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麼「道」是什麼
關於「道」,中國道家將其看作「世界的本原」,認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依據,有時候為了具體議論,也作「規律」或者「自然」解讀。但毋庸置疑的是,道家之「道」的內涵絕不僅限於「規律」或者「自然」,而是比「規律」或「自然」范疇更大存在,道家之「道」蘊含整個宇宙,道家先哲老莊則是傾盡一生都在「體道」。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B. 老子說「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為何古代不無為治天下,還制定許多規矩
對道家思想有些體會的朋友應該會明白,在世人高舉「有為」的旗幟的時候,道家則高喊「無」是「真諦」,於此,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甚至是「治國」,道家都把「無」的精髓貫穿始終,旨在揭示,對「有」趨之若鶩的時代里,人們拋棄的那些「無」,才是真正通往「寶藏」的「鑰匙」。奈何現實卻是,「物慾」過強的一葉障目之下,反而本末倒置」。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C. 老子講究無為而治,孔子講究克己復禮,誰的思想更適應時代發展呢
儒家和道家的理論觀點看上去似乎總是在「互相反對」,比如老子說「天地不仁」,孔子強調「仁者愛人」;老子說「無為而治」,而孔子則強調「克己復禮」。似乎儒家和道家,一個積極入世、一個淡漠避世。
真的是我們想當然中的那樣嗎?在顏小二看來,道家老子與儒家思想,有些「殊途同歸」的意味,所謂對立,不過是道家「正言若返」的思想特色讓其看上去像是與儒家「唱反調」,實際上,就人生境界來說,道家更「形而上」一些,儒家則更「接地氣」一些,二者最終還是殊途同歸的。就按照上面的例子來講,要達到道家的「不仁」,先得做到儒家的「仁」。
3、對今人來說,「克己復禮」不可少,「無為而治」有智慧
說了這么多,顏小二下面就比較好給出結論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克己復禮還是無為而治,幾千年來,一直是華夏子孫修身養性、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智慧。
過去我們的老祖宗將這些智慧結晶視若珍寶,今天和未來,儒道二家的治世修身之學同樣是我們所需要,且必須珍惜的寶藏。
我們要理解「克己復禮」中「人之求仁」的哲學內涵,體會其摒棄私慾的「積極有為」人生高境界。
而就現代高速發展、更重效益的競爭年代來說,道家之「無為而治」無論是個人衡很「社會人」與「自然人」身份,還是對於團隊領導者如何帶領團隊走向更遠更強,都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各位可以好好體會一下。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D.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什麼意思
這個我曉得,是這樣子的哦。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意思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此言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內涵,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後面稱「唯物辯證法」)通常講的就是「矛盾」(「對立統一」),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一矛盾。「禍」使人悲傷,「福」使人快樂,因此「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一個統一的矛盾。
文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經典語句,也春塌在很多人身上得到證實。無數人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福禍」本就是相伴相生,普通人根本無法預料結果,在福氣到來之時,禍端往往就隱藏派森明在我們身邊,反之亦然。
如果只看到塵告一個人短暫的失敗,我們也不要給其輕易的定義,或許他今天還處在十分困難的境地,但是誰都不知道明天他會不會站在頂峰。當然,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在我們身邊也是大有人在,人生本來就是福禍相伴,沒有一個人能准確地定義自己的命運,但是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
人生的變化莫測又有誰能道清楚,我們也不要認為當前舒適的狀態能夠維持一輩子,誰都不知道明天或者是意外誰會先來臨。就像《道德經》裡面所表示,人生的每一次禍端,如果我們都能成功地挺過去,那麼接下來迎接自己的就是福報。
E. 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嗎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雖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裡面有別具道家特色的治國之道,也有講求「虛心」、「益謙」的修身之學。
因《老子》一書中所展現的「道」,上可治國,下可修身,於此,也有不少人認為《老子》這本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
是這樣嗎?
這種笑咐「道」,絕對不是拘泥於某個群體,而是覆蓋所有「個體」。
因為「道」家的道,從一開始,其立腳點就高。「道」是「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即「道」從被提出的那一刻,就是覆蓋了整個世界的存在。
一言以概之,《老子》一書中的「道」攘括萬物,是萬事萬物的「道」,而絕非僅限於人世之「治國理政」的道,於此,道家《老子》一書並非是寫給狹義上的「統治者」看的。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F. 如何理解道家的「不爭之德」為何幫助他人可以成就自己
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玫瑰」象徵著善意,當我們對他人報以善意時,我們可以避開許多麻煩,並收獲他人的善意回饋。在顏小二看來,這句話不僅僅是引導人們向善的近乎口號一般的存在,其中內涵一種「成就他人,成全自己」的智慧,關於這一點,道家的「不爭之德」展現得淋漓盡致。
所謂道家的「不爭之德」,其實更多強調以「謙遜」的態勢時常心懷「甘於處下」的平靜和豁達,這是一種「自勝」,比「勝人」要高明太多。而這種謙遜姿態,往往會讓四面八方的「擁護」不請自來。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G. 道家的「無為」思想,真的是既矛盾又悖逆的嗎
學者葉秀山曾說:「看得見光明,並不稀奇,要看得見黑暗才算有本事。」羨茄坦
由古至今,帝王將相強調建功立業,「積極有為」自古以來便是社會人價值觀念中理所當然的「正道」。於此,道家的「無為」,以及道家思想整體「雲淡風輕」的氣質,讓道家看上去似乎與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因此,在人人以「建功立業」為光明的大環境中,道家思想一度被誤解。比如,不少人將道家「無為」思想誤解為避世,更有甚者,認為道家「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經典理論是「破罐納賀子破摔」般的自我放棄和自我放任,屬矛盾和悖逆的存在。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在顏小二看來,道家的「無為」思想,不僅不矛盾,而且十分精妙,「無為」也並非主張自我放棄,更不是怠惰。這里的「無為」,是一種保留本真的「辦法」,講求摒棄多餘的、過度的、不必要的、傷人害己的「無謂作為」,繼而揭示,真正的積極有為,從來不是眼裡只有「光」,而是看見了黑暗以後,懂得拿捏的適度而為,而適度之下,必有純粹「本心」。
H. 道家思想素材
老子的《道德經》 莊子的《逍遙游》
但是個人建議樓主再看這些古典之前 ,一定要絕仔看懂《易經》 ,《易》是群經之始,中國所有思想的源頭,東方哲學的總匯。易經像一個球體,而諸子百家不過是球體上的各個不分而已,百家的思想都是正確,但都巧尺不全面,只孝宏高有易經向後人闡述了全面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I. 很多老闆的辦公室都喜歡掛「上善若水」的字畫,如何理解這四個字
有心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許多老闆辦公室會掛著「上善若水」字畫,原因是什麼呢?與「上善若水」內涵的「為而不爭」的包容與成就、以及「柔弱勝剛強」的「韌性」哲理有關。而要理解「上善若水」的哲理,這里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水之德」了。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J. 儒家的修行境界,沒有佛家道家的高嗎
儒釋道三家學派,在我國古代,可以說是輪流坐著「主流文化」這把交椅,與佛學和道家學說不同的是,儒家學說帶著強烈的積極入世的情感,而道家思想和佛學思想則給人一種「出世」的感覺。於此,有人將儒家的「入世」與道家、佛學的「出世」進行對比,繼而得出儒家的修行境界沒有佛學和道家學派高,是這樣嗎?對於這個觀點,顏小二是持否定態度的。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