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左右對稱剪紙圖案
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把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把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左右對稱剪紙圖案,希望可幫助大家!
剪紙的`史籍記載:
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箋」)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綉花樣之用的。
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古代詩詞典籍中,也被廣泛的記載: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
2. 唐朝的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剪綵也就是剪紙。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5. 廣州建德縣志雲:「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室人裝潢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故事人物,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箋」)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綉花樣之用的。
左右對稱剪紙圖欣賞: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左右對稱剪紙圖
『貳』 中國剪紙
剪紙的特點
民間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剪紙這門藝術在北方廣為流傳,現在,剪紙更多的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在今天,有許多學藝術的人都將剪紙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如:舞蹈《簡化女》、《剪紙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剪紙這象徵著中國的工藝製作會被 發揚光大!
剪紙的構圖方法
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復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無限遠的空間,無限復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民間剪紙的這種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題材內容的局限,將若干形象創造性的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這種平面化取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剪紙的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這些的根本,在民間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從而呈現出較強的裝飾風格。出於質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定式,創作者更是打破實現的障礙,運用表裡統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現物象。對於剪紙而言,現實的物象背面、頂面、底面或內部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內心感悟的,看不見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來卻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間剪紙的構架和表現不是某一固定視點靜態視覺形象的模擬或再現,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綜合的動態辯證。中國民間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的審美辨識。民間剪紙同樣體現出這種審美觀念,在二維的空間內體現事物的全貌。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系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民間剪紙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模擬為滿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現。同時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描繪.
剪紙的造型手段
民間剪紙都來源於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不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採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徵的手法,運用變形、誇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徵。因此誇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誇張變形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殷商青銅器的圖形紋樣,還是秦漢的石刻藝術,都是以藝術誇張之美來顯示其永恆的藝術魅力。剪紙作為原始藝術的直接承載體,在誇張變形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並且大多反映勞動人民身邊的生活、事物,但它並非只是對其作品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簡單、直觀的模擬,而是超越現實客觀表現,通過誇張和變形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等來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准。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范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復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和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誇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於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的同時,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剪紙的吉祥祝願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民間剪紙將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種民族事項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在民間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斗的勇氣。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種種質朴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和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剪紙的定義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編輯本段剪紙的簡介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剪紙的歷史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編輯本段剪紙的創作
一.構圖方法
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復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無限遠的空間,無限復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民間剪紙的這種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題材內容的局限,將若干形象創造性的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這種平面化取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剪紙的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這些的根本,在民間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從而呈現出較強的裝飾風格。出於質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定式,創作者更是打破實現的障礙,運用表裡統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現物象。對於剪紙而言,現實的物象背面、頂面、底面或內部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內心感悟的,看不見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來卻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間剪紙的構架和表現不是某一固定視點靜態視覺形象的模擬或再現,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綜合的動態辯證。中國民間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的審美辨識。民間剪紙同樣體現出這種審美觀念,在二維的空間內體現事物的全貌。
採用散點透視的剪紙作品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系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民間剪紙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模擬為滿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現。同時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描繪,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絕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審美願望。
二.造型手段
民間剪紙來源於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不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採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徵的手法,運用變形、誇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徵。因此誇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誇張變形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殷商青銅器的圖形紋樣,還是秦漢的石刻藝術,都是以藝術誇張之美來顯示其永恆的藝術魅力。剪紙作為原始藝術的直接承載體,在誇張變形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並且大多反映勞動人民身邊的生活、事物,但它並非只是對其作品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簡單、直觀的模擬,而是超越現實客觀表現,通過誇張和變形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等來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准。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范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復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鋸齒式剪紙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和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誇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於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三,剪紙的技法:在技法方面,剪紙主要分為:陰刻法,陽刻法,陰陽混刻法.
四,剪紙的工具及說明: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編輯本段剪紙的流派
一.南方派,代表為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
南方派剪紙——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
古代,剪紙主要用途是節日禮品的裝飾、祭祀裝飾、刺綉雕刻圖樣、產品商標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碧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福建民間剪紙
南方派剪紙——福建漳浦剪紙
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朴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致造型生動;莆田、仙游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綉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應用在建築中傢具上,作復印漆畫的底版。
最有特色的樣式應稱莆田的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當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
禮品花的造型也別的意趣。一隻雞爪上的剪紙稱之為「鳳爪花」,本無美感的東西頓時成了一枝爪丫兒的阿娜若舞的鳳足凰趾,上面再飾以「戲牡丹」的圖案,則更美觀。豬肚子兒也很難看,作者把這朵花剪成一隻肥碩溜油的小豬崽的意象,使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禮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團彩色」而不是「一團和氣」,因為那滿園之中,已洋溢著可視的祥雲瑞氣。
『叄』 民間剪紙圖樣
剪紙就是利用紙張等各類材料製作而成的一種藝術造型,它是我國的古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給人以美的享受。剪紙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崇拜,代表著一種藝術語言。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剪紙圖案大全及方法吧。
剪紙圖案大全
1、陽刻:以線為主,把造型的線留住,其他部分應剪去,並且線線相連,還要把形留住,開以外的剪去,稱為正形。
2、陰刻:以塊為主,把圖形的線剪去,線線相斷,並且把形剪空,稱為負形。
3、陰陽刻:陽刻與陰刻的結合。
『肆』 黎族剪紙藝術的素材
奇特的喪葬剪紙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其寓意豐富,趣味無窮,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藝術在黎族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較有影響的黎族民間藝術活動。當然,剪紙不是黎族原有的民間藝術,是漢黎文化交融的產物。黎族科技發展史上沒有造紙的歷史和技術,紙是漢族製造並傳播到黎區,黎族人民向漢族學習剪紙的過程中,逐漸融合黎族文化,成為黎族的文化習俗。
黎族剪紙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傳統文化積淀和現代文明交融後綻放出來的花朵。它們以其清新、質朴、醇厚的山野氣息豐富了民間剪紙藝術內容。他們的作品不需要任何約定俗成的規范、定律、楷模和樣版,而只是依據自己對各個物體的概念或物象相互關系的特定印象來創作。體現了他們獨特的審美理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以及表現事物的方法。成功地創造了前人未畫未見的圖式,充分自由地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真情實感。不管是從藝術形式,還是思想內容來看,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內容特色
剪紙內容大部分是反映黎村的現實生活以及與自己勞動、生活休戚與共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作者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黎族農民,他們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眾的生活和風俗習慣,因此,他們創作起來得心應手,貼切生活。如羊永生的《出工》、《織筒裙》、《磨谷》、《牛踩田》;劉春蘭的《燒陶》、《晚歸》;王雲英的《山欄豐收》;盧德雷的《回娘家》、《村口》、《山村夜色》;黃曹袁的《田頭午餐》、《隆閨》;羊文詳的《番薯園地》、《斗》;林文生的《請客酒》等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黎族生活很有特色的題材。紡紗織布、犁田、收割、舂米、編織、牧牛、椰樹、蕉林、木棉、茅屋、對歌、喝酒、婚嫁等場景,他們信手撿來,隨意組合,把不同時間、空間組合成一幅具有濃郁黎族生活的畫面。通過這些熟悉的場景來表達他們對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對生命、大自然、對傳統美德的歌詠。從而使他們作品中處處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充滿著泥土的芬芳,構成了樂東縣黎族農民剪紙濃濃的鄉土味特色。
審美特點
大安鄉農民剪紙是一種農民自己表現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他們採用比較簡單的工具,一張紙、一把剪刀和刻刀,就剪裁出既真實又富有大膽誇張的作品。一切服從畫面需要,形成一種裝飾化的平面和具有寫實化傾向的透視構成模式。樹中有屋,屋中長樹,人比樹高等物象比例關系,可自由隨意的組合布列成一體。它超越了焦點透視的表現限度,「不合理中求合理」。但他們也並非要改變客觀物象的本來面貌,而只是追求一種「真」的感覺。不是物象外形視覺之間那種靜止的表象「真」,而是合乎於生活之理,自然之理所傳達的「真」。不是為了用技巧形式去炫人耳目,而是依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來創作。他們的剪紙創作過程,是用純朴的心靈,追求理想的過程,隨意組合,改造物象,以浪漫主義的想像,大膽地進行藝術的誇張,形成構思新穎,形象生動、質朴,構圖充實的畫面,帶有濃厚的裝飾趣味。裝飾化的構成能產生平穩、寧靜的視覺感受,而透視化的構成則給人以一種親近感,更貼近生活。如羊永生作品中所表現的勞動者的身影、蕉樹椰林,以及生息繁衍的環境畫面,構圖新穎,生動、貼近生活、耐人尋味;盧德雷的精工細雕,富有特色的黎寨風土人情圖景,是有濃烈的裝飾趣味;劉春蘭的作品中充滿浪漫而富有想像力,簡練中顯豐富,疏密有度,既誇張又傳神。作者們都用自己的語言和造型方法抒發對生活的感受,才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具有活力、熱情、充實的審美境界,體現了民族精神,他們的作品是心靈深處迸發的感情火花。
黎族剪紙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民間剪紙藝人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黎族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結合本民族傳統文化,以純朴的造型、簡朴的線條、粗獷豪放的氣質、喜聞樂見的內容反映他們樸素而美麗、平淡而熱情的內心世界,彌漫著一股使人振作的元氣,體現了民族的精神和傳統,成為獨具特色的黎族民間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剪紙藝術不斷創新、提高,成為黎族影響較大的文化藝術之一。
奇特的喪葬剪紙
黎族的剪紙相對於它的織錦與編織而言,稍遜一些,但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作品,在黎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首先是民間藝術用品,在喪葬上大量使用,這是剪紙存在於黎族地區和得以世代傳承的群眾基礎。其次是發展成為較有影響的、有突出特點的一種當代民間藝術。樂東縣大安鄉黎族農民剪紙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民族民間剪紙大賽和展覽,為海南民族文化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
喪葬剪紙即在喪葬儀式過程中,把紙剪裁製作冥衣、馬、羊、房子、傘、燈籠、棺材罩等,喪葬剪紙在黎族各方言中普遍存在,代代相傳,至今不絕。據光緒《崖州志·黎防一·黎情》卷十三載喪葬之制:「……貧曰吃茶,富曰作八,諸戚必以牛羊紙燈鼓吹來奠,雖當身鬻子,不悔」。喪葬剪紙習俗有悠久的歷史,在哈方言中尤為發達。
黎族社會中,最隆重的禮儀之一是葬禮。出殯前一晚上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俗稱「做八」。出嫁女及其各路奔喪親戚把所殺的牛或豬擺在靈柩前祭祀亡靈,並在靈堂中掛上帶來的冥衣、燈籠、紙屋,紙馬(出嫁女俗定做白馬,其他親戚則用其他顏色紙製作紙馬、紙燈籠)在靈柩旁或者靈堂屋前或屋頂上擺,紙馬、紙燈籠越多,死者越榮耀。
出殯前,舉行燒紙馬、紙屋、紙衣、紙燈籠儀式。即在村口擺上祭品,把所有的紙馬、紙屋、紙衣等堆放在一起,經道公祭祀完之後焚燒,意思是亡靈在陰間也有房住,有衣服穿,有馬騎,有燈籠照明……。燒完後舉行出殯儀式,出殯路上,死者的女兒及死者血親兄弟的女兒每人都撐一把紙傘,紙傘是出殯時最壯麗的儀仗,紙傘越多,死者越榮耀,這說明黎族對婦女地位的重視。
黎族在喪葬儀式中使用剪紙製品的習俗,是受漢族文化習俗影響,並通過本民族吸收,成為自己的文化習俗。其中有特點且又能體現黎族民間剪紙技藝的是燈籠、棺材罩、馬、傘等。
燈籠
哈方言的人普遍製作,用竹篾編成,直徑40~80厘米;高60~150厘米,有圓筒形、六棱形、八棱形,開多個窗口。外麵糊色紙和各種剪紙圖案,中間有放置油燈和不放置油燈。置油燈的中間放置轉輪,輪下放油燈一盞(是用小碗或小碟裝植物油,在器皿邊置幾根燈芯)。類似於廣東民間的走馬燈,即利用油燈燃燒產生的熱空氣,引起燈籠內的空氣對流,推動輪轉動。輪上是圓筒,圓筒上貼有各式剪紙圖案或者把單個動植物和勞動生活場面的剪紙用人的頭發與曲軸連系起來。隨著油燈燃燒產生的熱氣流,推動輪轉動,輪上的剪紙也隨之動起來,似萬花筒的圖景在轉動。常見的圖案有鬥牛圖、斗雞圖、雞啄食圖、砍柴圖、紡織圖、蝴蝶展翅圖、舂米圖等。在燈光的映照下,透過窗口一幕幕生動有趣的圖景,實現著靜與動、情與景的統一。「做八」時送燈籠的很多,都掛在靈堂,參加喪禮的人在觀看之餘,互相品評哪個燈籠的作工精巧、剪紙形象生動等。因此各村寨的剪紙藝人每次都盡量做又好看又別致的燈籠。由於有市場需求,在三亞等地區逐漸產生製作燈籠等剪紙製品的「專業戶」。只要有喪事任務,需要製作燈籠等喪葬用品時,一般都請「專業戶」製作。
棺材罩
哈方言人死入殮後,在停棺期間,用來蓋棺材的有「龍被(崖州被)」、毯子和紙罩(即用竹條篾扎一個比棺材略大的罩,糊上紙,把棺材罩住)。他們認為棺材猶如死者到陰間的「窩」,是埋在地下的居室,為了亡靈在陰間的「居室」舒適、美觀,需要美化、裝飾;表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和思念;表示親人祈禱亡靈在通往天國的路上走好,早日與祖先團聚;同時展示死者的親人和家族的勢力和團結。另外把棺材美化,使之變成一件藝術品,可以減輕喪家的痛苦,以及減少參加葬禮的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為了把棺材罩裝飾漂亮,藝人把黎村生產生活圖景、動植物、人物故事、天國的美好生活等剪紙圖案,貼在棺材罩的五個面,作為裝飾。棺材罩逐漸演變為民間藝人展示剪紙技藝的展台。
黎族剪紙藝人由於較少受到構圖、透視、比例、前後的約束,他們自由構圖,隨意發揮想像力,大膽進行藝術誇張。他們的作品以平面構圖為主,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神秘感。它的出現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產物,它可能受到漢族喪葬中的套棺(大棺材中有小棺材即棺槨)影響。棺槨形制是古代漢族對有錢有勢的人死後為體現身份而採用的葬具。古代漢族人民認為棺材是埋在地下的「居室」,為了給死人留下大的活動空間,才在棺材外面加套「槨」。黎族喪葬受其影響,也想模仿漢族棺槨形式,但傳統上所用的棺材是獨木棺,很難在獨木棺外再套一個更大的獨木棺作為「槨」。因此,黎族人民僅吸收它的外形,追求形似漢族的棺槨形制,逐漸發展成為本民族獨特的習俗。另外哈方言的人在出殯時,棺材上坐著死者的女兒和死者族內兄弟的女兒習俗,表示捨不得離開親人。多人坐在上面,增加棺材的重量,加大抬棺者的負荷。如果罩上棺材罩,既美觀又無法坐人,一舉兩得。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的織染技藝歷史悠久,特點鮮明,有麻織、棉織、織錦、印染(包括扎染)、刺綉、龍被等品種。 黎族聚居區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紡織、印染原料。在棉紡織品普及之前,野麻紡織品在黎族地區盛行。人們一般在雨季將採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經過浸泡、漂洗等工藝,漬為麻匹。麻匹經染色後,用手搓成麻紗,或用紡輪捻線,然後織成布。野麻布質地堅實,多用於製作勞動時穿著的外衣和下裳。 黎族織錦的圖案豐富多彩,有160種以上,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幾何圖案等紋樣,而以人物、動物、植物圖案為主。織造黎錦的機杼主要有腳踏織機和踞腰織機兩種。踞腰織機是極為古老的織機,黎族婦女可用它織出精美華麗的復雜圖案,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系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黎族刺綉有平面刺綉和雙面綉兩種,其中以白沙地區潤方言黎族的雙面綉最為著名,構圖和圖案都非常精美。 黎族的印染以扎染為主,古代稱為絞纈。織物經過結扎、入染、曬干、折線等步驟,最後形成色彩斑斕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葉、花卉、樹皮、樹根等為主,天然礦物顏料為輔。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綉技藝
清代文人程秉釗用「黎錦光輝艷若雲」的詩句來贊美巧奪天工的黎錦。黎錦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做工精細,美觀實用,在紡、織、染、綉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錦以織綉、織染、織花為主,刺綉較少。黎錦分為四大工藝:
紡
主要工具有手捻紡輪和腳踏紡車。手捻紡紗是人類最古老的紡紗工藝,這種工藝使用的工具為紡輪。 黎族聚居區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紡織原料。在棉紡織品普及之前,野麻紡織品在黎族地區盛行。人們一般在雨季將採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經過浸泡、漂洗等工藝,漬為麻匹。麻匹經染色後,用手搓成麻紗,或用紡輪捻線,然後織成布。野麻布質地堅實,多用於製作勞動時穿著的外衣和下裳。
染
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艷,不易褪色,且來源極廣。染色是黎族民間一項重要的經驗知識。美孚方言區還有一種扎染的染色技術,古稱絞纈染。先扎經後染線再織布,把扎、染、織的工藝巧妙地結合一起,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
織
織機主要分為腳踏織機和踞腰織機兩種。踞腰織機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織機,與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織機十分相似,黎族婦女用踞腰織機可以織出精美華麗的復雜圖案,其提花工藝令現代大型提花設備望塵莫及。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系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綉
黎族刺綉分為單面綉和雙面綉。其中以白沙潤方言區女子上衣的雙面綉最為著名。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梁釗韜先生等編著的《中國民族學概論》這樣描述雙面綉:「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潤方言黎族)婦女則長於雙面綉,而以構圖、造型精巧為特點,她們刺出的雙面綉,工藝奇美,不遜於蘇州地區的漢族雙面綉」。
黎族的紡、織、染、綉四項工藝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愛,創造了多種織、染、綉技術。如,除平面刺綉外,白沙縣黎族人民創造出了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綉,製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蘇州"雙面綉"之美。刺綉工藝以雙面綉最為出色,一般用於婦女服飾上。
總的來說,各地的黎錦風格多樣,有的古樸淡雅,有的華貴富麗,有的瀟灑輕盈,充分表現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剪紙窩」里剪紙樂
位於豫西山區的陝縣南溝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村——該村的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已有250多年歷史,全村剪紙藝人達360多人。由於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內或窯洞里創作剪紙作品,故被當地農民形象地譽為「剪紙窩」。農閑時節,村裡的剪紙藝人們就會聚在一起,唱著自編的剪紙歌《十二月花》,紙隨剪動,剪落曲終,讓鄉鄰和遊客深切感受到這里濃厚的民俗文化和藝術氛圍。目前,南溝村已成立全省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會員超過200人,全村一年剪紙收入可達二、三百萬元。
黔東南苗族剪紙
黔東南是貴州省的一個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這里的苗族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由於主要用做綉花底樣,而不是作為獨立的裝飾欣賞品,所以不像苗綉那樣名氣大,光彩奪目。黔東南苗族稱剪紙為「剪花」、「苗花紙」。在長期的刺綉實踐中,藝人們發現用剪紙圖案來代替在綉面上描繪圖案,可以准確無誤地不斷復制,既省工又省時,同時也能保持綉面的干凈潔亮,從此,她們就把剪紙圖案作為刺綉藝術的「藍本」。為了保證刺綉的質量,苗族婦女們把自己的聰明才華和喜怒哀樂等審美觀融人到剪紙圖案中,使之與眾不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黔東南苗族民間剪紙的獨特之處,首先表現在它的題材上,有許多與創世紀和人類起源有關的神話傳說。如人頭蝶身的剪紙圖案,就是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由楓樹變的,因和水上的泡沫「遊方」(戀愛)懷孕後生下12個蛋。經鶴字鳥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第一個姜央和雷公,以及龍、虎、蛇、象、水牛、娛蟻等12個兄弟,從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動物。苗族民間剪紙圖案中還有「桑扎射日」的神話,說的是古時候有「日月十二雙,日夜不停跑;曬得田水啊,好比開水冒;曬得石頭啊,軟得像粘糕;曬得坡上啊,草木齊枯焦。」為此,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請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日月。當桑扎射掉11對日月以後,剩下的一對日月被嚇得藏起來了,天地變得黑茫茫一片,人們無法外出做活路。後來,先祖們請來公雞,「公雞拍拍翅,抬頭高聲喊;早晨哩哩叫,太陽出東方,下午哩哩叫,月亮接著上」。此後,萬物得到生長,人類才得到安寧。從蝴蝶媽媽生人類及一切動物到兄妹合磨成親、桑扎射日月、女人馴龍牛、女人馴象等剪紙圖案看,既是對母系社會遺風的追溯,又是反映遠古時代人類常與各種野獸和嚴重旱災進行生死斗爭的形象記錄。另外,原始的巫術禮儀作為苗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在剪紙中也有較多的反映。苗族是多神論者,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命。他們認為人的禍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災就必須求神的.護佑。巫師是溝通人與神的媒介,由他來祭神驅鬼。因此,苗族人對巫師非常虔誠尊重。剪紙中的巫師形象庄嚴肅穆,身佩執法的長劍,舉著裝有降伏惡鬼法力的葫蘆,顯得神秘莫測。這些古拙簡朴、粗獷豪放、富有神話和宗教色彩的剪紙圖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獨特氣質和久遠的歷史。
苗族民間剪紙的獨特之處還表現在構思的新穎奇妙上。如《姜央兄妹合磨成親》圖,藝人為了擴大意境,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事物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你看,作者大膽而巧妙地把畫面分成天空、山頂和山腳三部分,來表現三個不同的情節。天上飛的是蝴蝶和山雞,山頂上站著拍手叫好的姜央,山腳下站著姜央的妹妹以及已合上了的石磨,還有被從山頂上滾下來的石磨嚇驚了的野兔。這幅畫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洪水泛濫後,地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姜央和妹妹藏在葫蘆中倖免於難,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只好成親等情節,非常巧妙地使這一遠古傳說得到精緻的再現。又如三接式袖花剪紙圖案,畫面中間是雙象斗獸,上方是人馴蠶身龍,下面是龍象相爭,其餘空處是魚鳥蟲蝶。這種奇特的構思,把原始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苗族婦女在構思時,把自己的觀念意識、審美情趣注入其中,而不是機械地照搬生活現象。如袖花剪紙圖案《獅子笛童》,描繪是一個笛童坐在已受過馴養的雄獅上,悠然吹笛,笛聲陣陣,婉轉動聽,雄獅洗耳恭聽,眾雀烏、蝶群也紛紛飛來,整個畫面體現了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情態,充滿了和諧,充滿了吉祥,使人彷彿處在神話般的境界中。
苗族民間剪紙形式也靈活多樣,各具特色。如「中心構圖式」,藝人主要在畫面中心表現主題,四周講究相應的對稱協調,用不同的花木草蟲來裝飾搭配。這與「不完全對稱」式那種以中軸為坐標,以量的平均分配來使畫面產生穩定感、層次感和節奏感有所不同,突破了只講求統一,不講求變化的單調刻板的構圖形式。又如「中心對稱式」,這種形式使畫面有一個中心磁場,強調一定程序的收斂,使畫面的獅、象、虎、鹿及其他圖案有個向心點。當然,也有一部分構圖是「中心外射式」的,其畫面顯現著一種外射的動力,圖案中的鳥獸有的面對外框直沖而來,有一種不受任何制約之感。顯然,剪紙藝人在這種構圖中要表現的是富有動態和生命力的物象。這種活生生的、蘊藏著生命暗示的形式,非常貼切地表現了苗族藝人那種大膽潑辣、自由無揭的性格。另外,苗族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還有整體式、米字式等多種形式。在有限的畫面上變靜為動,變實為虛,擴展空間,從而使剪紙作品渾厚而不凝滯,具有生命動態美的藝術效果。
黔東南苗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剪紙能手。有許多還是本寨和鄰近村寨公認的行家裡手。如張志花、潘巫套、張二洞、王安義、張俊賢等,都是當地著名的剪紙藝人。
貴州劍河苗族剪紙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綉花紙」,苗語稱「西給港」、「西給榜」,譯成漢語,即分別為「動物剪紙」和「花卉剪紙」。劍河苗族剪紙不同於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窗花剪紙,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苗族服飾刺綉紋樣稿。類型可分為革東和新民、新合兩種,手法主要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范圍涉及苗族神話傳說和自然界中花、鳥、蟲、魚、動物形象等,內容反映了苗族對遠古圖騰和自然的崇拜,蘊涵著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藝術特徵。從其製作的工藝流程和成品價值來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藝品。
苗族剪紙,歷史久遠,貴州省黔東南一帶苗族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關於剪紙的描述。它是研究黔東南境內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區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的珍貴的形象資料,是一種既具有現實依據又有學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豐富而深遂的歷史研究價值。如剪紙中出現較多的雙頭龍、雙頭鳥、雙頭蛇、雙身共頭龍等共頭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實際上它是苗族「吃牯藏」儀式活動中,一種巫儀文化的延伸。
劍河苗族剪紙的功能在當地體現為苗族刺綉的底樣、藍本和第一道工序,經過二次加工後,剪紙紋樣在刺綉中得到再現和豐富,是苗族刺綉和服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