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高清普賢菩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渾圓飽滿女人圖片 2025-09-18 21:55:18
江西抗疫圖片素材 2025-09-18 21:42:26

高清普賢菩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4-13 01:37:50

㈠ 誰能發一張華嚴菩薩的圖片啊(註:不是華嚴三聖,是華嚴菩薩)不知道的請繞行!謝謝。

華嚴菩薩
華嚴菩薩聖誕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九。在臘月二十九的華嚴菩薩聖誕日,菩薩頂將舉行傳統的「跳鬼」(藏舞:金剛舞,也叫跳布扎)活動,為中外遊客驅邪消災。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踏破虛空——華嚴菩薩

元朝時代華嚴菩薩,是尉州高氏之子。他生下來就天資聰穎,頗具靈心悟性,志願要脫此污濁紅塵,入山修道。

起初父母不答應,可是他表現得意志堅決,一再懇求。

——「容許孩兒出家求道吧!」

——「好吧!」父母沒了辦法,最後不得不答應他得要求。

經過商量,父母就送他晉詣五台山壽明法師座下作沙彌,終於在那兒披剃後,受了具足戒。

他很用功,只是潛心讀誦雜華嚴經部,竟閱讀了千部之多,且有相當心得。又時常作華藏世界觀,既是觀想大日如來亘三世常在說法。

有一天,他正入觀時,忽然聽空中有聲音說道:

「融和經義氣可吞山河之慨,少時風雲際會自然能得成就。」

於是立即契入華嚴,頂戴《華嚴經》,不論行住,都不敢有違華嚴之旨。因此世人尊稱他「華嚴菩薩」。

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但他曾建一藏經樓名「華嚴閣」,閣樓之下有海水,水面上植有大蓮華,而且塑著毘盧如來聖像端坐在蓮華之上。他每天面對佛像修禪觀,有時候入定經過三、五天才起觀。


只找到這一張。來自網路,其他地方找了很多沒找到特別正宗的照片

㈡ 哪位有佛高清圖片可以列印的質量。 1----華嚴三聖(毗羅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我這邊有西方三聖的超高清 解析度大約3700*10000左右 3幅單圖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約43mb 如果可以的話等下周上班去單位給你傳 家裡網速太慢

㈢ 72個佛像的名字和圖片

太極殿佛具-佛像

  1. 釋迦摩尼佛

  2. 阿彌陀佛

  3. 葯師佛

  4. 觀音菩薩

  5. 地藏菩薩

  6. 文殊菩薩

  7. 普賢菩薩

  8. 彌勒菩薩

  9. 不動尊菩薩

  10. 大勢至菩薩

  11. 大日如來菩薩

  12. 虛空藏菩薩

……最常見的禮佛就上面12種了。


親如果是想買佛像的話,推薦您可以去太極殿佛具看看

㈣ 各種佛像名稱及圖片

供像之中,全堂佛像比較齊全。其中有釋迦牟尼佛、葯師佛、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四大天王等等。

㈤ 請問,這張圖片上的是什麼

文殊簡介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縣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環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離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頂周二里,金蓮名菊,燦發如錦,亦名錦綉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文殊菩薩誕辰紀念日:農歷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生平事跡
文殊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庄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數般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願以後,寶藏佛即命名他為「文殊師利」,授記他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後,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祥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後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後,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後,生生世世恆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後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於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只劫諸佛。從此以後,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只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後,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於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於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繫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後,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後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末後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願經》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聖,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願,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有一些執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佛性度化
諸佛菩薩,凡果後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中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後,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而燃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不僅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歷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㈥ 八大菩薩詳細的介紹(有圖片更好)

分類: 社會民生 >> 宗教
問題描述:

八大菩薩詳細的介紹(有圖片更好).謝謝!

解析:

1、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此絕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面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淮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舉仔、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像是坦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舍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豎立,中指與無名指彎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產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庄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顏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向外。

4、金剛手,即金剛薩多,又稱秘密主,上面已作介紹,略。

5、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森答姿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眾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

㈦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誰怎樣區分有什麼明顯特徵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明顯的特徵和區分方法,主要看坐騎和手中法器:

1、觀世音菩薩:站在蓮台上(也有站或坐在龍上的),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楊枝。

2、地藏菩薩:坐騎是「地聽」(也有站蓮華台),一手中持錫杖,一手托明珠。

3、普賢菩薩:騎白象,手持如意。

4、文殊菩薩:騎獅子,手持寶劍 或佛經。

5、以下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介紹: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7)高清普賢菩薩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四大菩薩本願: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2、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3、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