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關於民樂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泰山河的圖片片在哪裡 2025-08-29 11:28:16
del鍵在哪裡的圖片 2025-08-29 11:22:56
病人需要關愛搞笑圖片 2025-08-29 11:20:30

關於民樂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22 11:57:46

1. 中國民族樂器有哪些

中國民族樂器有: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鍾、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參考連接:http://ke..com/view/110789.htm

2. 關於中國的新民樂的相關知識

中國新民樂運動

發表時間:2006-4-21 9:09:03 來源:中網新空氣

--------------------------------------------------------------------------------

1、中國的音樂出什麼問題了?

中國的音樂出什麼問題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年大陸的原創音樂又荒了,放眼望去,只見一片吵吵鬧鬧的外來音樂,歐美、日本、港台、甚至韓國。好聽的新歌總與大陸原創無緣,到處都在不停的在發獎,但好象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懷舊。10多億的人民需要的音樂食糧,基本都需要進口,我們大陸音樂人的「自留地」里今年繼續收獲那些「陳芝麻爛穀子」。我還知道民族音樂就更不用提了,連續荒蕪多年,《梁祝》快成了不可超越的了。民族音樂,連我們自己的國人都不喜歡聽了,怎麼讓外國人喜歡?現在中國年輕人喜歡外來歌星多於大陸歌星,喜歡蹦迪多於扭秧歌,但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有選擇的權利,而且選擇的范圍還在不斷加大。在當前中國經濟騰飛、人民眼界不斷開闊的前提下,到底該怎麼弘揚民族文化,才能皆大歡喜?民族音樂到底該以什麼為突破口,才能打入世界流行樂壇,為祖宗爭光?

中國入關在即,外來文化已經在中國境外大量集結,等到大規模入侵發生以後,也許我們連懷舊的機會都沒有了。原創流行歌曲也許會死掉。而作為傳統的中國人,我們的孩子再也不想聽中國的歌謠,青年人再也不會跟著中國鑼鼓鑔翩翩起舞,中年人再也不敢以民族音樂為自豪,老年人再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學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再不大發展就即將被歷史塵封。5000年的音樂寶藏將失去她閃耀的光輝,更何談什麼發揚光大?

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卻發生著另外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南美人把他們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做了流行化處理後,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愛爾蘭人除了把他們的民族音樂錄成一張張的發燒天碟以外,更是把他們的舞蹈弄的全美上下風行一時。而美國則更是出了很多類似DEEP FOREST這樣恨不得把全世界民族音樂都變為己用樂隊。美其名曰「世界音樂」。這種音樂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除了為唱片公司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以外,更是為世界文化交流做了不朽的貢獻。

而我們,該怎麼辦?

2、關於新民樂

1,中國民族音樂為什麼不2,被年輕人接受?

很少有民樂家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都在考慮怎麼把民樂弄的更「民樂」,這樣做也許會贏得懂行的人的尊重,但往往也讓越來越多不懂民樂的年輕人忘而卻步,更讓全世界不懂民樂的人聽的摸不著頭腦。別說普通老百姓,就是現代的音樂製作人,你問他西洋樂的樂器,他都會玩。可有的中國民樂樂器,他們連名字,都不知道。例如:芎,芒筒,巴烏,革胡,大筒,艾捷克……難道是民樂不好聽,民族樂器不好彈嗎?不是,因為現今的這個世界,如果你想討大家喜歡,那請放下架子,先看看大家喜歡什麼吧。

大家喜歡什麼?當然大部分人都喜歡好聽的流行歌,刨去偶像、臉蛋兒、人格等因素,只從音樂角度考慮的話,你會發現一首好的流行歌里有優美的旋律,有多情的和聲,有華麗的音色,有精良的配器編曲,有熱情的節奏,完美的錄音製作,更有科學的包裝宣傳等等。這些因素里很多都是傳統民樂所不具備或不被民樂人士關注的。所以當然很多新一代的普通人接受不了傳統的民樂。

要知道唯一能在國際舞台上讓中國人挺起腰桿兒的,只有我們的民族音樂。但傳統的民樂缺乏通俗性,也就是說,傳統的西方國家觀眾很難接受未經任何修飾的我國傳統民樂。但其實只要我們按照西方的欣賞習慣稍微給她變變模樣,從另一個獨特的角度充分展現我國5000年的音樂精髓,那肯定還是能打動西方聽眾的。比如,如果你讓人去聽越劇,恐怕大家還很難接受,但如果是聽小提琴協奏《梁祝》,那估計就有很多人能接受了。但《梁祝》可就是從越劇里變過來的啊。畢竟這是屬於嚴肅音樂范疇之內的音樂,比起流行音樂,這種東西還是很不吃香的。怎麼才能重新喚起大家對「民樂」這種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音樂的注意呢?怎麼才能把民樂普及,迅速佔領國內外音樂市場呢?那我們需要的就是新民樂運動。

3,什麼是新民樂

新民樂絕對不應該喪失民樂本來的味道,因為我國民樂的精髓就在其深邃的意境里。新民樂絕對不是民樂獨奏,再簡單的加上個流行的伴奏,因為這樣做只會把民樂推向更糟糕的深淵。新民樂更不是簡單的用民族樂器來演奏西洋曲目,因為在音樂領域我們不能再跟在別人後面了,我們要發明創造一種新的音樂。概括的說,這種新民樂的主要特點應該是「取民樂之所長,去民樂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

民樂有什麼長處?1,意境深遠,底韻豐富;2,旋律優美,朗朗上口;3,民族樂器音色有個性,容易識別。

民樂有什麼糟粕?1,和聲不好,齊奏居多;2,結構不好,缺乏段落;3,節奏型不完美,太機械,太單一。民樂的缺點正好是西洋音樂的長處,尤其是國外的流行爵士音樂,更是在這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所以道理已經很明顯了,以民樂為基礎,集各家之所長,創造新的音樂吧。在新民樂里,我們要象所有成功的商業音樂一樣,具有「優美的旋律,有多情的和聲,有華麗的音色,有精良的配器編曲,有熱情的節奏,完美的錄音製作,更有科學的包裝宣傳等等。」一樣都不能少。

3,新民樂可能帶來的效應

新民樂運動,這是我們唯一在短期內可以沖擊格萊美獎項,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方法了。我們就是要做一批屬於世界的音樂,類似於DEEP FOREST但又和他們不同,類似於BOB JAMES但又有中國味,只有這種類型的中國音樂才有能力沖擊美國市場。眼下這種「世界音樂」在世界各地正熱的不得了,是我們出手的好機會。

如果這種新民樂能成功發行,在國內能造成的影響更是難以預料。中國聽眾會在新民樂中陶醉,漸漸忘記KENNY G、YANNI等國外輕音樂家,畢竟民樂是在他們血液里的東西,當然更容易引起共鳴。無論各個年齡階層,都會有反應,因為我們是從討他們喜歡的角度出發的。而再也不是擺出一副「你愛喜歡不喜歡,我無所謂」的架子來。這是一個很實在、很商業的問題,用不著遮蓋。

新民樂運動很可能帶來新的一次民歌熱潮,目前的樂壇,與流行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歌日趨火爆,新民樂運動勢必會帶來民歌既80年代「西北風」之後的又一次革新,市場含金量之大,難以計量。推紅了新民樂這個概念,等於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商機,為相關新人推廣創造巨大的方便,其帶來的品牌效應更是無法估量。

4,新民樂運動的先鋒

新民樂運動需要有一批勇敢的民樂先鋒站出來,充當吃螃蟹的人。而由卞留念、莫大偉、楚小帥組成的「紅-黃-藍」樂隊則挑起了這個重擔,願意以身試法,打響新民樂運動的第一炮。卞留念:著名二胡演奏家,著名音樂製作人。莫大偉:美國爵士音樂家,音樂製作人。楚小帥:數碼樂器演奏家,新生代電腦音樂製作人。

你也許會發現,這個樂隊不同於一般的樂隊,是由三個擅長演奏的音樂製作人組成的,所以他們的作品,無論是編曲、製作、演奏、錄音都非常精良。他們要做的絕對不是普通的商業音樂,因為他們的信念是要把新民樂做到不能再完美為止,一切從音樂欣賞者的心理出發,把握每一個細節,無論是聽覺、視覺、感覺,他們有意要做一次民樂領域的大突破。目前紅黃藍樂隊的代表作品是《秧歌》,也是新民樂運動典型的代表作品。還有大量的新民樂作品正在製作之中。

他們三人的組合是非常科學的,其中卞留念無須多介紹,我國著名音樂人,他深諳民樂精髓,擅長演奏多種民族樂器,僅家中收藏的名貴民族樂器就有30多種。有他的親自把握,樂隊的民樂因素絕對會是原汁原味的。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他是行家。而且卞留念更是大陸第一代音樂製作人,從事音樂製作多年,作品數以千計,不僅編曲手法詭異,經驗豐富,在觀眾心理學上更是有其獨特的研究,多年的春節晚會他連續獲得金獎,10億電視觀眾都喜歡他的作品,這是說明問題最科學的事實了。他喜歡文化交流,已經獲得成功的他每天還在不停的吸取各地區音樂中的營養。他是最典型的繼承並發展炎黃傳統音樂文化的現代藝術家,他是紅黃藍樂隊中的「黃」。

莫大偉(DAVID MOSER)博士,從事漢語語言學研究多年,目前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他對中國文化、汗學的研究,學術性上,甚至超過普通中國人。他更是彈了一手的好爵士鋼琴,精通爵士樂作曲、編曲。有他的加盟,確保樂隊中使用西洋流行爵士音樂因素時,能准確無誤。在使用西洋音樂因素時,他保持了科學的態度,一切都是從文化的基礎談起,莫大偉先生更是在民樂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其獨特的音樂觀點。這在他手下的音符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在做的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文化。莫大偉代表來自美國的海洋文明,他是紅黃藍樂隊中的「藍」。

楚小帥,25歲,樂隊中最年輕的一位,音樂製作人,目前師從莫大偉、卞留念兩人。在他從學校畢業的短短幾年中,連續奪得多項國內電腦音樂製作比賽大獎。擅長演奏目前最先進的各種數碼樂器。一直被國外的數碼樂器製造商聘為技術專家,他掌握著最先進的數字音樂製作技術,為整個樂隊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確保音色華麗,製作精美。和其他年輕人一樣,他酷愛互聯網,更是成功的策劃過中國第一首網路音樂的銷售。他是年輕人活力、向上的化身,是樂隊中的「紅」。

紅黃藍樂隊,是中國第一支全部由製作人走到台前組成的樂隊,也是中國第一支定向做新民樂類型音樂的樂隊,更是中美人民友誼及民間文化交流的代表。希望他們能成功。

3、總結

新民樂是一種政府也支持,老百姓也喜歡,音樂家也愛玩的音樂,肯定是要大發展的。而新民樂運動勢必將拉開我國各族人民音樂進步的序幕,將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奠定基礎,將為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展開新的篇章,更能為中國製造新的商業熱點。希望中國的音樂能象美食一樣,讓全世界人民回味無窮。

3. 民樂大師有哪些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49960.htm

華彥鈞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裡,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託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劉天華

劉天華是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創作活動正是在本世紀初,一批有識之士為普及音樂教育,發揚振興民族音樂而奔走的時候。劉天華音樂的知識面很寬,從小就接觸過軍樂隊中的管樂器,後業向人學習過二胡、琵琶和多種民間樂器。1922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期間,還向外籍音樂家學習小提琴與作曲理論,同時進行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整理工作。

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民族器樂創作上。他共創作有7首二胡樂曲,47首二胡練習曲,3首琵琶樂曲,15首琵琶練習曲。他將二胡這件中國最普及的民族樂器從伴奏地位上升到獨奏地位。並且將這件樂器納入高等院校教學之中,設立二胡專業,為二胡在我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於他對民族間樂有著透闢的了解,他創作的樂曲不論是題材立意,還是旋律構成、結構安排都有著鮮明 的民族特點;又由於他對西洋音樂的長處用來幫助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劉天華這種融人貫通中西之長的精神,以及他在創作上如此傑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樂創作中一個令人景仰的山巔。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閑居吟》、《空山鳥語》、《江明行》、《燭影搖紅》、《苦悶之謳》等。

劉文金

中國當代頗具影響力的民族音樂作曲家和指揮家之一。

三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器樂、聲樂作品,其中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鄉》曾在中國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中榮獲一等獎,更被譽為當代二胡作品的新的里程碑,影響海內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樂《太行印象》、《山村的節日》、《難忘的潑水節》、《音樂會序曲》、《十面埋伏》等;笛子與樂隊《鷹之戀》、二胡與樂隊《秋韻》等;聲樂作品有《大海一樣的深情》、《北京之夜圓舞曲》等;舞劇《長恨歌》等,有的作品曾獲得創作獎。

由於他出色的創作成就,劉君被民族音樂界推崇為中國近代「自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國音樂研究會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國音樂》曾贊揚劉君是「中國大陸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占豪在音樂創作上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他作麴生涯四十餘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來形式民族化"為主。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梁祝》蜚聲樂壇譽滿中外後,他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等大型器樂聲樂作品相繼問世,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八十年代以後,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除了將《梁祝》改編成高胡協奏曲和琵琶協奏曲外,還寫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情》,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傣寨風光》,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新秀輩出,除了將《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之外,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和古箏獨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幾乎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樂語言的創新,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民樂表現幅度的拓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稱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給後人帶去經驗與教訓。"他對後輩的提攜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當年,默默無聞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內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許可"毛遂自薦"懇請何老師幫助年輕人的信至今讓何占豪感嘆,"當年,沒有孟波、丁善德、劉品等教授提攜,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許可、馬曉暉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箏羅小慈等新秀也已嶄露頭角,這些演奏家們或多或少地與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結下了不解之緣。

"路漫漫,其修遠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恆的主題,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會一如既往。

謝功成

作曲家對民歌進行改編、加工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將民歌作為間調素材,作旋律性的發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時對其進行多聲部的加工處理,如改寫成全唱曲或配鋼琴伴奏等,使其增強藝術和豐富其表現內涵。

謝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這是他於1948年在香港時進行改編的。這首合唱以其豐富的合唱效果、生動的音樂形象、嫻熟的合唱寫作技巧飲譽國內外,一直到今天還是專業、業余合唱團隊的保留節目。

謝功成於1955年寫作的大合唱《長江抒情詩》(放平詞),是一部具有較高專業技巧和音樂表現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樂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國音樂周演出時,就得到了廣泛的贊揚,後來全曲曾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進行守演出。這部作品在積極的反映時代生活的同時,難能可貴的強調了藝術主體的美學價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藝術功利主義的要求,今天看業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藝術成就。

《長江抒情詩》有壯闊激情的第一樂章《大江東去》,飄逸、深沉的第二樂章《白帆》,生動、活躍、諧謔曲性質的第三樂章《彩虹》,神奇、飄渺、幻想的第四樂章《神女》以及熱情、澎湃的第五樂章《長江,你浩浩盪盪》。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綠色的瀾淪江》等。

謝功成同時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建國以來主要從事音樂學院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菱有《合唱寫作技巧》(與曾理中合著)論文《論同宮場》(與馬國華合著),以及主編和參予定作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

4. 急求~FL民樂素材,懸賞追加~

sample tank 的一套民樂素材就好: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3864/

如果源不太多了就留下郵箱,我發給你

5. 民樂合奏曲目有哪些

1、《步步高》

樂譜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樂譜》,在當時已很流行。曲如其名,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音樂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

為我國人民耳熟能詳的民族器樂合奏樂曲《步步高》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頗有特色的廣東民樂。樂譜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樂譜》,在當時已很流行。《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音樂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

6. 中國十大民樂

十大民樂簡介:

梅花三弄(編鍾與樂隊)彭修文改編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樂曲的一種曲體,旋律優美剛勁,清秀高雅。

月兒高(民樂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編

原為一首琵琶曲,樂曲描述了祖國山河美麗壯闊的夜色,藉以抒發熱愛祖國的激情。

塞上曲(琵琶與樂隊)古曲張大森改編

原為清末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中五首小曲加以發展組合而成,現用琵琶與樂隊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據傳譜,拔引「文姬歸漢」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民樂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編

原名《潯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後為絲竹樂俁奏而廣泛流行。十段音樂均以漁舟為主線,通過不同側面刻畫出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

二泉映月(二胡與樂隊)華均曲彭修文改編

該曲為中國民間藝人阿炳的代表作。樂曲不僅將人引人夜深入靜,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體會到一個盲人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對幸福的嚮往。

彩雲追月(民樂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編

樂曲集中了廣東音樂特色,以富於中國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通過不同樂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南國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不屈的蘇武(二胡協奏)彭修文曲

樂曲選自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樂曲以二胡協奏的形式通過風雪孤忠,思漢懷鄉,執節榮歸三個樂章表現了蘇武熱愛祖國的堅貞誠摯的情懷。

交響詩《流水操》(民樂合奏)彭修文曲

作品以古琴曲《流水》為素材,構思成篇,寫於1979年,樂麴生動地描寫了長江大河從源頭的滿水匯集成河不斷壯大,終成滔滔之勢,向著東洋大海,萬里奔流不息。

幻想曲《秦·兵馬俑》(民樂合奏)彭修文曲

1984年,彭修文老先生以秦佣坑為題材,以秦始皇統治時期的史實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馬俑的音樂形象。樂曲通過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陳鋼

《梁祝》是以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事故較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

7. 各地區有代表性的民樂

梅花三弄(編鍾與樂隊)彭修文改編《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國傳統樂曲的一種曲體,旋律優美剛勁,清秀高雅。月兒高(民樂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編原為一首琵琶曲。樂曲描述了祖國山河美麗壯闊的夜色,藉以抒發熱愛祖國的激情。塞上曲(琵琶與樂隊)古曲張大森改編原為清末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中五首小曲加以發展組合而成,現用琵琶與樂隊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據傳譜、援引「文姬歸漢」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民樂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編原名《潯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後為絲竹樂合奏而廣泛流行。十段音樂均以漁舟為主線,通過不同側面刻畫出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均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漁舟唱晚(古箏獨奏曲)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又一說系金灼面根據山東傳統箏曲《雙板》等改編而成。江河水原是東北地區流傳的民間樂曲,音樂形象深刻動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百鳥朝鳳(嗩吶獨奏曲)原是流行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二泉映月(二胡與樂隊)華均曲彭修文改編該曲為中國民間藝人阿炳的代表作。樂曲不僅將人引入夜深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體會到一個盲人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對幸福的嚮往。彩雲追月(民樂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編樂曲集中了廣東音樂特色,以富於中國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通過不同樂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南國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不屈的蘇武(二胡協奏)彭修文曲樂曲選自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樂曲以二胡協奏的形式通過風雪孤忠,思漢懷鄉,執節榮歸三個樂章表現了蘇武熱愛祖國的堅貞誠摯的情懷。交響詩《流水操》(民樂合奏)彭修文曲作品以古琴曲《流水》為素材,構想成篇,寫於1979年,樂麴生動地描寫了長江大河從源頭的滴水匯集成河不斷壯大,終成滔滔之勢,向著東洋大海,萬里奔流不息。花好月圓(民族管弦樂曲)是一首採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輕音樂作品。A的主題柔和輕盈,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輕快活潑,生動地表現了人在月下花叢盡情歡舞的場面。姑蘇行(笛子獨奏曲)江先渭曲樂曲採用崑曲音調,色彩鮮明,甜美抒情,誘發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抒情的行板,使人猶如置身於幽曲明凈、精巧秀麗的姑蘇園林之中,盡情觀賞,美不勝收。幻想曲《秦-兵馬俑》(民樂合奏)彭修文曲1984年,彭修文老先生以秦佣坑為題材,以秦始皇統治時期的史實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馬俑的音樂形象。樂曲通過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瑤族舞曲(民族管弦樂曲)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的同名管弦樂曲改編。樂麴生動地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喜洋洋(民族管弦樂曲)劉明源創作於1958年。全曲主題取材於山西民歌《賣膏葯》,作者以兩個笛子聲部的重迭、頓音和加花的手法,增加了熱情洋溢的氣氛。長城隨想曲(二胡協奏曲)1978年,劉文金訪美回國後創作的,樂曲吸收了我國戲曲、曲藝和古琴、琵琶音樂的特點,使作品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陳鋼《梁祝》是以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較有代表性的三段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