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江南草長鶯飛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吹海風的男人圖片 2025-09-20 02:08:46

江南草長鶯飛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22 00:56:50

❶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

出自南朝梁文學家丘遲所寫的一篇書信《與陳伯之書》。

這句出自《與陳伯之書》的第四段,該段落原文為「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後衍伸為「江南三月,草長鶯飛。」

原文(精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翻譯: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的黃鶯振翅翻飛。(如跡敬銀今與梁軍對壘)您每當登上城牆,手撫弓弦,遠望故國軍隊的軍旗,戰鼓,回憶往日在梁的生活,豈不傷懷!

這就是(當年出亡到魏國姿宴的)廉頗仍想作趙國的將帥,(戰國時魏將)吳起曾望著西河哭泣 的原因,都是(人對故國的)感情。難道唯獨您沒有(這種)感情嗎?切望您能早定良策,棄暗投明。

(1)江南草長鶯飛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與陳伯之書創作背景:

歷史上晉朝與隋朝之間二百年的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內戰不斷,紛爭不休最為嚴重的時期稿吵之一。在江南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相繼建立過宋、齊、梁、陳四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不是外部入寇就是重臣造反,上演了一幕幕你剛唱罷我登場的歷史鬧劇。

作者和陳伯之本來都是齊朝大臣,一個官至太中大夫,一個是冠軍將軍、驃騎司馬。丘、陳二人雖是同朝為官,卻是文武相對,德行相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後來作者《與陳伯之書》的產生。

梁武帝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領兵北伐,陳伯之屯兵壽陽(今安徽壽縣)與梁軍對抗,蕭宏命記室作者以個人名義寫信勸降陳伯之。《與陳伯之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一封政治性書信。陳伯之收到這封勸降信後,為書信的情理所懾服,不久就率八千之眾投降。

賞析:

縱觀全文,作者打的攻心戰,對其心理的攻勢處於有張有弛的交替變換中。忽而威門,忽而苦勸;一會兒是大義凜然的使者,一會兒是為其著想的老友;先曉之以理,後攝之以勢,再動之以情在這樣的攻勢下,陳伯之的心理防線崩潰。

此文的第一個特色即多處採用對比手法,文中不僅包括陳伯之自己昔榮華與今狼狽的縱向對比,丘遲和陳伯之之間的情況進行對比,既以深明大義進行感化,又用現實形勢進行利導確,收到這封書信,陳伯之一方面為信中情感所動,另一方面迫於形勢,「乃於壽陽擁兵八千歸降」。

此文第二個特色雖是駢文,但用典較少,而且力求摒棄晦澀冷僻之典,盡量寫得明白曉暢,具體實在。全文基本使用偶體雙行的四六句式,但注意參差變化,具有音樂美及和諧的節律感。作者突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克服了南朝駢文大多形式華美、內容空洞的弊病,自出機杼。



❷ 草長鶯飛指的是什麼動物圖片

草長鶯飛指的是什麼黃鸝鳥。

草長鶯飛造句:

1、春天是梁擾萬物復甦的時刻,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田野里,生機盎然,草長鶯飛,小兄弟姐妹們正在興致勃勃的尋找春天。今天咱們旅行了國民公園,那裡春光滿園,草長鶯飛,令人神清氣爽。姑蘇園林,到處是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真是美極了。春天到了,山上到草長鶯飛,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3、春天到了,草長鶯飛。桃花、杏花和許多不知名的小野花,還有成片成片的嫩綠的小草,都搶著來把春天報。我跑到我最愛的池塘邊,尋找春姑娘的影子掘滾。草長鶯飛橡散旦,時間拖著殘忍的步伐,一步步略過這片大地,一個恍惚,又到了新一年夏天。草長鶯飛的江南一轉眼就到春天了!

❸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請問,這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將領誰勸降了北朝的誰

草長鶯飛,就是一幅動態的春天的畫卷。草長鶯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搏乎朝時期文學家丘遲寫給敵軍將領陳伯之的一封信中,原文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南朝的時候,梁武帝征伐北魏,當時抵抗梁軍的就是陳伯之。這個陳伯之,原基此悉本就是梁朝的鎮南將軍,之前聽信了挑撥離間起兵造反,失敗後歸降北魏的。現在可好,又要對陣自己原來的國家了。

於是梁軍統帥就命令丘遲寫了一封書信給陳伯之好勸他歸降。這封書信非常感人,是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尤其這一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寫的是陳伯之的家鄉美景,這一下子勾起了陳伯之對家鄉美好的回憶,思念和感觸難以抑制啊,最終幡然悔悟,棄暗扒磨投明。


作為春天的典型景象,草長鶯飛可以直接用來描寫春天這個季節。比如「春天到了,草長鶯飛」,或者「在這草長鶯飛的春天」。你看,這么寫是不是很美呢?比「春天裡,楊樹毛子滿天亂飄」好多了吧。

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出自哪裡

1、出自《與陳伯之書》,作者是南朝文學家丘遲。

2、詩句的意思是: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讓歷坦的黃鶯振翅翻飛。

3、詩句描述了春日萬物競相生長、欣欣向榮的畫面。

拓展資料:

丘遲(464—508),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靈鞠之子。南朝梁文學家。

丘遲8歲能文。早年仕於南朝齊,任太學博士、大司馬參軍。因父喪,兩次去職。服喪期滿,任西中郎參軍。母亡,又去職服喪。以秀才後仟殿中郎、車騎錄事參軍。入蕭衍幕為驃騎主簿。梁武帝時,任散騎侍郎、中書侍郎,領吳興邑中正,侍詔文德殿。坐事免職。

梁天監三年,出任永嘉太守,在任4年。提倡農桑爛臘,重視教化,崇尚儉約富民。雖然他的政績史書記載較少,卻是萬曆《溫州府志》中南梁五十五年內入志的兩位郡守之一。 任永嘉太守期間所作《永嘉郡教》一文中說「貴郡控帶山海,利兼水陸。實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

梁天監四年(505年),臨川王蕭宏伐魏,丘遲為諮議參軍兼記室,時陳伯之率軍抗梁,丘遲以一篇《與陳伯之書》打動陳伯之率部歸降,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描坦桐寫溫州等江南景色,膾炙人口。

回朝後升中書郎、司空從事中郎(一作司徒從事中郎)。

梁天監七年,卒於任所,年僅44歲。

❺ 草長鶯飛用來暗示什麼

草長鶯飛用來暗示江南暮春時節景象,有著贊美之意,多用來表示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象。草長鶯飛,漢迅圓雹語成語,讀音為cǎo zhǎng yīng fēi。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出自《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白話釋義: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的黃鶯畝帆振翅高飛。

近義詞鳥語花香解析

鳥語花香,漢語成語,拼音是niǎo yǔ huā xiāng,意思是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成語出處:宋·呂本中《紫腔昌薇·庵居》:「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

白話釋義:宋.呂本中《紫薇·庵居》:「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變夕陰,逐漸熟悉又怕病不斷。」

❻ 草長鶯飛,描寫的是那個季節

草長鶯飛描寫的是春季。

草長鶯飛,讀音:[ cǎo zhǎng yīng fēi ]

詳細解釋

1.【解釋】: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2.【出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清·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罩明猜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3.【示例】:這樣看物型來,花香鳥語,~,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

4.【語法】:聯合式;作定語、分句;形容春天的景象

例句:

1、春天在不知不覺中來臨了,望向窗外草長鶯飛槐緩的溫暖景象,我不禁感到愜意極了。

2、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3、我們環保的最終意義就是讓全球各地都能夠出現草長鶯飛的環境。

4、那毛茸茸的樹芽就像聽到了號召似的,迅速的挺起了稚嫩的身子,春風所到之地,便是一片草長鶯飛,大好春光之景。

5、這個悄悄來臨的春天裡,思念如草長鶯飛,而我依舊把自己鎖在記憶里,獨來獨往……

6、我一直都夢想著到一個草長鶯飛的地方度度假放鬆一下自己。

7、我一定會把這兒建成一個草長鶯飛的休閑度假的好地方。

8、春天來了,百花齊放,草長鶯飛,多麼美麗啊!

9、陽春的三月,草長鶯飛,又是一年美好的開端。

10、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草長鶯飛,一副春光融融的景象。

❼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是什麼景色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是采蓮的景色。

當這樣汪腔的風流季節到來的時候,江南總是草長鶯飛,人們也忍不住走出家門,欣賞這身邊的美景。綠色的蓮葉片片相連,從東邊蔓延到西邊,從南邊蔓延到北邊,幾乎鋪滿了水面。在葉子中間,唯有狹窄的水道可以通行,采蓮船正從這樣的水道中穿來穿去。

采蓮的少女一邊唱著清歌,一邊採摘蓮蓬。輕曼的身影和清越的歌聲融合,在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景中反復出現,讓人生出無限遐想。采蓮船在水中游動,也讓人彷彿看到有魚兒在蓮葉之間來回穿梭和嬉戲的美景。

《江南可采蓮》

《江南可采蓮》是漢朝樂府詩歌,宋代郭茂倩編輯《樂府詩集》時將其收入《相和歌辭》,「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慧世

其實,這些相和歌辭很多都是前代的歌謠,《晉書·樂志》認為,「凡樂章古辭存者,並漢世街陌謳謠」,並舉出《江南可采蓮》《白頭前陵肢吟》和《烏生十五子》等為例子。這些漢朝的街頭小調在後來逐漸被人譜寫成音樂,用管弦之樂演奏,同時有人負責歌唱,就是所謂的「相和」。

一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在其著名的《荷塘月色》中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

❽ 發旗袍照片配什麼文字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陽春三月,花開半夏。一襲旗袍染一樹清風,兩袖清風訴絕世風雅。一襲白色旗袍的浪漫從一而終,如翩然而飛的蝴蝶,在落英繽紛的時節歸去來兮。

2、三月的微風,輕輕拂過你的臉頰,暈紅了你的臉,隨手將鬢角的發絲拂到耳後,低頭一笑,有著不勝涼風的嬌羞。眼波流轉,是清澈透明的湖水,倒映著你的影子,那一襲紅色經典旗袍傳承著百世芳華。

3、多想在喧囂的紅塵中,覓一份清幽,尋一份素雅,擇一處綠地,讓心緒在閑暇里慢慢伸展,看盡江南草長鶯飛。宿夢中的江南,霧雨中的青山,輕盈的旗袍女子撐起一把油紙傘,走在青石橋上,咿呀的吳語讓人流連忘返。

4、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心性止水的女子是聰敏的,更是智慧的。她像水一樣靈活自如,溫婉柔情,又像水一樣有容乃大,變化萬千。一襲粉色旗袍的浪漫,溫婉著三月的桃紅,她長發輕挽,一把摺扇優雅自如,集美麗與智慧予一身。

5、時至今日,總擔心你如我喜歡的那件紅色旗袍,縱然有萬般喜歡,卻害怕已經穿不出當年的味道……事實上,你卻依舊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優雅女子,時光讓你愈發有風情和味道。

❾ 草長鶯飛用來暗示什麼

「草長鶯飛」通常用來暗示江南暮春時節景象,有著贊美之意,多用來表示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象。

具體釋義:

1、讀音:cǎo zhǎng yīng fēi

2、表達意思:形容江南暮春困橋的景色。

3、出處:敗尺納出自清代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翻譯: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察沒麗的景色中。

4、用法:聯合式;作定語、分句;形容春天的景象。


(9)江南草長鶯飛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草長鶯飛」的近義詞介紹:鳥語花香

1、讀音:niǎo yǔ huā xiāng

2、表達意思: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3、出處:出自宋代呂本中《紫薇·庵居》:「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

翻譯:鳥語花香變成了傍晚陰晦的氣象,稍微閑下來又怕病不斷。

4、用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❿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蘊含著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達了詩人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


【拓展資料】: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出自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全文是: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一個群童放風箏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小學生們也一反常態,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散學歸來」用一「早」字,說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後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於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於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後期詩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大約在咸豐年間,其人無甚事跡,有關他的生平及創作情況歷史上記錄下來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詩卻使他名傳後世。著《拙吾詩稿》等。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佳木斯作家協會會員王國忠:第一句寫春景、點時間,第二句特寫楊柳醉春煙的景色,三、四句寫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放風箏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可愛。全詩前後情景相襯,織成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

現代作家、詩人孫朝成:高鼎的這首詩,以輕快的筆調寫出兒童放風箏的自由與快樂的情景,詩人的快樂與兒童的快樂在詩里交融,讓人讀來十分輕松。

【作品爭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高級編輯陳恆舒:關於這首詩,近年來有一些選本和賞析文章稱其為「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虛握消閑居農村時即興之作」(周嘯天《嘯天說詩》,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甚至說高鼎「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晚年歸隱於上饒,詩中孩子們無憂無慮放風箏的生活,大概是詩人壯志難酬後心之所向的生活」(李娜《淺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詩》,《文教資料》2017年第1期)。這些說法其實是誤將另一首同題作品——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的寫作背景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過來,皮枝「強加」在高鼎《村居》的頭上。究其原因,這兩首詩均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均寫鄉村生活,也都寫到了兒童活動(辛詞中有「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之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經常將這兩首作品相勾連,一來二去,遂成張冠李戴之誤。《拙吾詩文稿》中的詩作均以年代為序編排,從《村居》所在的位置來看,這組詩當作於同治二年(1863)春,當時三十六歲的高鼎正避亂寧波鄉間教書為生,寫的乃是戰火不曾波及的寧波鄉間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既非「晚年」,亦非「隱居於上饒」,更沒有什麼「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讀詩可以知人論世,但前提是必須對「人」和「世」有一個准確的把握,否則對理解詩歌是毫無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