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佰謝團長原型
謝晉元,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著名抗日英雄。
1925年,謝晉元在聲援「五卅運動」示威大遊行的斗爭中,目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暴行,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封建軍閥作亂,人民不得安寧。
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革命力量,看到了周恩來親自組織黃埔軍校學生參加示威遊行。於是,謝晉元毅然投筆從戎,並賦從戎詩一首:「河山破碎實堪傷,休作庸夫戀故鄉。投筆願從班定遠,千古青史尚流芳」。
(1)四行倉庫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那邊是天堂,這邊是地獄」,這是在《八佰》中,謝晉元說過的一句旁白。謝晉元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為掩護十萬大軍西撤,他受孫元良之命,堅守上海最後一片陣地,即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在這里,他率領將士們浴血奮戰,展示了中華兒女誓死保衛家園的信心和熱血,而八百壯士的事跡也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
㈡ 八百壯士從四行倉庫撤離時的真實情況和電影中有什麼不同
在電影《八佰》的結尾,當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撤退時遭到了日軍的偷襲,損失慘重,讓人看了非常憋屈。不過這個雖然歷史上日軍也曾經攻擊了撤退中的守軍,但是但是這種在敵前撤退的事很危險,不可能不做准備。因此實際上八百壯士在撤退時損失不大。
在戰斗中,掩護部隊將日軍一盞探照燈打滅。因此日軍的攻擊效果並不算好,八百壯士撤退時只有大約十幾到二十多人傷亡。其中營長楊瑞符也左腿中彈,所以他被送入租界醫院救治。後來楊瑞符找機會偷偷離開,輾轉回到後方,沒有被關進集中營,也算因禍得福。
㈢ 4名男子身著二戰日軍制服在上海四行倉庫門口拍照是真的嗎
昨天(8月7日)下午,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4個「精日」身穿二戰日軍制服,乘夜在著名抗日遺址、愛國教育基地四行倉庫拍照留念,惡毒褻瀆烈士英靈,令人發指!微博甫一發出,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轉發與熱議。
㈣ 被譽為地獄的攝影師,四行倉庫和國軍一同「血戰,他到底是誰
他是王小亭,著名的攝影記者,曾經憑借一張“娃娃坐在廢墟中大哭”的照片震驚世人,也成為日軍強占上海最有力的證據。
淞滬會戰之後,有一場發生在四行倉庫的戰役,由抗戰英雄謝晉元主導。現在管虎的《八佰》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而成。王小亭在這場註定失敗的四行倉庫守衛戰中,也承擔了重要角色,他不能錯過任何一場為民族的抗日戰爭。《八佰》中有一個由辛柏青飾演的記者一角,看了之後非常讓人不愉快。辛柏青飾演的方記者並不是一個好人,他憑借記者身份給給敵人賣自己方面的情報。王小亭本人有過拍攝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照片,電影卻出現中與其同職業的方某,著實不明白導演是否想要抹黑這位地獄的攝影師。
㈤ 抗戰英雄謝晉元的後代在哪裡
廣東。
謝繼民,男,1936年生,廣東省蕉嶺縣人,大專畢業,謝晉元將軍次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民革上海市委第七、八、九、十屆常務委員。
解放後,她家和部分孤軍的生活得到黨和政府的照顧,現在住的房子是陳毅市長親自特批的。她被安排到幼兒園工作,1957年擔任虹口區政協委員,文革時被誣陷為『內定特嫌』,多次抄家被斗,謝晉元的許多遣物和照片都失散不存,期間大兒子病死。
(5)四行倉庫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漢族,廣東梅州蕉嶺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著名抗日英雄,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
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勛章」(第69號)。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身亡。謝晉元遇害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上海30萬民眾前往「孤軍營」弔唁,瞻仰遺容。
毛澤東高度贊譽「八百壯士」為「民族革命典型」。蔣中正譽其「精忠貫日」。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立晉元高級中學,晉元公園,並以晉元路命名道路,以晉元里命名小區作為紀念。八十年代文革結束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萬國公園重建其墓,以彰其「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198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日戰爭館展出了謝晉元率領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行倉庫的事跡圖片,深受中外觀眾好評。
2005年9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將國民黨軍「八百壯士」與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等並稱為「英雄群體」,稱他們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㈥ 八百電影里的倉庫還在嗎
資料顯示,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靜安區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
這座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它原是大陸銀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及鹽業銀行)聯合倉庫,即緊靠西藏北路的大陸銀行倉庫與緊靠現晉元路的北四行倉庫兩部分組成的,但一般均統稱為「四行倉庫」。
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帶領一個營大約420多號人退守四行倉庫,選擇此地的原因也是極為特殊的,除了四行倉庫本身易守難攻外,就是為了讓僅有一河之隔的租界看看中國軍人為抵抗侵略者固守家園的犧牲精神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慘無人道。
㈦ 電影《八佰》影像與史實圖片比較差別在哪
電影《八百》正在上映,現豆瓣分7.9,在多數觀眾對影片認可的同時,在一二線城市“知識精英用戶”的知乎上評分是5.9分。理由:“使用真名的史實作品,不能否定基本史實,《八百》太不嚴肅。”
確實,影片或為效果與刺激加入太多肆意杜撰的情節。在此說說筆者對影片中幾處紕漏的看法。
一 日軍進攻倉庫時投出毒氣彈,影片中借租界觀戰外國人之口說出“芥子氣!”這在史實中根本沒有。如此隨便地將假的真的混在一起說,嚴重削弱了故事該有的真實力量,實是一大敗筆。但凡涉及史實,一定要相信:真實的力量!因為史實,是當時千絲萬縷的邏輯集成。誰不尊重歷史,其作品就一定會被減分。
二 影片中國軍官兵來自多個單位,卻全身著呢制服。這離事實太遠。從現存當年四行倉庫國軍官兵的照片看(註:都是撤到租界後拍攝的):他們全都著棉布軍服。雖說呢服更漂亮,但在影視作品中敢讓當年國軍官兵全都穿“呢制服”這卻是頭一遭,就連抗戰神劇也還沒敢幹過,這在《八佰》破例了。
三 影片硬生生塞入個不倫不類的新聞記者,很不靠譜。但凡熟悉這段戰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年四行倉庫戰事報道,倉庫內的戰況既沒新聞圖片,更沒有戰地影像紀錄,更無記者拿膠片攝影機和照相機進倉庫實地采訪的史實。事實是:淞滬抗戰激發起全國新聞界的愛國熱情。
這位背著文件包的應該是名軍官。他也和大夥一樣腳上是雙草鞋。腰間多了一根其他戰士都沒有的武裝帶。但就這根武裝帶卻不是制式的。旁邊的馬,應該是配發給他的乘騎。配有相當不錯的馬具。這在當時應該是很貴的。或許這物件就是一戰利品?
請注意:這位軍官行軍途中還拿著茶缸進水,水壺都沒一個?要知道當年軍中配發個人裝具里,水壺絕非標配,茶缸才是。
看完這組照片後,或許我們對昔日的艱苦抗戰能增進許多感性與理性認識,並對各種歷史劇能有多些辯識能力和批評精神,這樣才能與創作者一起共同推進我們的文藝作品不斷提高和進步。同時我等更希望影視創作者多尊重歷史,多注重細節,俗話說:魔鬼就在細節里。
㈧ 抗戰時期的四行倉庫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一部講述上海抗戰故事的《八佰》電影,讓故事歷史發生地的上海蘇州河邊「四行倉庫」,成為目前人氣爆紅的景點,本來長期默默無聞的四行倉庫,現在變得非常熱門,每天到這里參觀的人,幾乎達到了每日的限流上限。
周末是參觀人數最多的時候。這里是免費參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過因為疫情防控措施而限流,不提前幾天預約都預約不到參觀名額,變得非常熱門,不僅上海訪客眾多,很多還是從外地趕來專門來參觀的。
早在1985年8月四行倉庫,就已經被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抗戰紀念地),是上海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四行倉庫歷經大戰之後,倉庫建築被打的千瘡百孔,日軍占據之後曾為泄憤而大火焚燒,後長期荒廢。目前的今日今時,可能是這座倉庫,每日進出人數最多的時刻,四行倉庫重新煥發了新生感覺。
到了1945年抗戰結束後,四行倉庫整體建築依然堅固,蘇州河畔的地理位置又好,便於水運和倉儲,所以後來經歷大規模修補,繼續成為倉庫和辦公樓使用,經過多次改建後,四行倉庫的建築樣子變化很大,幾乎變為一棟上海蘇州河邊的新建築,戰爭中破損的牆面,都被修補起來。
到了2014年,上海啟動了四行倉庫紀念館改建計劃,底部幾層被改建為紀念館,對外免費開放。而四行倉庫的西側牆從修補好後的狀態,按照歷史照片和資料,重新復原成為抗戰時期的樣子。
按照歷史老照片上的破損樣子,四行倉庫西牆重新塑造了400多個槍彈孔和炮彈孔。所以對於目前倉庫斑駁的側牆,其實不用去討論真的還是假的,它目前的樣子,更多是一種象徵作用,其實和老照片上的樣子是不同的,很多地方其實並不是真的還原。
西側牆的外側有一片空地,被建成了紀念謝晉元將軍的紀念廣場,而門前的那條馬路,也叫「晉元路」。廣場上看斑駁滿是彈孔的牆面,看起來像真的歷史遺跡,如果貼近航拍,就會發現西側牆體裡面,還有另外的倉庫外牆,所有的彈孔後面都是加固水泥,牆體安全性是無憂的。
參觀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感受抗戰歷史的悲壯和民族氣節精神
關於四行倉庫的歷史資料和描述,網上和影視作品裡已經有太多的出現,但其實很多有關四行倉庫故事,有些情節已經被傳的不真實,甚至一些影視作品為了謀求觀感,加入了不少虛構、愛情戲份和誇大情節,要知道四行倉庫歷史真實情況,是一定要來紀念館里,參觀這里的史料和展出的。
目前展館里,可以見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或學校學生組隊參觀,紀念館里還有屏幕播放《八佰》電影的影片片段。而紀念館的講解員走到哪裡,她的附近就被觀眾全部占滿,講解員講解的很精彩,可以聽到很多歷史故事知識內容,這里聽講解非常必要。
展廳里有大量的歷史老報紙、老照片和歷史影視資料,四行倉庫戰斗是整個淞滬抗戰中,留下影像資料最多的一處戰場,因為四行倉庫隔著蘇州河對面就是租界,租界一側拍攝了很多倉庫的影像,日本方面後來也拍攝了很多四行倉庫戰後殘破樣子的照片,就連日本人也無法忘卻四行倉庫這段歷史。
因為四行倉庫是上海市區抗戰最後的一塊戰場,當時的上海各種報紙,幾乎每天都有四行倉庫的報道,國內和國際上也有大量新聞報道,因為國際化透明報道的存在,所以讓這里留下了豐富的內容資料,這些資料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
展廳里擁有很多的戰斗場景的復原,做的非常精緻考究,就連衣服、頭盔、皮帶、鞋子、肩章、武器等等都非常逼真,幾乎是頂級戰爭電影道具級別的陳設,這些戰斗場景文字提示內容較少,需要講解員現場解說,聽解說可以了解知道很多當初保衛四行倉庫的細節故事,體會到保衛戰的驚心動魄,和悲壯慘烈。
㈨ 只有400人守著四行倉庫,為何卻稱為「八百壯士」
按照國軍統帥部的計劃,淞滬會戰到1937年10月25日大場鎮失守之後,就要全線退守蘇州河以南,但又希望能夠在撤退時安排一支部隊留在閘北死守,掩護撤退,等到撤退完成之後,這個部隊要分散游擊。本來這個任務是要交給孫元良的八十八師的,但在顧祝同打電話給孫元良布置任務的時候,孫元良認為留下來是白白犧牲,毫無意義。而且上海地勢平坦,沒有地形可資利用,不適合打游擊。而且,八十八師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重,經過六次補充,有作戰經驗的老兵數量不足兩成,所以也不適合留下來打游擊。
而這支孤軍的命運也很悲慘。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了公共租界,這支孤軍也淪為日軍的俘虜,一部分被派到寶山挖戰壕,一部分被送往南太平洋群島充當苦力,汪偽政府也接收了一些。其中,送往南洋群島的基本上都是這支孤軍中的各級幹部,到戰爭結束時,澳大利亞將南太平洋群島上仍然建在的孤軍將士送回到了中國。1942年,謝晉元被孤軍中的叛徒刺殺身亡。
在這個意義上,八百勇士抗敵固然英勇,但他們在之後所遭遇的屈辱和悲慘命運卻常常被忽略了,而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被列強的軍隊繳械,本來是應列強的請求才做出的撤退決定,最後卻稀里糊塗的變成了俘虜,先是公共租界列強軍隊的俘虜,後來又成了日軍的俘虜,這都是當時的中國的一個縮影。所以,我們固然應該記住八百勇士抗敵的應勇,但更應銘記的是他們後來所遭受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