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在農村看到土灶煙囪都開口朝上不怕雨淋嗎
見過兩大類土灶,一類是無煙囪的,另一種則是有煙囪的。無煙囪土灶只需能按時將余燼刨出促使灶膛保持良好大容量,土灶便能正常使用。自然,無煙囪土灶合適建在鄉村檐坎、屋面有老虎窗的磚瓦房,煙塵便可順著灶大門口升高後根據房頂間隙排放。無煙囪土灶非常少,土灶絕大多數或是帶煙囪。煙囪多見磚砌的,規格一般為二十厘米上下,洞邊算是比較大,因此有些人會出現疑惑,朝天的煙囪口就不害怕雨水灌進來嗎?
煙囪口那麼小,即便在沒有起煙的情況下,它存余發熱量,也可以將十餘米上下的雨水烤制為水蒸汽,,進而防止雨水澆壞煙囪。這就是鄉村煙囪口朝上的緣故,自然,如今有些人砌牆煙囪口時,還會擔心那般構想的安全事故,因此在煙囪口上邊蓋上,將煙塵引流方法到四個側邊。不用說那樣做是多此一舉吧,但這樣做有一個優勢,便是能夠抵擋太陽光的照射或是吹倒風,危害煙囪排煙系統。煙囪不排煙系統,便會使做飯的人取火艱難,房間內煙大 ,危害幫廚正常工作。
㈡ 農村土灶油煙機使用後為什麼有水會往下滴
農村的油煙機使用以後,油水往下滴是因為水蒸氣的凝接產生的水珠
㈢ 請問一下,農村的土灶能不能當鍋爐用啊而且暖氣在三樓,土灶在一樓。 水熱和氣熱有什麼講究Q458002904
不能!一個是功率小了點(南方的話也說不準),二個是灶的熱效率低了點!再個壓力不夠啊~把水打到3樓得上循環泵~呵呵!至於熱媒是水還是蒸汽的優缺點大致為:1、熱水的比熱大,相同質量的水帶的熱量大,房間的溫度比較穩定;蒸汽就不行了,熱得快,涼的也快!2、如果熱媒是水的話管道及暖氣片(如果是)的壽命會長點!蒸汽相反!3、熱水的供熱變徑大,蒸汽的小!
㈣ 九陽土灶鐵釜電飯煲精煮飯過程
九陽電飯煲使用步驟:
a 把需要蒸的食材准備好,將准備好食材清洗干凈,放入內膽。加水量至水位線刻度線
b 蓋上電飯煲,選擇「熬粥」功能
按開始按鍵進入烹飪狀態
㈤ 九陽電飯煲的使用方法
陽電飯煲是一款容量為,保溫板設計,保溫效果好,健康耐磨不粘塗層,水位線清晰的電飯煲。常見用法如下:1。打開電飯鍋的蓋子,取出容器。2.把米放在鍋里洗干凈。放適當的水。3.然後把鍋外的水擦乾。九陽電飯煲預約步驟如下:1。在干凈的鍋里放一些水和干凈的白米飯。2.打開電源開關,打開電飯煲電源。3.按下功能開關,選擇所需按鈕,如「精華沸騰」。4.按「預約」鍵計算你什麼時候開始做飯。時間可以設定。
㈥ 土灶的來歷(想像版)
其實,生活就是一塊鐵板下隨時需要添加炭火的小土灶。
最早,人們把食物直接投入火炭中煨。而煨容易把食物作踐成焦狀物。為了節約糧食,把食物吊起來烤,在烤的過程中食物會發出天然的清香,讓人心情朝愉悅的道路上奔跑。長此以往下去,那些能掌握火候且鼻子對食物香臭具有相當鑒別力的人物出現了。在某種程度上說,異常是分工的前兆,一個人天生敏感,在生活中肯定會有異常的表現,他可能就會成為技師一樣的人物。譬如,一個人能發覺草會點頭致意,水能大聲說話,雲朵會不時撒嬌,大山會經常發怒,他就具備了一個詩人的潛質。就食物成長史而言,我們的專業工作者——炊事員出現了。
後來,炊事員覺得再這樣燒下去,太浪費燃料,於是用泥土把炭火小心圍起來。炭火一旦集中,火冒的脾氣就特別大,性格也特別的剛烈,人們能感受到熱氣一往無前的態勢。食物烤制的速度在加快,人們飢腸轆轆的等待時間就少了。這恐怕是「土灶」的雛形,起碼是灶膛的原形。人們用泥土壘房子是否從中得到啟發,我不敢說,因為人類原是「洞穴人」,投機鑽營、投機取巧是先天的,娘胎里就學會的本事。
後來,有人無意中知道用石頭來熄滅炭火比去小溪里打水更方便,又發現那些石頭身上直冒蒸汽,也就知道了熱傳遞這個原理。用薄薄的石板來取代石頭,然後把食物添上,又用小鵝卵石來代替石板,估計人們花了不少時間,也傷了不少腦細胞。
接下來,為了更衛生,讓正在燒制的食物有一個集中放置的東西,有人發明了土製的陶器。陶器好是好,就是容易損壞。當有人掌握了鐵的冶煉技術之後,因為鐵的堅硬度比陶器還強,於是有了鐵板在炭火上的有意識擱置,估計這時候「土灶」大神才真正大駕光臨。灶王爺也就慢慢地搬進了主人的房子,把人類的房子作為自己的宮殿,整天在那龕子里吃香的喝辣的。而鐵鍋只不過是一塊彎曲了的鐵板,除了烤肉以外,還能盛水煮肉。
生活本來就這么簡單,只是後來人思想復雜化了,弄得自己一身的疲憊。一定要千方百計從人家口袋裡掏出盡可能多的錢來,去買食物,然後用灶起火燒飯,飯吃好後,又去琢磨從他人那裡得到更多的財物,買個更像樣點的房子住住,然後,又設想能在大都市有一個煤氣灶,最好有個三級廚師在身邊伺候,還能在海邊擁有一幢別墅,晚間升起一堆篝火,抒抒情、寫寫詩,最後抱得美人歸。……
㈦ 炊煙裊裊升起處,農家飯菜飄香時
秋意漸濃柿正紅,
棋盤山上沐秋風。
騎行花灣茅草崗,
酒醉農家小院中。
有感於滿眼醉人的秋色,也有感於茅草崗上的農家詹老闆熱情的招待,這個周末,我們隨州戶外老虎隊20多人專門騎行何店花灣,一頓地道的農家飯,酒酣耳熱之際,遂隨口打油一首,讓各位笑話了。
現如今社會,對於久居城市的人而言,飲食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傾向於「農家飯」。身處鬧市中,燈紅酒綠間,吃慣了肥膩的魚肉,也見慣了各式的招倈顧客的花樣噱頭,偶爾改變一下口味,三五成群相聚在質朴的鄉野田舍,品嘗濃郁氣息的農家飯,漸漸發展成一種時尚的飲食習慣。
品嘗農家飯,一為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鄉野的靜謐和呼吸新鮮的空氣。二是重溫鄉村情感,尋覓久遠的記憶和曾經的親切。三來時下化肥農葯轉基因高產盛行,市面上買來能吃的進嘴,喝的進口東西大家心裡都在打著問號。而農家飯,正是有一種讓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難怪有的人為了吃上一頓正宗的農家飯,不惜驅車數十里,甚至上百里,舟車勞頓,只為這一口。
是的,再也難以聞到農家土灶做出的原汁原味的飯菜的清香了,再也難以見到那裊裊的炊煙,炊煙里,摻雜著柴禾的氣息,氤氳著灶火的溫度,浸潤著瓜果的甜味,飄散著鍋巴的焦香。那美味的飯菜,那風乾的記憶和窖藏的回味,如今儼然成為一個紅顏褪盡的村姑,一個漂泊難歸的遊子。獨處時清醒處,相信許多和我一樣在鄉下長大的所謂城裡人都有過這樣的惶惑:不是沒有食材,不是沒有胃口,也不是沒有經濟能力,只是我們再也吃不出那久遠的曾經的味道了,那曾經的農家味道像風一樣消失於無形。我有時在想,是我們匆忙的身影晃丟了那份心境,還是我們迷亂的腳步踏碎了那份痴迷,我不知道。
詹老闆的農家飯庄是相鄰的兩處平房,很寬敞,坐落在花灣茅草崗上。我用手機定位,網路地圖顯示是隨州曾都區何店鎮茅草崗,崗下向北1公里左右就是花灣生態園。說是飯庄,並無招牌,實際上就是詹老闆自己的家。崗的四周青山幽林,綠植茂盛,遠眺群山綿延,俯瞰碧水清波,聽松濤陣陣,聞鳥鳴聲聲。放眼處阡陌縱橫,小憇時有涼台幾凳,門前茂林修竹,幾株秋花開得正艷。不遠處,是他家種的幾畦菜園,青菜、白菜、蘿卜等蔬菜長的肥碩,屋側是豬舍,幾頭肥豬正在哼哼唧唧。豬圈邊挖有一個小池,看得見有魚在水裡游動。散養了不少雞,在門前覓食,兩條小狗和一隻貓,不懼生,打鬧著,很粘人。
詹老闆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拿出往昔農家過年才有的瓜果、糕點招待我們,大家並沒有多吃這些高熱量的食品,但是還是要感謝詹老闆的盛情。喝了茶,小憩片刻,離吃午飯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大家閑不住,想在山林里看看野趣。詹老闆指點,在目所及處的下面山林里,有柿子樹,滿樹的柿子隨便打。離柿子樹不遠,還有一棵古老的冬青,幾人合抱,高聳入雲,據說樹齡已經千年了。
其實,我們騎行隊從城區出發時,就有意避開公路,專門騎行有山的小路,過浪河,途經棋盤山萬畝茶園,眼中所見,秋山秋林秋樹,黃葉紅葉綠葉,層林盡染。村舍掩映在林間,雞犬之聲相聞,池塘邊搭著漂板,有村婦蹲在上面淘米洗衣,幾只大白鵝在水面高聲鳴叫。不時有古樹映入眼簾,蔥郁繁茂。一派世外桃花源的景象。
正是柿子成熟的時節,柿子掛滿枝頭,壓彎了樹枝。詹老闆所言不虛,一根長長的竹竿靠在樹旁,「天山雪蓮」、「紅顏一笑」等一眾女騎友便圍著柿子樹打起了柿子,不為柿子,只為好玩。隊長"虎虎生威"帶著另外幾個去看那千年樹齡的冬青樹,更是引得「 鍾琴」、「無心」「浪子天涯」等騎友們一陣陣嘖嘖稱奇。愛好垂釣的「白雲河」,拿著釣竿,在溪邊釣魚。
中午,到了開飯的時候,廚房裡的陣陣香味把我引進的廚房。廚房裡詹老闆老兩口正在忙碌,一口過去式樣的柴火土灶,不同的是,灶台上貼了白色的瓷磚。灶膛里,柴禾燃燒,畢畢剝剝作響,紅色的火苗舔著鍋底。灶台上,蒸汽繚繞,香味四溢,鍋里正在煎豆腐。旁邊的一排爐子上煮著土豬肉,香味撲鼻,忍不住拿筷子嘗了一塊,是那種久違的過去的農村土豬肉的味道。小火鍋煮著的正冒泡的是土雞,我也嘗了一塊,舌頭告訴我是真的土雞,和市場上買的所謂的土雞絕對不一樣。魚已煎好了,用盆裝著,我也嘗了一塊,一下子記起了小時候的味道。我和詹老闆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我說我也會做菜,怎麼就做不出你們農家的味道?詹老闆訕訕地笑著說,你們城裡哪有我們的土豬土雞和自己種的菜呀,再說了,我們哪有那麼多佐料,這精那精的,農村裡就是煮熟就好了。
是的,食材不一樣。還有就是做法,所謂大道至簡,城裡那些菜餚經過繁瑣的製作,加了太多說不清那佐料,有了色香味,卻失去了它本身應有的味道。看著是熟悉的黃瓜苦瓜,荊芥豇豆,番茄紅苕,我卻吃不出那地道的原本的農家味道,聞不到那熟悉的土灶飯香,天知道,在蔬菜大棚里反季節大規模種植,是否轉了基因,用了多少化肥農葯。那些工業化養殖的豬牛雞鴨,就更不用說了。
開飯了。桌上幾個喝酒的冷盤,光火鍋就是六個,炒的熱菜不停的在上。隊長劉雲喜說,詹老闆不是把我們當客待,是拿我們當親戚待。
不錯,一桌飯菜包酒水,僅300多元,簡直連成本都不夠。席間,騎友「休閑一族」、「老熟人」也說,今年老虎隊開年會,我們請老詹到隨州去過年。詹老闆憨厚地笑著說,歡迎你們常來騎行,年底殺年豬,歡迎你們再來買土豬肉,買土雞。
酒過半酣,詹老闆還在上菜,大家攔著不讓再上,不然浪費了。飯上桌了,是今年的新米飯。鍋巴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想念那貼在鍋底的鍋巴,焦黃厚實,嚼起來嘎嘣嘎嘣,鬆脆而不打口,加上米湯煮成粥,更是香味撲鼻,捨不得下咽。很多騎友就專為這口鍋巴粥而來,如果把小雜魚湯滲進鍋巴粥里,那味道更香。
這些年,去過很多的地方,每到一處,我都會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這些風味迥異的美味,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當地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深厚的地域文化。這些由於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風味各異的美食,就如同不同的人文歷史造就出了性格迥異的人群一樣。但如果要問起哪裡的飯最香?我會毫不猶豫的說,自己家鄉的飯菜最好吃,尤其是農家飯,那是使我深深眷戀的味道,那是我珍藏在遙遠的記憶深處的柔和醇厚的味道,它是我記憶中一種永遠不會褪色的懷念。
吃好了,大家休息、聊天,准備一個小時後返程。詹老闆在忙著收拾碗筷,我搶拍了兩張,圖片中的詹老闆,一個敦實的、憨厚的、略帶靦腆的農家漢子。
再見了,茅草崗,再見了,老詹。我們還會再來,再來品嘗你做的地道的農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