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古代有很多真實的繪畫,你都知道有哪些嗎
1、北齊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卷》
作者的表現手法非常高明,巧妙的幾筆白色,三言兩語幾筆揮就出那種薄如蟬翼透明質感,這不就是素描中的利用「高光」去表現的手法嘛,這個局部就可以說明,其實古人對於很多寫實的技法有參透的;當然,這幅畫是宋朝的摹本,當年楊子華是不是這么畫的還不一定。
中國古代繪畫當然有寫實,但是那種寫實只是一種途徑而不是目的
B. 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為素材,製作有一份有特色的歷史小報
一、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以下從禮儀、消費、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日、婚喪等八個方面進行概括,大致可以窺見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1.禮儀習俗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然而,開國以後,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採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並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1912年民國成立後,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註:《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報》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同年8月17日,民國政府公布了《禮制》,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註:《東方雜志》第9卷第4號,1912年9月。)。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總之,脫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2.消費習俗的變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並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在鴉片戰爭後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於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餘個,於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雲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裡,也可見到不少洋貨,包括各種哈剌呢、嗶嘰、羽紗、法蘭絨、鍾表、玻璃等,一應俱全,而且其售價「並非貴得驚人」(註:姚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頁。)許多「農民亦爭服洋布」,中產之家更是「出門則官紗紡綢不以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註:宋延齋:《蒲圻鄉士志》,轉引自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業余劇社、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此外,以上海為例,色情消費、游樂消費也成為商人、富人等消費方式中的重要內容。
3.服飾習俗的變化:中國服飾習俗源遠流長,各時代都有絢麗多彩的服飾。至清代中國服飾則多以長袍馬褂為主,女子則穿旗袍。民諺有「孔雀翎,馬蹄袖」之說。服飾具有體現等級森嚴、褒衣博帶特點,這些弊端與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為此,部分中國人開始接受西式服飾。在19世紀50年代,香港、廣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華商更多有穿洋裝者。戊戌時期康有為力倡「易服」。20世紀初,當時青年穿西服的人漸多起來。1903年胡漢民任教的廣西梧州中學允許學生可以在歲時年節「披洋衣揖孔孟」(註:《胡漢民自傳》,〔北京〕《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可見在學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數。當時的出「洋」留學生更多著洋裝。清亡後,曾出現過「洋裝熱」,在通都大邑,人們「趨改洋服洋帽,其為數不知凡幾」(註:《潘月樵請用國貨》,〔上海〕《申報》1912年3月4日。),在偏遠小城,「文武禮服,冠用氈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歐式」(註:民國《慈利縣志》卷17,風俗。)。此外,洋式襯衣、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都漸漸普及推廣,總之,中國服飾中的西方因素不斷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裝則是近代中西服飾合璧的最典型標志。
在廣義的服飾民俗中,穿著和「打扮」是有機的統一體。例如紋身、化妝、發式、飾物、纏足等。鴉片戰爭前後,西方人到中國,首先看到的就是蓄著長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許多年來,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註:〔英〕哈利:《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頁。)。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人這種裝束形象有了顯著改觀。首先,一批來華的傳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維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對纏足,主張放足,1883年康有為在廣東南海縣成立不纏足會,1896年又在廣州成立不纏足會,1897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纏足會,不久不纏足會遍及東南沿海地區。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還發出上諭禁止纏足。1901年慈禧太後下達了勸禁纏足的懿旨,1912年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辮發雖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標志,但卻是滿族習俗同化漢族的結果,在外國人面前,卻又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標志了,而這種民族標志,在近代又成為與開化世界趨向短發的世界大潮相背馳的「落後」、「不開化」的標志而體現的。
戊戌時期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中公開要求清政府「斷發」易服,一般開明人士也發出了剪辮的呼聲。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許官民自由剪發了。辛亥革命爆發後,辮子陸續剪掉。當時甚至出現了眾多的理發店取代了眾多的「剃頭匠」。連袁世凱也剪掉了辮子。民國的成立更帶來了短發的普及。
4.飲食習俗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等各種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風味菜餚及小吃。至鴉片戰爭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滲入,西方的一些飲食也逐漸傳入中國,至19世紀中葉以後西式飲食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開設在上海虹口一帶的西餐館有「華人間亦往食焉」(註:葛元煦等:《滬游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館也相繼開設,名聲愈來愈大。翻閱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常可看到「品升樓」、「德義樓」等「番茶館」的廣告,稱它們專辦「英法大菜」、「請得巧手外國廚房精調西菜」(註:《大公報》光緒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飯店檔次很高,象「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註:胡樸安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頁。),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間。辛亥之後,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濱竹枝詞》中寫道:「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又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註:顧柄權:《上海風俗古跡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頁。)。總之,在以「洋」為時尚中,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漸受中國人的歡迎,如啤酒、香檳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麵包、西點、蛋糕等皆被國人接受。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習俗的變化:中西居住習俗差異較大,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問題,也有不同的風俗問題。皇家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不過它與民居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土樓、北方草原的氈包等,都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典型形態。通常中國傳統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築材料、建築技術落後有關。在近代,由於受西式建築風格的影響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國人也開始建築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現「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風尚。鄧子琴在《中國風俗史》中稱,「晚清園亭,亦參以西式建築,而通都大邑,幾於觸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樓漸漸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為當地居室建築的新潮流;在沈陽「建築宏麗,悉法歐西,於是廣廈連雲,高甍麗日,綿亘達數十里」(註:《奉天通志》卷97,禮俗三、居室。);在青島,「市內住屋多屬歐式建築」(註: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第72頁。);在漢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廠肆,角勝爭奇」(註:民國《夏口縣志·序》。);在上海除了興建了大量西式建築外,還出現了西洋建築風格影響下的中國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響,漢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島等地也相繼在租界、碼頭、商業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與西式建築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築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大量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重大變化。
6.出行習俗的變化: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肩輿(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後,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後。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出行一下子就由「鄉人」而變成「國人」。汽車興起後,「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被打破了「男女雜坐不以為嫌」(註:民國《夏口縣志》卷二,風土志。)。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7.節日習俗的變化: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形成的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但這些節日是依據傳統歷法而來,屬於封建農業文明的產物,且多有傳統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社會的落後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清末已有改歷的呼籲,梁啟超於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採用太陽歷代替陰歷(註: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民國政府成立後,斷然於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後,必然引起歲時節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義的新式節日、紀念日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國初年的新紀念日除了民國成立日(元月1日)和國慶(10月10日)紀念以外,還有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國恥日(5月9日)、植樹節(清明節)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國際婦女節(3月8日)、兒童節(4月4日)、國際勞動節、學生運動紀念節(5月4日)、教師節(8月27日)等等。特別是受西俗影響,聖誕節、情人節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8.婚喪習俗的變化:婚禮是標志與慶賀結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漢族主要的婚姻形態仍然是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受男女平等觀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響,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與外國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禮結婚的現象,「前日為春甫婚期,行夷禮」(註: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頁。)。光緒年間,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婚姻論財不問門第的現象,西式婚禮漸有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結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開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註:徐珂:《清稗類鈔》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頁。)。文明結婚,除婚禮地點不在教堂,不用牧師主婚外,許多儀式大致從西禮中移植過來,雖然雜有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總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鎮「文明結婚」的流行,畢竟反映出中國婚俗的變化,代表著晚清婚俗變化的正確方向。
參考資料:http://ghundamo.bokee.com/view.b?diaryId=13868061
C. 中國歷史手抄報圖片簡潔好看
整潔美觀的中國歷史手抄報
中國歷史手抄報素材
關於歷史小論文
已是幾度春秋,歲月的車輪無情地碾過,歷史中的所有的功過是非已經淡卻在人們的腦海,封塵的歲月,永不泯滅的是道德的光輝與祖國的發展。
中國——那鮮艷的五星紅旗是由革命戰士們的鮮血灑制而成的。歷史中,無數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才譜寫的那麼偉大的史詩。又有多少人能夠回想當年聯系現在為祖國作出一份貢獻。一個人出生並非有著天生的才華,成為所謂的天才,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勇氣,成為所謂的勇士,他們所經歷的磨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到得。這又是每個偉人的必經之路,即使離開一切都組成了現在的新中國。
你也許會問我為何會提到歷史,因為我知道今日的輝煌是由歷史中的偉大人物譜寫而成的。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現代科技已經越來越發達。登月球、舉辦奧運會、環宇宙……已從昔日的夢想化為現實。家家戶戶用上電器已不是問題了。老百姓可以在法律的保護下,快快樂樂地生活:學生可以在學校里,看騰飛的白鴿,看高揚的國旗,學習著書中和生活中的知識;中年:可以找一份安心的工作,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做一個誠實、善良、知法守法的人;老年:可以再晚輩的尊重下,安享晚年。
多麼美好的生活,我想每一個人都希望社會團結,那麼未來怎麼樣?不但需要我們來憧憬,還需要我們來盡一份力,即使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微弱,但是,只要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人多力量大”,保留這一切就很容易變成現實。 繁華的街道,絢麗的霓虹燈,高大挺拔的樹木這只要大家攜手就可以成為未來,只要大家出一份力:每人節約一度電,全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億度電;每人節約一滴水,全國13億人就能幫助一個缺水地區;每人節約1元錢,全國13億人就能救助多少失學兒童。
其實,未來並不需要我們憧憬,只需13億人的中國心來感化世界,感化夢想,未來就不是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黨的歷史我知道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設了敵後根據地,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每當唱起這首歌,我就會想起我們的共產黨,想起我們黨風風雨雨走過的幾十年。
八十七年前,在那風雨如磐的舊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他像一盞明燈沖破了漫漫長夜,像初升的朝陽給沉睡的東方大地帶來了希望的曙光。從他誕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引路人,中華民族從此邁上了飛速前進的快車道。智慧勤勞的中華兒女一次次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中國。“三峽工程”矗立起中國建設者的不朽豐碑;“港澳回歸”譜寫了中華大家族和平統一的藍圖;“北京奧運”圓了中國人的百年之夢……87年的光輝歷程,您一路走來,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造出了一個個震驚世界的輝煌奇跡,正是在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正一步步地實現著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富強。
回望我們過去家鄉的生活,那真是非常的艱難。爸爸曾經不止一次的給我講起他小時候的生活,那時村裡根本沒有幾家有電視的,而且家裡又很窮,連書都買不起,一旦有同學買了書,他們便爭著看,書都被他們看得不能再看了,還愛不釋手,捨不得扔。
說起過去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人們都是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個個都是骨瘦如柴,人們都穿著帶補丁的衣服,小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買過新衣服,都是拾大人的衣服穿。住的房子都是破舊不堪的,每逢下雨天,屋子外面下大雨,屋子裡面下小雨,有時候還有倒塌的危險,人們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過上了好日子,添置了許多家用電器。書就更不用說了,別說一本,就是五本也買得起。人們天天都是吃的飽飽的,還有大魚大肉——這是以前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個個都穿著鮮艷的,漂亮的衣服。就連我們村都有了圖書館和廣場,健身器材。我們縣城還建起了一幢幢氣派的別墅,小區。現代的超市,熱鬧的商業街。大街上車水馬龍,過去的小推車,馬車被一輛輛嶄新的小轎車所取代。這一切的一切不正說明了在我們黨領導下,我們的國家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D. 空白中國地圖
??? ...你要用手畫嗎? ...是這個嗎? 要全部復制到地址攔才能打開。圖片素材/中國教學用圖/中國地圖1120/中國地圖2.jpg 圖片素材/中國教學用圖/...
E. 中國古代女生動漫圖片 我用來收集服飾的素材
搜索 彩雲國物語圖片
F. 歷史文化素材
一、【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成就作文素材】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二、中國優秀傳統的素材有哪些
請輸入你的答案。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 傳統文化之京劇 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1]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諸子百家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 傳統文化之剪紙 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藝術 琴:笙、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 傳統文化之皮影 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詩經》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粽子、賽龍舟 傳統文化之服裝 、屈原)、中秋節、重陽節(敬老)、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正旦、元旦、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粵劇、徽劇、漢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 傳統文化之服裝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
衣冠服飾:漢服、深衣、襦裙、唐裝(盤領袍)、唐巾(襆頭)、直裰(道袍)、舄、雲端履、千層底、綉花鞋、老虎頭鞋、維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鮮服、藏服、苗服、銀飾(苗族)、旗袍(滿族)、蒙古袍、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其他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斗蛐蛐、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
;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 傳統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 *** 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作文素材《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 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四、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五、中國傳統文化(文字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思想,對當前的素質教育有借鑒意義。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為了與天地斗爭,中國人民從來就不肯輕易認輸,總是不屈不饒地抗爭。《易傳》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奮進,永不屈從於外來的壓迫。自強不息還體現為一種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徵,形成中國人講名分、重氣節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謂大丈夫"。這使得人們追求一種獨立完善的人格,這種美德流傳下來,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爭的精神力量,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2.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孔子的"詩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打上了這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憂患意識就是一種愛國精神,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風范 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系起來,把禮義廉恥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則更是以禮釋仁,認為"仁"與"禮"是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而"仁""禮"的統一就是德。孔子所強調的"德",一是指統治階級的統帥之德,要求以此德來統治百姓,擁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倫理之德,以此德來感化百姓,保持和諧。這種崇德思想不斷發展和泛化,並在家庭倫理中得到完全的體現。這使得我國古代在文化傳遞和教育過程中始終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進行教育的內容是禮、樂、射、御、術、數,他把禮放在首位,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反映。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張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來尋求家庭倫理的和諧,尋求社會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
5 和諧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即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應按照其自身的規律自然地發展。這其中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個人自我身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就會促使社會穩定,家庭和睦;個人身、心間的和諧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寵辱不驚,進退有據;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能互得其利,持續發展。儒家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終目標主要是要達到第一種和諧,而佛教、道家則側重於後兩種和諧。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學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環境尤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還認為,要達到上述的3種合諧,就必須堅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反對走極端。
這里還有
://info-collect/post/culture.
六、中華傳統文化資料有那些
中華傳統文化資料篇章目錄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詞
曲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七、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客觀要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實需要。全面、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介紹中華傳童文化,則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只有在比較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形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都是在眾多領域均有重要建數、樹的文化全才。世界級文化大師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智慧,而且還具有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政治管理經驗以及藝術、體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技藝。孔子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全面發展、多才多藝的偉大人物。作為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孔子對於音樂等藝術領域、射御之類技能甚至烹飪與服飾的原則等,都曾提出過非常精妙的見解。中國古代傑出人物對於文化的全面追求,啟發本書作者將不同門類的知識融匯貫通,集為一帙。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