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近想出去玩了,有沒有旅遊推薦的地點
最近想出去玩,如果是打算在國內旅行的話,那麼推薦大家可以到雲南旅行。
首先可以先乘坐飛機先到達大理,白天的時候可以先去大理古城逛一逛,古城距離洱海的距離也比較近,可以直接步行到洱海。但是在洱海至少要安排兩天的時間,可以提前預約洱海邊的客棧,晚上的時候還可以在房間欣賞洱海的美景。
② 有哪些適合國慶去玩的路線
萬水千山總是情,江寧將您請
賞月勝地推薦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秋的月亮國慶圓。中秋的明月你賞夠了嗎?國慶也可以接著賞哦。
泡湯養生,於雲霧蒸騰處,看天高雲淡、看月明星稀、舒爽愜意,登上人生巔峰。
除此之外,礦坑公園還有系列活動。包括卡通人偶巡遊、經典老電影展播、一起看閱兵、手工作坊等等。
③ 國內有哪些小島比較小眾,但是美景不輸給著名景點
國內旅遊地點眾多,海島游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國內有許多不知名的小島,其實風景都還不錯,值得推薦。
一,東極島。
枸杞島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被稱為東方的「小希臘」。位於嵊泗列島東部,是列島中僅次於泗礁的第二大島。
這個海島離舟山和上海都比較近,島東端有枸杞沙灘,且有小西天、山海奇觀碑、虎石、蛟龍出水、島沙碑等勝景。
④ 海天佛國尋蓮香
也許是因為出身普陀沈家門的緣故吧,從小就對一水之隔的聖地普陀山充滿了敬畏,而每次上普陀山,我的內心總是充滿喜悅和溫暖,我急躁的步履也會變的輕盈和穩健。普陀山像一朵清新脫俗的蓮花開放在東海蓮花洋上,她的聖潔和純凈也成為我大半輩子凡塵心靈的寄託。
普陀山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是我國供奉觀音的道場,佛教名山在海上的全世界僅普陀山一座。相傳,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惠鍔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台山時得觀音聖像一尊。後來,他帶著觀音佛像回國,船駛近普陀山附近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了船的去路,雖經百般努力依然行駛不得,惠鍔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便舍船登岸,並留觀音像造起寺廟。普陀山的香火由此開始綿延不絕,並吸引著無數信徒慕名從世界的各地前來朝拜。
初夏季節,從沈家門半升洞碼頭上船,只見蓮花洋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的蓮花隨風起伏,快輪在微波盪漾中前進,只要十幾分鍾的時間,便到了海天佛國普陀山。碧藍如洗的天空下,金黃色的寺廟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時不時地顯出寺頂和檐角,碼頭的走廊有金黃色和咖啡色相隔的綢布幔簾在旅人的頭頂呈現,顯得莊重而肅穆。穿過碼頭長廊,走出候船大廳,便見一規模雄壯的進山門牌坊,也稱短姑道頭。牌坊上有「金繩覺路」、「同登彼岸」、「寶筏迷津」、「南海聖境」、「回頭是岸」五方題額,據說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書。門柱上刻有幾幅楹聯,其中「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 「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最為令人浮想聯翩。每次上普陀山,我都要在這座牌坊前駐足,重新讀一讀這些發人深思的對聯。
從短姑道頭到普濟寺,有條「妙庄嚴路」,長約五里,一路帶山映海,翠靄銀濤。妙庄嚴路整潔的石板路上,每隔幾步便有刻著蓮花圖案的青石板一方,那石板上的蓮花可謂風韻獨具,如果不是細細端詳,你很難發現那葉子細長的是金錢蓮,那花繁葉茂的叫馬蹄蓮,那葉疏柄長的稱為虞美人蓮,那藤蔓葉旺的叫含金蓮,還有形如蒲墩的菩提蓮等等…..真正是千姿百態,形象逼真。每當佛誕日,常常可見那些身背黃袋的香客們在「妙庄嚴路」的蓮花石板上五體投地念念有詞一路虔誠叩拜。普陀山的觀音道場蜚聲全球,其宗教活動可追溯於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並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至清末,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被世人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穿過「妙庄嚴路」,來到普濟寺,只見山門前的「海印池」中朵朵荷花開得裊裊亭亭,清瑩如玉的池水中,覆蓋著高高低低的荷葉,那粉紅色的荷花,從扇形的葉子中撐出來,在陽光下優雅地明媚著。一陣和風拂來,晶瑩的露珠在翠綠的荷葉上滾來滾去,象白色的小生命在綠葉上靈動著。
荷花,也稱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中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我們在山上任何一個寺廟里見到的佛與菩薩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是將蓮花作為陪襯的。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是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傳,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有人說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為何我佛祖卻獨獨鍾情於蓮花呢?據說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那時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蓮花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卻出淤泥而不染,由此看來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
除普濟禪寺前的海印池外,普陀山法雨禪寺前也有一個蓮池,或者稱為放生池。水影澄朝日,松風動紫煙。香客們流連於娉婷多姿的蓮池清荷,常常作詩贊頌。清詩人鄔景曙有《蓮池夜月》詩雲:「水滿波澄月色明,幽香遙拂晚風清。忽驚身在蓮花上,更待何年說往生。」清沈廣敬《蓮池夜月》詩曰「一輪池上月,萬柄水中蓮,水月雙輝處,人間別有天。」
而最為有名的詠蓮文章當屬宋朝理學之開山鼻祖周敦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相傳公元1072年,周敦頤辭官在江西創辦濂溪書院,定居講學。因他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據傳周敦頤的後人曾到浙江一帶定居,也到了普陀蝦峙湖泥等地,湖泥至今仍有東白蓮、西白蓮等地名,而且周姓也是當地大姓。當然,普陀是否有周敦頤後人,我還沒有作進一步的考證。但周敦頤作為一名清官,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堅持操守,雖然物質生活是清寒的,但其矢志追求光明不畏權貴,正直而清高的君子形象的確是青史留名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周敦頤的詠蓮曲是蓮花恆貫千古的寫照。其實,真正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又談何容易。有人說:凈土無以出君子,濁泥未必養庸俗。只要我們肯於上進,只要我們具備一顆追求美好的心靈,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創造輝煌的條件。人,貧賤不可怕,基礎差不可怕,有缺陷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上進心,失掉堅定的信念,失掉成功的勇氣,只要你肯上進,肯奮斗,便會成為濁世中一朵清蓮,光照千秋!人生本就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途中會有鳥語花香,會有花紅柳綠,當然也會有困難挫折,會有陷阱暗箭,會有奸詐小人。你無法保證你的生存環境始終是良好的是理想的,甚至於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里,甚至於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你可以是很高尚的。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佛座下的蓮花,在青燈前幻化,人世的輪回,常常只是聚散的雲煙,對於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舍棄那些看似美好的溫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遙遠的人生夢想。當發現自己身處絕境時,不要輕言放棄,在滾滾紅塵中,像蓮花那樣,身下是黝黑的污泥,卻生出了一幅唯美的模樣。生命如蓮,蓮如生命,讓那朵蓮花美麗我們的眼睛,讓那朵蓮花純凈我們的心靈,只要我們不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追逐的夢想,我們尋求的明天將把我們的生命照亮。
作者: 陳桂珍
責任編輯:孫鼎期
排版:朱清植
普陀作協歡迎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