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敦煌大漠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多喝熱水動態圖片可愛 2025-09-18 08:38:26
金龍魚背景圖片 2025-09-18 08:10:16

敦煌大漠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3-04-26 17:13:24

Ⅰ 為何人人都嚮往敦煌沙漠中心的小綠洲何以成為世界文明之花

當高大的祁連山脈漸漸沒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機和顏色,越來越開闊的視野,卻讓人越來越疲倦。

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烏黑的山巒向遠方延展,沙丘之下綠意隱現,我們知道,敦煌到了。

沙山掩映下的敦煌 (攝影 孤城)

敦煌,古時又叫 沙洲 ,這個稱呼很應景,它的確就像一葉被擱淺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發現、被書寫,等待開啟一次非比尋常的遠航。

公元前121年,這場曠日持久的等待終於得到了回應。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敗仗的匈奴人倉忙西撤,意氣風發的霍去病一路追擊到敦煌才勒住馬韁。

這是漢王朝全面反擊匈奴的標志,也是這片沙海綠洲傳奇航程的起點。十年之後,它被賦予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 盛大輝煌 ,這就是 敦煌

敦煌的地理位置 (制圖 孤城)

驅逐了匈奴,漢武帝開始迅速重建河西走廊的統治秩序,修築長城,設置關隘,部署兵力,移民屯墾……當戰火初平,民心稍定,張騫和他的使團又浩浩盪盪地從長安出發了。

這是張騫第二次以使者的身份遠赴西域,這一次他帶來了大漢王朝的威嚴,並以豐厚的禮品傳達了和平通商的意願。

一條穿越河西走廊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貿易通道開始形成,既是分岔點又是交匯點的敦煌也從此活躍了起來。

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 (制圖 孤城)

西域的商旅和使團帶著駿馬、玉石、香料,經由敦煌進入河西走廊,返回時他們又滿載絲綢、茶葉和陶瓷,自敦煌步入大漠。

繁盛不息的貿易往來,讓敦煌聲名遠播,到了東漢時期這里已儼然是一座 「華戎敗槐所交」 的大都會了。

敦煌壁畫中的商旅 (莫高窟296窟)

在所有輸往西域的商品中,絲綢是最熱門的搶手貨。當這種色澤艷麗、順滑柔軟的布料越過帕米爾高原傳入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時,一路都在引發尖叫。

公元前47年的一天,羅馬共和國的終身獨裁官 凱撒 披著一身華麗麗的長袍出現在一座新修的戲院里,頓時,全場的注意力都被凱撒身上光彩奪目的服飾所吸引。見多識廣的長老告訴大家,這是絲綢,來自遙遠的東方。

絲綢,一夜之間成為羅馬貴族的新寵,甚至被視作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在羅馬人的口口相傳中,絲是一種從樹上長出來的材料,而這種神奇的樹只有在一個叫 「賽里斯」 (意為絲國)的東方國度里才有。

貴族們的狂熱,讓絲綢的價格一路飆升。在當時的羅馬,人們要花費12兩黃金才能購得1磅絲綢(1磅 9兩)。豐厚的利潤促使一波波商隊踏上前往東方的征程,他們從世界不同的角落走來,最終都一一匯聚在敦煌。

行走在沙漠中的駝隊 (來自攝圖網)

中國的絲綢製作技術直到公元6世紀中葉才逐漸傳入西方國家,在此之前,西方世界對絲綢的渴望與需求都只能在中國得到滿足。

而除絲綢以外,中國的茶葉和瓷器,也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深受追捧旅枯孝的「硬通貨」。逐利的商人們前赴後繼地來到中國,他們越過雪山,穿過沙漠,跨過草原,漂過大海,一切困難與艱險都無法阻攔他們的腳步。於是一條條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道路被一代代商旅踩了出來,這些商貿通道被統一地稱為 絲綢之路

古時候,無論是東來還是西去,起程前往敦煌都是一個很慎重的決定。西行的人將離開祁連山的庇護和滋潤,東進的人也將告別天山和昆侖山下一連串首尾相接的綠洲拆稿。

所以當人們歷盡辛苦抵達敦煌,勢必要在此停靠好些時日,補充飲水和給養,為接下來的行程做足准備。

孤立無援的敦煌 (制圖 孤城)

當滯留在敦煌的商人和貨物越來越多,一部分人便乾脆不再前進,直接在敦煌的集市上做起了生意。作為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敦煌,也進一步擔起了貿易重鎮的角色。

伴隨著貿易而來的,除了各色各樣的商品,還有不同的宗教、語言、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生產技術,敦煌成為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和諧共生的樂土。

技藝精湛的畫師們把當年的生活場面以佛教故事的形式描繪在了敦煌石窟的牆壁上。今天,透過色彩斑斕的壁畫,我們仍能感受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繁華盛景。

胡旋舞 (莫高窟220窟)

1986年3月,國學大師季羨林在《紅旗》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敦煌吐魯番學」的論文,文中寫到「世界上 歷史 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季羨林先生的結論後來也成為人們述說敦煌時反復引用的名言,敦煌作為四大文明匯流中心的 歷史 地位也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只有親自來走過一遭,才會真正明白,這是一個多麼頑強又多麼脆弱的文化中心。

敦煌綠洲 (攝影 孤城)

雖然敦煌從古至今都名聲在外,但它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圍的綠洲,沒有絲毫向外拓展的縱深。

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發量卻超過2500毫米,是中國最為乾旱的地帶之一。

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敦煌,依託著徑流量並不大的 黨河 ,走過了數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

敦煌的生態環境 (制圖 孤城)

發源於祁連山的黨河原本是疏勒河的第一大支流,兩河匯聚的地方也曾經是面闊70多平方公里的哈拉諾爾湖。

然而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人們大規模開墾濕地,引水灌溉,黨河的水量急劇減少。到1970年代,人們又在鳴沙山的西側築壩蓄水,黨河下游基本斷流。而疏勒河的境遇與黨河如出一轍,這直接導致了哈拉諾爾湖的徹底乾涸……

玉門關外的疏勒河 (攝影 孤城)

在遠古時代,黨河和疏勒河將哈拉諾爾湖灌滿後,還要向西溢出,最終注入羅布泊。

如海一般寬廣的 羅布泊 ,在湖水充盈時,成就了神秘的樓蘭古國。但其枯竭速度也一定是在朝夕之間,樓蘭才會又一聲不響地湮沒得如此乾脆。

我們在敦煌的戈壁上驅車穿梭,路邊的指示牌時常跳出「南湖」、「西湖」的字樣,可以想像,這片乾渴的土地上一定也曾湖沼連天,水波盪漾。

我瞪大了眼睛,以為馬上就會有湖泊驚現。然而,等了許久,等來的卻是一排碩大的標語: 不要讓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

在敦煌的鳴山路上,一抬頭就能看見如瓷塑般光潔硬朗的巨大沙丘橫卧在路的盡頭,虎視眈眈地望著腳下的這片綠洲。

強勁的西風裹挾著庫木塔格的黃沙一路東進,直到遇見三危山和黑石峰的阻攔,沙子才一粒粒沉降下來,日久天長,聚以成山,這就是敦煌的地標—— 鳴沙山

敦煌鳴山路 (攝影 孤城)

來到敦煌,你一定會驚嘆,城市和沙漠會如此親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會如此坦然。

方圓近800平方公里的鳴沙山也只被看成了一座大型游樂場,在這里,沙漠並不讓人恐懼,你可以放下一切顧慮,跳進溫柔的沙海,恣意狂歡。

鳴沙山 (攝影 孤城)

自古就盛傳鳴沙山會發出嗚嗚的轟響,有人說如氣勢恢宏的鍾鼓管弦齊奏,也有人說像是戰場拼殺時的人喧馬嘶。可惜我們在鳴沙山用盡跌打滾滑種種招數,就是什麼都沒有聽到。

在沙漠里行走,若是平地還好,如果上坡則是走三退二,看起來並不高聳的沙丘也能讓人覺得大概要爬到地老天荒。

踩著刀片向上爬 (攝影 孤城)

鳴沙山真正神奇的地方也在這里,按理說每天有上萬名遊客在沙山的斜坡上踩來踩去,流沙不斷向下滾落,經年累月,沙山就會往前推移,並漸漸矮下去。

可鳴沙山卻可以巋然不動,並「經宿吹風,輒復如舊」,每天都能亮出如利刃般的山脊線。

鳴沙山的山脊線 (攝影 孤城)

事實上,鳴沙山並非一直固定不動,只不過它移動的速度太緩慢,讓人難以覺察。

地質工作者經過地層探查後推斷,鳴沙山的擴展曾迫使黨河向北改道,奇妙的是,沙山在吞沒黨河故道時,特意留了一小截出來,這一小截就是現在的月牙泉。

月牙泉 (攝影 孤城)

雖然月牙泉已與黨河隔離,但兩者依然通過地下水系緊密相連,所以黨河水位的下降,也使得月牙泉的水面萎縮大半。為了避免月牙泉徹底乾枯,如今人們每年都要花費巨資,通過各種手段為其補水。

很多人都喜歡坐在鳴沙山東側的山脊上,靜靜地等著太陽落下,看日月輝映的瞬間。年復一年,太陽每天都按時赴約,可如果有一天地上的月牙突然不見了,這個畫面該有多傷感……

日落時分的月牙泉 (攝影 孤城)

如果說金色的沙漠尚可親近,那麼真正讓人膽寒是黑色的戈壁。

離開敦煌市區,往西北方向行車約100公里,不知不覺間大地已被一層黑色的砂石籠罩,繼續向前深入,有一片綿延十幾公里的神秘「古城」,城中古堡林立,街道井然,但卻沒有絲毫生氣。每當風起,飛沙走石,狼嚎虎嘯,令人聞之而心悸。

黑戈壁上的魔鬼城 (攝影 孤城)

風蝕古堡 (攝影 孤城)

這片號稱「魔鬼城」的地質景觀,其實是一種 雅丹地貌 ,整齊排列的古堡實際上是遠古湖盆或河床上的沉積層。

地殼運動使這些固結程度並不高的岩層露出地表,強烈而持久的定向風順著岩層的裂隙不斷吹蝕,最終形成了這種與風向大致平行的壟崗狀殘丘。

雅丹地貌的形成機理 (制圖 孤城)

在風蝕作用較為強烈的地方,還會形成一座座孤立的雕塑,它們形態各異,飛禽走獸無所不含,就連世界上的好多著名建築也能一一找到對應。

「獅身人面像」 (攝影 孤城)

「比薩斜塔」 (攝影 孤城)

當我們即將進入魔鬼城核心「城區」時候,道路前方突然顯現兩扇巨大的「城門」,講解員說,這座門叫英雄門,因為在景區修建之前,途徑魔鬼城的路凶險莫測,進入此門便意味著生死未卜,能從門中進去,又成功走出來的人都是英雄。

「英雄門」 (攝影 孤城)

黑戈壁與魔鬼城,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的組合呀,它們斬釘截鐵地拒絕了一切生機,也極盡所能地恫嚇著過往的行人。

然而這一帶卻是絲綢之路西出 玉門關 ,進入吐魯番的必經之地,古時候的商旅要拿出多少勇氣來抵抗這廓然無邊的蕭瑟。

從魔鬼城歸來,再次路過玉門關時,才真正切膚地體會到什麼是「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座在漢武帝時期就已設置的關城,雖然早已湮滅無形,但考古工作者還是憑著漢簡上的蛛絲馬跡在西湖濕地旁的 小方盤城 一帶找到了一些相關的遺存。

玉門關小方盤城 (攝影 孤城)

從玉門關往南50公里,是纖細的南湖綠洲,綠洲西側的古董灘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殘破的烽燧,學者們推斷,烽燧的附近就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 陽關

陽關烽燧 (攝影 孤城)

在戈壁大漠上,守住了水源,就守住了生命通道。所以無論是陽關還是玉門關,它們都扼守在敦煌以西最重要的水源補給點上。

進出敦煌的商人、郵驛、使者,無論是走昆侖北麓,還是走天山南麓,都必須經過兩關。它們不僅護衛著河西走廊西大門的安危,同時也要負責為過往人員簽發「護照」。漢唐時期,這兩座在荒野上對峙而立的雄關一度熱鬧了數百年。

然而,所有的繁華都在公元八世紀中葉,戛然而止。

唐王朝爆發了 安史之亂 ,皇帝征調邊塞的守軍回中原勤王平叛,整個西北地區防務空虛,吐蕃[bō]勢力趁機而入,河西走廊就這樣從大唐的手中滑落。

陽關和玉門關,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它們不知道為什麼,從某一天起,那些送出去的書信再也沒有得到回復,遙遠的地平線上也不再有駝隊與人群出現,那些能歌善舞的女人、叮當作響的玉石,香氣四溢的葡萄酒也都消失了蹤影……

而此時,遠在關外的士兵,因河西走廊的失陷,斷絕了與中原的聯系,當他們孤懸於西域,苦苦等待援助的時候,也只有陽關與玉門關在蒼黃的庫木塔格沙漠邊緣,靜靜地遙望著他們,是最後的呼應,也是最深的絕望。

庫木塔格沙漠 (來自攝圖網)

公元766年,吐蕃已先後攻陷了涼州、甘州和肅州(即武威、張掖和酒泉),敦煌(沙洲)淪為孤城。守城的軍民在苦苦支撐了20年後,也終因外無救援,內無糧械而議和請降。

786年,河西與隴右一帶的州縣已盡數被吐蕃攻佔,吐蕃統帥在佔領區強制推行 「蕃化」 ,要求漢人說蕃語,習蕃俗,「左衽[rèn]而服,辮發文身」。

然而,高壓政策並不能馴服民心,敦煌在陷落後,州人雖「胡服臣虜」,但每到祭祀祖先的時候,都要 「衣中國之服」 ,東向而拜,號啕大哭一場後,再把漢服脫下,偷偷藏起來。

「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來?」,蕃占區的百姓無一日不在翹首等待,這一等就是半個多世紀。

浩瀚如海的思念最終在敦煌掀起巨浪。公元848年,由張議潮率領的一支起義軍高舉 「回歸大唐」 的旗幟,趁吐蕃內亂,奪回了敦煌,隨後又以敦煌為大本營,一步步收復河西走廊。

他們管自己叫 「歸義軍」 ,以「人物風華,一同內地」的主張,恢復秩序,撫慰人心,並派出十路信使,將敦煌光復的喜訊告知朝廷。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莫高窟156窟)

851年,張議潮委託兄長奔赴長安,將河隴十一州地圖進獻給唐宣宗,以重新確立與唐朝的隸屬關系。

然而,從巔峰跌落的唐王朝再也無力恢復昔日的榮光,河西走廊雖然在名義上重新歸屬大唐,但中原皇帝已無力為經營河西提供實際的支撐,歸義軍只能憑自己的力量在強敵環伺的困境中夾縫求生。

從848年趕走吐蕃,到1036年被西夏攻滅,敦煌歸義軍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同中原建立聯系的努力。

著中原官服的歸義軍後期領袖曹議金 (榆林窟16窟)

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 節點型城市 ,路通則盛,路阻則衰,這似乎是它躲不過去的宿命。

兩宋時期,由於西域和中原之間又隔了一個 西夏 ,河西走廊通行不暢,海上絲綢之路便逐漸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當版圖大無邊的 蒙元帝國 到來時,北方又興起了草原絲綢之路;而終於等到可以比肩漢唐的 大明王朝 時,中原政權已基本失去了經略西域的興趣,嘉靖皇帝甚至主動將國界東移,在300公里外的嘉峪關閉門自守;敦煌就這樣一步步淪為棄城……

嘉峪關,明朝中後期的西部邊界 (攝影 孤城)

無人戍守的陽關和玉門關都相繼崩塌了。它們倒向大地的時候,沒有人看見那個過程,沒有人知道是發生在白天,還是在夜晚,沒有人聽到砂礫隨風吹散的聲音,沒有人知道那天的風是往哪邊吹。

所有的華章都被封存在了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而當它們再一次為世界所知,推開序幕的卻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提及敦煌,很多人會馬上想到 莫高窟 ,而提及莫高窟也免不了說起那段傷心史。

從366年, 樂樽和尚 鑿開第一掊黃土,到1897年, 王圓籙道士 住持莫高窟,1600的多年時光里,莫高窟的興衰一直和敦煌保持同步。

轉折發生在1900年的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晚上正在清掃流沙的王道士無意間透過洞窟牆壁上的一條裂縫,打開了一座裝滿了經卷的秘洞。

藏經洞中的寫經

學問不多的王道士也許無從知道這些已經封存了近900年的文物古籍有何等價值,但他依然覺得這是一件自己處理不了的大事。於是,他先是請來了本地的鄉紳征詢意見,然後又一路步行到敦煌縣衙上報給縣令,最後又趕著毛驢走了800多里路,去肅州拜見道台大人。但所有的奔走呼告最終只得來甘肅省府的一紙命令: 檢點經卷,就地保護

四處碰壁的王道士,無奈間竟斗膽給遠在京城的慈禧太後寫了一封奏摺,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苦苦等待。

飽受爭議的王圓籙道士

哪裡知道,就在他推倒藏經洞秘門的那一刻, 八國聯軍 正在天津集結,准備進攻北京;兩個月後慈禧將扮作農婦逃往山西;一年以後李鴻章將在《辛丑條約》上簽字;而重掌大權的太後,也將在罪己詔上高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整整七年,沒有人理會王道士呈交的秘密,面對藏經洞里的文化寶藏,孤立無援的王圓籙也一定感到過一種說不清的沉重與困惑。

但他畢竟已經做了一個普通人所能做的一切,面對三危山下歷代住持的圓寂塔,他可以略略感到心安了。

三危山下的僧塔 (攝影 孤城)

敦煌有古經書現世的消息已經散布了出去,王道士為籌措經費連送帶賣而散佚的少量卷子也開始在坊間流傳。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循著線索來到莫高窟,次年,法國人伯希和進入藏經洞。一前一後,莫高窟的大量經書文物被 連哄帶騙 地以極低的價格捲走。除此之外,美國、日本和俄國的考察隊也聞風而至……

保羅·伯希和在藏經洞翻檢經卷

四萬多件藏經洞遺書,大量精美的塑像,甚至連牆上的壁畫都被這些所謂的探險家割下來打包裝箱,大搖大擺地用馬車拉走。

對於莫高窟,這無疑是一次慘不忍睹的掠奪,而對於當時的整個中國,這不過是無數掠奪中最為平靜、也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

美國人蘭登·華爾納竊取的唐代塑像

因為文物是在王道士手中遺失的,他自然要為此承擔罵名。但,在整個國家都要對西方人奴顏婢膝的時代,我們又有什麼底氣對他傾注憤怒?

我們只能去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也只能把這種恨化作奮發圖強的內力,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不會再遭受同樣的欺辱。

敦煌,自漢代以來就成為多民族、多文化共榮共生的前沿陣地,始鑿於魏晉時期的敦煌石窟更是秉承了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

從王公權貴到平民百姓,不論民族,不論階層,都可以成為石窟的開鑿者和供養人,所以石窟所展現的內容也包羅萬象。

釋迦牟尼涅槃像 (莫高窟158窟)

石窟的造像和壁畫除美學和宗教價值外,還囊括了不同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歌舞、雜技、耕作、狩獵、營商、出行等 歷史 事件和生活場景。而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所涵蓋的范圍更加廣闊,內容也更加翔實。

這些寶貴的 歷史 遺贈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國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的 歷史 學、宗教學、人類學、 社會 學、語言學以及文學史、藝術史、 科技 史、民族史最難得、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樂舞反彈琵琶 (莫高窟112窟)

其實敦煌不只有莫高窟,還有西千佛洞、東千佛洞、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它們大都地處偏遠,抵達不易,所以從明代後期就基本處於乏人問津,自生自滅的狀態。

直到莫高窟藏經洞文物在西方引起轟動,北京的學者們才後知後覺地把目光投向這片被遺忘甚久的土地。

1944年,國民政府在 社會 各界的呼籲下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石窟群第一次被置於國家機構的庇護下。至此,數萬件敦煌遺書已經流落國外30餘年,世界各地的學者早已展開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 探索 。

固然,文化遺產被竊取令人痛心,但也許正是這樣, 敦煌學 的崛起和發展才會如此地蒼勁有力。

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人不遠萬里趕到敦煌,面對殘破不堪的石窟,他們沒有沉浸在悲傷中止步不前,而是懷著極大的熱忱和緊迫的使命感在黃土崖壁上埋頭苦幹。

他們知道,與其去恨,不如努力不再落後於人,與其去爭,不如讓那份瑰寶折射出更絢爛的光彩。

都督夫人禮佛圖(段文傑臨摹) (莫高窟130窟)

關於那些已經流失的文物,讓我們欣慰的是它們至少得到了細致的保管,國外的學者和機構也在努力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它們所蘊藏的信息,並以共享的形式打開了全世界共同研究敦煌的局面。

曾經,敦煌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成為四大古文明的匯流地,所以今天敦煌學也更需要全世界的人們來參與探討。

誠如季羨林先生所說: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穿越河西走廊》系列連載

Ⅱ 有一種美,只屬於敦煌


穹宇蒼蒼,大漠茫茫,

有一個地方,

風沙吹了幾千年,

見證了盛世之興,

目睹了亂世之衰,

如今在蒼茫的西北沙漠,

巍然矗立。


那個地方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

敦煌。

敦,大地之意,

煌,繁盛也。

茫茫戈壁,烈烈西風,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遙遠的敦煌大漠之上,

藏著荒蕪卻美好的風景。



01

心動,異域之景


風沙呼嘯,騎著駱駝,

穿越河西走廊,

所經之處,皆是荒原,

唯有幾株耐旱植物

零散的落在沙地上,

盡頭,便是敦煌。


無數次在夢中,

邂逅大漠荒原的綺麗。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駝鈴悠悠,古道徐行,

一座古建築孤獨的立於蒼茫沙地上。

登上玉門關,翹首以望,

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

遠處長城蜿蜒,烽台兀立。


有灌木伏地,有胡楊傲立,

輕輕閉上眼陸隱棚睛,

腦海中便浮現出刀光劍影。

玉門早則關早已不是那個狼煙四起關隘

但 歷史 留下的聲音,

依舊在風沙中縈繞。



想走進雅丹魔鬼城,

看看被風沙侵蝕的土地究竟有多壯麗神奇。

爬山沙坡,任西風吹亂頭發,

任絲巾在風中獵獵作響,

一種在雲端飛翔的感覺油然而生。



還想去鳴沙山月牙泉,

感受這蒼涼大漠難得的溫柔。

入冬後,一場雪落在了風景如畫的月牙泉。

雪後的鳴沙山一片寂靜,

只有那清脆的駝鈴聲回盪山間。



最嚮往的景色,

還是莫高窟的端莊神秘。

它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

亦非鏡花水月的天方夜譚,

而是大漠深處,觸手可及的天外飛仙。



02

神迷,莫高窟之美


走進莫高窟,

便會被一座座佛陀彩塑震撼,

抬頭望向頂天立地的佛陀,

瞬間便覺得人是如此渺小,

這些偉大的作品

將時間凝固,

彩塑藝術,將永久的傳承。



彩攜拍塑周身的壁畫,

更是美得驚心動魄,

每幅壁畫背後都有一段傳奇。

縱使色彩已然斑駁

依然涌動著千年前的厚重與繁盛。


敦煌飛天,反彈琵琶,

神態自若,動作生動,

裊裊樂聲穿過牆壁,

如大夢一場,

讓人分不清現實與夢境。




菩薩身居蓮花座上,

身後是樓閣曲廊,

身旁是眾菩薩,

持花合掌,

靜聽佛法。



斑駁的牆壁,

靜靜訴說九色鹿的故事......



千年風沙,

吹不散壁畫的色彩,

沉睡在鳴沙山中的莫高窟,

是真正的聖殿,

置身其中,靈魂升華,

凡塵俗世,心無波瀾。


03

沉醉,文化氣息


敦煌經過幾千年沉澱,

已經成為一座 歷史 之城,

莫高窟中保存的經卷,古籍,

畫卷,舍利,無一不是佛教文化的精髓,

無一不是中國古文明的印記。


敦煌的每一寸土地,

都流淌著 歷史 的聲音,

在敦煌,

行五十步穿越百年,

行百步穿越千年。



敦煌,那是夢里的地方。

千年胡楊屹立不倒,

蒼茫無邊的沙漠與戈壁,

腦中涌現出沙場的戎馬、揚鞭的牧人,

來來往往的僧侶。


莫高窟,是古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有人說,

中國人,一定要去一次敦煌。

看莫高窟的信仰,

看月牙泉水的頑強,

看玉門關的春風不度,

看曾經的盛唐……


然而這座 歷史 文化名城,

卻在漸漸走向消逝。

戰亂之時,這里經過強盜的搶奪,

常年的風沙,更是不斷的侵蝕建築,

如今我們看到的,

不過是敦煌旖旎的一角,

還有更多的美,

甚至來不及看一眼,

便被黃沙埋葬。



專家預估說,

未來50年到100年內,

莫高窟或將湮沒黃沙中。

即使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敦煌保護工作中,

她還是不可逆的走向衰敗。

幾千年了,

月牙泉邊上依舊飄盪著蘆葦和鳴沙山風的迴音,

但有些美麗,

卻一去不復返。


我們能做的,

唯有盡力保護,

讓她消失的慢一點,

再慢一點。


04

守護,神聖的土地


敦煌這片神聖的土地,

在風沙中矗立了幾千年,

風沙肆虐之後,

天空會變得格外藍,

一眼望不到邊。

目光沒有盡頭,

敦煌也沒有終點。



千年風沙,

未能吹散敦煌的壯美,

時至今日,

依然是令人魂牽夢縈的存在,

她讓我們明白,

大漠荒原,更美,更壯闊。


敦煌的美,說不盡,道不完,

那是人類智慧同天地碰撞出的火花,

是絲綢古道的悠悠的駝鈴,

是莫高窟中栩栩如生的壁畫,

是月牙泉的一片飛雪。



一沙一世界,一塵一佛國

千年一瞬,一眼千年,

敦煌,那麼美,卻那麼脆弱,

此刻,只希望時間停滯,

讓這份美麗永存。

Ⅲ 敦煌,你美得令人沉淪!

在詩人眼裡,敦煌,是大漠孤煙直,是長河落日圓,是絲路駝鈴聲,是飛天樂舞曲。

在我眼中,敦煌,是天使落入凡間的一滴淚,是魔鬼遺留人間的一座城,是佛祖輪回人道的一舍利。只是一眼,讓我沉淪,讓我深陷,讓我無法忘記她的美。

初到敦煌的第一印象——干凈。街道特別的干凈。不知道是因為早上,清潔工都打掃結束,還是本來就是干凈的街道,直到後來才發現街道本就是那麼干凈。下圖是敦煌的標志——反彈琵琶。

本來打算在最後的傍晚拍一張夕陽背景下的照片的,因為跟旅社的老闆聊天,錯過了時間,只能等下次,看看夕陽余暉下的雕塑有怎樣的風景?

當天中午,在旅社老闆的推薦下,跟另外三個驢友一起包車向敦煌旅遊西線出發,西線包括敦煌古城、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丹霞地貌等,一起包車也就是人均100元,跟大巴車差不多,還能隨時停車。聽司機張叔說,我們去的這幾天還是不錯,前幾天天氣不是一般的熱,我們這時候剛好不那麼熱,但是我實在不知道比39度的溫度還高的天氣下,那些遊客是怎麼看風景的?

抬頭一看,日暈,這是我們遊玩開始見到的相當不錯的祝福,今天一天的天氣會不錯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千古絕唱是讓我西行敦煌走進玉門關的關鍵,雖然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至少還有不錯的美景欣賞。只是唯一就是沒有時間去看看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遺址,但願下次孤身前來,必定走一遭陽關,就像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有著說不出的豪邁與傲骨。

雅丹龍城是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素有「魔鬼城」之說的雅丹地貌是我此行最欣賞的地方之一,也是來敦煌一定要游覽的地方之一。「雅丹」是維吾爾語的音譯,也因此成為該地貌的代名詞。

雅丹魔鬼城,正如名字一般,是魔鬼遺留在人間的城,斑駁的形貌訴說著她的委屈,我那麼美,為何不帶我走?

我們到的時候正是起風的時候,所以基本每次從游覽車里下去再上來的話,身上有抖不盡的沙子。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就是有一位驢友的帽子被風吹出數百米而沒有被追上,最後只能無功而返。所以去的時候注意防風沙,但是風沙大的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風景簡隱,跟我同行拼車的驢友本打算拍張照片,因為風沙大,睜不開眼,頭發也被吹的很亂,只能說:「你自由發揮的,隨便拍。」回去的時候,我們看著照片只能呵呵一笑,真是在風中凌亂了。

此行最遺憾的莫過於日落了,本打算晚上21:30左右看完日落在回去的,誰知19::00左右的時候太陽就鑽進雲層里不出來了,我們只能踏上歸程。在路上,我們便詛咒太陽說:「讓你鑽進去,信不信你明天鑽不出來。」

第二天一早趕班車去鳴沙山月牙泉,或許昨天的詛咒應驗了,今天太陽果然沒出來,讓我望著漫漫沙丘原本的無奈有了一絲笑意,就像我說的從出發地點到月牙泉直線距離1200米,但是這三座高度未知的沙丘讓我很無奈。不過幸好可以騎駱駝上沙丘,後來一問價格,一百元。恩?!我覺得爬爬沙丘也不錯,還能鍛煉身體。咬著牙上吧,不然下午就沒時間參觀莫高窟了,那可是有時間限制的,明天就不能用了。這是我對敦煌推薦的第二個必行之地。

站在高處俯視月牙泉,突然發現大自然真是奇妙,雅丹魔鬼城的奇和月牙泉的妙讓我對大自然產生了無限的好奇,然後就是這「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楊讓我心生敬畏,攔橡廳但是我這沒看到千年的胡楊,就只有百年,不過足夠滿足我的好奇心了。

月牙泉,天使的一滴淚,帶著皎潔的月光落入凡間,如鉤似弓,講述著天使那凄美的心事。 望著這一眼不到邊的沙丘,我當時就想,真心期盼冬季的來臨,一片銀裝素裹會是一種怎樣如哪的風景?

如果說前面的景點是讓我們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話,莫高窟絕對會讓你對人類的能力有一個莫名的敬仰。「人定勝天」,或許這句話不合適,但是莫高窟的游覽讓我對古人的智慧產生了由衷的敬意。這也是莫高窟之所以聞名的原因吧。

在來敦煌的路上,遇到一位阿姨,她開玩笑說:「 蘭州,敦煌,酒泉曾經為名聲做過比較。蘭州,甘肅省會,但是只能稱為『中國的蘭州』,但是敦煌確實『人類的敦煌』,酒泉作為衛星發射基地就不樂意了,所以酒泉是『宇宙的酒泉』。 」對於敦煌而言,莫高窟是我最為推薦的也是必去之地。只是莫高窟每日限制6000人次,所以想去的話必須提前網上訂票,雖說我是去了再買的,但是也僅僅是暑假作為旅遊高峰期,月底會有應急票的出售,但是游覽的洞窟數量太少,各位還是要注意的。

莫高窟,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留一舍利,讓後人自悟。

為了保護文物,莫高窟內禁止拍照,所以這里沒法跟大家分享那裡面震撼。附一張網上的圖片,希望讀者能有些許體會,去了真的不會後悔的。

游覽完敦煌之後,我這樣說:

敦煌,

你的美,

讓我匍匐山路數百里,不問歸期;

讓我頌唱心經數千遍,不為參悟;

讓我歷經苦厄數萬次,不為成仙;

只為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