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趙飛燕真的能在手掌上跳舞嗎
水色簫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
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
說起歷史上的瘦美人,不得不提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趙飛燕體態輕盈是一位骨感美人,並且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且燕瘦也通常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
綜上所述,既然上面說到趙飛燕可以在托盤上舞蹈。那麼我想趙美人在鼓上跳舞也絕非不可能。
趙飛燕可以是說在中國民間和歷史廣為傳播,國內現存最早的年畫,宋朝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又名《四美圖》)其中占此一美就是趙飛燕。
歷朝歷代的文人在形容美食,往往都借用了趙飛燕的形象,可以說,趙飛燕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乃至歷史文化中美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人類對美學的一種鑒賞。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狀。——李白
甘州唱罷曉光新,簇簇才人與美人。
不分昭陽趙飛燕,漢黃誇是掌中身。——宋白
『貳』 朝鮮族長鼓舞的風格特色
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其兩端音高不同,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現代長鼓舞有兩種擊打法:一為舞者用鼓鞭(一尺許細長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圓粗,長約尺許的木槌);一為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開頭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邊擊邊舞,鼓插在長鼓上,舞至高潮時,方抽出鼓槌進行技巧表演。後者春持鼓鞭隨樂起舞。 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長鼓兩面具有不同的音高。舞蹈時,右手用鼓鞭敲打高音鼓面,左手拍打低音鼓面。由於音高不同,節奏不同,變化多端的鼓點和著優美的舞姿,令人賞心悅目、興奮異常。長鼓舞通常由慢板起拍,節奏逐漸加快,最後嘎然停止。
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建國後,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添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長鼓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中國和朝鮮的古代史料還將長鼓以「細腰鼓」、「杖鼓」等稱謂載入史冊。長鼓在朝鮮族音樂和舞蹈中起重要作用。長鼓分為長鼓、舞蹈長鼓等幾種。形狀是兩頭粗、中間細,左邊鼓筒直徑比右邊鼓筒直徑長1厘米,右邊鼓皮薄,左邊鼓皮厚。長鼓的右邊用一根飾彩穗的竹條敲,左邊用手,右邊聲高左邊聲低,能敲擊出豐富多彩的節奏。長鼓舞則脫胎於傳統的「農樂舞」,長鼓作為民間打擊樂器,在農樂舞隊里由長鼓手擊打,起伴奏和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情緒高昂時,長鼓手常常隨著眾人一同起舞,在起舞時側重於擊鼓的形體動作,逐步創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由此被稱為「長鼓演戲」。後經歷代藝人改進,長鼓舞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里脫穎而出。
『叄』 描寫鼓上舞的句子和詩句
疑是秦王破陣曲,九天飄落十仙女。
簇擁小玉從西來,頭戴花翎蓮花步。
翩翩胡璇繞金階,須臾長袖鼓上舞。
殘賊肝膽俱震碎,戰士掩泣愁風雨。
一曲將盡轉激昂,無限河山盡收復。
戛然而止掌聲動,座中空嘆看不足。
『肆』 羊皮鼓舞是哪個名族的舞蹈羊皮鼓舞的起源與發展分別是什麼
羊皮鼓舞是中國羌族的一種舞蹈。它在羌族人民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用於羌族人民的祭祀。傳說有一隻羊吃了羌族的祖師,然後從天神那裡得到了經文和衣食知識。在一隻金絲猴的指導下,山羊皮鼓被做成了一個鼓,所以當山羊皮鼓演奏時,經文就出現了。接下來小編將介紹羌族人的羊皮靈感。巫山玄鼓也可以分為兩個流派:川北地區和南部山區。川北宣竹的特點是先是「串神」,再是「司公子」和「跳大神」,然後鼓手們圍繞著火和「旋轉」形成隊形。南部山區玄隊的特點是「玄」在荒野和山區。沿著崎嶇的山路,蛇和鼓在旋轉。
表演者靈活,有秩序地放鬆和放鬆,體重和速度和諧。他們也有各種手足技能。他們動作緩慢,有群體但沒有混亂,有組合但沒有僵硬。就在松林外面。他們隨著羊皮鼓和鈴鐺的聲音跳起了金絲猴舞。除了表演自己的舞蹈,戴著金猴帽的巫師還負責指導其他巫師在儀式上表演的方向和數量。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伍』 漢唐舞《相和歌》是腳踏什麼道具而舞的
漢唐舞《相和歌》是腳踏盤鼓的舞蹈。
由北京舞蹈學院演繹的女子群舞《相和歌》,在心懷天地的漢代人眼中,盤就是北斗,鼓就是日月,當舞者腳踏盤鼓,翩翩起舞,漢文化的氣勢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覽無遺。
《相和歌》選自《銅雀伎》的片段,此為盤鼓舞。是中國漢代一種踏在盤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鼓點聲聲,揚袖敏捷縱躡於盤鼓之間,是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
舞蹈《相和歌》來源
《相和歌》是漢代時期在"街陌謠謳"基礎上,繼承先秦楚聲等傳統而形成的極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賈宴飲、娛樂等場合演奏,也用於宮廷的元旦朝會與宴飲、祀神乃至傳統民俗活動等場台。
一支盤鼓舞,讓人們看到兩千年前的那個壯美時代,人們腳踏日月星辰,和鼓和樂、載歌載舞。黃河流域之上,文明的傳播是橫向的,從中原播灑到巴蜀大地;黃河流域之上,文明的傳承也是縱向的,從古至今,弦歌不輟。
以上內容參考環球網-和鼓和樂,《相和歌》舞出漢文化氣勢
『陸』 小人在鼓面上跳舞
1.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3.空氣可以傳聲
(好像初二剛學《聲》時做過很多類似的題)
『柒』 民族舞之鼓舞分類介紹
民族舞之鼓舞分類介紹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 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花鼓舞
通常活動於春節及「六月六」「八月八」「趕秋」「趕夏」等民族傳統節日。它的活動形式是由兩人各持兩根尺許長的鼓槌、分別站在鼓的兩面同時擊鼓,另有一人 持單棒居中擊鼓腰作伴奏。兩者節奏要求統一,動作講究對稱。圍繞著他們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從「花鼓舞」派生出來的鼓舞有「雙人鼓舞」(男、女均 可),特點是擊鼓時兩人可各打一邊 或同時敲擊一邊,也可一人擊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襯。動作可隨機應變,但十分講究對比、協調。
團圓鼓舞
團圓鼓舞是種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時由一鼓手在場子中央擊鼓伴奏,參加舞蹈的人則圍繞著他,踏著節奏明快、時輕時重的鼓點,晃手擺腰地繞圈而舞。每跳完 一段後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進行輪回不斷,直至興盡方休。歌詞多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的內容。舞蹈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三種。晃手擺 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
跳年鼓舞
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銅鑼外,其活動形式及動作風格特點與「團圓鼓舞」大致相同。
單人鼓舞
單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愛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歡慶豐收及其它傳統節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兩種。男子雙手持鼓棒擊鼓或雙手握拳擊鼓,舞蹈動作 豐富,有模擬動物形態的動作和武術等多種,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則是在伴奏者敲擊鼓邊或銅鑼的音響聲中,雙手各持鼓棒一根、邊敲擊著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邊舞 蹈的。舞蹈動作多 是表現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紡紗、織布和照鏡、梳妝等,其風格特點除個別地方能見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較文雅、端莊。
猴兒鼓舞
猴兒鼓舞是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它的近代從「單人鼓舞」和「雙人鼓舞」 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歷史不過幾十年,由於從事這種表演活動的人都必須是訓練有素的, 故至今苗族民間仍不甚普遍。在表演時,舞者的擊鼓方法也有用槌擊的和以拳擊的兩種。舞蹈的內容主要是表現猴兒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後驚慌和對鼓 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桃」「抓癢」「滾球」「戲鼓」等,十分滑稽、風趣,富有戲劇性。
踩鼓舞
踩鼓舞(苗語稱「究略」)是種女子自娛性集體舞蹈。每年春節甚為活躍。其傳統活動形 式是:舞蹈開始時,由一名歌舞兼優的鼓手先唱一首號召青年婦女都來舞蹈的「踩鼓歌」,之後敲鼓為舞蹈者作伴奏。鼓手還具有指揮全體舞者變換動作、掌握舞蹈 氣氛的職能。舞蹈自始至終都是以鼓手為中心圍圈進行的。舞蹈者因以佩戴銀頭飾、項圈、手鐲,穿著厚實的花衣長裙為美,動作受到一定製約,使舞蹈相應地形成 一種自然地甩手擺腰、輕輕地抬腿踢腳的風格特點。主要動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轉步」等。
木鼓舞
木鼓舞有的地方也稱「跳鼓臟」(苗語稱「直質努」),是一種祭祀性舞蹈。過去僅在每隔十三年舉行一次全族性祭祀活動「吃牯臟」時才跳,具有原始宗教色彩。 最初,跳「木鼓舞」時使用的鼓,是將一根直徑約一市尺,長約五、六尺的樹干挖空,在兩端蒙上牛皮製成的。按古老風俗,舞時要一新一舊同時使用,祭祀活動過 後,就將舊鼓送往懸崖陡壁任其腐朽風化,新鼓則放置屋樑上保存起來,待下次「吃牯臟」時取下,與當年新制的鼓並用。「木鼓舞」,由於後來僅在男子中傳播和 普及,鼓手多由寨中男性長者擔任,因此無論是活動形式或舞蹈動作、鼓點、擊奏方法,均與以前大不相同了。如今在部分苗族山區已成為文化娛樂形式之一。所表 現的.也主要是一些如「鬥牛」、「宰牛」、「狩獵」等與苗族人民生活和勞動有緊密連聯的內容。上身前傾弓腰甩胯的舞姿、順手順腳的動作,以及在雄渾的木鼓敲 擊聲的伴襯下賓士跳躍的步法構成了它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銅鼓舞
銅鼓舞(苗族稱「究略高」)是用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稱為銅鼓的打擊樂 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一種有代表性的、源遠流長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紀之前(春秋末期),銅鼓就出現在樂舞場面之中了。至今,苗族還保 存著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貴州《八寨縣志稿》)。苗族銅鼓 舞的活動形式,常見的是將銅鼓懸於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 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地舞蹈著。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其動作主要是來源於狩獵生活、農業生產勞動和對動物形態動作的模 擬,如「騎馬」「趕鴨 」「捕魚」「撈蝦」等。
;『捌』 女兒去學校元旦跳舞發朋友圈要怎麼說
1、我親愛的女兒已經開始慢慢長大。你獨立站立,站在舞台上讓我感覺,有這樣的女兒,我是那麼的驕傲和自豪。我愛你寶貝。好好成長,元旦表演你一定是最棒的。
2、又到了我家小天使展示舞姿的時機了,今年元旦,我們期期待著。
3、我家有女初長成,元旦時節去表演,舞姿搖曳美人間。
4、寶貝女兒在元旦文藝晚會上跳舞,真為她感到驕傲,加油寶貝。
5、女兒在學校元旦晚會的表演,感覺真好,孩子長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