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自然景物,人們穿戴等方
夏入秋的主要特點是特點是氣溫下降
氣溫逐漸下降,是我國秋季主要氣候特徵之一。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秋時間不一,秋季長短不一,下面以我國東部地區入秋時間先後為例,結合相關節氣,簡單描述一下秋季氣溫下降的基本情況。
1、立秋(公歷8月7日、8日或9日)
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暑去涼來的意思,我國古代通常以此作為秋季的開始。然而,立秋節氣前後,我國東部真正入秋的只有東北偏北地區,黃河中下游也只是略有秋意,而長江中下游、華南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三伏」尚未結束,「秋老虎」還要肆虐一段時間,天氣依舊炎熱。
不過,雖然這些地方並未入秋,白天最高氣溫仍可能超過35℃,但是晝夜溫差開始加大,早晚已略有涼意,這與夏季「夜熱依然午熱同」(楊萬里《夏夜追涼》)的酷熱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2、立秋之後是處暑(公歷8月23日或24日)
「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處暑節氣前後,「已落關東葉」(周賀《城中秋作》),我國東北地區全境入秋。
3、白露(公歷9月7日或8日)
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露從今夜白」(杜甫《月夜憶舍弟》),天氣轉涼,開始有露水出現。白露節氣前後,金風送爽至華北平原。
4、秋分(公歷9月7日或8日)
表示秋季平分,晝夜等長,「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許渾《早秋三首(其一)》,秋分前後長江中下游北部地區入秋。
5、寒露(公歷10月8日或9日)
是氣溫比白露節氣時更低,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風生」(李群玉《桑落洲》),寒露節氣前後,涼秋南下到達長沙、南昌、杭州一線。
6、霜降(公歷10月23日或24日)
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即將開始。「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輝」(宋之問《早入清遠峽》),霜降節氣前後,秋風才吹到嶺南兩廣,但與北方秋季風景迥然不同。
⑵ 這張海報感覺如何處暑節氣 , 評價一下
很有中國風感覺的海報,整體以藍綠色彩為主,看起來還比較清爽,在暑氣炎炎的日子裡看到,有一絲清涼的感覺,總體看起來還不錯的,感覺飽和度再低一些。會更淡雅。
⑶ 二十四節氣的各個名稱是什麼
1、立春
郵票圖案上,遠山泛出淺綠,樹木開始發芽,溫暖的春風吹醒萬物,大地呈現綠意盎然、春光明媚的景象,萬物復甦。「立春」兩字用楷書寫出。
2、雨水
郵票圖案上,遠山更顯蒼翠,春雨淅淅瀝瀝,農民開始下田耕種。綿綿的春雨,帶來豐沛的水分,農民開始了一年的農耕生活,忙於播種耕作,期望來日的豐收。
3、驚蟄
郵票圖案上,雷電交加,雨量越來越大。春雷驚醒了冬眠的蟲類及蟄伏的動物,大地充滿生氣,萬物孕育生機,草木開始茂盛,到處鳥語花香。一切冬眠的生物都開始醒了,田裡白鷺正在尋找魚蝦吃。
4、春分
郵票圖案上,遠山含翠,春雨綿綿,大地一片生機。辛勤的農民朋友披蓑戴笠,弓腰插秧。鄉村生活濃郁,充滿詩情畫意。
5、清明
郵票圖案上,遠處的山峰更加蒼翠挺拔,房屋的輪廓在遼闊的原野中更加清晰。畫面的主體是一個木食盒,裡面裝著滋味鮮美的飯食。由於農活忙,農婦把飯菜送到田間。
6、穀雨
郵票圖案上,河水清明澄澈,農舍林立,大地一片綠意。畫面主體是一套農民外出時穿的蓑衣,戴的斗笠。昭示著穀雨時節的天氣特點,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7、立夏
郵票圖案上,遠處青山含黛,房舍林立;近處禾苗茁壯,青翠茂盛。大地鋪滿了濃濃綠色,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象。
8、小滿
郵票圖案上,畫面主體是一部水車取水的圖景。此時田裡的稻麥已粒粒結實,農夫們辛勤地踏著水車,以提供秧苗更充足的水分。夏季的南風吹動了原野的各種花草,就在那草木叢深之處可見到那小小的茅舍。近處麥田那嫩綠的麥穗已經抽齊,在微風中擺動時,像小孩子那樣搖頭晃腦,嬌憨可愛。
9、芒種
郵票圖案中,青山楚楚,白雲飄飄。畫面主體是一束金燦燦的稻穀。沉甸甸的谷穗顆粒飽滿,豐收在望。象徵著幸福美滿,預示著吉祥安康。
10、夏至
郵票圖案上,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鱗次櫛比的農舍襯托在一片金黃之中。樹木蔥蘢,枝繁葉茂。一隻鳴蟬,猶如夏的精靈,卧伏於蔥綠之中,高聲吟唱,似乎在頌揚這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11、小暑
郵票圖案上,莊稼都已成熟,到處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畫面上一把普普通通的蒲扇,明確顯示出季節的特徵。隨著氣溫逐漸炎熱,人們藉由蒲扇生風,象徵對生活的應變能力。整個圖案充滿著農家生活的氣息,讓人感到朴實親切。
12、大暑
郵票圖案上,最醒目的莫過於令人饞涎欲滴的西瓜,青皮翠綠,紅瓤黑籽,汁液充足,讓人垂涎。炎炎夏日,人們揮汗如雨,酷暑難耐。這時人們最最需要的,就是這類解暑降溫的最佳食品,人們藉吃西瓜以去暑解熱,以保平安康健。
13、立秋
郵票圖案上,秋風來了,藍藍的天空更加高遠,朵朵白雲輕盈縹緲。山更加峭立,水益發碧藍。打穀場上,稻麥金黃,香飄四溢。辛勤的農民已經嗅到了豐收的喜悅,幸福的笑臉依然掛滿汗滴……
14、處暑
郵票圖案上,一派豐收的景象。谷堆隆起,稻穀如山。它們和遠處的青山綠樹,遙遙呼應,都輝映在藍天白雲之下。春天,農民朋友揮灑著辛勤的汗水,在田埂間,在河堤畔,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來了,農民朋友同樣揮灑著汗水,收獲了喜悅,收獲了幸福。
15、白露
郵票圖案上,遠處的山峰不再蒼翠,綠意漸漸消褪;植物也開始漸漸泛黃,天空顯得更加空曠遼遠。晶瑩剔透的露珠在綠葉上滾動,像調皮的孩童,在和陽光捉迷藏,彷彿在享受著習習秋風的絲絲涼意。
16、秋分
郵票圖案上,遠山綿綿,碧水依依。醉紅的楓葉在極力舒展自己的翅膀,似朝霞,似火焰,飄向人間,飄向農家院落,撒下萬紫千紅,留下美好祝福。秋的濃郁,秋的質朴,無不飽含著農家人對未來的無限期盼。
17、寒露
郵票圖案上,曾經翠綠的山色逐漸變得枯黃,樹葉凋零,枯枝蕭索。蟲兒歇息了鳴叫,鳥兒倦怠了翅膀。天空不再喧鬧,大地陡然寂靜。深秋時節的鄉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絢麗多姿,生活已漸漸變得單調,不似往日的豐富多彩。
18、霜降
郵票圖案上,遠山溫順,失去了昔日的挺拔放縱;河流沉靜,放棄了往日的歡唱奔騰。花草樹木漸漸變得枯黃,枝葉凝霜。人入舍,鳥歸巢,大地失去了生機。氣肅而凝,露結為霜,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人們,冬天就要到了。
19、立冬
郵票圖案上,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古人認為天氣轉涼,為重視保健養生,流行在此日進補,稱為「立冬補冬」。畫面上那隻紅紅的壇子上那個繁體的「補」字,正是表達了這一涵義。
20、小雪
郵票圖案上,遠山肅立,雪花飄舞。青松在雪中傲立,更顯精神和風骨。晶瑩的雪花由空中緩緩飄下,點綴著高山上的松樹,大地呈現白茫茫雪景。
21、大雪
郵票圖案上,雪花飄飄,漫天飛舞。巍峨聳立的群山被白雪覆蓋,整個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北方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台灣的高山地區,此時也可以賞到皚皚雪景。大自然一片肅殺之氣,水冷草枯,有些動物已經開始冬眠。
22、冬至
郵票圖案上,漫天飄著雪花,表明寒冷的冬天來了。一碗湯圓,紅白相間,熱氣騰騰,彌漫著喜慶,洋溢著溫馨。合家團聚吃湯圓,表示團團圓圓,親親熱熱。冬季吃湯圓的傳統習俗,很有文化內涵。
23、小寒
郵票圖案上,天地茫茫,北風料峭,積雪深深,宇宙間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厚厚的積雪壓在樹枝上,淫威盡展。但寒枝並未折服,依然迎風斗雪,傲然挺立。
24、大寒
郵票圖案上,遠山連綿,各個山尖兒都頂著一髻兒白簪花,晶瑩可愛。天寒地凍,小木屋上厚厚的積雪讓人寒從心起。古諺:「小寒大寒,冷成一團。」可見這兩個節氣在一年中最為寒冷,到處冰天雪地、天寒地凍。但寒冬一過,春天不遠,大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3)處署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在陽歷里幾乎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節氣和陽歷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
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網路
⑷ 把「二十四節氣」五個字,設置成一張好看的圖片;
help1下
⑸ 處暑的圖片
因為立秋之交時節正值一年中天氣最炎熱、溫度最高、讓許多人感覺寢室難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憂慮。處暑也正值三伏天之中,離秋天時間比較接近的意思。
⑹ 請問在哪個網址上能找到二十四節氣圖的高清圖
你看看這個吧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24%BD%DA%C6%F8%CD%BC
⑺ 誰有24節氣圖
節氣表(按公元月日計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節
雨水
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3月5--7日交節
春分
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4月4--6日交節
穀雨
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5月5--7交節
小滿
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6月5--7日交節
夏至
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7月6--8日交節
大暑
7月22日--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節
處暑
8月22--24日交節
白露
9月7--9日交節
秋分
9月22--24日交節
寒露
10月8--9日交節
霜降
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節
小雪
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
12月6--8日交節
冬至
12月21--23交節
小寒
1月5--7日交節
大寒
1月20--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⑻ 關於八月的圖片帶文字
如圖所示:
(8)處署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8月(August)是公歷年的第八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8月是夏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的節氣有:立秋、處暑。在中國8月1日是建軍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月份來源
朱里斯·凱撒(Julius Caesar)死後,他的甥孫屋大維當上第一位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選定8月。
因為他登基後,羅馬元老院在8 月授予他Augustus(拉丁文--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他決定用這個尊號來命名8月。原來8月比7月少一天,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他又決定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從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語8月August便由這位皇帝的拉丁語尊號演變而來。
⑼ 冬奧會24節氣背景圖分別哪些地方
北京冬奧會開幕儀式設計採用二十四節氣,這是因為2月4日當天正處於節氣中的第一個「立春」,編導正好發現那一天的特殊性,以此來引開冬奧會開幕儀式。「二十四節氣」被譽為我國第五大發明,其中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其中「二十四節氣」背後分別對應我國古代24首優美古詩詞。立春代表迎春迎新執意,用詞作為冬奧會開幕設計,也寓意北京歡迎全各各地來參加冬奧會的朋友。
以上是我國發明「二十四節氣」具體出處,每個節氣,我國會有傳統習俗活動,像飲食中吃餃子、吃面條等等,它代表百姓間傳承文化以及寄託思念的一種形式,由此展開很多娛樂、養生、禮儀。到什麼節氣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有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⑽ 24節氣的來由和習俗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歷的范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 、氣候 現象、氣候變化三種,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便是立春。立春曾經在中國古代是重大節日。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這一天要舉行迎春儀式,圍繞立春舉行的民俗活動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是為雨水。到了雨水,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要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
驚蟄: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即是驚蟄。平地一聲春雷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驚蟄之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蟻鼠和霉味。還有祭白虎、打小人的風俗,最普遍的習俗是吃生梨,據說在節令時刻吃能夠去百病。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為春分。春分有吃春菜的習俗,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還有送「春牛」的習俗,春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
清明: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寒食、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穀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黃經到達45°時為立夏。立夏日人們喝冷飲來消暑,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嘗新等習俗活動。
小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芒種: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每年6月21日或22日,當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而在浙江紹興地區,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夏至日嶺南一帶的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小暑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將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大暑船」的活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屆時,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
立秋:每年8月7-9日之間(農歷七月初一前後),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俗稱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處暑:每年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處暑。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過去人們十分青睞「白露茶」,它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我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寒露時節人們有賞菊花和重九登高的習俗。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在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立冬:每年11月7-8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25°時開始立冬。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還有冬泳的良好習俗。在我國北方,立冬這天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小雪: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為小雪節氣。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大雪:每年的12月7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腌肉。待腌制完畢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冬至: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我國北方在這一天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和南瓜的習俗。內蒙地區流傳有:「冬至不吃肉,凍掉腳趾頭」的諺語,可見冬至一定要吃肉。
小寒:每年1月5-6日之間,當太陽位於黃經285°時為小寒。一般要煮菜飯吃,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廣州的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
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當太陽到達黃經300°時進入大寒節氣。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
拓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現在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有專家認為,盡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
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了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