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匠人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女人斜挎包圖片 2025-09-24 13:56:38
密林高清圖片 2025-09-24 13:56:38
卡通貓咪頭像圖片 2025-09-24 13:55:21

匠人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8 14:21:16

❶ 留下的不僅僅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觀後感及經典對白

留下的不僅僅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觀後感及經典對白

看新海誠的動畫總是帶著心酸的感覺,保持在你要哭卻沒有哭的痛覺里。你知道絢爛多彩的美景是真的,你知道轉瞬即逝的殘酷是真的,你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是真的,但你總會淹沒在人潮中。下面就由我在為大家整理的《你的名字》觀後感,歡迎大家查看!

《你的名字》經典對白

1、彼方為誰,無我有問

2、九月露濕,待君之前

3、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地方,我一定會,再次去見你的。

4、描線一筆接一筆,白色的素描本上漸漸萌生黑意。即便如此,還無法照準記憶中的風景。

5、重要的人,不能忘記的人,不想忘記的人。

6、你,是誰?

7、沙子崩塌以後,也有唯一不會消失的沙塊,那就是寂寞。我了解了,這個瞬間我知道了。之後殘存於我心中的,只會有這個感情。像是被人強行塞給的負重,我懷抱著寂寞。

8、什麼。突然我就這樣強氣的想道。世界如果是如此殘酷的地方的話,我會帶著這唯一的寂寞,用全身全靈活給這個世界看。帶著這唯一的感情永遠的掙紮下去。即使相隔天涯,即使再也見不到面,我會掙扎。永遠不可能向這個世界妥協。

9、時間,我只是強烈的懷抱著想要和神明較勁的想法,連自己忘卻了這件事,都馬上忘卻了。所以我在這樣感情的奔流下,最後一次,大聲向夜空喊道。“你的,名字是?”

10、醒來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時常會有的事情做過的夢總是回想不起只是一種有什麼消失的喪失感

11、你會哭著笑,笑著哭,是因為你的心,早已超越了自己啊。

12、只要記住你的名字

13、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地方

14、我一定會,去見你。

篇一:《你的名字》觀後感

盡管新海誠從來不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導演,但他早期作品尤其是《星之聲》卻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在同代導演無人能與之抗衡的作畫程度上備受贊譽的同時,新海誠作品腳本卻一直被認為相對較弱。

這部電影在今年上映以來簡直創造了一個新的動員人數觀影奇跡,也讓我對它的期待更勝以往:這次他真的突破自我,在劇本上實現新高了嗎?

一個半小時觀影完畢,淚點一向很低的我從半個小時以後的劇情就淚流不止,只能交出膝蓋。

關於新海誠我一直以來的看法如文章開頭所說,是一個重視畫面感勝過故事性的導演。回憶起以往的作品,無論是言葉之庭的雨季,還是秒五的櫻花,他鏡頭下的作品給人記憶最深刻的第一眼,到最後都是如數家珍的殘暴細致作畫。但這部作品從OP開始的鏡頭切換就非常有意思,各種長遠鏡結合的天衣無縫,在東京與小鎮的二元敘事里擔當著必不可分的重量級角色。

此外新海誠是個很善於吸收自己過去作品的導演。喜歡的梗百用不厭,說到底無論是作家、畫家還是導演都是這樣。人都有自己的偏好,無論是景色的設置(大面積雲層的描寫和城市建築的刻畫)、季節的選擇(相遇的夏季、擦肩而過的冬季)還是故事本身,其實都有著新海誠過去每一部作品的影子。

但這部作品不簡單就在於把一個導演自己都多多少少用過的梗給玩出了新意與誠意。直到故事結局三分鍾前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再次相遇,對於追求現世俗氣Happy Ending的觀眾而言這無疑是最揪心的事情沒有之一。要知道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星之聲》還在念書,被結局搞到內傷,直至看了講談社版本的漫畫改編才算解開了心結。其實這個故事的Time Jump又何曾不像《星之聲》的設定?只不過14年前的那部作品,是直接用宇宙飛行的平行距離製造了時間的距離。而這部《你的名字》,則更像是一個時間蟲洞。穿越後的時間則直接抹去了過去的歷史,創造了一個新的平行世界。

在影片中旬,小鎮毀掉的景色與曾經旖旎的景色相重疊,不就是那句經典的“悲劇就是創造一個喜劇,再毀掉它”的生動詮釋嗎?

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之所以有感情,有記憶,也就在於我們能將瞬時的感情待入永恆的、時間的坐標,去懷念,去珍重,去追逐。我們會被藝術作品感動,說得直白一點也就是一個自戀的共感過程,而這部打著科幻元素的電影,最打動我們的說到底還是一種溫情的套路。人生漫漫,與任何人共路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當重逢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對方的名字呢?

套用あべ美幸老師在八犬傳里說過的一句話,只要祈願的力量夠深,終究會實現。這說到底也就是一個築夢與實現夢的過程。看到源覺老師說新海誠每天工作15個小時,連續兩年,上映後估計休假一個月然後繼續做下一部作品。織夢人莫過如是。

篇二:《你的名字》觀後感

昨天看了一遍《你的名字》後,今天忍不住又再看了一遍。我是很少這樣做的,上一次這樣子做,是三年前看《小王子》的時候。

這是一部光聽背景音樂就整個人會陷進去的電影,至少我是這樣。

這感覺就像高三的時候,那會應當是盛夏,但已然是傍晚時分,晚風夾雜著一點余熱踏過草葉來到身邊,我一個人坐在走空的教室里,看教室里側窗外泛著紅霞的天空,以及天空下陳舊停車棚頂上的雜草邊慵懶伏著的貓咪。

所謂身心放空,就是這樣了吧。沒有半點雜念,只覺得一切都按照軌跡穩穩地走著。

但說實話,越是長大,到了被時光催著快成熟起來,要考慮諸如以後的工作和在學習和愛好權衡上的矛盾,時常無法放空自己,反而有時感覺腦子被抽空。

所以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音樂響起,畫面跳動,忽然有一種全身的神經都被提了一下,然後又極溫柔地放下來的感覺。

這感覺,大概叫感動吧!

電影里,在東京生活的瀧和小鎮女孩三葉交換了身體,從自己發現自己的變化到周圍人的描述,他們漸漸意識到,這一切都不是夢,像平行時空一樣,有個人一直和自己隨機地交換著身體。

於是脾氣壞壞,又暗戀奧寺前輩的瀧會在顧客故意找茬的時候安安靜靜地站著,讓溫柔的奧寺來處理,當發現奧寺的裙子被割破時,一步上前抓過奧寺的手,去小房間讓奧寺把裙子脫下來,自己幫她縫好並且巧妙地點綴上幾點小花。

於是向來溫柔可人的三葉聽到有人議論自己,一腳踢翻了桌子,擺出很欠的表情。

他們因為偶爾交換身體,很快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見識都發生巨大變化。但沒有章法的交換會讓兩個人都很尷尬,於是約好交換身體的時候自己做了什麼都要記錄下來。

他們也無比熱忱地想要見到那個時常和自己交換身體的人,尤其是瀧發現她是三年前的一個人,除了空間,時間上也有差距,夢醒後彼此都會迅速想不起對方的名字。

兩人還一起為了化解那場彗星災難做了很大的努力。

瀧很想見三葉,很想很想,瀧也是。

傍晚,非日非夜的時段,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可以看見非人之物。

隔著無法穿越的時間,兩人短暫地見面了。遠處是低矮叢林般的山丘,淡淡的晚霞已經逐漸展開,星星也出來了。他們就像熟人,有埋汰,也有感動,最後怕之後又忘掉彼此在彼此手心寫上名字,但還沒寫完,再也看不見。

像所有故事裡的遺憾。

“我想告訴她的,無論她在世界的哪一方,我都會再一次去見你。”

下一秒,記憶瞬間被揉成一團丟掉了。

“你的名字是……你是……誰?我為什麼會來這里?”

時間如白雲蒼狗,須臾而已,瀧已經穿著西裝,行色匆匆,忙於尋找工作。三葉也穿著成熟的衣服,來到了一直想來的東京。

兩人隔著車窗對視的時候,忽然像被電擊了一下,列車下站後,彼此朝著彼此的下一站跑去,落了空。

而低著頭經過橋的時候,明明都沒看見彼此,也都從正面相迎成了錯身而過,多少年後的瀧忽然回頭問:“請問我再哪裡見過你么?”

兩個人的眼淚瞬間掉了下來,“我也是”,三葉說。

最後故事停在了兩人同時發問“你的名字是”。

背景音樂響起的時候,我知道的,故事還在繼續。

我想起《向左走,向右走》里的兩個人,明明相隔很近,卻總是從未見面。

他們都十分寂寞,一個人吃飯睡覺走路,一個人默默承受生活,一個人看書,想有個人可以傾訴。

但事實是就連生病在身邊照顧的人都沒有。

等偶然一次相見後,便默默喜歡上了對方,但一場大雨後,寫著聯系方式的紙條被雨淋濕。而各自的身邊,都出現了追求者,而且都是很誇張的追求者。

追求者都認為自己就是主角命中註定的那個人。

而他們心裡都知道自己真正心心念念的,是誰,病到需要住院,都想要把家裡電話留言開起來,以免漏掉他的電話。

他們一直一直,都沒放棄掉等那個電話,也嘗試過按模糊的字跡一個個打過去。

“怎麼都不是,我該怎麼做,誰教教我?”

固執到,一開始刻意搗亂且心知肚明的追求者也把留言改回去,讓他們自己隨緣。

最後兩個人都要去國外了,臨走前,他要打一通讓心無憾的電話,電話接通了,是她。

我好像在哪見過你。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樣一件巧妙又有些捉弄人的事,難怪日本人喜歡把緣分叫做“羈絆”。

兩個真正有緣的人,隔著山長水遠共讀一本書,看同一片星空,都算是天涯共此時吧!

而我只想,一步一步地,讓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我想要有無數的花草破開堅冰,然後有一個草原,那麼無論你是野馬也好,小兔也好,都有一個家。

這樣等那個羈絆來的時候,才不至於被自己絆著腳跟。我會很穩很穩地走向你,義無反顧地站在你身邊。

“我好像在哪見過你?”

“我也是。”

篇三:《你的名字》觀後感

今天才去看了《你的名字》這部影片,在寫這篇電影之前還沒有看過任何的影評和鑒賞類的文章。所以我想記下我此刻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是有一個契機的。昨天才發現自己漏看的一天朋友圈,他只是發了一張圖片。我有點印象,但是想不起什麼來了。上面的日文看不懂。昨天下午還很幼稚的去發這張圖片去群裡面問學日語的朋友上面說的是什麼東西。結果被她們說笨,下面不是有英文翻譯嘛,your name 你的名字啊!

然後我就恍然大悟,哦,對哦,最近這個動漫已經上映啦,之前還轉發過它的預告片啊!(哭)

然後今天就找了資源過去看了。一個多小時,關掉手機,讓宿友不要打擾我。備好薯條,備好飲料,那好抱枕,墊好腳墊,戴上帽子。然後進入觀影模式。

這個故事其實我是有點心不在焉的。因為我知道他已經看過了。每個情節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但是也會想著他看到了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感受,就這樣慢慢的看,慢慢的想。

看到這個,誒~覺得他有可能會笑誒!看到那個,誒,覺得他應該會吐槽吧!看到感動的部分,誒,覺得他也會默默的淚目吧!然後只想說,故事很不錯。

還有一些比較正經的影評我稍後會發上來。我只是想記錄一下這短暫即逝的感動。因為就像影片裡面說的,不記錄就會忘記了。

其實很想擁有和他一樣共同的牽絆,我想我找到了,他不知道有沒有找到,我不知道我們的是不是共同的。只是覺得我的牽絆能夠將我和他連接的很接近。

篇四:《你的名字》觀後感

年上映的日本動漫電影尤其多,但都是著名劇集的劇場版,目前還沒下映的便有《海賊王》的劇場版《航海王之黃金城》以及《名偵探柯南》的劇場版《名偵探柯南:純黑的惡夢》。

《你的名字。》算是唯一一部獨立的日漫電影。可以說,《你的名字。》是“攜著勝利的餘威”來到中國的.。這部動畫長片目前在日本的票房已經達到194億日元,超過宮崎駿1997年的作品《幽靈公主》,位列日本影史第三名,這也是除宮崎駿以外的日本電影12年來首次進入票房前三,位列第二的是宮崎駿2004年的《哈爾的移動城堡》,票房196億日元,還在上映的《你的名字。》有望超過它。《你的名字。》於8月26日在日本首映,到目前已經上映三個月有餘,曾連續九周奪得周票房冠軍,實力當然不容小覷。正因為在日本已經成為現象級動畫長片,《你的名字。》才得以迅速登陸中國。

《你的名字。》的導演新海誠是日本近些年名聲大噪的動漫導演,被譽為“宮崎駿的接班人”。其執導的《秒速5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等動漫電影在日本頗受贊譽,即便在中國,也享有很高的關注度。新海誠的動漫畫面唯美,洋溢著濃濃的日本風情;製作精良,不僅利用純愛系打動人心,又善於挖掘細節,能夠帶給觀眾濃濃的感動。但缺點也很明顯,那便是故事情節的單薄。《你的名字。》之所以在日本大受歡迎,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新海誠在保留其動畫優點的同時,盡量對其缺點進行了彌補,呈現給觀眾一個盪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故事講述生活在日本鄉下小鎮糸守町的女高中生三葉和生活在大都市東京的男高中生瀧發生了靈魂交換,倆人時不時要轉變角色過著對方的生活。在驚悸之餘,倆人也很快習慣這種交換,三葉幫助瀧追他心儀的女孩子,瀧則幫三葉找回自信,重歸開朗。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三葉為瀧所做的一切都消失了,瀧再也沒有回到三葉的身體。疑惑的瀧決定查明真相。原來,糸守町三年前被彗星撞擊,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痛定思痛的瀧決定扭轉時空,幫助三葉和全鎮人逃過劫難。但是這樣他也會付出代價。等到一切恢復正常,瀧和三葉不僅不會再記起對方的名字,甚至連彼此那段記憶也完全抹去。新海誠藉助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探討了傳統文化的失落以及鄉村與城市的圍城關系,尤其是每一幀都能當屏保的精緻畫面,會讓觀眾想起那些年的宮崎駿動畫。

只可惜,新海誠不是宮崎駿。對於宮崎駿來說,文化精髓才是要固守的本真,其它都要為這個服務,而對於新海誠來說,文化、科幻、懸疑、英雄主義都是外在表象,只有純純之愛才是真正的表達。當然,這和他們的經歷有很大關系。40後的宮崎駿經歷過二戰、戰後重建,見證日本從篳路藍縷走向錦綉繁華,而70後的新海誠出生之時,日本正創造著經濟神話,已經是日本“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生活。新海誠對新技術、新概念、新創意信手拈來,得心應手,這是他的優勢。但就動畫製作來講,他和宮崎駿的區別,是匠人與大師的區別,匠人擅長拿來主義,並發揮到極致,而大師擅長自我創造,天馬行空,無邊無界。

只可惜,已逾古稀之年的宮崎駿已經老了,創造力大不如前。


❷ 「老二次元」匠人走紅!72歲的他,是如何收獲粉百萬的

前些日子央視采訪了一位72歲的木雕匠人,這位老人在許多平台就已經擁有百萬粉絲,很多網友好奇這位傳統手藝人是如何在網路上走紅並收獲百萬粉絲關注的呢?

熱愛木雕,技藝精湛,雕出年輕人喜愛的二次元“靈魂手辦”

這位72歲的盧爺爺,自稱二十七八的小盧,熱愛木雕,潛心鑽研,在遇到年輕人阿偉後,開始合作拍視頻,雕刻年輕人耳熟能詳的二次元角色,收獲了一種青少年粉絲。以往木雕這類傳統技藝總是離年輕人比較遠,彷彿總是束之高閣,沒有那麼“接地氣”,因為中國傳統的木雕圖案山水花鳥,龍鳳瑞獸等等,和現代年輕人的審美有些許“不搭邊”。但盧爺爺的木雕作品卻能做到創新的同時栩栩如生,比如古風美男,火拳艾斯,六道鳴人等等大家熱愛的動漫角色,讓大家感受盧爺爺高超的木雕技藝和與眾不同的手辦。所以盧爺爺能收獲一大批年輕人粉絲。

時代和科技雖然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但老一輩留下的高超技藝都是寶貴的人類財富,像盧爺爺這樣的民間匠人其實還有很多,他們通過自己勤勞靈巧的雙手贏得了網友的關注,更贏得了一群熱愛傳統手藝的忠實粉絲!

❸ 80後「新匠人」如何傳承傳統藝術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凌雲、趙旭、李雪峰北京圖文報道】匠人起源於手工業,勞動者憑借純熟的技藝打造產品,把事情做到極致,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行業成為業內人士思考的話題。老匠人們同時也擔憂,他們不確定那些玩著電腦、iPad 長大的年輕人們,是否還對傳統手藝感興趣。

北京奧運會徽寶、上海世界博覽會徽寶、APEC北京峰會的國禮――「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這些作品都出自郭鳴及其設計團隊之手。(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歐洲時報義大利版)

「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藝師郭鳴深處工美行業幾十年,在他看來「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郭鳴表示,「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業發展正在「兩條腿」走路。在郭鳴看來,傳統手工藝產品不會是社會主流的大眾產品。像純手工打造的景泰藍或漆器花瓶,理應是滿足高端定製和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而現代工藝品又需要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國風和中國元素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景泰藍首飾和工藝品已經成為人們審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喜愛和欣賞傳統手工藝的美。

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郭鳴坦言,「進入這一行業的年輕人大都源於自身興趣,這樣的年輕人越多,這個行業發展越有希望。區別於老匠人,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不再是一點點扣工藝,企業也給予他們更多設計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表示,「這個行業始終是一種慢慢傳承和發展的狀態,但是年輕人的干勁讓老行業煥發生機。」

張穎表示,「為了留住年輕人,企業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證,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嘗試和創新。同時,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也在漸漸發生改變,老師傅將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傳遞給年輕人,讓他們有興趣紮根於此。」

「傳統行業越來越頻繁的走進校園,我們希望更多青少年從小就了解這一行業,甚至有人能夠喜歡並未來以此為職業。同時,我們還組織一些體驗活動,讓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業,了解傳統手工藝品。」郭鳴相信,在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等相關政策推動之下,總有年輕人能夠沉澱下來。

從「匠人氣」到「文人扇」的薪火相傳

1983年出生的宋錚今年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木作編扎?摺扇手工製作》傳承人鄭高為師。而在30多年前,鄭高則是拜扇文化行家、摺扇收藏家洪鈞陶為師,讓北派制扇技藝得以傳承與發揚。

一把造型刀,或許是制扇技藝傳承的開始。

「扇」緣偶然與興趣使然

每逢周末,鄭高總是來到門店與喜愛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寫有「惠風和暢」的扇面道出愛扇之人的心境,而這幾個字正是出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之手。

馬季一共為鄭高寫了29張扇面,二人的相遇純屬偶然。這也如同鄭高學習制扇的經歷一樣――純屬偶然。

有著木工手藝的鄭高在工作之餘,嘗試著收購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廠去賣。

有人將被丟棄的老扇子送給當時擺地攤的鄭高,而他也從模仿開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藝中來。「一把小扇子有什麼難做的?可如果早知道這么難,我或許就沒有勇氣走進去了。」

為了買制扇用的材料,鄭高偶然認識了洪鈞陶,拜其為師後專心學習制扇。「我彷彿是被人推著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著一步步往前走。」

洪鈞陶去世後,鄭高2008年在榮寶齋為其辦展,結識了南派制扇大師曹小弟,拜其為師繼續學習制扇工藝。區別於師傅鄭高,徒弟宋錚學習制扇完全出於自己的興趣。

從小就對手工藝品製作有著濃厚興趣的宋錚,在嘗試過製作古琴、紫砂壺之後,最終選擇了制扇。「製作紫砂壺像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制扇更像是一個不斷剝離和去除的過程。」宋錚喜歡竹子,更喜歡那種雕琢的感覺。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宋錚進入了一家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個匠人的念頭,想嘗試自己喜歡事的念頭不斷萌發,我在2016年底辭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來。」宋錚說,「年輕人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我從自學開始,內動力非常足。做設計工作訓練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個器物需要先從它的材料入手。」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宋錚走到湖南、桂林去尋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來到蘇州等地,拜訪名家,了解制扇工藝。

「當我們對一個東西感興趣的時候,會通過閱讀、走訪等形式不斷吸收知識,然後歸納總結。我們更傾向於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在作品之中,而在這之前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技藝與思想二者不可。」宋錚認為,自己有些「文人氣」。

技藝在時間中積累

「幾道簡單的工序,聽起來並不復雜,可掌握起來也不容易。」宋錚表示,這是一個動作不斷練習的過程。

如今,宋錚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當時能力的極限,都是不計時間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個作品都能夠按照定製人的手型、特點和需求來製作,希望他們將扇子握在手中時能夠感受到『軟硬』合適的風感。」

宋錚坦言,「質量的提升,一定伴隨著你付出代價的多少。每一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鄭高有這種感覺時,距離他學習制扇已經過去了30年。「直到近幾年,我才敢說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繪畫、書法、雕刻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現,鄭高認為制扇技藝永無止境。

傳承「盼望著有人能真的坐下來」

在鄭高看來,「扇子開合有度,收放自如」,傳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錚則認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個移動的卷軸,它含蓄地表達出東方審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傳承和發展。」當鄭高從師父手中,接過傳統制扇工具時,他就明白傳承是一個沉甸甸的膽子。這些年他收過的徒弟,已經有十多人。「有些人來了又走了,有些人急於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機器設備代替傳統手工。傳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輩的認知差異和矛盾。」

「我不收費用,也沒設門檻。我相信他們中總會有人真的喜歡制扇工藝,也能真的坐下來潛心學習。」鄭高說,天氣轉涼之後他會進山尋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樣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錚一樣真心喜愛制扇的年輕人。

郭石剛在進行創新創作的時候,經常會和父親一起商量探討。圖為父親郭劍傑在給郭石剛的月餅臉譜指導建議。

創意加碼傳統藝術的「父子兵」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的人物角色會配有不同的圖案。在外行人眼裡,臉譜僅是五顏六色的大花臉,而在「80後」的臉譜愛好者郭石剛眼裡,傳承幾千年的傳統藝術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創作讓很多年輕人逐漸了解並喜愛上了臉譜藝術。

郭石剛表示,自己對臉譜的喜愛和堅持源於父親。「郭爸爸」兒時便喜歡寫寫畫畫,自製手繪風箏臉譜等民間玩具,隨後在工作中結識了京劇團的朋友,重新拾起兒時的愛好,從事臉譜繪制並在造型上加以創新,自製了很多深受人們喜愛的臉譜造型,也是靠著這門好手藝養活了一家人。

郭石剛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也愛上了這門手藝。憑著對臉譜的熱愛,郭石剛一畫就是20多年,還曾專門拜藝術大師傅學斌為師學藝,其間創作了許多驚艷的作品,有的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現如今,他還是北京西城區臉譜繪制的傳承人。

「我特別喜歡這門老手藝,我是個想法有點天馬行空的人,經常喜歡在傳統上創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剛說。在創作中,他經常會搞點「新名堂」。老一輩人都覺得臉譜應該是左右對稱的,他就突發奇想嘗試創作了不對稱的3/4面角度的臉譜,作品完成後發現效果很棒。於是,他接連創作了半張畫的臉譜,殘缺臉譜,甚至還在不同的載體上做了新的嘗試。

就是他這些大膽的嘗試,給傳統的臉譜繪畫注入了新的靈感源泉,變成了年輕人喜愛的一種非傳統的體現形式。郭

石剛還創作了一系列中西結合的作品,他表示,誰說高鼻樑深眼眶就不能畫「花臉」?中秋節臨近,他迸發出新靈感做了月餅臉譜。

談及未來創作,郭石剛微笑著表示,「我想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臉譜這門傳統藝術。」

❹ 中國的匠人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

說句實話,我真的對中國匠人,或者說中國的匠人精神閉目塞聰,至少在2018年年中時分,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開播之前,甚至是在它播放期間,都沒有了解過或者想去了解下中國匠人。



也許你會說這些都是國家的精英,都是為了國家的顏面盡力做好,或者說不得不做好。

但我想說,那些路邊修器物的小攤,給我修的門沒出過問題,修的傘到現在也用得舒適,這何嘗不是一種“匠人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