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桃花扇唯美意境圖片
擴展閱讀
保定軟體技術學院圖片 2025-09-18 12:17:22
美食攝影圖片一張多少錢 2025-09-18 12:06:21
蘋果6s手機壁紙圖片大全 2025-09-18 12:03:54

桃花扇唯美意境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3 15:05:38

Ⅰ 唯美意境桃花古風句子有哪些

唯美意境桃花古風句子有如下:

1、桃花樹下,三生石旁,你可還記得,許下我十里紅妝。

2、三月春剩,煙煙霞霞,灼灼桃花雖有十里,但一朵放在心上,足矣。

3、 你許我春風,我許你桃花。桃花依舊笑春風!

4、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滿山遍野的灼灼芳華。

5、 桃花已落盡,君歸否?桃花妝已化,君視否?待君歸來日,我嫁君可好?

6、 陣陣桃香灑滿爵,颯颯風聲落花情。

7、 瓊樓飲酒詩作對,一縷桃花入心神。嫣嫣之花奚百里,夢君思君不見君。

8、舊日往事如落霞,桃花葬在桃樹下。

9、 桃花是大地上的傷口,紅豆才是大地的纏綿。

Ⅱ 歷盡滄桑欲何求只為一生不低頭帶字圖片

1、圖一

(2)桃花扇唯美意境圖片擴展閱讀:

1、」歷盡滄桑欲何求只為一生不低頭「解釋:

經歷了這么多的挫折困苦,只是因為不願意依靠別人,不願意向磨難低頭。人的努力就是為了成為人上人;就是證明想別人明白就算再苦再了吃盡了苦頭也要對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初衷不改變,或不向逆向的人或事而妥協或投降。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經歷過磨難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有自尊,有自信,受人尊敬的人。

2、歷盡滄桑近義詞:

飽經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長期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

出自: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雞皮瘦損,看飽經雪霜,絲鬢如銀。」

譯文:皮膚粗糙人消瘦,頭發全白了,看來經歷了很多艱難困苦的生活。

「歷盡滄桑欲何求,只為一生不低頭」這句話出自網路小說,鋒臨天下的《神級承包商》,講述的是小包工頭秦始皇,意外得到一款超級承包商系統,從此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Ⅲ 《桃花扇》背景與悲劇內涵是什麼

悲劇《桃花扇》歷史背景非常特殊,那是在明代末年,鳳陽總督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為皇帝,取年號「弘光」,建立南明。

這一時期時局十分動盪,在明末崇禎皇帝時,東林黨人曾經進享入閣待遇。後來東林黨人失敗了,繼之而起是一群復社青年的活動,他們以詩文方式譏諷議論朝政,在歷史危亡之際表現出充分政治熱情和憂患意識。

後來,在危急時刻,被舉立為弘光皇帝的福王還在排演阮大鋮的《燕子箋》傳奇。同時,反對馬士英、阮大鋮集團,呼籲復社的文人侯方域、左良玉等人也遭到搜捕,而《桃花扇》反映的就是這段史事。

《桃花扇》是明代末期,反映南明一代的歷史劇,內容寫的是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由於是歷史劇,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都是明末清初的真人真事。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侯方域少年時已經有才名,與東南名士交遊,並參加繼東林黨人之後的愛國文學社團。這些參加復社的青年大都出於明末官宦之家,各個都有才華有氣節,在當時合稱為「復社四公子」,也叫「金陵四公子」。

「金陵四公子」分別是侯方域、方以智、陳貞慧和冒辟疆。其中,侯方域和陳貞慧交往頗深。入清代後,侯方域曾參加順治時期科舉考試,應河南鄉試為副貢生,不過晚年後悔此舉,著有《壯悔堂文集》用以明志。侯方域擅長散文,他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較淺薄,功力不深,後期日趨成熟。

還有,感傷歷史興廢更替是悲劇《桃花扇》一大主題,正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歷史上有許多感嘆民族興亡的作品,而古典悲劇《桃花扇》堪稱把這一主題抒發得最為痛快,它是把愛情主題鑲嵌在歷史背景中凸現出來的。這也是《桃花扇》在我國文學寶庫中閃耀的原因。

《桃花扇》成型時期,正是清初考據學極盛時期,因此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所寫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的精確甚至可以考證到某月某日,但由於並不是歷史書籍,劇中又加入故事情節,使得當事人的愛情富有浪漫傳奇的人情味。

《桃花扇》藝術特色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劇中人物、事件均具有很大程度的歷史真實性等。劇作較為真實地展現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

而且,《桃花扇》全劇所寫人物,共有39人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同時,《桃花扇》不拘泥於歷史,作出必要藝術加工與提煉。

其次侯方域忠於愛情,一開始就是真心對待香君的。兩人定情後,侯方域成了典型多情公子,這在《逢舟》、《題畫》中表現尤為突出。

第三是戲劇罩碼結構嚴謹。該劇以道具桃花扇為貫穿全劇的線索,以中間人物穿針引線,借男女主人公的離合之情寫作者自己的興亡之感。

《桃花扇》劇從侯方域、李香君以桃花扇定情開始,侯方域、李香君由此分離,線索一分為二。通過侯方域這一線索,引出史可法擁立福王等內容。

通過李香君這條線索,又引出福王、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物,寫出他們偷安宴遊的內容。其中,兩線雖分,但又用香君面血濺扇,由楊文聰點染後寄扇,侯方域接扇後尋找香君的情節使兩條線索不分不離,相互照應。

最後,侯方域、李香君分別逃出,《桃花扇》兩個主人公重新相會棲霞山,兩條線索又合二為一。但是因為張道士啟示,侯方域、李香君雙雙入道,而桃花扇則被張道士撕碎於齋壇之上。

就整個劇作看,線索經歷了「合」、「離」、「合」三個階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離合之情,傳達出所謂的興亡之感。

這種藝術手法充分顯示了孔尚任戲劇創作才華,也使得《桃花扇》情節更加生動逼真和感人,正是別致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桃花扇》才會興盛不衰。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表彰李香君,就必須維護侯方域,以入道作為悲劇的結局,便是作者對侯方域正面形象的肯定,這也是孔尚任潛在民族感情的一種表現。

隱與道的結合,原本是元明時期戲曲創作主題之一。孔尚任借「林泉丘壑」的傳統意境為《桃花跡虛扇》的政治主題服務,創造性地在第四十齣《入道》,以後又增寫了續四齣《余韻》,巧妙地通過山林隱逸的描繪,大發故國之思。

《桃花扇》劇中一套北曲,是抒發作者感情的重要詞曲,詞曲記載道:

俺曾見金物州哪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這不僅訴說了輿圖變色的痛楚,而且宣洩了強烈民族情緒,提升了《桃花扇》美學意義。

孔尚任在《桃花扇》創作中運用歷史題材,總結國家興亡的歷史教訓,創作了一部傳奇歷史劇作,成為清代傳奇戲劇的壓卷之作。《桃花扇》作為一部成熟的傳奇歷史劇,並為古典歷史劇的創作提供了典範。

《桃花扇》通過復社文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女李香君的愛情始末,串演了南明弘光王朝的歷史,可謂一部結構宏偉的歷史悲劇,融藝術性和思想性於一爐,對我國戲劇發展影響很深。

《桃花扇》劇中愛情故事包含著家國興亡之感和人生悲劇之感兩重意義。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和例證,後者是前者宗教和哲學的引申和歸納,具有很高藝術成就。

《桃花扇》藝術成就,首先是豐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桃花扇》人物個性鮮明,決不重復。

《桃花扇》中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藝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達39人之多。這些人物之間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貶之別,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寫出其性格差異。

如馬士英和阮大鋮,一個貪鄙而無才略,一個卻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蘇昆生同是江湖藝人,一個機智、詼諧而鋒芒畢露,一個憨厚而又含蓄。無論是主要人物,還是起陪襯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設計,細筆勾勒。

《桃花扇》結構藝術可謂精美絕倫。全劇以主要人物的愛情悲歡作為鋪演全劇情節的基點,分上、下兩本,侯方域一線連接史可法、江北四鎮,以及駐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線則以南京為中心,牽動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妓藝人。雖然情節起伏多變,結構卻渾然一體,不枝不蔓。

全劇以典型道具為貫穿主線,情節紛繁復雜,卻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貫串始終,一線到底。孔尚任在他所寫的《桃花扇凡例》中說:

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

可見,桃花扇經歷了一個從贈扇、濺扇、到畫扇、寄扇,最後撕扇的過程,由此串聯起各色人物和諸多事件。

全劇還以中介人物作為聯結正邪雙方紐帶,這個中介人物就是楊龍友。從身份上說,楊龍友既是馬士英的親戚,阮大鋮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從立場上說,楊龍友與阮大鋮類似,但與之又有不同,他有憐香惜玉之心,有時也良心發現。

楊龍友身份和性格上的二重性,這也使他左右逢源,往返於尖銳矛盾的兩派人物之間,在人物關系中起著穿插的作用。

此外,《桃花扇》在體制上頗有創新。在全劇正文40出以外,孔尚任特意添加了4出戲,上本開頭試一出《先聲》,下本開頭加一出《孤吟》,代替副末開場,這是上下本的序幕;上本末尾閏一出《閑話》,是上本的小收結,下本末尾續一出《余韻》,是全本的大收結。

這4出戲各有起訖,又統一連貫,揭示出「那熱鬧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牽纏的枝葉」的哲理,表達了孔尚任對歷史上盛衰興亡逆轉的深刻認識。

最後,典雅亮麗的語言風格成為該劇最大藝術成就。《桃花扇》曲詞刻意求工,典雅亮麗,以淋漓酣暢,悲涼沉鬱見長。說白整練自然,雅飭順暢,均極見功力,是一部古往今來的難得之作。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代末年的情景,我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台上經常演出。

《桃花扇》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是我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有很高藝術成就和民族主義精神。《桃花扇》如今已成為古典戲曲的壓卷之作,是我國的四大悲劇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地位。

Ⅳ 清代孫尚任的《桃花扇》----《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白話譯文誰知道

原文:

〔離絕物亭宴帶歇指煞〕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譯文:

我曾經見過南京早晨流鶯在玉樹間穿行歌唱,我曾經見過秦淮河邊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綻放,而誰又能想到這一切會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麼徹底。

我眼看著他大興土木,我眼看著他大宴賓客,我眼看著他大廈傾塌!這爬滿苔蘚的碧綠瓦礫堆,我曾經在裡面睡過風流覺,把這五十年興盛衰亡都看在眼裡。

有名的烏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邊夜裡真的鬼魂哭泣,鳳凰台上只有貓頭鷹棲息!

曾經在殘山上的夢境反而像是真實,舊日的心境難以忘卻,不願意相信這江山已經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將這悲傷的聲音一直傳唱到老去。

出處:〔離亭宴帶歇指煞〕是清代孫尚任的《桃花扇》結尾《余韻》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結尾段。

(4)桃花扇唯美意境圖片擴展閱讀:

〔離亭宴帶歇指煞〕賞析

〔離亭宴帶歇指煞〕一曲,將感傷情緒推上了極至,其妙處恰在強烈的對比。

第一層,從「俺曾見」至「把五十年興亡看飽」,以反復強調的手法,譴責統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寫美景不長。「金陵」兩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憶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點,寫明了是皇帝和達官貴人在賞景享樂。

「鶯聲曉」和「花開早",譴責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勢下,昏天黑地,一味享樂。「誰知道容易冰銷」,一針見血指出了享樂所帶來的滅亡命運。

「誰知道」三字,充滿了對昏君佞臣的嘲諷。

接著,作者用「眼見他」組成的排比短句,三個「眼看他」,無非興、亡二字,這與《紅樓夢》中的「忽喇喇大廈將傾」是異曲同工之調。

作者把描寫點集中在「樓」上,用緊承相連的「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雄辯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國之間的必然聯系。迫促的節奏表達了憤激之情。

「俺曾睡過風流覺」,和開首「俺曾見」相呼應,說明了老藝人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在敘說亡國痛史。蘇昆生曾說自己是「睜著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飽嘗了萬曆、崇禎、天啟、泓光四代的興衰勝敗。秦淮藝人的身份,使他對統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概括了他回顧歷史、目睹現狀的無限感慨。正是長吁短嘆,無語凝噎了。

「飽」字形象表明了他對這段興亡史實認識的清楚、深刻、透徹。這個詞,語氣尖刻,語意豐富,感情容量大,為一曲之眼。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在結構上起了總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層,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發了強烈的亡國之痛。

「烏衣巷」三句擴大了上一層中「樓塌了」的景象,把統治荒淫無恥所造成的後果,由統泊者的垮台擴大到國家山河的巨變。

「烏衣巷」句,借王導、謝安勢衰,烏衣巷轉換主人的歷史,感嘆現喚蘆實的興廢。「莫愁」並鏈液兩句,巧用地名表變化。

從莫愁到哭,由鳳凰到梟鳥,寫出了人民對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殘山」、「舊境」、現實、夢境,物渺人非,江山換主,舊夢只有一晌之歡;殘缺的山河在人們夢中清晰出現,過去的種種是欲忘不能,現實都是無限悲凄,這是悲限、痛極之言。

這種愛國感情是多麼深厚動人啊!「輿圖目換稿」分明是冷峻的現實,卻又冠以「不信」二字,實則是不願相信。「不信」二字,伴淚和血,妙極天人,非大作手不能為。

不信歸不信,現實卻是:「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裊鳥。」這又是—種對比,任你信與不信,嚴酷的現實已是無法改變了。

「輿四換稿」的「換」字,包含了很多難言的內容。明亡後,清政權圈地薙發,清兵大屠殺,文字獄的廣為連坐……

這山河易色,人民血淚的種種,都在這「換」字中含混包括了。

結句「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誌不忘亡國的哀痛。更讓人聲淚俱下,全無掩抑了。

原來於此有一總評:「天空地闊,放意喊唱,以結全體《桃花扇》。」

Ⅳ 傳統戲曲《牡丹亭》和《桃花扇》相比,哪個成就更高

《牡丹亭》和《桃花扇》,二者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區別。至於哪個成就高,只能說一悲壯一驚喜各有千秋,前者險勝。

《牡丹亭》愛情至上,傾向於抒情繾意,有小女兒的細膩之態,有情人終成眷屬;《桃花扇》家國至上,更傾向於大氣敘事,恢弘悲壯,有情人雙雙出家了。

《牡丹亭》劇照

而《桃花扇》由於題材的特殊性,一度被禁,加上詞曲格律不如《牡丹亭》出色,劇中人物眾多對觀眾要求更高,顯得文人化和案頭化傾向比較明顯,導致此劇不能經常上演。

相比之下《牡丹亭》則因無傷大體,一直得以演出,從戲曲史上的成就來說,還是《牡丹亭》更高些的。

Ⅵ 桃花扇唱詞的最後幾句

世間何物似情濃

整一片斷魂心痛

作詞:馬寅生

作曲:汪蘇瀧

編曲:金若晨

演唱:汪蘇瀧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哦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耐檔橘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詩意散落在街頭

詩人在城市漂流

虛榮是個殺手

無形引誘只需個借口

誰在意送的紅豆

雖是你整個宇宙昌團

天長地久今生竟然變成了

片甲不留

有沒有勇氣遠走

帶著滿身的傷口

王侯將相看透

夜半飲酒消不盡那愁

通往長安的碼頭

精緻用詞為誰侯

誰是香君解釋持子之手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哦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世間何物似情濃

霓虹燈閃如春晝春情散不收

誰還會演繹長相廝守

用生命演奏

扇面詩成為她的宇宙

到死不肯放手

今生有誰淚為此流

我要穿越千年不回頭

對你笑著揮揮右手

讓你等了好久

丟失在前世的行李

是否今生已忘記

那場書院細雨如你呼吸

與何人說起

桃花扇唯美詩句

我學戲隔世望你

千年的等候今生終再續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哦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再回長安酒意里

你笑蠢孫送我詩四句

只願夢不醒滿城柳絮紛飛管我是誰

近花外樓柳下舟詞一首花滿袖

那女兒家心事讓兩眉羞

綢緞與摺扇的憑肩游

誰又笑渦紅透哦

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

將那陳詞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盡長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樓愁不肯休

整一片斷魂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