯,煙囪里一陣黑煙冒向天空。高陰陽讓一家人都騎在草繩上,口裡念起了咒語,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那草繩「嗖」地一聲順著煙囪里的黑煙飛了起來,一家人好像騎著一條出水的蛟龍向西方太行山飛去。來抓他的兵將們,眼看著一家人飛走了,毫無辦法。這就是高陰陽三顯神通。
話說高陰陽帶著一家人,騎著草繩飛走了,朱樂村的人們誰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慢慢地就淡忘了此人。傳說不知道是何年何月,靈壽高朱樂村出了位教書的先生,常年跋山涉水外出教書,每年農歷臘月回家過春節,把掙下來的薪水拿給家人,過年後就又外出教書。這一年他遊走到山西一帶教書,掙下了不少銀兩。眼看又要過春節了,他便帶著銀兩往回走,翻過一座山又一座山,趟過一條河又一條河,走啊走,走著走著,突然感到自己迷失了方向,怎麼辦呢?於是邊走邊打聽過路的人。這一天他走在一座大山裡,看見不遠的地方有一位白須白發的老翁坐在一塊山石旁休息,於是便上前問路:「大爺你好!我是河北靈壽人,回家走迷了路,請問我該怎麼走才對路呢?」那老翁上下看了看他問道:「你老家是靈壽哪個村的?」教書匠答道:「靈壽高朱樂村,怎麼大爺說話口音也像是靈壽的?」老者說:「對呀!我的老家也是靈壽朱樂村的。」二人越談越親熱,於是老者便把教書匠領回家了,又是給他燒水喝,又是給他做飯吃,並且告訴教書匠說:「我家離你家不太遠,只是多年沒有回去了,我也打算和你一塊走,路上好做個伴。」二人談話不知不覺天氣就晚了,教書匠有點著急了,問道:「咱們上路走吧,天馬上就快黑了,路又這么遠……」那老者說:「不用著急,不用著急,我這里有一匹快馬,騎上它一袋煙工夫就回去了。」二人又談起閑話來了。老者說:「高朱樂村東邊有一條河溝,河邊有一座關帝廟,你的家離關帝廟不太遠吧?」「是的。」教書匠嘴裡應付著,心裡卻急想上路回家,因為是農歷小年了。老翁也看出了他的心事,笑著告訴他:「年輕人,我看你是真著急了,不要緊,馬上你就會到家的。」於是拿出了一條拐杖,領著那年輕人就上了回家的路。他告訴教書人說:「你順著我的手看,老遠老遠的地方那隻燈亮著吧,你騎上拐杖往前走,千萬不要看別處,走吧。」說也奇怪,教書匠半信半疑地騎上拐杖,向前一走卻嗖地一下子飛了起來,好似騰雲駕霧一般。他雙眼看準前方的那隻燈亮,飛呀飛,不一會就輕輕地落在了那隻小燈的跟前。這位教書匠定神一看,這不是到了我的家嗎?那隻燈正是他家影壁牆上土地爺前供奉的神燈。一家人聽他講了經過,都說他碰到的那位老翁一定是高陰陽先生了。先生又一次顯示神通,送他回家。這就是高陰陽四顯神通。
Ⅲ 民間故事連環畫
民間故事連環畫如下:
1、孤苦牛郎,待牛周到。
相關傳說:
傳說,織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一次,織女在人間遊玩,後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過的牛郎撿走了衣服。兩人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並生下一男一女。但是人神戀愛是違反天條的,玉帝命令織女必須離開牛郎。
牛郎在看到妻子被抓走後,便馬上用扁擔挑起一對籮筐,將一對兒女分別放入筐內,去追織女了。眼看就快要追上了,一條大河忽然擋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王母娘娘劃的銀轎和河。王母娘娘見他們感情真摯,便破例讓他們每年的七夕相會一次。
Ⅳ 小年的五大傳說故事
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小年夜,即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准備年貨、掃塵、祭灶等,准備乾乾凈凈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小年的五大傳說吧:
✨💥小年的傳說故事之一:祭灶💥✨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湖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吵昌這件事。玉帝腔碼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小年的傳說故事之二:掃塵💥✨
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經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張密報,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後大怒,立即召見三屍神,命他把說玉帝壞話的人家牆上寫上他們的罪行,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靈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屍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
三屍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佔美好的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牆上都做了記號。灶君發現了三屍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灶王爺商量對策:從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乾乾凈凈。等王靈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都很乾凈,沒有任何標記,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
玉帝從王靈官和灶君嘴裡得知三屍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屍神永押於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掃塵也隨之成為民間的習俗。
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要開始准備年貨,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Ⅳ 幼兒民間故事:王媽媽橋的故事
明光橋頭鎮東二里有個村子叫蒲子崗,在蒲子崗東頭有座橋叫"王媽媽橋"。開始只是座無名木橋,後來橋壞了,橋附近幾個村子的村民捐資在原地建造了一座單孔石橋。石橋建成後,村民為紀念原來在橋頭擺茶攤的王媽媽,就將此橋起名叫"王媽媽橋"。至今古橋跡尚在。
相傳,很久以前蒲子崗東頭住著一戶人家,就老夫婦倆人,老漢姓王,人稱王大爺,老伴人稱王媽媽,老倆口都是六十大幾的人,膝下無一男半女。蒲子崗邊有一條小溪隔住了兩岸去路,夏季往來人們脫鞋卷褲涉水而過,春寒秋冬,需繞很遠的路。王老漢夫婦看在眼裡,決定把多年積蓄拿出在門前溪面較窄的地方修一座橋。王老漢每天從山腳背石頭,壘橋基,整整一個秋冬橋基砌好了。王老漢又跑遍周圍的村子,花錢買大碗口粗細的槐樹,一共買了四十八棵,請來了幾個木匠,連砍帶刨幹了三天,座寬一丈二,長四丈的三墩木橋架起來了。王老漢又擔土鋪路幹了一個多月,木橋可以通車了。橋架了,路通了,往來行人方便了,人們感激王老漢夫婦,要捐錢給他,王老漢死活不肯收,後來有個先生建議說:"蒲子崗離鎮上有二里多地,離附近的村子也有三四里地,趕街口、上下集的路過這里正好歇個腳,王媽媽不如在此擺個茶攤,給推車的、挑擔的提供些茶水解個渴,大家按理給個茶錢,您二老也好添個油鹽醬醋什麼的。"大家都說有理,王老漢也覺得可行敗旦。於是,王媽媽就在橋頭擺了個茶攤。一般人王媽媽只收一個錢,有些年老體弱的分文不收。王老漢除了擔土修路,還種著一塊約2畝的八角形沖田。說也怪,只要種上就定有好收成,田裡不長一棵草,老倆口日子過得還算愜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清晨王老漢丟了飯碗,擔付筐要去修路,出門時被門坎絆了一跤,竟人事不知,床上躺了兩天就一命嗚呼了。王媽媽哭得死去活來,整日滴水不進。眼看也不行了。村鄰也同時在為王媽媽准備後事。這晚王老漢托夢給王媽媽說,說他的壽辰已到,現察嫌擾已升天,在天上還是修橋鋪路,他告訴老伴還有十年陽壽,要好生擺好茶攤。王媽媽一覺醒來,止住哭,覺得餓得慌,叫人給做了兩碗面條,一口氣吃得精光,當天又擺起了茶攤。
這日一大早,王媽媽剛起床,前村一老漢捂著肚子"哼哼嘰嘰"路過橋頭,王媽媽一見上前打招呼:"這一大早的趕得這么急,有事嗎?"這老漢經王媽媽一招呼,覺得走累了,口乾舌燥,額頭有燒,就拖了條凳子坐下歇個腳,叫王媽媽泡壺茶。王媽媽說:"這一大早,我剛起床,還沒燒水,你先坐會。"老漢說:"不用燒了,我趕著去鎮上看大夫"。王媽媽忙問:"怎麼了?"老漢說:說"不知怎麼回事,兩天前脖子被一小蟲咬了口,我沒當回事兒,可兩天來越腫越大,還鼓出膿頭了。"王媽媽看了看:"哎唷,看來是毒蟲咬的。"老漢說:"嗨!真倒霉。"他問王媽媽有無昨晚剩茶,若有隨便喝點,就走路。王媽媽晃了晃茶壺還有小半壺剩茶說:"那你先喝點快去看大夫,等回來,再泡壺。"老漢喝完謝了聲往鎮上去了。
王媽媽吃完早飯,燒了鍋水,把茶壺、茶碗端來清洗。這一洗她嚇了個死,"麻煩了,麻煩了,這下害死那老漢了。"原來那壺里倒出一條二寸多長,筷子粗,黑得發亮的大蜈蚣。急得眼淚都流出來了,開箱取錢准備找那老漢。
再說那老漢喝了有蜈蚣的水,剛到鎮上就覺得脖子腫塊消失了很多,疼痛也者肢減輕了。他找到鎮上的郎中,切過脈,看了看腫塊問:"你來之前看過郎中沒有?"老漢搖搖頭。郎中有些吃驚:"不對呀,這分明是用過葯的。"再次切脈後又問:"來之前你吃過什麼沒有?"老漢想想說:"沒吃什麼,只是在王媽媽茶攤喝了半壺水。"郎中道:"這就對了,走!我和你去王媽媽茶攤看看,"老漢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怎麼啦?與王媽媽何干?"郎中說:"你體內的毒已化解了,我想去看那茶壺里有什麼蹊蹺,再遇有被毒蟲咬傷的好下葯。"
郎中和老漢趕到王媽媽家,王媽媽淚流滿面,正在鎖門要往鎮上去。郎中說明情況,王媽媽把地上的那條被水泡漲的蜈蚣用筷子夾起來給郎中看,郎中一拍大腿說:"這就對了,這是以毒解毒。"郎中說如果是好人喝會中毒,體內有毒的人喝不僅不中毒,反會化解體內原毒。王媽媽虛驚一場,那老漢也喜笑顏開,那郎中無意找到一種解毒方法。從那以後,王媽媽泡茶前後都要清洗茶壺。
就在王媽媽孤獨度日的第八年年頭,時逢大澇,大了近一個月,稍窪一點的地方就是一片汪洋。王媽媽門前的木橋被大水沖塌了一半,橋斷了,人稀了,王媽媽更感孤獨。此時王媽媽已七十掛零了,她時常老頭子八年前托夢給她,說她有十年陽壽,還剩下的兩年如何過呢?這日夜裡王老漢又托夢給王媽媽,告訴她大水退後,方圓二百里要爆發一場瘟瘋死人無數,在本月二十有八位仙人從蒲子崗路過,你一定要搶修好木橋,准備好酒席,請八仙飲酒,然後你向八仙求葯,可救鄉親,修橋無錢可將八角田賣掉。
次日起床,夢中之事王媽媽牢記在心,今天是六月初五,離二十還有十五天。被水沖塌的橋基石都沒沖遠,橋面所缺木料也不多,預計十天橋能修好,可這賣田找買主是否容易?說來也巧,八年前誤喝有蜈蚣茶水得救的老漢兩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人多地少,不如把那塊八角田買下來,派個兒子過來耕種,順帶照顧王媽媽的茶攤,個頭痛腦熱的也好有個跑腿請郎中的人。只是老漢怕別人誤解為想得王媽媽家產,沒好開口,但時常派家人過來看望。
這日老漢又過來看,王媽媽請老漢找個買主,說她想賣田修橋。老漢十分開心,八吊錢成交,老漢跑回家連湊帶借籌了八吊錢。為了避免別人誤解,特請人寫了買賣文書。王媽媽得了八吊錢,請人連天加夜修橋,老漢全家出動鼎力相助,第九天橋就修好了,因很多人都是出義工,一共只用三吊錢。
六月十九這天,王媽媽請村裡兩個能乾的媳婦,殺鴨、殺雞、買魚、打酒,說是請貴客。
六月二十日天剛蒙蒙亮,王媽媽為迎接仙人從箱底翻出平時一直捨不得穿的一套半新衣服,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說怪就是怪,平日人來人往的茶攤,今個卻一反常態,特別冷清,都日上兩竿了,茶攤只來了三個要飯的,雖是要飯的,可王媽媽一點也不怠慢,茶上了一壺又一壺,眼見天要中了,又陸續來了五個要飯的,這八個人好像相互都認識,一邊喝茶,邊聊天。天中了沒人再來了,王媽媽和那請來的兩個能幹媳婦看看八個要飯的,一個比一個臟,老的大概有七八十歲了,還有個瞎眼老太婆,一個大肚子拔頂老漢,個兩眼堆著眼屎的瘸子,一個瘦得三根筋似的老頭還牽著一頭風吹就能倒的毛驢,一個官人模樣的中年人看上去一表人才,可一說話卻瘋瘋癲癲的,嗨!總之一個比一個難看。王媽媽心想:這就是八個仙人嗎?老頭子該不會騙我吧?兩個媳婦也在想,這八個臟要飯的難道就是王媽媽說的貴客嗎?這王媽媽不是糊塗了吧?王媽媽又想:老頭子說是仙人,我就把他當仙人吧,忙對兩個能幹媳婦說:"孩呀,能弄菜了,別餓著貴客。"這兩個媳婦想:反正是王媽媽請來的貴客,我們是幫忙的,家主認為是貴客,那就貴客嘍,一聽王媽媽叫,連忙答應道:"好嘞!"
不一會雞魚肉蛋七碟八碗香噴噴的菜端上桌子,王媽媽還特地備了兩壇好酒。那精瘦老頭說:"我們都是窮要飯的,吃過了可沒錢付帳呀。"王媽媽笑笑說:"見外了,你們八仙都是請也請不來的貴客,今個是我請,怎能談付帳呢?"那最臟的兩眼堆著眼屎的瘸子一頭大一頭小地說:"你是財主呀,你錢多了沒地方放了,請我們八個沒用的人吃這么好的東西。"王媽媽仍笑著說:"我不是財主,錢是我賣地修橋剩下的,平時一個孤老婆子也派不上用場。"那瞎婆子說話有理有情,她翻了翻白眼沖瘸子說:"你不吃就算,人一番好意,你倒是狗坐轎子不識抬舉。"那痂子像是怕那瞎婆子,連忙說:"誰說不吃啦。"說著擠上去坐下抓過一隻雞腿就啃。
八個討飯的,吃著、喝著、笑著,不一會桌一片狼籍。吃飽喝足,那個大肚子拔頂的老漢說:"婆婆呀,肉我吃了,酒我們也喝了,我們馬上要走,你可有事要我們做?"這提醒,王媽媽突然想起討葯的事,忙說:"知八位貴客吃好沒有,我老婆子沒有什麼大事所求,只想向幾位討點能治瘟疫的葯。"八位一聽王媽媽討葯都吃了一驚,那瘦老頭問:"你要治瘟疫的葯干什麼用?"王媽媽說:"這大水退後有瘟疫流行,我討治瘟疫的葯,是為救鄉親,絕無不良企圖。"八仙一聽十分敬佩,那位大肚子拔頂的老漢解下腰間的葯葫蘆說:"你為人善良,難得一片熱心,我贈些葯給你,染病人只能服一粒。"說完,把葯倒在王媽媽手捧的碗里。葫蘆不大,但黃豆大小的葯丸倒之不盡,不一會碗裝滿了,王媽媽喊那那干媳婦再拿一個空碗來,那媳婦說:"夠了,夠了,這葯丸要那麼多有什麼用?"只這一句話那葫蘆空了,再也倒不出葯丸了。就在王媽媽轉身放碗的一瞬間,這八位要飯的見了,王媽媽知道這八位就是八仙。這好像從半空中傳來那瘸聲音:"你丈夫是我們的朋友。"聲音又大又洪亮,可王媽媽問兩能幹媳婦時,她們說什麼也沒聽見。
七月初大水退盡,一場瘟疫席捲而來,王媽媽按仙人交待每個染病的發一粒,服葯之人第二天病就痊癒,而且以後永不再犯。周圍人知道王媽媽有仙人贈的仙葯,都帶著家裡最值錢的東西或金銀前來求葯。王媽媽分文不收。凡染病之人均獲贈送,沒幾天那一碗葯就發放完了,可還有染病之人陸續前來求葯。有的沒有討到葯,在返回的半路上死了,王媽媽後悔為什麼當時不多要些仙葯。
兩年後,王媽媽在她七十三歲生日那天突然死了。因走的突然,面帶微笑彷彿睡著一樣,前村老漢的小兒子為王媽媽操辦了後事。出殯那天,凡受王媽媽贈葯的人全披麻戴孝為王媽媽送行。前來吊喪人出的份子除喪葬所用之外,還剩有幾百吊錢,後經前村老漢小兒子提議,將剩下的錢修造一座石橋,於是一座石橋替代了木橋。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王媽媽的恩德,就將此橋取名"王媽媽橋",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這么叫著。
Ⅵ 短篇民間故事(精選5篇)
【 #兒童故事# 導語】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下面是 考 網整理分享的短篇民間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1.短篇民間故事
在遠古時代,洪水泛濫,人們經常受到洪澇的侵害。在堯帝當政的時悉迅候,又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洪水災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沖塌,田地被淹沒,死人成堆;人們扶老攜幼,到處漂泊逃難。堯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裡憂慮不安,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帶領大家治水,採用擋阻的辦法,哪個堤岸沖了補哪個,結果擋來擋去,這邊的擋住了,那邊的又沖垮了,勞民傷財了9年,一無所成。
堯以後舜做了部落的首領,他看鯀治水毫無起色,耽誤了大事,就下令處死了鯀,又命令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關重大,治不好也會丟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著洪水如此肆虐,人們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這個重任。
禹認真總結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感到用堵的辦法是行不通的,於是大膽地設想了一個與父親背道而馳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順其流勢,將水引走。
方案制定後,禹決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勢,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帶領大批助手,踏遍了鬧水災的9個州,測量好地勢高低,分別豎立木樁作為標記。那時,大多數地方荒無人煙,禹風餐露宿,經常冒著大風大雨,在惡劣的環境中奔走。
然後,禹根據調查得來的資料,從水災最嚴重的地區開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簡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長滿了腳墊,臉也顧不得洗,經常蓬頭垢面。由於長年累月地泡在水裡,他的腳指甲都脫落了,人們看到了都感動得落淚。
為了治水,禹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後來和一個叫女嬌的姑娘結婚了,婚後剛4天,他就告別新婚的妻子,忙於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經過家門都沒顧得上進門看一看。第一次經過家門口,他聽到自己新生的兒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於生產的痛苦也正在呻 吟,他的助手都勸他進去看看。禹也多想進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緊的事要辦,怕耽誤工作,硬是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禹的兒子已經能叫爸爸了。小傢伙在媽媽懷里使勁叫著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兒揮揮手就過去了。第三次,禹經過家門時,兒子已經十多歲,他跑過去要把爸爸往家裡拉,禹撫摸著兒子的頭,叫兒子轉告媽媽,等治好水後再團圓,又匆匆地離開。
13年後,禹歷經千難萬險,開溝修渠,終於戰勝了洪水的災害,促進了農業發展,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禹因為治水有功,被舜立為君位的繼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歷稱他為夏禹或大禹。
大禹當上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仍然不貪圖享樂,他不辭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視,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2.短篇民間故事
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誇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隻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
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善良的誇父決定追上太陽,請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
誇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虧孫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誇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給人們多一些陽光和溫暖呢?"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誇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太陽爬上了山頂,誇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誇父就追到峽谷。誇父跑過無數座大山,跨過無數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誇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於是,誇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裡,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乾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銷陸鏈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誇父繼續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誇父死後,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
3.短篇民間故事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颳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捲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 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游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4.短篇民間故事
隋朝末年,統治殘 暴,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對外用兵,民不聊生,一群英雄好漢結義起兵。這日,眾英雄取下金墉關,後又立即去攻取瓦崗寨。
瓦崗寨守將馬三保聞報,令眾軍士緊閉城門。
眾好漢趕到,頭領徐懋功派程咬金前去討戰。咬金縱馬一溜煙來到陣前,大叫道:「喂,哪個不怕死的快出來跟爺爺打一仗!」
馬三保聞報,先遣馬金宗出戰。馬金宗手持大刀出城,一見程咬金的模樣,大叫一聲道:「哎喲,你是哪裡來的醜八怪?」程咬金一聽此言,氣得哇呀暴叫,二話不說,掄斧照馬金宗頭頂砍下來。馬金宗慌忙舉刀來擋,沒想到刀被砍成兩段,馬金宗一愣神,被咬金趁勢砍下人頭。
馬三保在城樓上看到馬金宗被程咬金砍死,氣得又派一個族弟馬有周出陣應戰,沒想到這人更加不濟,剛到陣前,便被程咬金一斧攔腰斬為兩截,摔落馬下死了。
馬三保見又折了一個兄弟,勃然大怒,親自披掛出城。程咬金見馬三保上陣,掄斧劈面就砍,馬三保忙舉刀來迎,只見金光四濺,火星亂飛。程咬金又連砍三斧,直震得馬三保雙臂發麻,慌忙撥馬逃走。徐懋功令眾將一舉攻下了瓦崗寨。
當晚,眾將在帥府內擺酒慶賀。正在飲酒熱鬧之間,忽聽演武廳後面發出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眾將循聲跑去一看,只見地面裂開一個約一丈寬的大洞,裡面黑咕隆咚的,什麼都看不清。
徐懋功一見便道:「此洞裂開,定有玄機,不知哪位兄弟願意下去一探究竟?」眾人一聽面面相覷,無人應聲。徐懋功又道:「既無人願下去,只好抓鬮決定。我現在寫下紙鬮,只有一個寫著『去』,哪位拈著『去』,就該他下去。」眾好漢都道:「有理。」
徐懋功便寫下紙鬮,眾人輪流拈起。真乃天意,唯獨程咬金抓到了「去」字。
徐懋功立即令人取來一個大筐,在筐上綁了一隻金鈴,又繫上幾十丈粗繩,命程咬金坐進筐里,幾個將士提著繩索,將他送下洞去。程咬金下洞六七十丈深才到達洞底,搖了搖金鈴,上面便住了手。
程咬金爬出大筐,提斧在手,但見眼前黑糊糊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只得摸黑向前走。
轉過兩道彎,忽見前方出現兩點亮光,程咬金心內驚慌道:哎呀,莫非是妖精的兩只大眼睛?遂提斧在手,壯著膽子走上前,猛地掄斧照亮光劈去,只聽「咔嚓」一聲響,劈開了兩扇石門。
程咬金走進門,看到眼前現出三間大殿,便徑直走進中間的大殿,見桌上擺著一頂金襆頭、一件杏黃龍袍、一條碧玉帶、一雙履、一塊玄圭、一張寫有字的紙條。
程咬金不識字,他穿上杏黃袍,戴上金襆頭,繫上碧玉帶,套上履,拿上玄圭和紙條,這才走出大殿。
他走到石門前,剛好邁出雙腿,只聽「轟」的一聲響,石門又緊緊閉上了,將程咬金嚇了一跳,忙走到大筐里,用力搖了搖金鈴,上面聞知,又七手八腳將他拉了上去。
眾好漢一見程咬金上來,一身奇特的打扮,盡皆驚訝不已。
程咬金拿出玄圭和紙條,徐懋功接過去一看,只見上面寫著:「程咬金舉義集兵,為三年混世魔王,攪亂大隋天下。」眾將一聽皆大驚,便知這乃是上天之意,紛紛上前要拜程咬金為王。
程咬金百般不從,徐懋功無奈,只得指著一面杏黃大旗道:「我們每人輪番沖著這面大旗來拜,哪位拜得這面大旗飄動,誰便為王。」眾人皆贊同。徐懋功、秦瓊等都已拜過,輪到程咬金。他正躬身下拜時,不料猛然打了一個響亮的噴嚏,竟將杏黃大旗給吹得飄動起來。眾將一見,便都俯身沖程咬金下拜,程咬金無奈只得應允,卻說道:「我可不願做皇帝呀,等有了願做的人,我就讓位。」
程咬金做了王,便命將帥府改造成皇宮,又擇吉日升殿,封徐懋功為左丞相、護國 軍師,魏徵為右丞相,秦瓊為兵馬大元帥,其餘眾好漢皆封為將軍。瓦崗寨大擺宴席,犒賞三軍,好不熱鬧。
5.短篇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子。在村邊的破茅屋裡住著一位老婆婆,她精心照看著茅屋後面的18棵老茶樹。因為缺少肥料,每年只能從老茶樹上採下來很少的茶葉,而且茶葉的質量也不好。
老婆婆的生活很清苦,可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每天,老婆婆都用從老茶樹上採下來的茶葉沏茶,讓過往的行人在這里歇歇腳、解解渴。
有一天,一位老爺爺來到老婆婆這里喝茶。他看到茅屋外有一個破石臼,就指著它對老婆婆說:「這可是個寶貝,把它賣給我,行不行?」
老婆婆笑著說:「這哪裡是什麼寶貝啊,你就把它搬走吧。」
老爺爺連聲說「謝謝」,就去找人幫忙來搬破石臼。
老爺爺前腳剛走,老婆婆緊跟著就忙活起來了。原來,破石臼裡面有堆放了很多年的草啊,土啊,動物糞便什麼的,已經很臟了。老婆婆可不願意把這樣一個臟東西送給人。所以,她趕緊把破石臼裡面的東
西都埋在了老茶樹下面,又把破石臼洗得乾乾凈凈的。
老爺爺回來了,他看看破石臼,問老婆婆:「這裡面的東西哪兒去了?」老婆婆領著老爺爺來到老茶樹前,把剛才做的事情說了一遍。
老爺爺笑呵呵地說:「我說破石臼是寶貝,是因為它裡面盛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寶貝呢!瞧,你把寶貝都埋在老茶樹下面了,我也就放心啦。」說完,老爺爺瀟瀟灑灑地走了。
後來,這18棵老茶樹長得枝繁葉茂,採下來的茶葉嫩嫩的。香香的,用這些茶葉沏的茶水味道可好了,再後來,龍井這一帶都種上了茶樹,這里出產的茶葉就是大名鼎鼎的「龍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