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關於革命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怎麼復制手機圖片文字 2025-08-27 06:34:57
ps剪出圖片素材 2025-08-27 06:27:28

關於革命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19 17:41:52

1. 做關於緬懷革命烈士的手抄報該怎麼做

首先要有素材與圖畫

緬懷革命烈士素材:

詩歌類

百年回眸, 悠悠歲月,

舊中國,列強欺凌,

主權淪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

面對中華民族——

畢生最大的恥辱與危難,

多少仁人志士

慷慨悲歌,前仆後繼,

浴血奮戰在革命的最前線。

是他們讓中國從東亞病夫中

毅然走了出來

是他們改寫了中華民族

百年的悲慘歷史

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

在雄壯的戰鼓聲中浴血奮戰

為中華民族取得了

一個輝煌的勝利。

美好的現實正是革命先烈

所期待和為之奮斗不息的境界。

血與火的革命

與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設

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大地春色

融入了無數先烈的

熱血和生命。

不是有人說過,

給他一個支點,

他就可以撬動地球嗎?

那麼,有了愛國奉獻精神,

我們偉大的革命先烈,

就能日月當鼓,

銀河作弦,

奏響叱吒風雲的生命禮贊!

我們不會忘記,

不會忘記,

經受到無數瘋狂屠殺,

和深重災難的中華民族,

有一副高昂的頭顱,

一副堅挺的脊骨,

一雙喜馬拉雅山壯厚的肩膀,

一身黃河長江奔騰不息的血管。

昨天,

我們曾經,

托起五千年的文明,

托起過長城、故宮;

今天,

我們必然能用十三億雙手臂,

托起明天的太陽,

托起通向月球、金星、火星

宇宙每一個角落的

火箭、衛星和人造飛船……

革命烈士名言

陳輝(革命烈士,死在渣滓洞)的名言: 「戰士的墳墓比奴隸的天堂更明亮。」

革命烈士蔣光慈的詩:

願我的心血化為狂涌的聖水,將污穢的人間洗得凈凈地!

願我的心血化為光明的紅燈,將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

願我的鮮艷的心血之花,香刺得人們的心房透透地!

願我的盪漾的心血之聲,飛入了人們的耳鼓深深地!

革命烈士夏明翰: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戚繼光的名言「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

熱的心會把冰雪溶消。 ———— 《革命烈士詩抄》

圖片

2. 辛亥革命素材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國大地爆發了一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沖垮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於這一年按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是「辛亥」年,歷史上就把這次震驚中外的革命運動稱為「辛亥革命」。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敗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眾奮起反抗,斗爭風起雲涌。但是這些斗爭都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領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理論,組織革命政黨,先後發動過10次武裝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但每次起義都起到了宣傳革命、振奮人心的作用,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推動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鼓舞了各地群眾運動蓬勃高漲。

湖北位居長江腹地,武漢素稱「九省通衢」,是水陸交通中心。帝國主義各國早就根據不平等條約在這里辟租界,開商埠,辦工廠,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鄉各個角落。這就阻礙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促使農村經濟破產,人民被迫走上革命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了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長期艱苦的工作,逐漸控制了新軍的領導權,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軍。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改後,同盟會領導人決定把革命的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在同盟會總部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同年夏天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統治者在武漢的武力減弱,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

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共同組織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臨時總司令部,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推文學社領袖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領袖孫武為參謀長,制訂了起義計劃。原定10月6日(舊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起義,後因准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10天(即10月16日)。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革命總機關趕制炸彈時不慎爆炸。俄國巡捕循聲而至,搜去旗幟、符號、印信、文告等物,並轉交清政府,機關暴露。

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這命令還沒有傳達到基層,清政府已將起義總部及其他機關破壞,起義領導人大批被捕、個別逃走。當晚,湖廣總督瑞澄殺害了被捕的起義領袖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3人,同時下令緊閉城門,按名冊繼續搜捕革命黨人,形勢十分嚴重。

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決心奮起反抗,死裡求生。10日晚7時過後,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他率領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佔領了楚望台。各處聞聲響應的起義士兵一齊擁向楚望台,當即決定進攻督署,捕殺瑞激。但這時起義規模不斷擴大,熊秉坤指揮不了,於是找了工程營左隊隊長(相當連長)吳兆麟擔任臨時總指揮。在吳兆麟的指揮下,當天夜裡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1000餘人雖然以強大的火力阻擊各路大軍的進攻,但均未得手。午夜時分,革命軍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聽見炮聲嚇得驚魂喪膽,從督署後牆打開一個洞逃跑。11日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於在黎明前攻下督署,並於當天攻佔武昌全城,武昌起義勝利了。10月11日晚到12日凌晨,革命軍先後佔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都為之震動。

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北軍政府即於10月11日在武昌宣告成立。由於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孫中山尚在美國,黃興又在香港,這次起義前推舉的領導人或被捕、被殺、受傷,或逃匿,群龍無首;加上革命黨人沒有認識到掌握領導權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才能號召組織政府。於是,由吳兆麟等提議,把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相當旅長)黎元洪找來當湖北軍政府都督,把原來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找來當總參議。黎元洪料想革命不會成功,便推託不肯上任。革命黨人只好組織謀略處,擔負起軍政府的領導責任。5天後,黎元洪再也拖不下去了,他見清王朝大勢已去,才宣誓就職。他上台後,謀略處即被撤銷,軍政府被改組,立憲派公子及反動官紳紛紛擠進軍政府。革命黨人雖然與之進行反復斗爭,終究未能扭轉以黎元洪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制湖北軍政府的局面。

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在中國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外,湖北軍政府發布各種文告,號召各省起義,促進了革命的繼續發展。在外交政策方面,湖北軍政府宣布所有清政府與各國締結的條約繼續有效,賠款、外債照舊按期償付,各國在華既得利益「一體保護」,表示革命「並無絲毫排外性質」,這是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表現。

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極大震驚和恐慌。帝國主義各國迫於革命形勢,不得不宣布「嚴守中立」,同時又派軍艦集結在武漢江面,作武裝干涉的准備。清政府則於10月12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進攻革命軍,14日再度起用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委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袁世凱想趁機攫取更大更高的權位,以「足疾未愈」為理由假意拒絕出任,直到清政府委他為欽差大臣,給他統率水陸各軍的大權,他才從河南彰德老家「出山」南下。10月17日,清軍不斷向劉家廟增兵,於是爆發了陽(漢陽)夏(夏口,今漢口)戰爭。湖北革命軍奮起保衛武漢,群眾踴躍參軍,幾天之內,軍政府擴軍達4萬人。新兵奮勇投入戰斗,工農群眾手持刀矛助戰。10月19日,革命軍大敗清軍於劉家廟,首戰告捷,漢口全市張燈結綵慶祝。

10月27日,袁世凱命第一軍馮國璋部反攻,劉家廟復陷敵手。28日,革命軍又退大智門。清軍縱火劫市,大火延燒3晝夜,漢口繁華之區化為焦土。11月2日漢口失陷。3日,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受命為戰時總司令。16日,黃興率部偷渡漢水,反攻漢口,未克,17日退守漢陽。21日,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27日漢陽又告陷落。歷時40天的陽夏戰爭結束。革命軍維持住與清軍隔長江對峙的局面。

武漢地區的軍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造成的革命形勢是反動力量無法扭轉的。武昌起義後,短短1個多月,全國24個省中就有14個先後宣告獨立,成立了軍政府。革命風暴席捲神州大地,最後終於推倒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震驚中外的一次偉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中國的土地上第一次樹起民主共和國的旗幟,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的創舉,也是整個東方文明史上的創舉,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的爆發立即在亞洲和世界激起巨大反響,它迎來了20世紀世界各國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3. 有關革命英雄的資料

1,黃繼光

黃繼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31年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5師135團9連的通訊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

2,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945年8月參加八路軍,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邱少雲

邱少雲(1926年—1952年10月12日),出生於重慶市銅梁區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濺鄉)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

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

4,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本名閻富華,化名王朴,中國少年抗日英雄,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人。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犧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5,成本華

成本華(1914—1938),女,安徽省和縣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斗,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被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

4. 有「革命先烈在我心」手抄報素材嗎

春風,拂過臉頰;雨露,滋潤萬物;花草,點綴世界;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想了又想,念了又念,卻依舊無法表達出我們的哀思。
歷史不會把你們忘記,那飄揚著的五星紅旗,就是用你們熱血浸染的。那高矗的勝利豐碑,正是用你們的頭顱堆砌的。立足今天,放眼未來,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艱難險阻,邁向光明,邁向未來。
憶往昔,我看見你們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國家和人民,甘願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舍己為人、視死如歸、赴湯蹈火、至死不渝。
我靜靜地呼吸著每一口的空氣,輕輕閉上眼睛,感受著心臟一次又一次有力地撞擊著胸腔。血液從指尖流遍全身,我思考,現在的我 能這樣幸福快樂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能感受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露,正是曾經的你們,用你們堅強的身軀為我們鋪設的道路 。戰火中,你們出生入死;堅牢中,你們堅貞不屈;面對敵人的屠刀,你們大義凜然。透過淚水審視這個世界,高聳如雲的紀念碑 蒼勁有力的行道樹,波濤洶涌的滾滾長河,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我的心裡,早已心潮澎湃。除了淚水,還有微笑;除了哀愁,還有敬仰; 除了思念,還有感激;除了遺憾,還有欣慰;
革命烈士們,你們看到了嗎?看到了今天這美麗富饒的祖國,看到了這廣闊肥沃的土地,看到了這自由飛翔的白鴿嗎?我想你們也會欣慰吧!「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於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進步,然而革命先烈們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也許不需要為了祖國而付出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許也沒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氣概。我們能做的,更多是認識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學習好各門文化知識,掌握好各種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靈。國家的尊嚴,國家的榮譽要靠我們自己來維護。烈士們的精神要靠我們來傳承與發揚光大。國家的明天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從現在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主動承擔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施展自己的青春年華,開拓進取。
在此,
讓我們向解放戰爭期間為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們致敬!
向抗日戰爭期間為打敗日本侵略者而犧牲生命的民族英雄們致敬!
向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抵禦侵略而犧牲的仁人志士致敬!
向所有為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做出偉大貢獻的先人們致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謝謝

5. 求有關革命紅色題材的漫畫 或素材 亦或材料.高分

我只知道有個《紅色經典動漫集》那是個DVD有時張,淘寶上有賣200多,個人覺得挺貴,你要進行連載,還是海報?要是海報的話,去搜一些紅色革命漫畫之類的圖,網上都有很多,要是做連載,那就多讀些故事或者相關書籍,自己畫吧。

6. 誰有從親中國成立到建國60周年的祖國圖片

我覺得這個系列海報很好,建國60周年的,一共六張,每十年一張,每張都有解釋,篇幅所限,只發一張

全部圖片和解釋在這里
http://bbs.fetion.com.cn/forums/Threads/4999188.aspx

7. 有哪些關於愛國歷史的作文素材

1)張自忠,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多次於日軍血戰,曾取得過喜封口,臨沂,隨棗的戰役的勝利.後在棗宜會戰中殉國.
(2)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大部隊撤退阻擊樹倍與己的日軍,最後彈盡糧絕,全部跳下山崖.
(3)林則徐,禁煙運動,壯我中華.
(4)李宗仁,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抗戰時期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組織徐州會戰,冬季攻勢,棗宜會戰等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取得過台兒庄大捷.有效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出生於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裡,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岳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
二戰空中豪傑陳瑞鈿

1997年10月4日,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所屬的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舉行儀式,表彰了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位空戰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華裔,此人就是二戰空中豪傑陳瑞鈿。顯然,對陳瑞鈿來說,此項殊榮遲到了幾十年。

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米德蘭(Midland),它收藏有美國各種飛機300餘架。其下屬的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專門收集和展出美國空戰英雄的事跡。但入選該館的空戰英雄,必須具有擊落5架以上敵機的戰績,經該博物館顧問委員會評選之後,才能被授予空戰英雄(ACE)的頭銜。顧問委員會則由現役和退役的美國空軍參謀長、軍事專家、航空專家組成,其中還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國空軍元帥,共120人。

在今年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四抗日空戰大捷」的日子裡,美國輿論界就陳瑞鈿榮獲空戰英雄一事,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並對其英雄事跡和坎坷人生進行了介紹。例如象美國的《世界日報》、《國際日報》、《星島日報》、美國有線電視軍事頻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國際日報》撰文稱他是「中國戰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一位空戰英雄」;《世界日報》在刊登他在廣東空軍的戎裝照時,稱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戰英雄」、「永遠令人景仰」。這在美國社會,尤其是在華僑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戰功卓著1932年,年僅19歲的陳瑞鈿懷著滿腔熱血,返回祖國。1937年「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他便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八一四」空戰。兩天後,他駕駛美製「霍克」雙翼戰斗機,擊落了日本的「三菱」轟炸機,首開了自己擊落敵機的紀錄。在1937年至1939年間,他共擊落敵機六架,並協助僚機擊落敵機三架。在空戰中,他驍勇奮戰,敢打敢沖,其座機曾三度被敵機擊落,但都跳傘成功幸運生還。其中有一次,當他的座機被擊中後,他奮不顧身駕機直沖敵機,將其撞毀。他自己則是在座機失去一個機翼的情況下成功跳傘生還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軍副大隊長的陳瑞鈿,曾兩度率機掩護蘇聯援華空軍轟炸昆侖關一帶的敵占區。在12月27日邕寧附近上空的戰斗中,中方參戰的3架飛機與日本10多架戰斗機遭遇,經過長達1小時的激烈空戰,中方共擊落了3架敵機。在戰斗中,陳瑞鈿的座機油箱不幸被敵機擊中起火,自己全身也著了火。他帶火跳傘,為藉助高速氣流吹滅身上的火焰,他跳傘後並未及時開傘,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直到快著陸時才開傘,雖然跳傘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積燒傷。他的英雄事跡當時被廣為傳頌,被譽為「中國戰鷹」(Chima's Warhawk),同時還被編成美國英語課外讀物《中國戰鷹》出版。美國於1946年發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實漫畫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叢書,在當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動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為題,介紹了他的抗日戰績和不平凡的經歷。為紀念他1937年以相對落後的雙翼霍克戰斗機擊落日本先進的三菱九六式單翼轟炸機的戰果,美國著名畫家羅伊·格林內爾(Roy Grinnell)還專門作畫表現了當時激烈的空戰場面。據說,好萊塢一電影公司還有意將他的事跡搬上銀幕。去年10月4日,美國空軍博物館將他評選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最早的空戰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儀式上,他被稱為「美國第一位二次大戰的空戰英雄」。

經歷坎坷陳瑞鈿,祖籍廣東省台山縣大江村,父親是華裔母親是秘魯人。1913年,陳瑞鈿出生於美國俄勒崗州的波特蘭市,早年就有志於飛行事業,所以在高中時期,就靠打工掙錢來學習飛行。在日本入侵中國時他就取得了美國的飛行執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發生後,波特蘭市華人決定派遣志願軍回國參加抗日空戰,當時陳瑞鈿已從當地華人創辦的美洲航空學校畢業,他便志願與來自俄勒崗州、華盛頓州、加利弗尼亞州的13位愛國青年一道參加了志願軍,其中還有一位女青年。

陳瑞鈿一行乘船首先抵達上海,但竟未被國民黨中央軍收留,當年11月,他便輾轉到廣州陳濟棠麾下,參加了廣東空軍,不久便分配在廣東空軍第六飛行隊,軍銜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國學習戰斗機飛行和戰術回國後晉升為中尉。1936年7月,因陳濟棠投歸南京政府,廣東空軍隨之被中央收編,陳瑞鈿則被分配在杭州筧橋中央航校任戰斗機飛行教官。同年10月任駐廣東空軍第3大隊17中隊中隊長。

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隊長。

1939年又升任第3大隊副大隊長。

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侖關戰斗他在華東、華南、中南地區執行過多次截擊、護航等任務,參加過著名的杭州筧橋大捷、武漢大空戰和南京保衛戰等重大戰役。陳瑞鈿在昆侖關戰斗中,因座機油箱起火被嚴重燒傷以後,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醫院,當時面部傷口已感染發炎。由於當地醫療條件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療,以後又輾轉香港、衡陽,最後經飛虎隊的陳納德將軍和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的幫助,才於1940年返回美國就醫。在美國,他的面部雖然經過五年的整容治療但並不成功。他不顧面部已扭曲變形,於1945年初又返回祖國,在駝峰航線執行空運任務,繼續為抗日貢獻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後,則轉任中國航空公司飛行員。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蘭市並於1952年在當地一家郵局從事信件整理、分發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歲。

陳瑞鈿前後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愛國華僑伍月梅,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員伍遷芳之女。她是在廣東讀書時與陳瑞鈿認識的。在一次日本飛機夜襲柳州時,為救丈夫,她撲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彈片擊中遇難陳瑞鈿與伍月梅育有2男。開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國紐約的五年治療過程中認識的一位護士小姐,美國人弗朗西斯·梅爾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於陳瑞鈿出院後又返回祖國抗日,所以他們從此分手。兩人育有一女。

第三位夫人叫楊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國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務工作時與他認識的,於1948年結婚。他們育有一個男孩,現為美國國務院駐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

陳瑞鈿現共有子女4人、孫子10人,曾孫1人。

名列榜首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坎坷經歷極大地震動了另一位美國空戰英雄,他就是肯恩·傑恩斯特(KenJernstbt)。

肯恩·傑恩斯特是美國空軍志願援華飛虎隊飛行員,他在退伍以後曾擔任俄勒崗州參議員30多年。在二次大戰期間對日作戰中,他取得了摧毀12架敵機的輝煌戰績(空中擊落日機5架,擊毀地面日機7架)。因此,他早就獲得了美國空戰英雄(ACE)的頭銜。

在陳瑞鈿1940年乘機返美就醫時,他也搭乘同一架飛機,兩人因此相識。他自己雖然已功成名就,但當他了解了陳瑞鈿作戰英勇無畏、戰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後,深為感動。他認為,陳瑞鈿無疑是美國二戰的第一位空戰英雄,為此他長期以來一直為陳瑞鈿在空戰英雄榜上無名打抱不平,並竭力向空軍博物館顧問委員會推舉陳瑞鈿入選空戰英雄榜。

但是,顧問委員會認為,美國正式對日宣戰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後,而陳瑞鈿在1940年已返回美國就醫,而且,當時陳瑞鈿參加的不是美國空軍,而是廣東空軍,所以遲遲不能認定。

其實,長期以來,國民黨空軍的態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懷著以航空報效祖國到上海投軍的陳瑞鈿拒之門外就不應該;其次,對有如此戰功的陳瑞鈿不宣傳、不表彰,原因是陳不是嫡系中央軍而是廣東空軍。前台灣空軍總司令賴名湯上將在談及此事時,就曾說:陳瑞鈿是陳濟棠的廣東派系軍隊,非屬中央軍,雖打下多架日機,但不算數。真是荒謬!

經肯恩·傑恩斯特堅持不懈地奔走、游說,顧問委員會終於以陳瑞鈿是打擊同樣的敵人,美國空軍飛虎隊早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前就已在中國戰場與日作戰,陳瑞鈿本人也是美國公民為理由,接受了傑恩斯特的推薦在評選過程中,傑恩斯特也極力堅持陳瑞鈿才是第一位擊落日本飛機的美國英雄。因此,陳瑞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國空軍戰斗英雄館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評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第一位空戰英雄。此次與他同時被評選列入《美國空軍戰斗英雄名人錄》的還有另外七位美國空軍英雄。

陳瑞鈿是在生前得知這一消息的,原打算親自到場參加表彰儀式,不幸的是,就在舉行儀式的前一個月零一天與世長辭了,而由他17歲的孫子代他出席了這次盛會。

陳瑞鈿的英雄事跡和不幸遭遇,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美國華人和新聞媒體更是關注。新聞界除廣為宣傳報道外,美國有線電視軍事頻道還准備將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拍攝成專集,並有意將當時返回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空戰英雄們拍攝成系列專題片。為此,他們特地委託美國矽谷專家葉晨暉博士幫助尋找、收集有關陳瑞鈿生前的資料,特別是面部毀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資料。

葉晨暉先生對空戰歷史頗有研究,去年他曾經通過華文媒體(見本刊1997年6月號《巴伯的在華奇遇》一文),並經過湖南有關部門的多方努力,終於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戰爭時期救過美國空戰英雄巴伯的兩個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險獲救之前,曾駕機擊落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見本刊1997年6月號《誰擊落山本該水落石出了》一文)。

徵集陳瑞鈿生前資料的消息通過新聞媒體披露以後,不少熱心讀者紛紛提供線索,葉晨暉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現居住在波特蘭市的陳瑞鈿少校的遺孀楊瑞芝女士,並有幸見到了她珍藏的陳瑞鈿初入廣東空軍時的英俊戎裝照,以及《中國戰鷹》一書。

8. 緬懷革命先烈手抄報內容

外祖母家有個烈士鄰居「保三娘」的故事,是我從小就聽祖輩提起。保三娘在舊社會,飢餓、疾病先後奪去了她的六個孩子,丈夫也因身染重病、無錢醫治而去世。保三娘拉扯著兒子與童養媳過著窮苦的生活。

1940年春天,羅炳輝將軍領導的新四軍取得了半塔保衛戰的勝利,並解放了盱眙縣城。新四軍住進保三娘的家裡。新四x官兵嚴明的紀律、和藹可親的態度,以及他們所講述的民族解放的革命道理,深深地感染與教育了保三娘。

到了夏天,新四軍撤離盱眙縣城的時候,保三娘已經成為我新四軍盱嘉支隊地下情報員。她常常乘夜深人靜出去送情報,第二天清早迎著晨曦回家。由於她搞的情報又快又准,鬼子漢奸在下鄉掃盪的路上,常遇到伏擊。

她多次把紅綠傳單一直撒到鬼子的炮樓底下。1943年農歷七月初六,保三娘照例要與地下交通員索紹存一道把情報送出去。半夜時分,她聽到索紹存的敲門聲,趕忙穿衣下床。可是,這一次,她沒有往常的麻利快捷,而是身體不適。

結果被敵軍鬼子把她押到城隍廟附近的山坡上,端著刺刀,最終保三娘倒在血泊中英勇就義。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