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製作印花藍布: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
製作印花藍布: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
上美術課時,老師邀無錫藍印花布專家陸瑞興先生來我校講課,還請他把他收集的藍印花布的實物製作工具等帶人我校,在校內設立了「藍印花布博物館」,讓學生們了解無錫藍印花布的歷史,並讓我們粗略地學習了製作過程。我覺得這些知識很有意思,現在我就把藍印花布的歷史與其製法介紹給大家。
藍印花布又稱「染纈」,通常用棉、麻等植物纖維織成,是一種手工印染的土布。無錫的藍印花布歷史悠久,20世紀中葉,無錫還有大小染坊三十多家,它們對無錫的歷史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製作技術更是無錫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歷來,製造生產藍印花布的方法共有四種,即蠟纈、夾纈、絞纈和灰纈。在課上,我們僅學習了其中的夾纈,在此我就把夾纈製作法簡單說明一下。
藍印花布的工藝是使用鏤刻的花版夾住織物後進行染色,「夾纈」之名也是由此而來,它的操作過程很簡便。
首先是用桐油紙刻版,用刻刀在紙板上刻花。刻花時刻刀需要豎直,要確保上下兩層刻版上的花形一致。刻版上的圖案大都取材於民間故事、戲劇人物,其中動植物和花卉居多。圖案寓意吉祥,充滿喜慶色彩。在博物館里,我們還看到了許多20世紀遺存下來的刻版圖案,有清末的'「鳳穿牡丹」「歲歲平安」等圖樣,還有解放初期的「歡慶解放」「社會主義教育」圖案。這些精美的刻版是製作藍印花布的基礎。
第二步工序叫刮漿,就是將桐油紙鏤刻的花版覆蓋在沾濕的坯布上,把黃豆粉和石灰做成的防染漿均勻刮到花版上。
等到防染漿干後,便可以揭版了。這時只要把花版一角直立掀起,便可以揭下坯布。這一步過程看似簡單,但如果不是有經驗的印染工人,是很難做好的,往往會在揭掀時損壞了花樣的完整性。我在學習揭版時也是連試了幾次,才取得成功的。
揭版之後,要把刮有防染漿的坯布晾乾,再放入靛缸中反復浸染,缸中的染液是用野生天然藍經漚制發酵製成的,所以稱為藍靛。
反復浸染之後,就是刮白的工作了。 ( ) 這時只要將染布清洗後攤平,拿菜刀用力適中地颳去布上的防染漿就行了。
最後,把颳去防染漿的布清洗二至三次,將殘留的灰漿和浮色去除干凈,掛上晾曬架曬干即可。
全部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使用材料容易取得,製作過程也較為簡便,所以這種染織物可以說是十足的環保產品。
學習藍印花布的製作,不僅讓我們了解了無錫這種民間工藝品,更讓我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激發我們去發揚和研究民族傳統藝術,用自己的力量去保護祖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⑵ 南通藍印花布為什麼要選擇藍白兩色而不是其他顏色他又有什麼寓意呢
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於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託著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內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朴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確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淀。
藍印花布的圖案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戲劇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動植物和花鳥組合成的吉祥紋樣,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盡情抒發了民間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間的傳統習俗上,藍印花布佔有相當位置。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准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時的衣被箱里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可見在當時藍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藍白的世界,很美!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商業發達的唐宋時期,《古今圖書集成》卷中記載:「葯斑布——以布抹灰葯而 典雅樸素。染青,候干,去灰葯,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資本主義萌芽的明清之際,葯斑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所以《古今圖書集成》物產考曰:「葯斑布俗名澆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現代所見藍印花布的樣式,多數為明清一代的作品。這些以藍印花布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樸素大方、色調清新明快,圖案淳樸典麗,曾深受歡迎。因此,染坊業一度成為地方上的顯業。史載宋元之際桐鄉藍印花布極為繁榮,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其中,石門(古稱玉溪)的「豐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時成為行業中的翹楚。所制「瑞鶴鳴祥」、「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等久負盛名。
藍印花布一般可分為藍地白花和白地藍花兩種形式。藍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構成紋樣的斑點互不連接,例如:梅、蘭、竹、菊。白地藍花布的製作方法,常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蓋版」。蓋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連接點和需留白地之處遮蓋起來,更清楚地襯托出藍色花紋印花。另一種印製白地藍花的方法,是以一塊單獨的印花版襯以網狀物,花版的紋樣無需每處連接,刻好後用膠和漆將花版粘牢在大面積的網狀物襯底上,然後再刮印漿料。有的藍印花布還是雙面的,這就需要在正面刮漿干透後,利用拷貝桌在反面對准正面紋樣再刮漿一次,這樣染後就可得到雙面的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一種曾廣泛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她那樸拙幽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堪稱獨樹一幟,千載之下散發著東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⑶ 求江蘇南通有代表性的工藝品。
江蘇南通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氣候溫宜,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餘年的歷史中,南通人民創造並發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諸如扎染、彩錦綉、哨口風箏(板鷂)、木版印畫、工藝葫蘆等。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這些榮譽稱號 與吳元新30多年來默默的在藍印花布領域不斷研究,堅持將傳統傳承了下來是分不開的.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始於明代,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尤其是當代民間工藝家的不懈努力,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裝飾多種類型、從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會,達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輝煌。
元末明初,余西場先民為避兵火,攜家譜、典籍舉族自江南群體遷來,夾雄厚財力,同時,也帶來藍印花布傳統工藝。城南染坊園藍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後,余西鎮區,主要藍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公私合營時,季長春染坊合營至南通城;馮家染坊合紅營至余西區二甲鎮,該企業體制幾度變遷延續至今,藍印花布工藝也從余西古鎮傳至余西區二甲鎮,再在南通市名揚海內外。 余西古鎮正在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印染技藝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干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
在挑選坯布這一步中,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後取出曬干待用。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干後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復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准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干,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1]
工藝概述
南通藍印花布通過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涼乾等多道工藝製成,染色前,首先利用石膏和豆粉製成的防染漿,透過花版的鏤空部分在土布上括成染料無法滲入的白色圖案,再染以藍靛,形成鮮明和諧的藍白之美。南通藍印花布的圖案簡潔樸素,多為寓意吉祥如意的傳統折枝花紋、花鳥動物以及古時人物等,十分優美雅緻,因而在民間流傳甚廣。用藍印花布製成的服飾、被面、壁掛、檯布、包頭、門窗簾布、包袱方巾、玩具擺設等,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獨具個性、可以觀賞的工藝品。[2]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3]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於1997年創建的,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專業博物館,下設藍印花布博物館藍藝研究所、藍印花布博物館明清染坊、藍印花布博物館的旅遊產品開發展示部。開館十年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共赴海內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 藍印花布館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來實物及圖片資料一萬多件,保存著大量優秀的民間製品,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該書由著名藝術大師張仃先生題寫書名並序,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綿璐,袁運甫先生,國際藝術大師韓美林等諸多大家學者題辭寫跋。該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藍印花布紋樣專著的空缺。[4]
⑷ 二甲藍印花布的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
——傳統手工技術(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江蘇 編號:Ⅷ-24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 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遍及南通地區各縣,影響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及南通市區。
舊時,浙江、江蘇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染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閨女的嫁妝,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彷彿就是勞動人民的專用布料。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臟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民間利用藍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藍靛發展成為藍染技藝,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o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
南通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濱江臨海,溫暖濕潤,特別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種植在當地農村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尤其是元代黃道婆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促進了松江及南通地區棉紡業的發展。宋、元以後,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機,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南通地區成了著名的紡織之鄉。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南通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藍草的生長。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在明清時期,南通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發展成有規模的街市,據明代《南通縣志》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綉、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染織藍印花布的紋樣。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干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後取出曬干待用。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干後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復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准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干,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後把刮上漿的布松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軟後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鍾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鍾,並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藍印花布藍得清純,是因為採用了植物染料--藍草。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於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葉子浸放在石潭中,幾天後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澱。沉澱後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當地出產的藍草,作為藍印花布的染色顏料進行加工。在明代,藍靛是進貢朝廷的貢品,它給藍印花布打上了純厚而凝重的底韻。植物染料經特殊配方,製成了印染藍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裡面盛著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漿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斷在染缸水中運動,給沒有灰漿的部分染上藍色,有灰染的部分則保留了原先的白靜。
精心養護染缸是祖傳的絕活,不傳外人。為了保密,染缸人總是在每晚仔細察看染缸水後,及時調整他們的配方。每天凌晨趕在染布以前,由師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頭上輕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後,再放在碗邊的苗水上,看顏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開,缸中靛水顏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須經過灰酒調整,成熟後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藝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過晾曬後再進行刮灰,把染色以後的防染漿刮掉。出缸布曬干後灰鹼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後,把布綳在支架上,用定製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颳去灰漿。刮漿時特別要小心仔細不能刮壞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淺浮灰漿,密封處露出本色。灰漿塊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紋理。自然紋理就是藍印花布藝術的靈魂。
10、清洗、晾曬
布經刮灰後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麵灰漿及浮色清洗干凈後晾乾。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晾曬時的情景十分壯觀。最後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曬干後,給人厚朴、沉實之感,故民間有人稱它老藍花布。染好後颳去淺浮灰漿,為灰漿所封密處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縫隙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即使出於同一個藝人之手,印出的紋樣也各有差異,顯出千變萬化。民間藝人高超技藝和獨特的藍印花布藝術風格,受到人們贊美。 南通地區95%的農村家庭應用自紡自織的白布印製成藍印花布,並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在近幾個世紀里,人們朝夕相處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藍印花布。這種紮根在民間的青花布在民俗風情中體現出民族心理特徵,成為農民之間傳達和溝通內心情感的媒介。
藍印花布的紋樣構成,因受到工藝的制約,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斷刀的影響,民間藝人既要考慮到花版結實耐用,又要顧及到所刻花紋的形象特徵。藝人們巧妙應用了大膽而誇張的手法,以意寫實,描繪大眾所喜愛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創造出許多淳樸稚拙、豐富多彩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象,演繹很多民間神話故事。
在紋樣造型上,以藍底白花中的點、線為主,有時用純點構成紋樣。在白底藍花中,一般點、線、面交錯組合,紋樣大都是粗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還保留了原始藝術的痕跡。它的紋樣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瑣,給人以藍白美的享受。藍印花布紋樣的點,不僅有吉祥、多子多孫的意思,而且密集起來能當作虛線、虛面,它的線筆斷意連,富有方向感,對變化、動靜的表現較為強烈。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細、長短等變化,並結合不同的物象特徵,靈活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物象質感、結構感等。無論是風景、人物、動植物等都可以利用點、線、面來描繪形象特性,鏤刻成各種大小不同形狀,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進行高度的提煉、概括,把自然形象規律化,通過加工整理,使花紋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縛。
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至今尤為城市及白領群體所喜愛。它適用於民間的日用裝飾品,可做服裝、頭布、被面、布兜、包袱、門簾等。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民間印染工藝品審美觀念的提高,藍印花布由單面印花發展成為雙面印花,在印製的品種上由單色發展成復色,由印製小布發展成寬幅布,由純棉發展成印染真絲、棉綢等多品種花布面料。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南通藍印花布館共搜集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實物及圖片資料一千多件,設計開發藍印花布系列產品百餘種,整理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等,展現出南通印染技藝的風采和魅力。
但是,當前從事藍印花布印染的人數正在減少,專業人士青黃不接,有的藍印花布已改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傳統工藝逐漸變異,有必要提請有關方面注意,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保護已到了關鍵時刻。 二甲藍印花布 發稿時間: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鎮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製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採用手工操作,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據傳,藍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個姓歸的人所創造,稱為「葯斑布」。「葯斑布」在明、清時代稱為「澆花布」。由於用靛藍(從靛青中提煉出來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藍白分明,色澤沉著,故又稱為「藍印花布」。而南通的藍印花布則以當地手機織造的純棉白布為面料,用靛藍作染料,以石灰、黃豆粉作防染劑,用柿漆紙或桐油紙作雕花型板,經過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劑,加之靛青亦是一種中草葯,所以不怕蟲蛀,且有消毒作用。用這種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氣、涼爽、厚實、經濟、消惡、防蛀,很受人喜愛。
南通地處江海之交,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是江蘇的重要棉區之一,隨著植棉業的發展,棉紡織手工業越來越興盛,不少農家都有紡車、織機,農忙耕作,農閑紡織。藍印花布作為棉布的一個特色品種,隨著土布業的興盛,也得以極大發展。而二甲鎮則以加工工藝精湛,成為藍印花布製造業界的翹楚。民國年間,二甲的染坊達20餘家。在這些染坊中產生了不少經驗豐富的「看缸」師傅和制板刻花藝人,有的祖輩相傳綿延五代,生產工藝上繼承了民間手工印染的傳統,使老藍印花布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質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藍印花布製作的被面、被單、蚊帳、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鄉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並,成立了二甲印染廠,生產工藝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了雙面印花、復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產品除了藍印花布外,還有扎染藍印花布、手工絲網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產的服裝、鞋帽、壁飾、工藝包、座墊、檯布、門簾等實用品、裝飾品、工藝品。各種產品手感豐滿厚實,色澤雅緻自然,紋樣樸素大方,裝飾情趣濃郁。特別是浮色洗去後,花紋愈發顯得清晰,雖舊而色不褪。
二甲藍印花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水風景、仕女人物、神話故事等,題材廣泛,生動別致,畫藝精美,並且題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餘」、「福祿壽喜」等,表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藍印花布還巧妙地運用粗獷的點子,寬細不等的線條,大小多變的塊面,採取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來描繪群眾所熟悉和喜愛的現實生活,構圖飽滿,穿插多變,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表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特有風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二甲的藍印花布獲得了香港顧客及日本和歐美各國外商的好評。二甲印染廠成為我國出口藍印花布的主要定點生產廠之一。盛開在江海平原上的「藍印花」驕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藍印花布獲得江蘇省優質名牌產品證明書和優質獎,「藍麒麟」牌被評為「著名商標」。1986年,又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近年來,該廠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年產藍印花布12萬米,扎染藍印花布6萬米,在同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設計人員深入民間搜集整理圖案,使傳統的「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鳳凰牡丹」、「龍鳳呈祥」、「五福捧壽」、「獅子滾綉球」、「鯉魚跳龍門」及梅、蘭、竹、菊等圖案重放異彩。還設計了多種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現代題材的圖案,許多產品成了備受歡迎、盛銷不衰的熱門貨。該廠為了擴大外銷,滿足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在上海設立了窗口,並為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沈壽藝術館提供了展品,還曾作過影視劇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員來過此處。
二甲藍印花布這一東方工藝的傑作,已成為南通、江蘇乃至中國對外的一張「名牌」。藍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我校結合千年古鎮二甲鎮的文化特色,圍繞藍印花布,開發了地方課程《藍印花布》,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引起了較大反響,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舉辦了江蘇省「民間藝術——藍印花布」進課堂大型教研活動,獲得全省200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
⑸ 印染花布怎麼做四年級
印染花布做法如下:
1、畫好花樣,選好底版。
2、根據花樣要求初刻印花所需底版(花版復雜就要底版多刻)。
3、翻刻合成底版,再塗上生漆(保護底版)。
4、用生黃豆粉和燥石灰風化成粉配方,用水攪拌和其他技術參數配合成漿。
印染花布:
齊魯民俗印染花布作為山東民間典型傳統文化的代表,集中展現了山東地域廣大勞動民眾的文化生活習性。通過對齊魯民俗印染花布的造型、色彩、紋樣、工藝等特色的分析,提出了齊魯民俗印染花布應用於現代絲綢服裝設計的創新設計手法。
實踐證明,現代絲綢服裝設計中借鑒與吸取齊魯民俗印染花布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把齊魯民俗印染花布文化元素經過組合提練運用到現代絲綢服裝設計創作中,不僅釋放與滿足了現代人們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關懷,而且進一步拓展了現代絲綢服裝設計空間,賦予了現代絲綢服裝設計的現實藝術生命力。
⑹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藍印花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1
活動目標
1.了解宣紙的特性,掌握藍印花布的創作方法。
2.體驗圖案設計的樂趣,感受藍白對比的美和作品的中心花紋之美。
活動准備
1.藍印花布PPT。
2.已經製作好的藍印花布圖紋教具,宣紙、藍色記號筆人手1份。
3.音樂《紫竹調》。
活動過程
一、欣賞圖片(藍印花布製作的手帕)
1.小朋友,你們見過這樣的花布嗎?它和我們平時見到的花布有什麼不一樣呢? (告訴幼兒這種花布是中國特有的,叫做藍印花布。)
2.欣賞顏色美感。
師:用藍印花布做成的東西,都是什麼顏色的? (引出藍白兩種顏色)對,藍印花布只有兩種顏色,藍和白。這兩種顏色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很舒服、很安靜。你們喜歡這兩種顏色在一起嗎?
3.欣賞藍印花布,重點感受中心花紋的特點。
師:藍印花布的圖案是怎樣的?這塊花布最中心的是什麼圖案?四周呢?他們是怎樣圍繞著花朵的?
小結:每隻蝴蝶離中間的花朵都一樣遠,蝴蝶圍繞著花朵,就好像花瓣圍繞著花蕊一樣,這樣的花紋叫做「中心花紋」。看,這些圖案都是我們喜歡的圖案,因為它們讓人覺得歡喜、幸福、平安,把它們印在畫布上,能把我們心裡願望表達出來。
二、出示製作完成的藍印花布,請孩子觀察,提問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老師的藍印花布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出示宣紙。)
有沒有發現這紙和我們平時畫畫用的紙不一樣? (薄、透、軟等。)這叫宣紙,我們古時候的人都是用這種紙來寫字和畫畫的。宣紙的透水性很好,我們剛好可以用這個特點來把一幅畫變成四幅畫呢。
師:你們想不想來創作一幅屬於自己的藍印花布呢?
三、播放音樂,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1.鼓勵幼兒大膽作畫,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提醒幼兒筆在宣紙上停留的時間要長一些,這樣作品的效果才會更好。
3.適當指導能力較弱的孩子。
四、結束部分,作品展示
把畫好的藍印花布放在黑色底板上展出,並請孩子互相評價。重點對花紋的形狀進行評價。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2
中班美術課 教案《藍印花布》含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美術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知道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感受藍印花布的美,學慣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製作藍印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一、活動目標
1、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感受藍印花布的美。
2、知道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3、學慣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製作藍印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4、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范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5、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二、活動准備
藍印花布兩塊,藍印花布做的衣服、頭巾、扇子、汗巾、鏡子各一樣;古典音樂;藍色水彩顏料,白色油畫棒;畫紙;刷子;剪刀;繩子。
三、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小朋友們上午好!我是彭老闆,歡迎你們來到我的店鋪。
你們覺得彭老師當了老闆之後有什麼不一樣嗎?(身上穿有藍色印花布的圍裙、頭上帶有藍色印花布的頭巾)你們覺得彭老師這樣穿漂亮嗎?(漂亮)彭老師店鋪里還有許多這樣漂亮的花布,現在跟著彭老師一起去看一下吧!
2、欣賞藍印花布的美,了解藍印花布的主要特徵。
老師同時展示四塊不一樣的藍印花布。這四塊布有一個關於它們的故事要講給你們聽(播放視頻)師:看完關於這些布的視頻之後,你對這種布有哪些新的了解呢?你有發現他們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嗎?——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這些布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花布只有藍色和白色,有些是藍底白紋,有些是白底藍紋,它們都統稱為藍印花布。
提問:這四塊藍印花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重點引導幼兒講述圖案不一樣、花紋的排列方式不一樣,規則排列和無規則排列。對幼兒的發現給予及時的肯定) 小結:藍印花布只有藍白兩種顏色,它的圖案有的來自於大自然,有的是人們創造和想像的,代表人們心中美好願望,有的是規則排列,有的是不規則排列,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這樣的藍印花布素雅寧靜,讓人越看越喜歡。
3、使用藍印花布產品,感受民間藝術帶來的美。
現在有哪位小朋友想去我的店鋪試穿藍印花布產品嗎?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產品進行適用,老師逐個進行點評。
小結:藍印花布不僅可以做成衣服,還可以做成各種好看又好玩的東西那,受到小朋友和全世界遊客的歡迎,因為它體現的是 中國特色,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
4、介紹"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並重點示範。
師:這么漂亮的藍印花布你們想知道是怎麼印出來的嗎?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些花布,現在彭老師要用一種油水分離的方法設計一塊藍印花布,小朋友要看仔細了,比一比誰最先發現裡面的秘密。等會請每個小朋友自己設計一塊藍印花布,讓裁縫給我們做一件有特色的衣服哦!
(出示材料)教師示範做法:
①先用筆在畫紙上設計好自己的圖案,可以是你喜歡的動物、水果、植物或者簡單的形狀,把圖案整齊的畫滿整張紙。
②用白色蠟筆把剛才畫好的圖案全部圖上白色。彭老師這里有個小秘密要告訴大家,塗白色的時候一定記得要非常用力哦!如果你的小手力氣不夠可以請旁邊小朋友幫忙也可以請老師幫忙。
③最後用刷子把整張畫紙圖上藍色,你就會發現一個神奇的變化,我們的藍印花布做好了。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塗了白色油畫棒的地方沒有藍色嗎?
介紹"油水分離"原理
5、幼兒製作"藍印花布"播放古典音樂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作品。
6、布置展板,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張?為什麼?)
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 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中班教案《藍印花布》3
一、幼兒情況分析:
農村孩子家中,都會收藏有許多自織的土布,因此,本學期一開始,我們就組織孩子們收集各種各樣的土布,大家的積極性也特別的高,一下子就找來了許多花色的土布。有一次,當小朋友看到各種漂亮的小花藍印花布時,都贊嘆不已,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一直在追問這些花紋是畫出來的嗎?我就告訴他們是印出來的。「是怎麼印出來的呢?」孩子們繼續追問。這說明許多孩子對這些花布的.來歷一無所知。如何讓現在的孩子了解這段歷史,進而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增強對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高尚品格的認識,從小培養孩子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基於以上情況分析,我就決定以花布作為素材,讓孩子放開手腳自己探索,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激發幼兒愛家鄉、愛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設計了此次課題展示活動。旨在和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一起探討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並印染藍印花布。由於條件限制,我決定用宣紙和白色蠟筆來代替白布和蠟油,但是基本不會改變活動的效果。
二、活動目標
1、在了解藍印花布印染方法的基礎上,嘗試自己設計花紋印染花布,體驗成功的喜悅。
2、感受藍印花布的美,了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做 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活動准備:
1、宣紙、白色蠟筆、藍色鋼筆水、報紙、抹布。
2、背景音樂(古箏錄音帶)。
四、活動過程:
1、欣賞藍印花布的美。
師:(出示藍印花布)小朋友覺得這些花布漂亮嗎?你最喜歡哪一塊花布?為什麼?那你知道是誰想出來做這些花布的嗎?
教師 小結:原來這些花布各有各的特點,都特別漂亮。這些藍印花布是古時候勞動人民想辦法印出來的,經過這么長的時間我們還覺得它漂亮,許多外國朋友也非常喜歡,你們說我們 中國人聰明不聰明?
2、教師示範印染藍印花布,引導幼兒了解藍印花布的製作過程。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漂亮的藍印花布是怎麼印出來的嗎?英子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些花布,所以前幾天我特地去學了學,現在我就來試一試,看看自己學會了沒有,小朋友也要看仔細了,比一比誰最先發現裡面的秘密。
(出示材料)教師示範做法。
A:先用白蠟筆在宣紙上設計出漂亮的花紋,並且全部用白蠟筆塗上顏色。
B:把設計好花紋的宣紙浸入藍色鋼筆水裡,等白色花紋完全顯出後取出,放在報紙上晾乾。
3、教師提出簡單要求。
師:我知道小朋友也一定都想來試一試吧?
不過英子老師有幾個小秘密要告訴你們呢,明白了我的小秘密,你印出來的花布就會特別的漂亮。等一下設計的花紋要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要把花紋畫得滿一點。還有一個秘密就是浸顏色的時候兩只手要拎好,不要松開。
4、幼兒製作藍印花布,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巡迴指導,適當幫助完成作品有困難的幼兒。
5、 評價作品。
將幼兒的作品布置到花布展覽區,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張,為什麼?」,鼓勵幼兒不僅對自己的作品要有自信,還要善於發現別人作品的長處。
五、活動延伸:
將材料放在「小巧手」中,供幼兒繼續設計不同花紋的花布。
⑺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意義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南通藍印花布館共搜集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實物及圖片資料一千多件,設計開發藍印花布系列產品百餘種,整理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等,展現出南通印染技藝的風采和魅力。
但是,當前從事藍印花布印染的人數正在減少,專業人士青黃不接,有的藍印花布已改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傳統工藝逐漸變異,有必要提請有關方面注意,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保護已到了關鍵時刻。
1996年,吳元新籌建了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建館之初只有200多件藏品,而今藏品已經達到1.3萬件、紋樣15萬份。在收藏的基礎上,吳元新結合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研究,並於2005年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他的新書《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下個月也即將出版。2006年,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與清華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印染工作室」,在那裡,學生們可以觸摸博物館里的藏品,並用最傳統的染料進行印染實踐。在中央美術學院,藍印花布技藝的有關課程已經開設了5年,「最初報名的學生只有20多人,後來人數不斷增加,學校便又加開了多個非遺傳承項目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