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冬至介紹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蒙了圖片卡通 2025-09-18 21:23:05
女人的腹部下面圖片 2025-09-18 21:14:18
我來拉後腿的搞笑圖片 2025-09-18 20:58:13

冬至介紹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3-04-13 16:18:04

1. 冬至吃什麼風俗食物圖片

冬至節氣,各地風俗和飲食習慣都不同,在這一天,大家相同的願望都是寓意健康和吉利等美好的寓意,在南方有祭祖、吃湯圓等習俗,而在北方有吃餃子、吃冬至面等習慣。下面分享冬至節日6種風俗食物給大家~~


第一道--餃子

北方有句俗話說得好「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氣溫相對較低,而北方人包餃子的肉餡更是有幾十種搭配,到了冬至這天,有些地方的人會特意買上幾斤羊肉,搭配大蔥香菇,調成羊肉餡餃子,因為羊肉溫友姿補暖身,冬至這天吃羊肉餃子,暖和又滋補身體。

糯米飯軟糯可口,暖胃養胃,也有寓意家人坐在一起團圓美滿的寓意。糯米飯也是小編自打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冬至都會吃到的美食,每年都是母親親自下廚煮一鍋,暖暖的。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過冬至的習俗都不一樣,美食在前,家人能團圓自然是最好的,如若不能一起過冬至,那至少挑一道你最熟悉的冬至傳統美食犒勞一下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順利過冬吧!

2.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隨著冬至的都來,全國各地的雪景都是非常美麗的,以下為大家分享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快來看看冬至到底有多美吧!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1

第一張:

第二張:

第三張:

第四張:

第五張:

第六張:

第七張:

第八張:

第九張:

第十張: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2

古人都是如何形容冬至的景物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3

冬至的來歷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e水西、e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 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系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雲:「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有哪些景物圖片4

冬至的來歷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是什麼意思含義及寓意

冬至的含義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吃什麼

冬至吃餃子、喝羊肉湯已經成了習慣了,有空閑的人會自己在家裡包餃子,做羊肉湯,在冬至前兩天,超市裡的麵粉、羊肉等都賣的特別好。

3. 冬至是哪天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冬至的由來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介紹作文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我當時並沒有在意,以為媽媽想吃水餃了。這不,今天中午我們就從東昌府水餃超市買了我們愛吃的韭菜餡水餃,不過我覺得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水餃呢?我還是有些納悶。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終於得到了答案。

這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這一天,(個別年份在12月21日或23日)。冬至,顧名思義是寒冬的開始,交九的第一天。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個節氣後來演變成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國人在這天也要祭奠祖先,跪拜父母。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看了張仲景「舍醫救民」的故事,我很感動,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濟危扶困的人。

節日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節日飲食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一,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一,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一。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湯圓

湯圓,別稱「湯團」「浮元子」,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29]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人們就起來生火煲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

年糕

年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30]。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30]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20]

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干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面、冬至肉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冬至這天,不少數廣東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此外還有冬至有吃薑飯等。

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21]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糍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禦嚴寒。

;

4. 冬至圖片唯美(冬至祝福語唯美句子)

盛一碗情誼餃,讓平安開道;拋棄所有煩惱,讓快樂擁抱;存貯心中溫馨,讓寒冷走掉;融真情於簡訊,冬至節氣,願朋友冬至快樂!

冬至悄悄到,憂愁漸漸消,煩惱統統跑,壓力日日少,快樂緊緊抱,開心連連找,健康團團繞,富貴滾滾到,事業步步高,生活歲歲好,冬至快樂!

這是冬的盡頭,這是春的開頭,雖然你在那頭,雖然我在這頭,還是把你記在心頭。在這寒冷的關頭,願我的祝福溫暖你的手頭,直達你的心頭。冬至快樂!

冬至時,簡訊問候不能停;平安夜,平平安安萬事捷;聖誕節,快快樂樂到永遠;元旦日,欣欣喜喜通年運。四大節日接踵至,祝福套裝全給你,祝你幸福。

風,吹來一陣寒意,雪,飄來一個節氣,冬,吹響防寒鳴笛,冰,預示溫暖已去,福,送上一盤餃子,心,傳遞一片情意。冬至到,福到,情意到。

春分最美是亭亭玉立的玉蘭,夏至最美是鬱郁蔥蔥的林木,秋分最美是絢爛多姿的紅葉,冬至最美是熱氣騰騰的水餃。祝你冬至「餃」上好運,「至」樂無邊。

冬至的天,雲淡風輕;冬至的心,玉潔冰清;冬至的花,殘紅凋零;冬至的景,雪白月明;冬至的情,思念不停。冬至到,願你快樂前行,美麗好心情!

雪花的飛舞飛走多少憂愁,雪花的飄揚飄來無限希望,雪花的來到便是寒冷的徵兆。悶圓如大雪節氣,給朋友送去無限的祝福,願祝福將你擁抱,讓你依靠,快樂與你相伴到老。

冬至到,讓友情的燈火,溫暖你的心窩;讓情誼的燭光,照亮你的人生;讓朋友的問候,溫潤你的心田:螞啟願你冬至安好,天天開心,幸福安樂,好運永遠!

冬至來臨,簡訊送上關心:愛心暖你,熱心敷你,痴心想你,關心對你,衷心祝你,幸福如昔,溫暖似火,冬至快樂!

牽掛不是一段日子,過了就算了;牽掛不是一根蠟燭,吹了就熄了;牽掛不是一季曇花,開過就敗了;牽掛是時時刻刻的惦念,分分秒秒的祝福,冬腔答至快樂!

雪花潔白,彌漫天地;霜濃霧重,迎來冬至;陽光徐來,寒冷將去;問候溫馨,灑滿心底。願我的祝福帶給你無限的暖意:冬至快樂!

點燃愛的篝火,端上情的暖鍋,傾入福的熱湯,煮上心的美餃,冬至之日,邀你品嘗,享受愛的真、情的暖、福的溫、心的美、僅此一鍋,送於你,祝你冬至快樂!

豬年冬至到,快樂為你戴上帽子,開心無限;美好為你披上外套,幸福無限;吉祥為你降下祥光,好運無窮;朋友為你送上問候,情誼濃濃。願你安好,冬至快樂!

冬至冬至,幸福必至。裝滿好運,平安開道。拋棄煩惱,快樂擁抱。存儲溫暖,寒冷趕跑。釋放心情,與你微笑。傳遞簡訊,也很美妙。冬至快樂。

5. 冬至有什麼含義嗎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北方多數人有吃水餃的習俗,南方人多數人有吃甜食的習俗。

6. 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是固定的一天嗎

導讀: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天也預示著冬天的全面來臨,冬至天有著吃餃子的習俗,那麼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是宴凱固定的一天嗎?以下是我帶來的冬至介紹,快點來瞧瞧吧。

冬至日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它一般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之間來臨。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民間俗語有言:「冬至到,吃水餃。」而在南方晌祥喚,冬至則要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有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時節,天地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應當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多「儲蓄」、少「透支」,以求健康長壽。而在冬至後,陽氣開始萌發,此時要潛陽補溫,斂陽護陰,要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羊肉、雞肉、帶魚等禦寒食物。

古代測定冬至點

古代很早就發現一年中不同時候太陽的正午高度是不同的,表投在圭上的影子長短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的一天即為冬至。

因為太陽的回歸周期並不是恰好等於地球晝夜周期的倍數,一回歸年約365.2422天。而圭表測影法只有正午的數據是有效的,太陽到達冬至點(赤緯最南時)也不一定恰好在中午,這種誤差是不可避免而又難以測量的。

太陽照射下,桿影在午時與土(石)圭相重合的測量時間,非常短暫,只有幾分鍾!這幾分鍾的時間必須准確記錄下來,非常不容易。(這里也涉及到記錄「時間」的准確性,鍾表漏刻的發展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周禮》註:「冬至,日在牽牛,景(影)丈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影)尺五寸。此長短之極,極則氣至。」冬至影最長,冬至就作為一個天文年度的起算點,冬至的時刻確定得准不準關系著全年節氣的預報。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測出兩次冬至時刻,就能得到一年的時間長度。這樣定出的年,就是回歸年,古代稱之為「歲實」。

中國古代利用立表測影法,只要通過對具有極值意義的影長測定,就可以直接判定回歸年的長度。《漢書·天文志》記載了此法的原理:「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通『影』)長短之制也。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通過圭表測影,可知日影最長那天是冬至,實際上應該是太陽過冬至點那天是冬至,但是過冬至點的時間卻不一定是中午,萬一是半夜呢,這就涉及到精確測量冬至點的問題。

冬至、夏至在戰國時期以前稱作「日南至」、「日北至」,表明冬至是一年中日在南天最低位置的一天,日影最長,夏至是日在南天最高位置的一天,日影最短。由於冬至影長,夏至影短宴沖,冬至的測定結果比夏至要精確一些。

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記載了測量冬至和夏至的記錄:「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

只有準確測得冬至的時刻,才能准確地預報季節;有了幾次准確的冬至時刻,就能得到歲實的數值。

因此,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是我國古代歷法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保留下來的我國最早的冬至時刻的觀測記錄是在春秋時期的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從理論上說,測得相鄰兩次冬至時刻,就能求得回歸年的長度。

冬至點是測日影。然後根據測量數據擬合。然後找到極值點,就是冬至時刻。

但是,由於用土圭簡單地觀測日影的變化所定出的冬至日期並不很准確,可能有一二日的誤差;另一方面,每次到達冬至的時刻並不正好在日中,簡單地用土圭觀測,並不能得到冬至發生在某一天中的確切時刻。

古人為了彌補這一缺點,盡量利用相隔多年的冬至日的觀測記錄,以便減少觀測誤差給推求回歸年長度帶來的誤差。在戰國時期的《古四分歷》所測得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

秦代使用的《顓頊歷》立春在營室五度,按古度推算,那太陽冬至點的位置也在牽牛初度。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冬至點的實測數據。

由於太陽的位置不能直接測量,只能間接推得,早期測定冬至點的方法大致是利用當時給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時刻,由這個時刻中天的恆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陽的位置。這一方法由於漏刻定的時間難以准確,所以測得的數值也比較粗略。

7. 什麼是冬至

你了解冬至嗎?什麼是冬至?相信還有很多人不了解冬至風俗特點,下面為大家介紹冬至風俗特點。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里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余”,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桿子”,其桿設於院中,高達10米。桿頂製成葫蘆形,稍下有一斗拱,謂之“刁斗”,斗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鬥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余。肉不能放在磁碗里,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里,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里。中國#www.wannianli8.com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准備好的“油紙”(以極純凈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並陪),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畢蔽慎字畫亦必手敬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通過以上對冬至風俗特點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對冬至風俗特點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8. 冬至有什麼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而是即將進入寒冷時節的標志,「數九寒天」也是從此時開始。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氣,南湯圓、北餃子的飲食習俗由來已久,除此之外,冬至還有很多極具特色的風俗習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畫九

所謂的畫九,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用這樣的方式數著寒天過日子,訴說著人們對於春暖銀拍攜花開的期待,也以此警示大家在寒冷的冬至以後,保暖和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

可以看得出來,無論是什麼習俗,傳承與美食都是這個冬至的主旋律,你的家鄉都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冬至習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處留言討論。

9.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景象介紹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景象介紹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南方簡稱冬,是一個比較大的節日。也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到底冬至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時候冬至?下面中國吃網除了告訴您什麼是冬至外,還告訴您一些冬至的習俗哦。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朔源到周代。當時國家即有於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到了漢代,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魏晉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並重,百官放假數日,並進表朝賀(《東京林華錄》、《帝京景物略》等),特別是在南宋,冬至節日氣氛比過年更濃,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說法。由上可見,由漢及清,從官方禮儀來講,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歲首之傳統的承襲,因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景象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前蘆,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慧謹帶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

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締“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晌純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歷的日期則不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歷的十一月。在《尚書》“堯典”中稱冬至為“日短”,因為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到冬至時盛極而衰 。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10. 立冬圖片唯美句子

1、一年有著四個季節,立冬就是冬天的開頭了,走進立冬,天氣就漸漸冷了,它告訴我們冬天來了。

2、我讓葉子伴著秋風遊走,讓雪花隨著風兒飄散,讓太陽跟著藍天回家,讓月亮帶著星星共舞,祝你立冬快樂!

3、立冬至,天轉涼,問候掛心腸;葉兒黃,寒氣漲,冷時添衣裳;托浮雲,喚流水,提醒保健康;立冬至,問候來,幸福又吉祥。

4、有些話語像是雪花,平淡卻純潔!有些思念像是北風,乾燥卻強勁!有些問候像是冬天,寒冷卻溫馨!今日立冬,願你幸福開心!

5、立冬來了,天氣越來越冷,樹葉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給地上蓋了一層厚厚的被子,每天我走在上面,感覺軟綿綿的,舒服極了。

6、歲月匆匆,轉眼又立冬;露寒霜凍,天氣又變冷;情誼有多重,思念在心中;遙把問候送,每日多運動,願你健康幸福,一切多保重!

7、收一收煩惱,藏一藏郁悶,躲一躲憂愁,得安定心神。養一養氣血,順一順呼吸,調一調陰陽,蓄無限生機。立冬節氣,祝你溫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