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宋范仲淹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唯美古風圖片簡單如何畫 2025-09-24 14:09:13
女人斜挎包圖片 2025-09-24 13:56:38

宋范仲淹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8 10:41:21

❶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范仲淹有哪些經歷呢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成了一句流行語。雖然這句話的「原型」,常被認為來自蘇軾的「萬里歸來顏愈少」。但我總認為,這句話更是范仲淹一輩子的寫照。

范仲淹像不像個「少年」?如果僅僅讀過他的代表作《漁家傲· 秋思》,可能會認為嚴重不像。這首寫於他征戰西北歲月的經典宋詞,通篇老氣橫秋的意味,左一句「濁酒一杯家萬里」,右一聲「將軍白發征夫淚」。滿滿歷經潮起潮落後的悲愴詠嘆,被後人公認道盡「南朝千古傷心事」。經典是經典,可和意氣風發的少年情懷,真不搭。

但是,放在真實的宋朝歷史上,哪怕在范仲淹相處過的同僚們看來,《漁家傲》里的范仲淹,絕不是真實的范仲淹。那浮沉大宋宦海的范仲淹,不止是個少年喪父受盡世態炎涼的苦孩子,更是個27歲進入「大宋職場」後,從此幾十年充滿稜角,舉手投足一身孩子氣的「倔孩子」。各種「雞湯文」里都說,人一輩子「保持孩子式的純真」很難,但看范仲淹這輩子,這似乎都不算個事兒。

一、孩子氣

范仲淹這娃,「孩子氣」有多足。那位「臨朝稱制」十一年,野史里鬧出「狸貓換太子」鬧劇,正式上把持北宋大權,甚至穿龍袍接受群臣朝賀的大宋太後劉娥,就是深有體會。



但范仲淹到任後,卻決定再也不能這樣活,仔細考察江南水文後,立刻啟動了他的「蘇州挖溝計劃」,即在太湖西北開挖河道,把水直接排入揚子江,直接斷掉蘇州水災的「病根」。這計劃一提出,朝堂上又炸了鍋:這么大工程,治起來費錢,動用這么多人,出了民變怎麼辦?治一通水再鬧水災,責任誰來負?范仲淹累死累活在苦幹,後面各種怪話全跟來了。

直到蘇州治水成功,昔日的「重災區」從此變成聞名天下的魚米之鄉,大批災民也陸續返鄉,感恩范仲淹恩德的蘇州人,好些人都乾脆改姓「范」。所有的反對聲才消停。那些指責范仲淹的嘴臉,都被打了個啪啪。但大宋朝廷這「一人幹活,一群人怪話連篇」的景象,看這一幕就可體會。

❷ 范仲淹是哪個朝代的哪裡

范仲淹是北宋邠州人。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至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

西北邊事稍寧後,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後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至清代以後,相繼從祀於孔廟及歷代帝王廟。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文學成就突出。

范仲淹的個人評價: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❸ 范仲淹公元前幾幾年到公元前幾幾年

范仲淹,生於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按公歷算,即公元989年10月1日,按農歷算,即當年8月29日。出生地點在真定(此從方健《范仲淹評傳》的考證)。

其父范墉,其母謝氏。關於其母身份的問題,李叢昕在《范仲淹身世、祖籍與出生時間地點考》一文中,考訂謝氏為范墉之妾,李裕民在《范仲淹家世考》則對李文商榷,認為是其繼妻。不管是妻是妾,范仲淹2歲時,其父死於徐州,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朱文翰,從繼父姓,名為朱說。

那麼,朱說何時改名范仲淹的呢?

《宋史范仲淹傳》載: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南宋樓鑰《範文正公年譜》載: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遷文林郎,權集慶軍節度推官,始復姓范姓。
這兩種記載的史源,來自富弼所撰《範文正公仲淹墓誌銘》:

公既長,未欲與朱氏子異姓,懼傷吳國(范母,贈吳國夫人)之心,姑姓朱。後從事於亳,吳國命,始奏而復焉。
按:公元1015年,范仲淹27歲,以朱說名,中進士。外放廣德軍司理參軍後,將母親從朱家接來撫養,2年後,上表請復范姓。在表中寫下:志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於陶朱。這樣用典貼切又含蓄表達自己由范姓改朱姓再改回范姓的句子。

關於復姓歸宗,還有一個插曲,樓鑰《範文正公年譜》,除了在天禧元年條記載范仲淹在權集慶軍節度推官時始復范姓之外,在卷首於此事也有涉及,並且詳於本譜。其載:

祥符八年,年二十七歲,舉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廣德軍司理,後迎侍母夫人至姑蘇,欲還范姓,而族人有難之者,公堅請雲: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始許焉。至天禧元年為亳州節度推官,始奏復范姓。
當時范仲淹只是一名基層官員,因而族人擔心他歸宗後分家產,在范仲淹表示無所覬覦之後,才同意其復姓。這就解釋了,1015年中進士到1017年上表請奏的時間差。我個人的理解是:范仲淹可能在去應天書院讀書期間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同時自己熟讀儒家經典,對祖宗之事格外看重,那時候已經開始琢磨復姓改宗的事情了,只等自己中進士後,揚名立萬,順理成章地認祖歸宗。中進士後,他便著手和蘇州的家族溝通,待溝通妥當之後,才上表請奏。以上幾種史料把范仲淹復姓歸宗的原因歸結到他母親身上,恐怕未得其實。我傾向於這是范仲淹自己的意志。

因而,對於《隆平集》《東都事略》等書記載:范仲淹是在其母死後即1026年才認祖歸宗的說法,我不同意。王

❹ 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全國百姓得知范仲淹去世的消息。甚至偏僻山野,邊疆少數民族都為其哭泣哀悼,自發舉辦哀悼儀式,痛哭流涕,如喪家父。朝廷贈范仲淹兵部尚書,謚文正。邠州、慶州等很多范仲淹任職過的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可范仲淹要的,僅僅是這個禮遇?當然不是,他的心很單純,人生的最後時刻,他牽掛的,依然是這個王朝的興衰,百姓的命運。

看過這樣的懷念,就可知大宋,曾經有一位怎樣的赤子,更可以理解,為什麼「文正」成為中國文臣的至高榮譽。一個范仲淹,在宋朝歷史上留下了璀璨一頁,更讓人對北宋的衰亡,多了幾分嘆息——不是范仲淹不好,而是這大宋,不懂這位赤子。

❺ 范仲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偉人呢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東路安撫使。他在青州任職的時間很短,不到兩年,但在歷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體力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實實在在地為青州黎民辦實事,辦好事。

范仲淹原籍蘇州吳縣,家境貧寒,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到淄州,寄居長山醴泉寺讀書。26歲考中進士,在許多地方做過地方官。他還鎮守過西北邊疆,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抵禦西夏的侵略,很快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鞏固了邊防,被敵人敬畏地稱為「范小老子」。慶歷三年(1043年),54歲的范仲淹任參知政事,與富弼、韓琦一起主持朝政。

范仲淹在歐陽修等人的支持下,發動了「慶歷新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裁減冗員,整頓朝綱。可是,新政觸犯了官僚階層的利益,很快就失敗了。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貶到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為地方官。宦海沉浮,迭遭貶謫,范仲淹並不頹廢消沉。被貶鄧州時,曾寫詩給任青州知州的富弼,說: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欲助清光。龔黃政事追千古,齊魯風謠及萬箱。

范仲淹就曾經因為貶謫而名揚士林。事情是這樣的,宋仁宗繼位時,年僅十三歲,少不更事,由劉太後垂簾聽政。天聖八年(1030年),宋仁宗已經年逾二十,可以親政了,劉太後卻絲毫沒有還政於宋仁宗的意思。當時,范仲淹只是秘閣校理,身微言輕,但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上書《乞太後還政奏》,請劉太後「卷收大權,還上真主」,讓「春秋已盛」的仁宗親政。這簡直是以下犯上,與最高權威叫板,因此觸怒了劉太後,被貶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通判。范仲淹貶官後,同僚士大夫們非但沒有對他另眼相待,反而成群結隊到城門口為他餞行,贊揚他說:「此行極光。」

景?二年(1035年),范仲淹時任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當時,呂夷簡任首相,培植親信,拉攏朝官,以維護宰相的個人權威。范仲淹最恨用人不公,便把一些要員的晉升情況繪製成《百官圖》,呈宋仁宗閱,並指著上面開列的百官晉升順序說:「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

范仲淹的兒子叫范純仁。這一年,范純仁准備娶親。他想,結婚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父親又在朝廷做著大官,婚禮一定要辦得熱熱鬧鬧才像個樣子。於是,他把要添購的貴重物品開列了一份清單送給父親過目,想徵得父親同意。范仲淹拿起這張清單,看著看著,皺起了眉頭。他瞥了一眼興致正高的兒子,搖搖頭說:「結婚買這么多東西,有點太過分了吧!」純仁聽了很掃興,就一聲不吭,顯得很不高興。於是范仲淹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他詳細地向兒子講了自己年輕時的苦難生活。

他說:「我小時候,因為家裡窮,十多歲才上學,借住在一個寺廟里。那時,經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塊以後,用筷子劃分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作為一天的主食。副食則更簡單,吃幾根鹹菜就行了。後來,一位有錢的同學給我送來好菜好飯,我卻一直沒有動筷子,因為我想,年輕時太惦記著享樂,將來恐怕就吃不得苦了。現在你們兄弟幾個,從小都沒有吃過什麼苦,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們范家的勤儉家風。」他還列舉了古代一些名士以儉為榮的事例。

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28年來醞釀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贊同,便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逐步開始,短短幾個月,政治局面已呈現出嶄新的面目: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庭關系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內容的程序,某些領域特別優秀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考試中,突出了實用性內容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時弊,但慶歷新政的內容卻與宋朝立國的方針相沖突,這就註定了慶歷新政必然的失敗。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

廢除慶歷新政,實際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慶歷新政為以後王安石的熙寧變法開創了先例,但也預先宣告了熙寧變法的失敗。因為,宋朝一開始就把基礎建立在一個墮落士大夫的基礎之上,而正是他們造成了國家的內困,也是他們造成了國家軍事上的弱勢,同樣也是他們堅決地維持著宋朝的這種狀態,令宋朝走向滅亡。

「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媒解舞。天斌與。爭教我悲無歡緒。」若干年後,南宋兵敗滅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張沒有得到實施。宋朝錯失了最後一次拯救自己的機會,而慶歷新政失敗時,宋朝早已將滅亡的難堪隱隱透露給天下之人。

只可憐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報國情懷,本是當世人心中永遠的痛,卻都付後人的笑談之中。

❻ 范仲淹是什麼朝代的人

北宋初年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6)宋范仲淹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