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軍事雜志的封面圖片和詩歌彩頁的背景圖片都是從哪裡找到的
軍事記者拍攝的有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報社或雜志記者拍攝的!
詩歌彩頁有的是網上的素材··有的是名家的山水畫··有的是自己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有什麼軍事類的動漫,最好是二戰素材的
太平洋戰爭 1942
日本海軍二戰三大「祥瑞之神」
雪風號驅逐艦
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海軍「丹陽」號的「雪風」
——「當雪風的詛咒將整個太平洋納入射程之時,大日本海軍對自己即將面對的命運仍舊懵懂無知」
昭和15年(1940年)1月20日,日本海軍「陽炎」級甲型驅逐艦8號艦竣工。次年3月24日下水並被命名「雪風」號,沒有任何人意識到,這是一艘擁有神秘詛咒,能夠把周邊友軍的運氣統統吸走的超甲等掃把星。從這一天起,被不斷吸走國運的「大日本帝國」便逐步走向了必敗的命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雪風被編入第3艦隊第4突擊部隊,參加了攻擊菲律賓呂宋島、支援拉蒙灣登陸作戰、佔領蘇拉威西島、蘇臘巴亞海戰(泗水海戰)等行動。之後,調南太平洋戰區第3艦隊第10戰隊給「翔鶴」、「瑞鶴」號航空母艦護航。
1942年11月12日,第3次所羅門海戰中。雪風與其他13艘驅逐艦及輕巡「長良」共同護衛「霧島」、「比睿」這兩艘戰列艦。23時30分,美軍巡洋艦「海倫娜」發現日艦;23時50分,兩軍艦隊靠攏,展開了歷時24分鍾的混亂炮戰。戰斗以美軍敗退告終,但日軍也有驅逐艦2艘沉沒,戰列艦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受傷。其中比睿號作為雪風的主要護衛對象,不但初戰便受重創,更在第二天遭到美軍空襲,被炸到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自行鑿沉。而雪風則在此戰中毫發無傷,從此拉開了它剋死僚艦無數的祥瑞史序幕。
42年底到43年初,雪風先後護送「飛鷹」、「瑞鳳」兩艘航母,3次運輸瓜島陸軍撤退,並順便把重傷的姊妹艦「舞風」拖回魯特克。在這一連串作戰中,雪風始終沒有受到什麼損傷。
1943年3月1日,雪風在俾斯麥海為前往新幾內亞的運輸船隊護航。由於美軍連日空襲,日軍共損失4艘驅逐艦「白雪」、「朝潮」、「時津風」、「荒潮」和以及7艘運輸艦,人員傷亡巨大。但雪風和它運載的1個步兵大隊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還順便打撈起一大群友軍落水士兵。
7月12日,換裝了新式雷達和聲納(13號對空雷達、21號對海雷達、23號射擊指揮雷達和3式聲納)的雪風在科隆班加拉島夜戰中率先發現美軍,為海戰指揮官作出正確判斷立下了功勞,不過另一方面,雪風也沒忘發揮「祥瑞」之功:是役,美軍向雪風發射魚雷,但這顆魚雷因為定深過大,從「雪風」號的艦底鑽過去,擊中了編隊的旗艦輕巡洋艦「神通」號……
雪風在戰斗結束後安全地運送1200名陸軍士兵登陸。
1944年6月19日,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海戰)爆發,「雪風」號本來是要上一線的,但是由於戰前的一次訓練中意外損壞推進器,速度減半,被臨時改派為歸國油船的護航任務,饒是如此, 「雪風」號祥瑞依舊,其間遭遇美軍潛艇,「西洋丸」號被重創,「雪風」號例行公事完成了救助工作。盡管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祥瑞」,不過「雪風」依然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為在馬里亞納海戰中,聯合艦隊的「祥瑞NO.2」時雨號和「祥瑞NO.3」野分號共同「努力」,把日軍的「大鳳」號、「翔鶴」號以及「飛鷹」號三艘航空母艦克進了太平洋的海底。照這樣下去,雪風恐怕NO.1地位不保。
不過機會還是有的,之後的10月20日,號稱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展開。日軍三大祥瑞艦同台競技,分別剋死重巡「愛宕」、「摩耶」;戰列艦「武藏」、「山城」、「扶桑」;輕巡洋艦「最上」;航母「千歲」、「瑞鶴」、「瑞鳳」、「千代田」;航母戰艦「伊勢」、「日向」以及其他數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祥瑞三兄弟的老三野分在此役中孤身遭遇美軍34特混編隊(6艘新型戰列艦、8艘巡洋艦、N多驅逐艦),被美軍用足以戰翻一個艦隊的飽和火力打成零件,無人生還。而雪風在此役中毫發無傷,還撈起了一大群友軍落水船員。
11月21日,雪風與僚艦「浦風」號護送戰列艦「金剛」回國途中,在台灣海峽被遭遇美國潛艇「海獅」號偷襲。金剛與浦風中魚雷沉沒,雪風安然無恙,輕車熟路地打撈起兩艘沉艦的水兵安全回國。
此時,雪風的「掃把星」名聲已經在海軍傳開,有「吳港雪風、佐世保時雨」的提法,甚至有人以這兩艘船里誰的運氣更好設了賭局。但海軍部的人不知道是不信邪還是別的什麼:11月29日,由大和級3號艦船體改裝,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大、技術也比較先進的新銳航空母艦「信濃」號由雪風與另外兩艘驅逐艦護航,在瀨戶內海試航。雪風詛咒很快便發揮了效力: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信濃,發射了6顆魚雷,其中4顆擊中信濃。由於船體尚未完工加上損管人員經驗不足,信濃很快便由於進水過多而沉沒,成了海軍史上最短命的航母——從首航到沉沒僅有不到20小時。
時任「雪風」號艦長的寺內正道大佐看著「雪風」號甲板上撈救起來的垂頭喪氣的「信濃」號的艦員時,不禁發出了「成習慣了啊,都是這樣的光景……這種風啊,都是在救助其他艦的人的時候吹……」。寺內大佐說的沒錯,自開戰以來,「雪風」號幹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對敵作戰而是撈自己人……
之後,「雪風」號甲板上坐滿信濃的船員安全返航。
在之後的幾個月中,美軍對日本各軍港展開大規模空襲。雪風在歷次空襲中總共打出萬余發高射炮彈,自己卻沒有受到什麼損傷。
1945年4月7日,日本海軍集結殘存力量,發動孤注一擲的自殺攻擊「菊水作戰」,雪風被編入聯合艦隊為旗艦「大和」護航。之前的菲律賓和萊特灣海戰中,雪風僅僅是在後方執行支援任務便剋死僚艦無數。這次作為大和的直衛,大和想不沉都沒有天理了!果然,在美軍機的輪番轟炸中,自大和以下,巡洋艦「矢矧」,驅逐艦「濱風」、「磯風」「朝霞」、「霞」均被擊沉或重創後自沉。而雪風的數百名船員中僅有3人死亡,15人受傷。
此役,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殘存的4艘驅逐艦逃回佐世保後,發現雪風的糧倉中居然有一顆未爆的美軍炸彈。這顆炸彈一旦爆炸便可能將雪風船底炸穿而直接沉沒去陪伴「大和」號——但它卻是顆啞彈。
菊水之後,日本海軍已名存實亡。剩餘的幾艘戰艦躲在各處軍港中苟延殘喘。雪風先後在舞鶴、宮津灣及吳港轉場,經歷了合計15000架次敵機的數十次大規模空襲卻僅中彈一枚,而且又是啞彈!一次空襲中,雪風為了躲避炸彈不慎撞上自家鋪設的水雷,但雪風「祥瑞」再次應驗——水雷引信失靈了!而旁邊的「初霜」號驅逐艦以同樣的規避動作撞上了水雷……這次水雷沒失靈……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共有82艘各型驅逐艦,到戰爭結束後只有雪風一艘倖存。不但如此,作為一艘航程12萬4800英里、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大部分重要戰役的資深軍艦,雪風幾乎從沒有受到過嚴重損傷。每次中彈不是沒有打到要害就是近失,要麼就乾脆啞火。在整場戰爭中雪風只有不到10名船員死亡,2人失蹤,4任艦長全部都是善終。日本海軍稱雪風為「不死鳥」、「奇跡的驅逐艦」,但其他艦上的船員卻非常討厭雪風,因為跟它一起出擊的軍艦沒有幾艘能安全回來的!
二戰結束了,雪風傳說卻並未結束……
1947年,盟軍總部決定將驅逐艦以下的日本艦艇計驅逐艦24艘、海防艦68艘共92艘分三批抽簽分配給中美英蘇4國作為賠償,抽簽典禮於1947年6月28日在東京盟軍總部大禮堂舉行。美國抽到了「雪風」號,但戰後美國海軍艦艇大量過剩,一艘驅逐艦簡直是包袱。考慮到當時中國海軍(國民黨)極其弱小,於是此艦被轉送給中國。
剛才我們說到戰後美國海軍艦艇大量過剩……沒錯,抽簽結束後美國海軍就開始大量淘汰艦艇,但凡和「雪風」照過面的美國軍艦有的解體退役被拆成鐵鍋鐵勺、有的被轉賣別國……
1947年7月6日,雪風從長浦港出發駛向上海,作為日本賠償艦的第1艘移交給國民政府,並更名「丹陽」號。可是此艦之「祥瑞」已經經過了「實戰檢驗」,什麼「天皇保佑」、「皇國三千神明」統統沒用,換了校長一樣鎮不住。就在移交儀式當天蔣校長就看到了解放軍發動攻勢的匯報。兩天之後,劉鄧大軍突破黃河防線,千里躍進大別山,國共內戰的戰略主動權從此易手,國民黨全面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在之後的20年中,可憐的國軍艦隊面對實力明明不如己的紅色海軍屢戰屢敗。尤其在1958年金門炮戰中,不但輸仗輸人,更被美國主子給賣了一遍。
1966年11月16日,丹陽號退役,停留海軍官校小港碼頭做練習艦用。四十天後,也就是12月26日,大陸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而12月28日又成功地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解放軍剛剛成立的第二炮兵部隊此刻有了自己的利刃,蔣介石哀嘆「反攻大陸已無可能」。
到了1971年12月8日,也許是不堪詛咒,國軍終於下定決心將其解體。時日無多的「雪風」顯示了它最後的「威力」:在這之前,28屆聯大剛剛通過驅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獲得了自己應有的國際地位。而這之後的1972年2月,蔣介石最主要的「外交盟友」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而就蔣校長個人來看,先經歷了極其搞笑的被爆菊花事件(偽+囧),之後又出了一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車禍。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㈢ 軍訓手抄報文字素材
軍訓手抄報文字素材可以參考下文。手抄報文字素材一:軍訓不僅增強了我們的體質,鍛煉了我們的意志,還培養了我們的作風。更使我們懂得了不少道理,做任何事情,只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一定會有收獲。離開喧囂的城市,離開舒適的溫床,身披象徵生命與希望的綠色,我們完成了七天緊張、嚴格和艱苦的軍訓。
手抄報文字素材三:無論是滂沱的大雨,還是火熱的烈日,我們的訓練依舊。不管是流汗,還是流淚,我們的步伐不能停止。鐵一樣的紀律無時不刻地約束著我們。在嚴格的要求下,我們疲憊的身軀挺立,我們酸痛的手腳重復著動作。嚴肅的教官,艱苦的生活所有的一切,我們必須堅強地面對。因為我們身披軍裝,因為我們身在這綠色的軍營。
㈣ 作文素材 有關戰爭軍事的急用
軍隊是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非傳統安全威脅凸顯,無疑要求軍隊延伸和拓展其基本職能,將軍事斗爭准備的任務,從單純應付軍事威脅,轉變為應付以軍事威脅為主的多元化、綜合性威脅。一旦有事,軍隊能不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顯然,必須提高軍隊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能戰度」。所謂「能戰度」,是一種短時間內快速、高效釋放戰鬥力的能力,它同樣也是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一個重大歷史課題。
(一)
和平時期,當生存沒有面臨重大威脅時,保障持續發展則應被放在優先位置。而無論恐怖主義、民族分裂,還是大規模自然災害,如海嘯、颶風、地震、洪澇、火災、惡性傳染性疾病等,無不關乎人民生命財產,關乎社會穩定與國家發展。此外,隨著我國的和平崛起,諸如信息網、電力網、核電站、能源基地、鐵路交通、大型水利設施等,成為與國家利益攸關的重心和關節點。這些核心部位一旦受到人為或自然災害的侵襲,都會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產生重大政治影響。顯然,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天平上,保障國家發展權益的砝碼,無疑將大大加重。
胡主席為我軍確立的新世紀新階段「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以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重要指示,就是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著眼我國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的新環境,對我軍地位、作用的重新定位和精闢概括。軍隊作為武裝力量集團,比任何組織都符合非戰爭軍事行動所需要的力量需求,其戰略作用不可替代。軍隊在政治、組織、力量、手段等方面,不僅有武裝集群優勢,也有一定的專業優勢,既能發揮穩定局勢的政治作用,也能發揮化解危機的突擊作用。實踐證明,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內的各類突發事件,軍隊只有及早介入,才能迅速遏止危機惡變的勢頭,有效維護國家利益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軍隊應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當今世界軍事發展的共同趨勢,世界許多大國都把軍隊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軍隊改革的重要話題。2005年12月在印度召開的「軍隊災害管理與挑戰國際研討會」上,各國就使用軍隊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展開討論,主流意見是積極倡導軍隊應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強調把非戰爭軍事行動納入戰備的范疇,並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在2005年應對「麗塔」颶風災害的處置中,美軍先後出動5萬人參與救援,使「麗塔」災害造成的破壞和損失,遠遠小於前不久發生的「卡特里娜」颶風。
長期以來,在傳統安全威脅嚴重時期,我軍一直把參加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作為一項義務,尚沒有正式納入軍隊職能范圍——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周密的行動預案,高效的動員機制,特殊的專業裝備以及有針對性的訓練……往往事到臨頭,臨時動員,隨機准備,倉促應戰。這顯然與日益頻發的非戰爭軍事行動需求,有較大差距。軍隊必須拓展職能,不僅戰場上打得贏,「災場」上也要「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能戰度」是一種衡量短時間內快速、高效釋放戰鬥力的指標,如何提高軍隊在非戰爭行動中的「能戰度」,已經歷史地擺到軍隊面前。
(二)
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殊性,表現在時機、任務、方式、指揮、環境等方面。例如,發生突然,安全威脅的時間、方式、地域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軍隊行動方向、任務、地域存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准備倉促,不動則已,動則至急,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必須聞警而動,從災難發生到軍隊趕赴現場,幾乎沒有準備時間;火速機動,提高「能戰度」,不單純指第一次能拉得出、開得動,有時往往是連續機動,頻繁轉換,立體輸送,強調的是第一時間到達,在與時間賽跑中化被動為主動;任務復雜,一般都是十分艱巨,具有急、難、險、重的綜合特徵,與人民生命直接相關,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而軍隊往往沒有經歷過,局面異常復雜。上述特徵,對軍隊的「能戰度」產生特殊要求。那種以為具備戰爭能力同樣也就具備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的看法,不能說錯誤,但至少已經被軍隊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實踐反復證明是不全面的。
執行特殊任務,就必須具備特殊能力。進入本世紀以來,美軍針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頻繁增加,大大加強了包括反恐、維和、人道主義援助、搶險救災等內容的訓練。《美軍士兵非戰爭軍事行動手冊》明確指出,美軍必須完成包括災難救援在內的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為全面提高軍隊的搶險救災能力,美軍就在基礎訓練中增加了「災難預警與監控能力訓練」、「災難救援能力訓練」、「災區重建與管理訓練」等三大內容。提高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戰度」,必須加強非戰爭行動能力的教育和訓練。
加強戰斗精神訓練。戰斗精神是任何軍事行動中最活躍的因素。非戰爭軍事行動較之作戰行動對部隊戰斗精神有著更加特殊的要求,沒有戰場上的硝煙戰火與流血犧牲,但卻伴隨著更長時間的孤獨、焦慮、艱辛、勞累、恐懼,特別是與自然災害的搏鬥,比戰場上沖鋒陷陣還要困難,是以另一種形式向生命的極限挑戰。這就要求官兵具有堅強意志與過硬的心理,迎接挑戰,不畏艱難,不怕疲勞,連續作戰,視國家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人民流血犧牲心甘情願。
加強基本技能訓練。非戰爭軍事行動靠的不光是熱情和勇敢,還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比如,震災搶險中的定位技術,人員與物資的搶救,次生災害防護等;水災搶險中的險情探查,克服管涌、固定滑坡、處置坍塌、排除漏洞的方法等;制亂平暴中的法律知識、情況處置的方法及把握程度等,這些特殊的技能和方法,都需要平時有針對性的進行專業訓練,必要時組織近似實戰的演練。
加強聯合行動訓練。大規模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屬於國家行為,其聯合性特徵突出,參與行動的既有軍事力量又有非軍事力量,既有解放軍、武警部隊又有民兵預備役人員,既有國內力量又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力量。軍隊除了自身協同外,還必須積極與地方政府和部門進行協調,重大行動需要與地方相關機構密切協作,形成有效處置危機的合力。軍隊的「能戰度」包括了上述聯動能力和協調能力,必須注重強化聯合意識,充分發揮各種力量的整體效能。
加強背景政策訓練。非戰爭軍事行動涉及面廣,情況復雜,行動部隊要廣泛地與當地民眾接觸,爭取當地民眾的配合與支持。我國民族眾多,民族與地區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各不相同,行動部隊必須對相關政策和當地民俗有所了解,真正做到對其文化、宗教和民族習慣的尊重,進而爭取廣大民眾的理解、配合與支持。
(三)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國家安全面臨非戰爭威脅居多,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軍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無論是理論、機制,還是裝備、訓練都存在不足,制約著部隊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圍繞非戰爭軍事行動加強部隊基礎性建設,既是職能所系,也是提高「能戰度」之所需。
非戰爭軍事行動比戰爭更難預測,制定完善的行動預案是保證部隊快速展開、快速行動的基礎。美、俄、日等國軍隊都非常重視非戰爭軍事行動預案的制定,並通過演習實踐不斷修訂和完善,對部隊在緊急情況下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我軍需要針對國家面臨非戰爭安全威脅的實際,加強情報預警研究,借鑒國內外大量非戰爭軍事行動實踐的經驗教訓,在探索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從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出發,合理區分任務,妥善制定不同方向、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非戰爭行動計劃和方案,確保一旦有事,處變不驚,快速反應,高效運轉,提高「能戰度」。
非戰爭軍事行動參與力量眾多,有時跨區(跨國)行動、軍地聯合,行動部隊往往接受非軍方的領導或軍地雙重領導,協調行動異常復雜。因此,確定權威、高效、聯合、順暢的指揮體制尤為重要。在結局悲慘的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災害救援中,美國民眾之所以對政府和軍隊都表現出極大不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指揮協調不力,政府和軍隊相互推諉扯皮。目前,我軍對非戰爭軍事行動指揮協調,應以《軍隊處置突發事件總體預案》為主要依據,同時還要認真總結在非戰爭軍事行動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完善職能,明確責任,自上而下地建立軍地聯合、上下通暢、左右協調、運轉高效的指揮體制。
軍隊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若沒有與任務相適應的裝備器材,「能戰度」會大打折扣。據悉,美、日、韓等國少量軍隊裝備了一些專用的、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救災排險設備器材和非致命性武器裝備,以備急用。面對日趨頻繁非戰爭軍事行動,我軍也應投入專項經費,在一些部隊配備一定數量的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所必需的裝備器材,這是有效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