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青花瓷的簡介
唐代的青花瓷器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在中國范圍內,最早發現唐代青花瓷為1970年代,在對江蘇揚州唐城遺址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唐青花殘器(片),解決了「青知或花瓷」最早是在唐朝猛猛棗還是枝拆宋朝出現的爭論。以後在杭州、洛陽也陸續發現唐代青花瓷,但多為小件或殘片。1980年代初期,考古專家專門對在揚州出土的唐代青花進行分析,推斷揚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鞏義唐代窯燒制的。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鞏義市黃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發現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於青花的藍彩白瓷。當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魚藻紋罐。
⑵ 這是什麼時候的瓷器值錢嗎
有好多年代吧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
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
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頃滾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
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
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
。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
、海水、
、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
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游枯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
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神乎洞,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⑶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五(元明清·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瓷器繼宋代以後的又一個發展高峰,青花、釉里紅,還有各色的彩瓷等,都是先前所沒有的名貴品種,代表了元明清三代瓷器的高度工藝水平。
「青花」是指用鑽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特點是素雅、藍白相間。與此前的各種瓷器相比較,青花瓷器的優點十分明顯:
(1)青花的著色力強,發色濃,成色穩定,窯內氣氛對它影響小,燒成范圍較寬;
(2)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色;
(3)青花原料是含鑽的天然礦物,我國雲南、浙江、江西等地都出產,也可進口,也可用國產料;
(4)青花白地藍花,明凈素雅,具有類似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
(5)青花具有實用美觀的特點,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正是因為青花瓷具有上述這些優點,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起來,其他一些傳統的裝飾手法,如刻花、劃花、印花之類的技法, 相繼退居次要地位,而讓位於青花。
元青花三顧茅廬罐
裴格瑟斯基金會藏
此罐將三國中三顧茅廬中的主人公,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的焦急煩躁都刻畫得神乎其神。
如上圖,罐腹的一側,諸葛孔明頭包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稿扒首雙髻的童子手捧書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畫面的另一側,只見枝繁葉茂的垂柳,樹下劉玄德頭戴官帽,著長袍,躬身拜謁。而一旁的關羽和張飛,用竊竊私語狀表現出他們內心的憤憤之情。
目前,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有同此題材的青花帶蓋梅瓶,但畫面上有所變化。除此外,至今尚未發現第二件元青花三顧茅廬圖大罐,其青花色澤能像此罐,既有青翠艷麗的色澤,又在繪畫功力上能夠表現的如此精美絕倫。
青花瓷最早出現於何時一直是一個爭論的問題。現在學界較多傾向於青花瓷出現於唐代的說法。鍵數雖唐三彩中的藍彩是用鑽呈色的,但唐三彩屬陶器,還不能看作青花瓷。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揚州收集到一些唐代青花瓷枕碎片,證實唐代已有青花瓷器製作,但不知道在何處燒造。2006年3月,有媒體報道說,考古人員在「鞏義市黃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發現唐代青花瓷片和接近於青花的藍彩白瓷」,認為該處極可能是唐代青花瓷的發源地。(見「唐青花瓷發 源地在河南鞏義」,載《新民晚報》2006年3月14日)
與元青花相比,唐代青花還只是處於原始的階段。「元青花」雖說已經成熟, 但尚未達到精湛地步,所用鑽料主要是從波斯進口的「蘇渤泥青」,又稱「蘇麻離青」(音譯關系),色澤濃艷,釉面有黑色斑點稱「鐵銹斑」。國產的青花料含鎰高, 含鐵低,色調不如進口料濃艷,也沒有黑色銹斑。元青花的釉不十分透明,釉色略偏藍,故影響到青花光彩,青花色帶灰暗調(因火候掌握未能恰到好處),不甚鮮艷,紋飾簡單草率。
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大罐,「宣德年制」 四字楷書橫款,高48.5厘米,估價6000萬至8000萬港元,成交價1.4億港元。
201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三十周年志慶拍賣:世紀珍藏」中,一件明宣德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以2200萬港元起拍,1.4億港元落槌。
此罐源自一個法國私人家族。該家族的一位成員於20世紀初在中國買下此罐,此後就在其家族中代代流傳至今此並。現任藏家是一位瑞士籍女士,大罐曾是其外祖母M.Legrand女士(1883-1978)的藏品。M.Legrand女士來自巴黎北部,在巴黎度過了大半生,1926年時繼承了此罐,後傳於其子(現任藏家的舅父),而這件大罐曾被紀錄於一張1981年的清單之中。1997年現任藏家的舅父過世後,由她繼承了此罐,並將其置於宅邸穿堂作擺放杖之用,因而曾配有一層金屬內里作保護。
此罐唇口、直頸、鼓腹、淺圈足,器內外施釉,圈足及底無釉,通體繪青花紋飾,口沿外側繪雲朵紋,肩部繪四獸面紋,中間書「宣德年制」楷書橫款,腹部畫一條五爪回龍游戲於雲朵間,龍作回首狀,睜眉瞠目,炬眼炯炯,張牙舞爪,剛勁有力,脛部繪一圈蓮瓣紋,青花發色濃艷青翠,濃處有鐵銹斑痕。
明清兩代,青花瓷發展成為主流。明初永樂和宣德時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 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被稱為我國青花瓷黃金時代。這一時期,青花瓷主要用鄭和下西洋時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蘇麻離青」,這種青花料含鎰量 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色彩像寶石藍一樣濃 艷,但含鐵量高,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此黑斑 無法模仿,屬自然形成,與濃艷青藍色相映成趣。 這黑疵斑點也成為這一時期用進口鑽料燒造青花瓷的重要特徵。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青花料進口和國產的雜用。青花瓷風格以胎薄 釉白而青色淡雅為特徵,所用國產青料叫做「平等青」,含鐵量少。正德時期還用 國產青料「石子青」,呈色濃中帶灰,不如「平等青」那樣淡雅,故正德青花有部分 是濃中帶灰的色澤,與成化、弘治時期的有別。
明嘉靖以後,開始部分使用雲南產的國產青料「珠明料」。嘉靖、隆慶和萬曆時期,將從西域進口的「回青料」和國產的「石子青」按一定比例配合使用,青花色 澤一反成化時期的淺淡和正德時期濃而帶灰的色調,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 濃重、鮮艷的色調(回青料中鐵與鑽比值低),既無黑鐵斑,也無灰色調,又比「平 等青」顯色濃艷,故嘉靖青花是明清青花中較佳者。
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時期青花瓷器是當時的最主要產品。嘉靖官窯瓷器燒造的數量十分巨大,據文獻記載,朝廷征瓷量龐大,在四十五年的時間里景德鎮燒造了近百萬件瓷器,青花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當時瓷器工藝的主流。
嘉靖窯是明代官窯中造型品種最為豐富的,幾乎無物不有,風格趨於多樣化。繼承與創新兼而有之,形體設計實用與審美相結合。從宮中傳世品看,大件器皿明顯增多,胎體接痕明顯,如:大龍缸、大蓋罐、綉墩、大盤等,形體古樸厚重,氣韻粗獷。
另外還有各類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以及瓶、壺等陳設瓷,瓶的耳部多加上圓環能轉動。也有精巧的文房用具如筆架、筆山、筆洗、印合、水丞、硯台等。仿青銅器式樣有出戟尊、爵杯、魚耳爐等。還有一些特殊器形,如方斗杯、方形多角蓋罐、壁瓶等。最突出的是葫蘆瓶的盛行,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天圓地方)、瓜棱形等多種式樣。
嘉靖青花紋飾題材十分廣闊,裝飾技巧高超,總體風格繁縟富麗,構圖多層次,生活氣息濃厚,形象嚴謹生動,特徵鮮明。採用雙勾勒平塗畫法,筆劃圓潤,流利有神韻。常見有植物紋(四季花卉)、花鳥紋(喜雀、孔雀)、動物紋(龍、鳳、羊、馬、獅子)、人物紋(歷史人物、風俗人物)。比較流行的是嬰戲圖和魚藻圖。
清代康熙時期,對青花瓷用的青料進行加工,並且在燒溫技術上已有發展和提高,故青花呈寶石藍色澤,極為鮮艷,藍色透底,瑩澈明亮,色澤比明代後期的美麗。
康熙青花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譽,說明當時的工匠能成功地運用多種濃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識地造成多種 不同深淺層次的色調,這在表現一些較為復雜的圖案和人 物故事裝飾時尤為重要,故康熙青花裝飾有反映文人士大夫風尚的《竹林七賢》、《水滸》、《三國演義》等人物畫的題材內容,青花色彩的濃淡變化表現出中國水墨畫的「墨分五色」效果。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瓔珞紋賁巴壺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隨著清初順治時期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初步穩定,至康熙時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復和發展。而康熙皇帝本人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潛心於漢文化的同時學習和引進了大量西方先進技術,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產燒制方面,清政府首先於順治二年宣布:「除轄直省匠籍,免徵京班匠價。」廢除了明代以來的匠籍制度。而後又於康熙二年實行「班匠價銀,改入條鞭內徵收。」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關繫上的束縛,促進了陶瓷業的長足發展。但由於瓷器的主要產地江西,一直處在南明抗清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戰爭的影響,陶瓷生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鎮首先恢復了御器廠,陶瓷生產也逐漸走向正軌,而後又實行了將一定量宮廷官窯瓷放置於民窯里最好的位置中燒制,即所謂「官搭民燒」。這種燒制方式的實行,使得民窯燒造技藝有所發展。另一方面,民窯瓷器也同樣的發揮著重要作用。康熙民窯瓷器以青花瓷為主,與官窯瓷器相比,雖然總體質量遜於官窯,但在藝術表現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約束,且勇於探索,大膽創造將實用與觀賞融為一體,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官窯瓷器的燒造,雖有種種限制,但由於宮廷的財力和威信,優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來,在文人士大夫的參與指導下,表現出他們對美的理想,創造出美的作品。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記錄的那樣:「參股今之式,運從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各極其勝,及成,其精美過於明代諸窯。」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雞牡丹紋鳳尾尊
康熙年間燒造的瓷器,品類之盛,數量之多,流傳之廣,蜚聲海內外,可謂空前。
例如十七世紀末的德國國王奧古斯特·斯,特別喜愛中國瓷器,他曾買過約兩萬余件中國瓷器,並且親自為這批瓷器編號入庫。這還不夠,他立志要效仿中國燒制瓷器,因為燒制瓷器需要特殊的土,當時德國還沒有這種土,他便下令四處尋找,並參與設計瓷器樣本。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燒製成功了。現在非常有名的德國麥森瓷器就是這位喜愛中國瓷器的德國國土領導研製的。這位外國國王尤其偏好康熙青花瓷,他曾經用他軍隊中的一個兵團向奧地利國土交換了一組清代康熙青花瓷器。這組瓷器,至今仍保留在德國;它們包括兩個大罐,兩個瓶和一個尊。這里借用瓷器鑒賞家耿寶昌的話來形容它們「我曾見過這些文物,它們確實非常精美。」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這時瓷器的生產,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為主,藝術成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此點亦可從古代文獻中找出依據。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為極軌」,(節錄自《飲流齋說瓷》中的「說彩色第四」一節)。清代人陳瀏在其著作《陶雅》一書中稱:「雍(正)、乾(隆)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熙)窯。然則,青花一類,康(熙)青雖不及明(代)青濃美者,亦可獨步本朝矣。」對於這段話,我們可以按照《中國陶瓷史》中的觀點理解,那就是:從濃美角度講,康熙青花是否一定不如所有的明代各朝青花,還可以再研究,但康熙青花卻可以「獨步本朝」。因此,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純,發色青翠,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這是清代歷朝青花瓷器都無法與之相比的。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雙龍戲珠紋三足香爐
雍正、乾隆時期的青花則不如康熙時期的那樣艷麗,雍正青花多為仿明代和嘉靖時期的作品,雍正青花器中以青花黃彩和青花金銀彩為名貴。
⑷ 青花瓷的款式分類
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1、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
2、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4、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5、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青花瓷簡介
青花瓷從唐朝開始興起,揚州及洛陽等地的考古證據表明,至少於唐代已經出現白地藍花器物。元代時期的青花瓷逐棗仿漸成熟,到了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凳頃纖。清康熙時,青花瓷發展到了頂峰。
青花瓷是源於唐朝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品種清新明快,同時又顯得質朴大方乎蘆,因而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唐代青花瓷胎體厚重,質地粗松,色澤未能達到純白。但到了元代,青花瓷的製作工藝已相對老練,此時的瓷器外形美麗,構圖繁密,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才能。
⑸ 誰知道這件青花瓷器是什麼年代的
偏窯口民窯燒制,最多到民國。不值錢!
⑹ 不同時期青花瓷器圖片鑒賞
??導語:青花瓷器是我們比較熟知的一種瓷器,我們都知道青花瓷瓷的價格和價值都是比較高的,當然了一些仿製品不算在內,青花瓷又叫白地青花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煅燒歷史,也是古代人比較喜愛且收藏的一種瓷器。??
青花瓷器最早出現在唐朝,在後期的不斷成熟的工藝技術下,青花瓷經歷了從出現到成熟再到發展頂峰,每個時期青花瓷器都有一定的改變,且每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下不同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及其圖片欣賞,幫助大家了解青花瓷器。
唐宋時期青花瓷器圖片欣賞:唐宋時期是青花瓷器開始出現的時期,可以說唐宋時期青花瓷器只是有一點點出現遲握的預兆,因為在後來的考究中科學家並沒有發現太多的唐宋時期的青花瓷器,只是有一些可憐到稀少的碎片,而且青花瓷器的紋理和胎質都比較粗糙,所以並沒有太多值得收藏的青花瓷器流傳下來。
元青花瓷器圖片欣賞:景德鎮瓷器到目前為止也是青花瓷器的主要生產地區,早在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製造業已經將青花瓷器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時期,當時的青花瓷器紋飾構圖比較豐滿,且紋飾題材從植物到動物到人物,基本都有涵蓋,甚至還有一些抽象的畫作以及文字,由於是成熟期,所以青花瓷器的製作工藝也比較熟練,技藝更加精湛,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都用裝飾或者作陪葬品。
明清時期青花瓷器圖片欣賞:在明清時期青花瓷器已經發展到了頂峰,製作工藝基本不用擔心,吸收了很多繪畫的工藝技術,所以越來越多的青花瓷器種類被製造生產出來,不管是做碗、盤、壺等使用器具還是做花瓶、擺件等飾品碼卜慶,顧客都可以買來自己喜歡的種類或者紋飾,現在市場上的青花瓷器大都是用來做裝飾的,特別是一些展館或者酒店大堂等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青花瓷器。
對於青花瓷器的主要發展時期,及其圖片的欣賞,小編就簡單的介紹這么多,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青花瓷器,但是如若購買使用,還是要盡量找一個懂得青花瓷器的朋友幫助購買,畢竟市場弊虛上的青花瓷器仿製的太多,希望小編的總結可以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