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紅軍北上才是正確路線而非南下
從表象上看,往北去不是一個好戰略,北方的陝北不僅貧窮,敵人的實力還非常強大,張學良、閻錫山、楊虎城合計約有五十萬大軍,這些部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
而「南下」卻是一個好戰略,南方的四川不僅富裕,敵人的實力也較擾瞎弊弱,劉湘只有二十萬的兵力,這些部隊訓練很差、武器破舊。
但是,西北軍閥與蔣介石面合心不合,拒絕中央軍過境剿匪,以各種理由推脫緩族搪塞,紅軍在其中游刃有餘。而川軍軍閥雖然分立,但他們有同樣的目的,就是防止紅軍入川,所以,當張國燾的紅四軍南下時,遭到川軍幾十萬人的打擊。
(1)北上行軍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神散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B.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和圖片
u=1566069667,289583848&gp=2[1]
C. 行軍路線圖怎麼畫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份為14個者塌: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絕嫌橘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隨後,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改稱為第1、第3、第5、第32軍。8月並團,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毛澤東、張聞天、周恩天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穿越草地後,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9月,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拒絕北上,堅持南下。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結束長征。
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
D. 紅軍長征為什麼要北上
紅軍為什麼要北上長征,可以概括為「打不過就要跑、找出路皆被堵,尋生機而彷徨,陝北蘇區是燈塔」。
具鬧扮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中央蘇區,王明、博古等人由於堅持左的路線、並且缺乏戰略指揮才能。他們排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正確的軍事戰斗方針。與國民黨軍隊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以卵擊石、導致中央紅軍死傷慘重、中央蘇區范圍大大縮小從而見笑了紅軍的迴旋空間,故不得不放棄開發是年之久的中央蘇區,開始長征。但是,早期長征中由於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故是朝洪湖地區與賀龍領導之紅二十五軍會合、後因阻向川西北根據地轉移。
2、可以說,紅軍的長征液運灶是一次戰斗失敗後的倉皇出逃、作戰目標和行軍方向在不斷修改。在此途中,毛澤東重新掌權。他科學的分析了國共兩黨實力對比及國民黨軍隊實力在全國的分布不均衡,西北地區是其薄弱地區。紅軍確定了攻敵薄弱但苦於找不到落腳休整生息的根據地。正在此時,一份報紙上傳出了陝北也有我紅軍存在即著名將軍劉志丹、徐海東的不對。我黨喜出望外、一長段的西征之後,渡江北悄旁上。我黨我軍方重現生機。
E. 行軍打仗時有個「北上南下」,為什麼說北上或者南下是安地圖上的上北下南而說的嗎
行軍空頃碼時,部隊多在中原一帶,將領當然會說北上南下,地圖上原本就是上北下南。倆個不同領乎弊域內詞語怎麼攪斗哪到一塊了
F. 為什麼要爬雪山 過草地 背景
爬雪山過草地,是指紅軍長徵到四川境內,為了北上出甘肅而選擇的穿越雪山草地的行軍。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來到四川境內,通過彝族區飛渡大渡河,來到了川西北地帶。當時中央紅軍要去川北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以後還要繼續北上至陝甘。要去陝甘一帶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行軍,直達陝南漢中再繼續北上。這條路最好走,沿途人口多,軍糧等物資籌集也容易;但是這一帶敵軍重兵把守,且以逸待勞,紅軍則力量薄弱遠來疲憊,根本無力突破敵人封鎖。第二條路是往西北方向繞道,經過甘孜和青海,再去陝甘。這條路太遠,路上人煙極少,部隊的糧食衣服等必需品無法籌集。第三條路是地圖上看起來最短的路線,翻越四川中北部的高山,穿過松潘境內的草地。這也是唯一可走的路線。
紅軍爬雪山是必然,可是過草地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以後,黨中央計劃兩個方面軍一起北上。路線是從草地東部松潘縣穿過,過了松潘縣態友不遠就是甘肅南部。這條路遠比草地好走得多。當時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剛到松潘不久,立足未穩,也沒有預測到紅軍下一步如何行動。這時候如果抓緊時間兩軍發動進攻,肯定能擊潰胡宗南部,佔領松潘,打通北上道路。可是當時四方面軍領導人、紅軍總政委張帆行槐國燾堅持南下,拒不執行中央的北上決策,一再借故拖延,使紅軍在懋功至兩河口一帶耽誤了兩個月之久,給了敵軍排兵布陣和預測紅軍下一步行動路線的時間。這時候再打松潘戰機已失,只有走草地一條路了。後來紅四紅二方面軍北上時,還是只能穿過草地。
爬雪山過草地是紅軍不帶橘得已而為之。這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險、如同噩夢一般的地段。
G. 紅軍長征路線圖是什麼
紅軍長征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7)北上行軍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H. 15頭野象「急行軍」畫面曝光,這是個什麼樣的畫面
15頭野象「急行軍」,它們速度很快有序前行,前面有大象探路,後面有大象殿後,時不時觀察左右,小象被圍在中間緊緊的保護住,一旦大象發現異常,會向同類報警。其生物雷達和生理聲納系統靈敏,通過腳動作,信息可以傳遞50公里之外。
吉祥(象)如意到!昆明一一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示範園地!圈一處山林讓象在昆明呆幾個月,天冷了它們就自已回西雙版納了。
這些大象是想與省級動物保護協會的專家們座談,研究一下將來的動物保護工作如何上個台階。
大象,你們這次旅遊,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有宴神專門護送,免費吃喝,你們最終目的到底要去哪兒?人類不會傷害你們,但你們也不能傷害人類,和諧共處,希望你們找到一個最終的目的地,這是最近最火熱的一條新聞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