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歷史圖片素材秦始皇
擴展閱讀
森林唯美靈氣圖片 2025-08-26 20:59:23
情侶逛公園圖片唯美 2025-08-26 20:27:47
陪你唯美意境圖片 2025-08-26 20:10:33

歷史圖片素材秦始皇

發布時間: 2022-08-18 08:55:21

1.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長相如何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裂和內亂,讓中原重新走向了統一,對後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從來就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秦始皇的長相問題。有的說他長得奇醜無比,有的卻說他長得相貌堂堂,到底真相如何呢?

所以,更多人選擇相信翦伯贊在《秦漢史》中對秦始皇相貌的猜測:他並不是後世所想像的生長著一副嚴肅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2. 有關初一歷史秦始皇的黑板報

資料素材小故事,分兩方就可以了。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華夏族)[3],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始皇「祖籍」甘肅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的兩大千古謎團終於大白於世)。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滅六國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後,將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其確立的一系列的制度,被歷代沿用兩千餘年。正是因為他,中國的朝代才有了最初的模式,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都漸趨完善。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在從未屠城的戰爭中,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滅六國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後,將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其確立的一系列的制度,被歷代沿用兩千餘年。正是因為他,中國的朝代才有了最初的模式,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都漸趨完善。
總方針秦始皇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先攻克成皋,沿黃河向東推進,撕開韓趙魏楚的聯防。繼而北上,切斷韓魏聯絡,然後滅韓吞趙,伺機滅燕。
滅韓國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韓國。因為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韓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韓國,均被韓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韓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


秦始皇雕像
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燕國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
荊軻刺秦王
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齊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


秦朝疆域
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值得注意的是,被稱之為「暴軍」的秦國軍隊在秦始皇克制謹慎的命令下,從未屠城,這是前所未聞絕無僅有的。

編輯本段首稱「皇帝」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
秦始皇圖集(35張)
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嬴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於是下令大臣議稱號。經過一番議論,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秦皇掃六合
2.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3.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4.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編輯本段中央集權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秦始皇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它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越之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徭役;⒉徵收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鄉下設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編輯本段整頓經濟、文化書同文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
小篆(10張)
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准,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准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准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貨幣(3張)
改良幣制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治交通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同軌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思: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制傳國璽「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示「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大地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扼腕嘆息。

3. 為何秦始皇、唐玄宗的古代畫像如此相似

在歷史研究當中就非常好奇,那些古代帝王到底長的是什麼樣子。有人就發現秦始皇和唐玄宗的古代畫像竟有9分的相似度。這樣就難免引起了別人的懷疑,難道秦始皇當時沒有死而是變成了唐玄宗?

是我們要明白,在古代那個時候沒有記錄別人畫像的為何遺棄所以我們了解到的古代帝王的畫像,都是從宮廷畫師或者是其他的描述中別人想像繪畫的,所以在很多的地方有一些神似,也是讓我們理解的。

這樣也就導致了我們今天所說,秦始皇和唐玄宗古代畫像是如此相似,只是被別人冠以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會有一些相似程度,但是那些繪畫也都是別人的想像。一些誇張和修飾的手段這樣的情況下,本人和畫像就會有很大的差距。好像只能作為參考,不能當真。

4. 歷史上的秦始皇長什麼樣

從史料記載來看,這位始皇帝性情暴烈,剛愎自用,「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遺憾的是他不是搴旗斬將的統帥,沒有帶過一次兵。更讓人失望的是秦始皇相貌醜陋,身形猥瑣,甚至帶點殘疾。關於秦始皇的形貌,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明確記載:「(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蜂準」,說白了就是馬鞍鼻,鼻樑明顯凹陷;「長目」是眼球向外突出,即民間所說的「鼓鼓眼」;「摯鳥膺」,是醫學上所說的雞胸,系典型的軟骨病症狀;「豺聲」,則表明這位始皇帝生有嚴重的氣管炎,久咳不愈而致使嗓音沙啞難聽。秦始皇的這些相貌特徵表明,他是典型的軟骨病患者,身體發育不夠正常,因而胸廓、鼻樑的形狀出現了扭曲。胸、鼻的畸形,又造成了氣管炎或支氣管炎的經常發作,有時還會發一陣「羊癇風」。由此可以推斷,這位掃六合、平天下的一代偉人,不僅談不上相貌堂堂,而且不像個正常人的樣子,他還被多種疾病糾纏,使其脾氣暴躁,性情乖戾,待人「少恩而虎狼心」。

5. 秦始皇文案素材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⒏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⒐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他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漢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正面評價
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滅六國而完成中國的統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這里簡要概括一下: 一、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在此之前,中國地域內有許多分封的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國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度,設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縣、鄉、亭、里等多級管理基層結構;這樣的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二、統一文字、貨幣。在此前,各國使用的文字不同,來往的文書經常相互之間不能看懂,對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時強制統一成一種文字,這套文字作為中國唯一規范的文化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各地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有圓形的、刀形的、鏟形的,還有貝殼、龜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將貨幣統一金和為外圓內方的銅幣,這種銅錢直到沿用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三、統一度量衡。什麼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比如說,你想買一尺布,到其他地方連一尺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或者這邊的一斤米,到那邊的稱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種單位了;秦始皇時規定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叫分、寸、尺、丈。這些名稱現在還在使用;量具容積的單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單位叫銖、兩、斤、石,這些單位也是到現在還在使用。銖是由於銅錢的重量是以銖計的,如半兩重的銅錢叫5銖錢,後來把「1銖」叫做「1錢」了。現在還是10錢=1兩。
四、修建馳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連接全國各郡縣的道路(相當於現在的國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
五、修建長城,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六、開拓邊疆。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的時候,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派數十萬大軍北伐,擊敗了匈奴,穩定了北方邊疆;南攻嶺南的百越,把兩廣並入到中國的版圖之中。
上面幾條是對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簡要的概括;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開創於他,並且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後的皇帝,治國管理無一不是在他這個機構框架下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們創造的偉業,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與秦始皇為他們奠定的基礎;在前人沒有的前提下,完成這么多的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的建設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從秦始皇完成兼並六國,到他去世,僅有11年時間;就在這短短的11年裡,秦始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社會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個辦事效率最高的領導人。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和賢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歷史上其他被稱為賢明的帝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們創造的「偉績」有哪一個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們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什麼多少實質性的東西和能沿用數千年的「軟體」呢?從這方面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偉大君王。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秦始皇被很多文學家修飾成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6. 為什麼歷史上沒有留下秦始皇的畫像

秦始皇的形貌不佳,其名聲也不好聽,很多人把他歸於暴君之列,提起他來幾乎沒有什麼好感,一些畫家甚至不願意為其造像。比如,唐代有名的肖像畫家閻立本繪有《歷代帝王圖》,畫了從西漢到隋朝共十三個帝王的「真容」,其中有開國皇帝,也有亡國之君,卻惟獨沒有首先打出皇帝旗號的秦始皇,可見對他懷有很深的成見。據說閻立本的寫實本領很高,其肖像畫無不生動傳神,即使這樣,恐怕他也很難畫出秦始皇的真實尊容。因為那時沒有照片參考,也無錄像資料,僅憑司馬遷的幾句描寫怎能准確畫出幾百年前的秦始皇來?所以,就算閻大畫家雅量無限,真能為這位始皇帝造像,恐怕十之八九非其本人。

7. 秦始皇作文素材

網路上的太多,總結下

一)、秦始皇的政績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1.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六、對外
秦始皇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

五、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於過

8. 秦始皇長相歷史記載中到底長什麼樣

在《秦始皇本紀》中尉繚說:「秦王為人,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郭沫若據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
而史學界大部分專家認為,秦始皇是一個英武瀟灑、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贊先生曾推斷,秦始皇的相貌應是相當漂亮的。
那麼,秦始皇到底是英武瀟灑還是身形猥瑣呢?北京大學歷史系、秦漢史專家劉華祝認為,關於秦始皇的長相,歷來文獻記載較少,但在《緯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緯書》相當於漢代的經書,早年我國沒有發現,八十年代末期才從日本運回。
《緯書》中的《易緯》、《春秋緯》和《禮緯》中都有關於秦始皇的記載。從這些書中,我們基本可以推斷出秦始皇長相的全貌。他「虎口」、「日角」、「隆準」、「長目」、「鷙鳥膺」。虎口,就是說他的嘴巴張得像老虎的嘴巴;日角,就是說在他的兩眉之間有一塊鼓起來的骨頭,史書上的漢光武也是這樣;隆準,就是鼻子很高;長目,就是說他的眼睛細而長,很像我們現在西北一帶的人;鷙鳥膺,是指胸骨突了出來,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雞胸。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根據《禮緯》的記載,秦始皇的個頭特別高,有八尺六寸,相當於今天的一米九八。他的腰圍是七圍。關於圍,現在有幾種解釋,有人認為合抱為圍,有人則認為一尺為圍,也有人說五寸為圍。當時的一尺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七寸。如果是五寸為圍,那麼秦始皇的腰為三尺五寸,那麼就太細了。劉華祝認為,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一尺為圍則較為可信。根據現在的尺寸,秦始皇的腰圍應相當於今天的四尺七八。劉華祝說,秦始皇這樣的一個形象,在今天看來,毫無疑問是非常的高大威武。

9. 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是什麼樣的

在大眾的印象之中,秦始皇似乎是一個暴君,光是在語文課本上就有《荊軻刺秦王》和《阿房宮賦》,其實這些觀點都不完全正確。秦始皇雖然是暴君,但是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君主,他的功是絕對大於過的。

我們之所以對秦始皇很少抱有好感,還是因為我們看到的秦始皇,僅僅存在於史書中。而史書的他是被美化還是醜化,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最後借用毛主席的一首詩結尾:“祖龍魂死秦猶生,孔學名高實秕糠!”

10. 有關秦始皇的資料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趙氏,名政,又名趙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10)歷史圖片素材秦始皇擴展閱讀:

秦始皇生平重大事件:

1、滅六國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2、巡遊

秦始皇統一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開始修築「馳道」,以供巡狩之用。為了「示疆威,服海內」,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視全國。

足跡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區,東到山東沿海,並在鄒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泰山、芝罘山、琅邪、會稽、碣石(在今河北昌黎)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

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慣例,於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於天,謂之「封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南下雲夢(在今湖北),沿長江東至會稽,又沿海北上返山東萊州,在西返咸陽途中於沙丘(今河北邢台附近)病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滅六國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