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竹蟲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大母雞唯美圖片 2025-09-24 10:56:50
臉上長攝像機的男人圖片 2025-09-24 10:48:40

竹蟲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1-19 20:54:55

① 誰知道雲南十八怪有哪些,最好帶圖片的

雲南十八怪詳解

都說雲南是彩雲之南,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雲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等為雲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西雙版納茂密的原始森林,神秘的野象群、尚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期的苦沖人、仍然保持走婚習俗的摩梭人等等,都為雲南增添了無盡的神秘。雲南十八怪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雲南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進一步加深了雲南的神秘感。現在有的雲南十八怪在雲南各地已經很少見了,而經過演繹派生出了「新編雲南十八怪」、「雲南飲食十八怪」等等,這些多半體現了雲南的現實生活。如果你對雲南的風土人情等有興趣,也可和我們討論。

第一怪:背著娃娃談戀愛,這是雲南少數民族試婚習俗的遺留,一般是女方有了小孩才能到男方家舉行婚禮。
第二怪:東邊下雨西邊曬,雲南是高原氣候,正所謂十里不同天。
第三怪:姑娘叫老太,有的少數民族叫小姨為舅老太,所以得名。
第四怪:雞蛋栓著賣,雲南眾多民族聚居地都是在邊遠地區,交通不發達,貨物通常靠人背馬馱,雞蛋易碎要買賣很不方便,於是機靈的人就把雞蛋用草裹起來,拴成串,這樣既方便又安全。
第五怪:火車沒有汽車快,一來因為山高路陡,二來原來雲南的火車是法國人的米軌小火車,行駛速度不快,因此不如汽車跑得快。
第六怪:青菜叫苦菜,僅僅因為習俗不一樣罷了。
第七怪:三個蚊子一盤菜,雲南是動物王國,三個蚊子一盤菜雖然誇張了些,但個頭也比一般的大,來雲南旅遊可得備好葯品哦!
第八怪:蘿卜當作水果賣,雲南氣候乾燥,蘿卜清熱降火,多吃對身體有益。
第九怪: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這早已經成為歷史了。
第十怪:草繩當褲帶,這雲南的邊遠山區都已經很少見了。
第十一怪:竹筒當煙袋,水煙保留了煙味又瀝悼了煙油,既有樂趣又不傷身體,很受雲南少數民族的喜愛。
第十二怪:草幅當鍋蓋,雲南少數民族多用乾草製作樣子象斗笠一樣的鍋蓋,這種鍋蓋保溫好,而且做出來的飯菜還有一股草香,實在是方便實惠。
第十三怪:老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少數民族善良、勤勞,婦女在勞動中同男人一樣吃苦耐勞。
第十四怪:粑粑叫餌塊,好象只有雲南才這樣叫。
第十五怪:姑娘叼煙袋,各民族的風俗以及審美觀不同。
第十六怪:娃娃出門男人帶,雲南模範丈夫多。
第十七怪:石頭洞里有村寨,蔗風避雨,天然石洞是最好的處所。
第十八怪:小和尚可以談戀愛,傣族少年都要進佛堂學習,佛堂即學堂,並非大乘佛教里小和尚的概念。

說明:

雲南十八怪並不是專指以上這些,其實「十八」是「許多」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朗朗上口罷了。雲南民族眾多,風俗習慣自然就有許多的不同,正因為不同,才有吸引力,正因為怪,才增加了神秘感,這也正是雲南旅遊業長盛不衰的原因。就雲南的許多不同的民俗風情來說,對於不同的旅遊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我想朋友們應以一種見怪不怪的心態來看待雲南十八怪以及任何少數民族的習俗,有一個相對正確的理解,才能真正領略到雲南魅力。

另一說:
雲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

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

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綉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綉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

汽車還比火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

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

花生蠶豆數著賣: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桿。

雲南第十七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蓬。

雲南第十八怪:

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又一說:
在民間有好幾種版本,諸如"三隻蚊子一盤菜,四個竹鼠一麻袋。老奶爬山比猴快,小和尚可以談戀愛。剩菜可以做酸菜,蘿卜當作水果賣。有話不說歌來代,袖珍小馬有能耐。娃娃出門男人帶,種田能手多老太。鮮花四季開不敗,牛糞粑粑牆上蓋。石頭長在雲天外,草會咬人更奇怪。"但流傳最廣的則是:

竹筒當煙袋,雞蛋用草串著賣,草帽當鍋蓋,豆腐長毛才出賣,青菜叫苦菜,米飯粑粑叫餌塊,蠶豆數堆賣,三個螞蚱一盤菜,草繩當腰帶,腳趾露在鞋子外,松毛扭著賣,這邊下雨那邊曬,姑娘叫老太,背著娃娃談戀愛,鞋子後邊多一塊,四季服裝同穿戴,火車沒有汽車快不通國內通國外。

雲南十八怪至今在雲南仍不難尋找到它們的蹤跡。

第一怪 竹筒當煙袋

雲南被譽為"植物王國",竹資源極為豐富,人們用竹子造竹樓,編竹笠、竹席,甚至還用竹筒來背水、當鍋燒飯、燒菜,尤其以竹做煙袋令人稱奇叫絕。竹煙筒水中過濾過的煙氣既保持了旱煙的醇香,又消除了煙氣中的焦辣,滋潤了喉嚨,而且還有咕嚕嚕的聲音,用它吸煙,可謂聲、色、味俱全。

第二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

雲南山高路險,商品在運輸途中的安全問題始終是一個難題。當地人用稻草把雞蛋紮成串來賣,既解決了運輸途中雞蛋容易破損的難題,又便於買賣雙方公平計價,童叟無欺,極為便當。

第三怪 草帽當鍋蓋

雲南各地草木茂盛,人們就用這些原料編織成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簾子、帽子、鍋蓋、蓑衣和草墩,以及各種造型別致的工藝品。初到雲南來的外地人往往將外形相似的草帽與鍋蓋混為一物,誤以為雲南人用草帽當鍋蓋。用草編織成的形同草帽的鍋蓋,因為吸濕,沒有蒸汽水下落,具有良好的保溫和透氣功能,既給蒸出來的食物增添了清香,又使飯菜在熱天時不易變壞,極為實用。

第四怪 豆腐長毛才出賣

雲南天氣較熱,不易保存新鮮的食物,許多雲南人也都愛吃臭豆腐,乾脆就將剛做出來的新鮮豆腐用稻草捂上幾天,直到長毛變成臭豆腐,才拿到街上去賣。據說清朝時康熙皇帝品嘗了雲南臭豆腐後,龍顏大悅,賜名"清方臭豆腐"。因而,滇中、滇南、滇西等地燒豆腐攤遍布城鄉。臭豆腐還可以煎、炸、蒸或腌製成腐乳,是雲南別具風味的地方佳餚。

第五怪 青菜叫苦菜

滇中、滇南一帶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四季常青,綠色菜類全年不斷,品種繁多,所以在內地被人稱為青菜的蔬菜不具有識別的特徵,而以口味為識別標准。因此,略帶苦味的青菜都被稱作苦菜。

第六怪 米飯粑粑叫餌塊

雲南盛產稻穀,為便於外出攜帶干糧,雲南人將蒸出來的米飯團舂揉成餅,稱之為"餌塊"。可以炒、煮、煎、炸(參見雲南小吃)。

第七怪 蠶豆數堆賣

舊時代雲南商品經濟落後,市場交易不多,散布在全省各地的鄉村市場尤其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很少用秤,農產品都是以堆、以捆為單位出賣,花生、蠶豆等農產品亦不例外,也是數堆賣。

第八怪 三個螞蚱一盤菜

雲南人食物來源極為豐富,人們不僅吃各種不同動物的肉和種類繁多的各種野菜,而且還吃苔蘚、竹蟲、蜂蛹和眾多的野生菌,香脆可口的油炸螞蚱更是餐中常見的下酒好菜。由於雲南螞蚱個大,不多的幾個就可堆成一盤,所以說"三個螞蚱一盤菜"。

第九怪 草繩當腰帶

過去雲南經濟落後,群眾生活貧困,在鄉村地帶草繩當腰帶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現在經濟發展了,群眾生活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草繩當腰帶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第十怪 腳趾露在鞋子外

雲南群山連綿,山高路險,而且氣候溫暖,爬山跑路往往要出腳汗。因而,露出腳趾的草鞋和布做的涼鞋由於涼爽方便曾經是雲南人普遍喜愛的鞋履。

第十一怪 松毛扭著賣

在雲南眾多的樹木中,雲南松最為多見,森林中鋪滿了它的落葉。人們將這些落葉摟來扭成松毛鬏,用來生火燒飯,也用來燒烤鴨,別有一番風味。所以,舊時的雲南城鄉市場上隨處可見松毛扭著賣的景象,直到現在個別縣鄉集市上仍有此市景。

第十二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

在雲南奇異的山川地貌、多樣復雜的氣候環境中,"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前下大雨,山後艷陽天"是十分常見的自然景象。特別在秋季,這邊下雨那邊日頭曬也就成了山區的一大自然景觀。

第十三怪 姑娘叫老太

雲南民族眾多,風俗各異,內地人稱妻妹為小姨,在雲南有的地方叫做"姨老太"。

第十四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

過去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婚俗異彩紛呈,除阿注婚、搶婚外,有的民族盛行過婚後回娘家,等到有了娃娃再落夫家的習俗,"背著娃娃談戀愛"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風景了。

第十五怪 鞋子後邊多一塊

雲南婦女擅長綉花做鞋,為了方便穿鞋和脫鞋,常在布鞋後做一個"鞋拔",並在鞋拔上精心地綉上一朵花,雲南人稱之為"鞋挹拔"。它既實用,又有裝飾作用,使鞋子更加美觀別致。

第十六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

雲南許多地方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尤其是昆明,素有"春城"的美稱,其年均溫度15℃,月均最高溫度和月均最低溫度分別為21℃和10℃,無論是春夏秋冬哪一季,昆明街頭隨處可見男女老少身著多姿多彩的四季服裝,"四季亂穿衣"是昆明的一大街景,與北方人的服裝四季分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第十七怪 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在准軌(軌距1.435米)火車出現前,早在1910年就開通了米軌(軌距1米)火車,但由於高山大川、峰壑溝洞的阻隔,道路崎嶇難行,火車時速僅有二三十公里,根本無法與內地的火車時速相比。此外,雲南還曾有速度更慢的寸軌(軌距0.72米)火車,在上坡時,連人都跑不過。相比之下,滇境內的汽車速度則比火車快,加上汽車路要比火車路少繞一些道,因此人們出門趕時間辦事,汽車便成了首選的交通工具。

第十八怪 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

雲南邊陲山高谷深路難行,雖然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時期就修築了五尺道,清朝末年,法國人又在滇境內建成了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鐵路,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雲南仍沒有一條與內地相通的鐵路,所以過去進出雲南,多繞道越南而行。就連顯赫一時的雲南都督蔡鍔將軍,1915年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也只能乘火車由滇越鐵路從越南潛回雲南。因而,早年的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也就被人稱之為一怪了。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買。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炒盤菜。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
雲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

② 請問哪裡有關於昆蟲圖片的網站先謝謝了!

在線幫助- 中國昆蟲愛好者
由於本站原創圖片數量有限,且所介紹的昆蟲種類數目龐大,因此,圖片來源均為轉載,並
提供了圖片來源的地址。用戶除了可以在本站欣賞圖片外,還可以拷貝圖片下方的出處地址
去相關網站繼續瀏覽。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在此版塊中,我們著重在昆蟲種類形態上的 ...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82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寬頻專題:昆蟲知識/圖片/視頻素材網站-太平洋電腦網Pconline-[其他新聞]
1 介紹昆蟲的基本小知識和趣聞·昆蟲世界奇妙的二十五個
事實http://www.hangzhou.com.cn/20050801/ca945877.htm·昆蟲靠漩渦在水上行
走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7485·昆蟲短暫的一生http://
http://www.pconline.com.cn/news/others/0512/734678_3.html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國學網=>國學網站圖片庫管理系統
圖片名稱:. 花與昆蟲. □ 推薦程度:. ★★★. □ 加入時間:. 2003-2-21 9:16:21.
□ 圖片大小:. 34KB. □ 運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NT. □ 下載次數:. 1600.
□ 圖片簡介:. 花鳥中國畫 花與昆蟲. □ 現在下載:. q 網友點評發言 目前已發表0篇 ...
http://www.guoxue.com/images/soft.asp?id=1347&typeid=201&zhuid=29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圖】昆蟲,自然,昆蟲圖片,昆蟲圖寫真,昆蟲圖庫泡泡美圖
昆蟲,昆蟲圖片,昆蟲寫真,昆蟲圖庫,昆蟲圖集,昆蟲照片,昆蟲論壇,昆蟲壁紙,昆蟲貼圖,
昆蟲美圖. ... 千奇百怪小昆蟲(, 35. 25. 蝴蝶壁紙集(圖片, 33. 26. 色彩斑斕的蝴蝶(,
32. 網站經營許可證編號:冀ICP 證020013 號| PCPOP 電腦時尚所有文章和圖片版權所有.
http://pp.pcpop.com/t007400181_11428_1.html - 網頁快照 - 類似網頁

③ 這個圖片的含義是啥子

這是一個叫做fall out boy(打倒男孩)的美國搖滾樂隊曾經發布的一張專輯《save rock and roll》的封面。
這種照片上是一個不羈的搖滾少年牽著一位和尚的手走在路上,它寓意搖滾可以跨越宗教、性別、傳統等隔閡。(這一段引自網易雲音樂該專輯網友評論)

④ 歷代名家畫竹,果斷收藏!

湖州竹派

在中國「文人畫」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風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現人格品質和氣節。蘇東坡有詩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如文同畫梅、竹、石題:「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筆下的「常客」。梅的畫法在楊無咎時創出後,後世畫梅能手也層出不窮。到趙孟堅時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宋以後,「歲寒三友」也常被作為瓷器的裝飾題材,或是用石塊、柏樹代替梅或松樹而組成歲寒三友圖的 。

湖州竹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北宋文同、蘇軾、元代趙孟頫、清晚期海派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畫竹原以唐代蕭悅、五代丁謙最有名,但無畫跡傳世。北宋文同、蘇軾畫竹著於時。元豐元年(1078)文同奉命為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未到任,病故陳州(今河南淮陽);蘇軾接任湖州太守,未幾坐獄貶黃州。他們雖籍隸四川,但畫史上皆謂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論及:文、蘇畫竹特點:「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元代畫竹成風,李衍、趙孟頫、高克恭、吳鎮、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繼承者,對後世影響很大 。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輯錄《畫史》、《畫繼》、《圖繪寶鑒》等書而成。

五代兩宋

始祖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譽為「成竹於胸中」的文同,並不以精緻纖細的筆畫交代竹子的形質,而是以暢快的筆畫,簡要准確地掌握了竹干節葉的結構,將狀似倒懸、實則堅韌有力的精神傳達無遺,展現文人「寫意」的本質。 作者文同(1018-1079),梓州梓桐人。字與可、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皇佑時進士,元豐初知湖州。工畫墨竹,稱湖州派。 特徵說明:竹干雖以簡壯的筆畫完成,但卻細膩呈現漸次轉細的S形動勢,正如蘇軾對文同畫竹「瘦節蛟蛇走」的形容。搭配兩旁冉冉伸展的枝葉,構成含蓄又不失變化的竹畫經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轉鋒」使線條產生粗細與方向上的變化,就像被風吹動時竹葉的翻轉。此外,他也透過濃淡不同墨色的交疊,製造深色葉面遮住淺色葉面的空間幻覺,正如蘇軾所言:「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自與可始」。蘇軾曾以「若輕雲之蔽月」、「若游絲之縈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帶」等語形容文同的飛白用筆。本圖竹干亦有多處牽絲般的飛白效果,但應為一道道在絹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揮而就,反映出當時對於飛白美感的好尚與營求。《墨竹圖》的運筆不急不徐,葉片多鋒利流暢,突出的小竹枝,則筆筆充滿速度感和力道。蘇軾以「兔起鶻落,稍縱則逝」形容振筆畫竹之法,便是在說明畫中的這種具有張力的速度感。《墨竹圖》葉片的結組方式沒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畫家仔細觀察竹葉生態後,自然領會出的各種變化,而非後世發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葉方式。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蘇軾 瀟湘竹石圖

南唐 李坡 風竹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坡五代南唐畫家。坡,一作便,或作波,南昌(今屬江西)人。善畫竹,不以纖巧瑣細見長,多放情任性,隨意落筆,便有生意。畫跡有《折竹》、《風竹》、《冒雪疏篁》等圖,與劉彥濟、施璘、丁謙以墨竹而馳於五代。傳世作品僅有《風竹圖》。

北宋 趙昌 竹蟲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代 徐熙 雪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傳承與發展

起源

竹畫是中國繪畫所特有的專科,歷史悠久。在中國畫中,竹畫有兩種方式:一為設色竹子,屬花鳥畫;一為墨竹畫,以墨竹為主,四君子畫中的竹畫為墨竹畫,是典型的文人畫。

對於中國墨竹畫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唐代白居易在《畫竹歌》中說:「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由此可見,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畫了。由於那時的竹畫沒有流傳下來,故不知是設色還是墨竹。

唐代畫竹已為獨立題材,開始出現專門畫竹的名家如簫悅。他工於畫竹,一色而有雅趣。這里的「一色」可能是純用青色或綠色,而非墨竹畫的黑色,但已開始對竹進行藝術抽象化,是工筆設色竹畫走向墨竹畫的關鍵的一步。蕭悅很珍重自己的藝術,有人求他只畫一竿一枝,求了一年還未求到。有一次,他卻畫了十五竿竹,送給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謝他的厚意,也贊嘆他的藝術,寫下了上述的《畫竹歌》。

形成

文同,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少時用功讀書,20歲左右便才學出眾,受人稱贊羨慕。他先後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畫亭中默坐,吟詩岸上微行。人謂偷閑太守,自呼竊祿先生」。他無心於功名,只是喜愛讀書作畫。元豐初,61歲的文同被任命為湖州知府,沒有到任就在陳州過世了,人稱文湖州。文同善詩書,工書畫。篆、隸、行、草、飛白無一不精。文同尤其喜愛畫墨竹。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又是詩文書畫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長的絹上畫設色偃竹送給蘇軾。蘇軾專門寫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闡發文同的墨竹畫理論,提出了「成竹於胸」的著名論斷。

文同墨竹畫,大大超過了前人,所謂「黃鍾一震,瓦釜失聲」。蘇軾形容文同畫竹,「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似乎文同畫竹屬寫意一派。然而,細察文同流傳下來的墨竹畫,他的畫風還是比較寫實的。文同所畫的竿、枝、葉、節,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於畫竹葉,「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畫,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苟地畫出來,畫竹節是勾描渲染而成,由於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後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中國畫壇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師。

代表人物

文同、蘇軾、趙孟頫、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趙孟頫、吳昌碩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蘇軾均在湖州當過知府,為此,以地名來稱呼的畫壇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歷史最久遠、影響中國整個繪畫史的重要畫派,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現今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馮超著的「湖州竹派」。

蘇軾,也在湖州當過知府。他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所以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時興起,隨手拿起毛筆蘸著朱墨,畫了一幅朱竹。有人說:世間只有綠竹,哪來的朱竹?他便反問:人家都用黑墨畫竹,世間哪有墨竹?據說由於他的首創,後來文人畫中便流行畫朱竹了。蘇軾向文同學畫竹,同時在繪畫理論上給予文同極大的幫助和影響。文同死後半年,蘇軾看了文同畫的《篔簹谷偃竹圖》,睹物思人,對畫痛哭,帶淚寫下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總結文同的畫竹理論,提出了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主張。

蘇軾畫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不像常人一節節地畫竹竿。米芾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他針對當時只重形似輕神似的繪畫傾向,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見解。

元代

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夫婦

元 吳鎮 墨竹譜 台北故宮藏

元郭畀雪竹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李衎 四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元代,畫壇上文人墨戲成風,墨竹大家輩出,形成了中國墨竹畫的頂盛期。趙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吳鎮、顧安、李息齋父子都是畫墨竹的高手。特別是趙孟頫,作為一個全能的畫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無所不能,畫馬尤其有名。趙孟頫畫墨竹,能以飛白作石,金錯刀作墨竹。所畫竹石,虛實結合,相映成趣。趙孟頫夫人管道升,能書善畫,始創晴竹新篁。同樣用飛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繪巨石層次更為豐富,晴竹竹葉用濃墨繪就,亭亭如生。管夫人還畫過懸崖朱竹一枝,楊廉夫題雲:「網得珊瑚枝,擲向篔簹谷。」,而管道升道創的「巢竹」 ,成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趙孟頫提出「書畫本同」,上接歷代「書畫同源」的傳統,倡導「以書入畫」,就是以書法性用筆來表現個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論」,其實質是重溫晉唐意趣、開創時代新風的「借古開今」。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繪竹石,強調「以書法入畫」,此幅繪古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是其「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紙自題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這是趙孟頫關於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之理論的名句,對後世文人畫的影響至深。 

元 王蒙 竹石圖

元 王蒙 竹石圖

元 趙孟頫 窠木竹石圖

李衎 雙鉤竹圖 故宮藏

明代

明代墨竹畫

明 文徵明 蘭竹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夏昶 畫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繼承宋元人的畫法。

宋克,字仲溫,家長洲南宮里,自號南宮生。擅長草書,所畫墨竹大都是細竹,擅長畫叢篁,寸崗尺塹,布置稠密,而又帶雨含煙,意境深遠。曾經在試院牘尾,用朱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紱,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無錫人。王紱墨竹畫深得文同、吳鎮遺法,聞名天下。王紱所畫墨竹,能於遒勁中見姿媚,縱橫外見灑脫。方寸間的畫幅,具有瀟湘淇澳,透出種種臻妙來。王紱畫墨竹,講究創作靈感,須興到落筆。喜歡他的畫的人,送來金帛強求,他便閉門不納。有一天,他曾在月下聽到悠揚的簫聲,一時興起,寫了一幅《竹石圖》,第二天帶了這幅畫去尋找昨晚的吹簫人,送上畫作。那個吹簫的是個商人,一向仰慕王紱的畫名,收到《竹石圖》,喜出望外,趕緊回贈一張紅色地氈,請他再畫一幅,好配成一對。王紱笑道:我為了簫聲才來尋訪你,本想用作簫的竹子回報,想不到你是這樣庸俗的人。說罷,王紱要回《竹石圖》,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崑山人。夏昶畫墨竹,師法王紱,能得其妙,當時推為第一。他所畫的墨竹,偃卧、挺立、濃淡、煙姿、雨色都頗具章法,是一位講求法則的畫家。他的作品還名揚國外,當時就有這樣的歌謠:「夏卿一個竹,西涼一錠金。」

魯得之,錢塘人,僑寓嘉興,字孔孫,號千岩。書法精妙,善於寫墨竹,自稱得到吳仲圭筆畫,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書寫字畫,風韻尤佳。據說他寫蘭竹,當初自己並不貴重,人人可乞,但當他寫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並對人說:「吾將留以自驗少壯生熟進長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卻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他的詩、書、畫、音樂、戲曲甚至劍術,都是第一流的。他創水墨大寫意畫法,加上詩詞題跋,融為一體,創文人畫的新格。影響所及,促成石濤、八大、鄭板橋、李鱔、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鄭板橋甚至刻一印,自雲「青藤門下走狗」。

明 王紱 淇渭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呂紀 竹禽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錢轂 竹亭對棋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杜堇 題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夏昶 墨竹圖 北京故宮藏

明 金浞 雙鉤竹圖 北京故宮藏

清代

清代墨竹畫

清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圖

清 鄭板橋(1693-1765)竹

清 金農 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的石濤(1640——-約1718),原名朱若極,生於亂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孫,出家為僧,更名原濟、元濟、超濟、道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清湘陳人。石濤畫竹,筆意縱恣,脫盡窠臼,開墨竹寫意畫風氣之先。石濤畫竹多用生宣紙,用筆奔放,水墨淋漓,濃淡干濕,千枝萬葉,一氣呵成,縱筆直寫,略無滯塞,歷代沿襲之宮苑庭園氣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筆掃盪殆盡,而驟雨狂風之勢,滴露籠煙之態,則一一奔來筆底,人稱「野戰」。石濤天資極高,所畫墨竹,不拘泥於形似,以勢取勝,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揚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畫的行家裡手,尤其是鄭板橋,畢生精力專攻蘭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於他能時時由熟返生,具有藝術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畫方面永葆旺盛的創作生命力,數十年的墨竹畫生生不息。自石濤開創墨竹畫的大寫意畫風後,鄭燮又開創了小寫意畫風,他的墨竹畫秀勁簡遠,透出一股清剛之氣。

清 石濤 墨竹圖

清 汪士慎 蘭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冷枚 竹林七賢

清 諸升(1618 - ?)竹

清 趙之琛 雙鉤竹石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馬元馭(1669—1722)竹

清 羅聘 墨竹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清 李鱓 梅蘭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近現代

近代傳承

吳昌碩 竹抱蘭圖

吳昌碩以粗枝大葉、筆勢縱橫為特色,喜歡用生宣紙和羊毫軟筆,筆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潑墨」的效果,而枯筆飛白處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別強烈。兩人的墨竹,乘興隨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為別開生面的新畫風。吳昌碩又強調金石入畫,以篆書筆法寫竹,功力極為深厚。

任伯年(1840-1896) 竹林七賢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吳昌碩(1844-1927)竹

李苦禪(1899-1983)竹

徐悲鴻(1895-1953)竹

張大千 修竹美人

沈敦和(1866-1920) 竹溪六逸圖 拍品 

張大千(1899-1983)竹

錢行健(1935-2010)竹

趙國經王美芳 雁南飛

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⑤ 麗江小吃

一)大石橋旁邊的黃豆面。 推薦程度:三星這屬於招牌小吃了,有一份叫《行走麗江》的手繪地圖上特別介紹。上面把這家叫「大石橋小吃」的店裡的黃豆面說得是天上有地下無。個人感覺:湯底酸酸的辣辣的,挺開胃;裡面的炸黃豆挺鬆脆,有口感;面就一般化了。價格:3rmb小碗,6rmb大碗。
二)麗江粑粑。 推薦程度:三星麗江的小麥挺出名的(哪個丫的再跟我說南方不種小麥,自己拿塊紅磚砸自己的頭),所以粑粑的麵皮挺有嚼勁的。有多種口味任君選擇,鹹的甜的,還有水燜粑粑是沒有味道的,可以當成飯來吃。滿街都有得賣,各有不同。價格:4--8rmb。
三)東巴烤魚。 推薦程度:一星感覺像熱的豆[豆支]鯪魚,有點辣。價格:15rmb上下。
四)納西烤肉。 推薦程度:五星這是好東西來的。五花肉做的,豬皮金黃鬆脆,肥肉不膩,瘦肉嫩,脆。醮了當地的辣椒粉吃,一爽。吃了幾家,感覺四方街農行對面那間分量少,但好吃點;大石橋小吃的相反。價格:15—20rmb。
五)納西燒豆腐。 推薦程度:二星價格:8rmb左右。
六)炸竹蟲,炸水蜻蜓。 推薦程度:三星麗江必吃小吃。誰造謠說廣東人特別喜歡吃奇怪的東西,特別罔顧客觀事實。賣相不好,感覺炸竹蟲有點像炸白蟻,炸水蜻蜓更是醜陋不堪。味道,還行。價格:20--40rmb。
七)青稞酒。 推薦程度:四星在瀘沽湖喝的…不許說我離題了。老闆娘宣布是自己釀的,我有點懷疑。挺好喝的,甜,順喉,10度左右,當成糖水喝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建議通行有坐月子的婦女同志多喝點。價格:20rmb一玻璃瓶。(小瓶啤酒的那種size)
八)烤全羊。 推薦程度:四星也是在瀘沽湖吃的。五個人基本解決了一整隻烤全羊。敬佩我們的殺傷力吧?羊羔來的,肉質特別鮮嫩(阿門,上帝饒恕我們);烤的火候正好,外焦內嫩。膻味剛好。就著熱的青稞酒摻雪碧,一爽。雖然說到了後面,每個人都吃得眼神呆滯….價格:500rmb。
九)風味狗肉。 推薦程度:三星在古城飯店吃的,味道挺特別。這其實是其他地方都有的,我寫來湊數,咔咔。價格:25rmb。
十)雞豌豆涼粉。 推薦程度:三星雞豌豆據說是麗江特有的一種作物。味道一般。價格:忘了…
十一)昆明烤鴨。 推薦程度:三星在昆明吃的。石林那一邊特別好吃。價錢便宜吖,是深圳的1/10左右。沒什麼特色,天底下的烤鴨也就那麼回事。價格:10rmb一隻。
十二)酥油茶。 推薦程度:四星很濃郁的味道。第一次喝的人要喝甜味的才好,一般只有藏民才喝的慣鹹的酥油茶。喝上雪山之前和它個半壺,能保持體力。但是喝多了要上火。價格:15--20rmb一壺。特別推薦:站在大石橋上,背對四方街,右手邊有間叫「順水樓」的館子。裡面的東西好吃,價錢便宜。住在麗江的時候,拿來當飯堂是不錯的選擇
十三)哈記牛肉。新義街把口第三家,清真餐館,素材一般,牛肉還中,主要是紅燒(8)和清燉(6),其他的有炸牛腸,燴牛肚味道不錯,如果你有的是時間,可以去忠義市場南門向西路北的永勝清真牛肉,味道比哈記還要好只是價格貴了點(貴2塊平均每種)
十四)永勝驢肉新義街把口第一家(呵呵偶的順序是以我去的次數為原則),清燉的20一斤,火鍋15一位,素菜免費,不夠可以單添,人多的時候去比較至(4人一下)
十五)象山市場臘排骨,帶皮羊肉,古城出門坐車9路象山市場下車進門50米路北,兩家挨著,臘排骨50一鍋單加20一斤,帶皮羊肉20一斤主要是羊頭肉和羊雜,兩家的味道均好,過肉癮的好地方
六)拉市鯽魚,忠義市場南門坐車3塊,拉市海再往前3公里左右路南,15一斤,一般3斤5個人可過癮,洗臉盆一樣的鍋里有無數半斤多重的鯽魚7,8條和洋芋條無數,另外再加上正宗鹵水豆腐,好吃的不得了
十七)麗江驢窩,嘿嘿,雖然有點王婆賣瓜之嫌,但我的手工水餃,烙餅,疙瘩湯在古城無出其右,另有自創的納西火鍋貨真價實,拿手的卻是當地素菜,一道扒三素,一道家鄉豆米,一道素炒包包菜色香味據全,想換口味的朋友盡管來,不喝酒的情況下人均消費15就差不多了。

⑥ 誰知道筍竹蟲的學名以及生活習性

筍子蟲學名 圖片圖片 竹象,(Cyrtotracjelus longimanus)竹類主要害蟲之一。昆蟲綱,鞘翅目,象甲科,竹筍蟲。成蟲赤褐色;頭管黑色,細長如同大象的鼻子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如同螳螂;每翅具有縱紋九條。幼蟲乳白色,紡錘形。年生一代。成蟲雄性翅鞘全黃,個頭較小;雌性翅鞘基本為黑色且背部接近鞘翅的地方有較大的一塊黑斑,個頭較大;雌蟲數量遠多於雄蟲。幼蟲蛀食竹筍,成蟲亦鑽食竹筍,危害嚴重。防治方法:秋冬季節對竹林鬆土,可以直搗竹象土繭,不利竹象越冬。成蟲產卵期間可噴灑百蟲敵,挖出被害新筍,捕殺土中的蛹。可食用。四川、重慶一帶小孩多喜捕捉此蟲,在其足上套線,拋甩驅使其振飛娛樂。或折去其前足,用細竹簽插入斷肢內,一搖它就開始飛,夏季小孩多把它當風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