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節的英語手抄報板塊設計+內容,急急急!跪求~今天之內給個圖片來,不行的話大家想想我改畫什麼,幫幫忙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臘月29:小除夕過趕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② 看圖猜成語 六隻狗圍在飯桌上
六畜興旺
liù chù xīng wàng
【解釋】六畜:牛、馬、羊、豬、雞、狗。指各種牲畜、家禽繁衍興旺。
【結構】主謂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分句;指社會繁榮
【近義詞】五穀豐登
【例句】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③ 春節對聯 毛筆字圖片
先給你上一幅大氣蓬勃的毛筆字手寫春聯:
那麼你知道春節為什麼要貼對聯嗎?為了過 「年」
神話中「年」是一種兇殘的神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的時候就出來興風作浪。
「年」有兩個弱點:怕紅色和怕聲音。
於是人們就在年獸出來的這一天,在門上、窗戶上貼上紅紙,並燃放爆竹,以達到嚇跑年獸的最終結果。
再後來,就衍生出了對聯,窗花,煙花,二踢腳,1000響500響,呲了花,鑽天猴,摔炮,劃炮,等等。當然了這些只是在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大家聽聽圖一樂呵知道就行了,總之,貼對子,放鞭炮,就是為了討個吉利。
④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掃塵土
⑤ 年年歲歲唯美的祝福語有哪些
1、祝你:一生平安,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四季發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七鄰友好,八面威風,九久康泰,十分快樂,百思無憂,千般稱心,萬事皆成。
2、一朝一夕方知你十年磨劍,一言一行盡顯你神氣十足,一張一弛方顯你十全十美,一心一意祝願你十分開心,一生一世願祝你十分幸福。春節快樂。
3、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面威風,九九歸一,十全十美。
4、祝你:好事接二連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顏六色七彩繽紛,偶然八點小財,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請接受我十心十意的祝福。
5、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擁抱二人,四季福氣,五福臨門,添喜接喜,內外平安,萬事順利,吉祥如意,十全十美。
6、一馬平川,兩億資產,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賓館,六碟一碗,七喜臨門,八面威風,九品官員,十點上班。
⑥ 廣州亞運會吉祥物傳說——五羊銜谷,萃於楚庭(連環畫)或附圖
越秀公園 - 五羊石雕 「五羊銜谷,萃於楚庭」,是古代廣州人民嚮往美好生活而衍生出來的神話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對古代的百越人民來說,還有什麼比「水無飢荒」更美好呢,五位仙人送給廣州人民的優良稻種,加上廣州地區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良好自然條件,使廣州人民獲得大豐收,廣州也就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 根據古老的傳說1959年在越秀山建一座五羊塑作。這座五羊石雕,連基座高11米,共用130餘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約53立方米,僅羊頭部的一塊石料就重達2噸多。五隻羊大小不一,母羊昂首遠望,口銜谷穗,又似回眸微笑,探視人間。其餘四羊,環繞其身,親密依偎,或嬉戲、或吃草,或吸乳。姿態各異,造型優美,情趣橫溢。據說當年雕像竣工時,有人提出既是五仙騎的羊,怎會還有在吸奶的乳羊呢?其實仙人五羊都是想像出來的神話,既是仙羊,無論大小,自有仙風道骨,佛法無邊。雕塑家們發揮其超群的想像力,匠心獨具。40多年來,五羊石雕被譽為廣州城徽,為越秀公園增色不少。五羊的傳說也廣為流傳,海內外遊客到此浮想聯翩,流連忘返,紛紛攝影留念。 為什麼廣州五羊雕相是五隻羊? 廣州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廣州繼承了嶺南文化的傳統,又不斷吸收中原和海外的優秀文化,成為中西文化融合之地。廣州最早接受西方文明和科學技術,屢開風氣之先。因此,廣州文化不僅表現出很強的地方性,又有兼容性和開放性,是嶺南文化的代表,這也就決定了廣州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一方面要注意不斷提高其國際化城市的地位,又要注意加強嶺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在創新的同時又要繼承嶺南文化的優秀傳統,進一步增強廣州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只有這樣,廣州這座文化名城才會有獨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廣州,有羊城的稱謂,這里有一個家喻戶曉美麗的神話,即流傳甚廣的「五羊銜谷,萃於楚庭」的傳說。 大約在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溫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口銜稻穗的仙羊,降臨廣州。仙人把優良的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承仙之願,稻穗飄香,年年豐收,廣州便成為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穗城」、「羊城」名稱的由來。關於五仙降臨的年代,有各種各類的說法。有人說發生於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有人說五仙降臨是南海人高固為楚威王相時候,是為戰國時期。還有一說是,晉朝吳修為廣州刺史,有五仙騎五羊背著五穀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吳修於是在廳堂上繪五仙人像以為祥瑞和紀念。據說今廣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就是五仙降臨之地,廣州人在此為紀念五仙人專門修建了五仙觀,在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在今五仙觀東側,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岩似腳印狀的凹石,被稱為「仙人拇跡」(拇跡指腳印)。 在廣州越秀山木殼崗上,有建於1959年的五羊石雕像。這是著名雕塑家尹積昌等根據五羊的傳說創作的。雕像連基座高11米,共用130餘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約53立方米,僅主羊頭部一塊石料,就重達4 千餘斤。五羊大小不一,主羊頭部高高豎起,口中銜穗,回哞微笑,探視人間,餘四隻羊,環繞其身,或耍戲,或吃草,還有羊羔在吸吮母羊的乳汁。五羊姿態各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情趣橫溢,令人流連忘返,浮想聯翩。據說當年雕像竣工時,曾有一些議論,有人提出既是五仙人騎的羊,怎會還有在吸奶的乳羊呢?其實仙人五羊都是美麗的神話,既是仙羊,無論大小,自有仙風仙骨。雕塑家發揮其超群的想像力,匠心獨具。由歷史傳說而創作出來的五羊石雕經過40多年的歷史檢驗,被譽為廣州的城徽,為歷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1999年7月,五羊石雕被廣州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細考羊城的得名,我們發現確實很有趣,它起源於五羊降臨的神話,但傳說中的仙人為什麼騎羊而不騎馬、鹿等等呢?五朵彩雲、五位仙人、五色仙羊為什麼是「五」而不是「四」或「六」呢?為什麼羊口銜的是「谷」而不是「草」不是「花」?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究竟記載著上古先人的什麼信息? 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人類告別了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的社會。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離不開物質基礎,在我國原始社會首先是畜牧業發展。從漁獵時代的野生動物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到懂得收養獵物有了原始的累積,就慢慢進入畜牧時代。「畜」就是從食物積「蓄」開始的,五畜成為養生食物的主食,其中以羊為主。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的養羊歷史很長,傳說伏羲時起,即教民飼養家畜。當時,人們的狩獵工具已有新的發展,發明了網,可以用網來捕獲活的野羊。為了儲備過冬和防止自然災害,將捕來的活野羊等野生動物圈養起來就成為十分自然而然的事。飼養家畜也是早期人類從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的農牧業生活開端。古文字學家認為,「伏」字即是降伏的意思。「伏羲」含有將野生動物降服成為溫順家畜以供享用和供犧牲之意,「羲」字本身又含有羊,即將野羊降伏為家羊的意思。而羊性溫馴,是最早被人類牧養的家畜之一。 中國第一個朝代——夏,已經有了養羊的記載。《楚辭·天問》中雲,夏啟在征服了有扈氏以後,把俘虜罰作「牧豎」,強迫他們「牧夫牛羊」,即成為牧畜的奴隸,這段史料講明,夏朝已出現飼養牛羊的奴隸了。 到了商代,中國的農牧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畜牧在商代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馬、牛、羊、豬、犬、雞」這個六畜概念已形成。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祭祀用羊,數量較多,奴隸主貴族祭祖,十分鋪張浪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周代的養羊業到了比較發達的水平。產生於周代的《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三百零五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無羊》篇反映周宣王時期的養羊業相當興盛。春秋戰國時期,對羊的繁殖和經濟價值更為重視了,如《禮記》記載:「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鄭玄注曰:「古來殺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做犬羊,是不無故殺之」。可見,羊在當時已是一種財富,多是在祭祀,慶典中用羊,平時就不隨意將羊宰殺,以利於羊群的繁殖壯大。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高峰。人民積極開墾荒地,耕田植桑,圍欄放牧,農業生產比以前有更大發展。當時的養羊業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養羊、屠羊、賣羊肉為職業的人士。 因此,在中國古代「羊」是非常重要的,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食」和「羊」就構成「餋」;「膳」(古為善)是口中有羊,「月」表明當時是以羊肉為主食,「用膳」就是用羊肉來喂飽肚子。由此可見「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從食魚到吃羊,是中華飲食文明進步的物質表現。 同時,羊是游牧文化的表徵,在經歷過畜牧業為主的生活後,我們的祖先又確立了以五穀為飲食養生的物質基礎,我國經歷農業的開創與發展而成為農業大國,五穀就是農業文化的象徵,「谷」也是「禾」和「穗」。 炎黃文化是羌(游牧)文化與農業融合之「和」,五仙人帶來了「羊」和「谷」,意蘊將中原飲食、文化的根本和精華帶來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秦漢時期就開始與海外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蔚藍色的海洋使廣州的發展空間得到無限延伸。廣州文化是土著的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海洋)文化融合之「和」。「五羊」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陰陽五行學說之「五」與「陽」融合之和;廣州之「鮮」又是北方的羊與南方的魚融合之和。 另外,羊是中國傳統的吉祥之物,能給人帶來幸運,也有人認為羊是廣州古越族人的圖騰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國古代的銅器的銘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漢元嘉刀銘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徵、瑞祥之物,自古以來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認為,漢字的「美」拆開來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漢字的「鮮」,拆開來就是「魚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則用潔白瑩潤的羊膏來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溫馴又富有博愛的精神,自古以來,羊與人類就和睦相處,為人類作出了無私的貢獻。它對人從不要求什麼,吃的是草,奉獻給人的卻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連羊糞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種奉獻的精神和犧牲的精神。因此,羊是廣州先民十分喜愛而又十分熟悉的動物。從出土文物看,廣州漢代是很重視畜牧業的,在廣州漢墓中,發現了不少豬、羊、牛、雞、鴨、鵝等陶塑,造型生動逼真,形象地反映了漢代廣州六畜興旺的情景。在廣州出土的漢代陶屋中,不少有羊圈欄的設置。麻鷹崗東漢建初元年(公元76)年磚墓,出土一間三合式陶屋,後側廊屋就有一個羊圈,一俑正趕著三隻羊沿屋側斜梯進入羊圈。其它漢墓出土的陶屋也有一側設羊圈,幾只陶羊自己爬上階梯,魚貫式進入圈欄。這就說明漢代廣州,人們喜歡養羊,羊肉是當時人們喜愛的肉食,當時廣州地區養羊成風。 由於有了五羊銜谷這個美麗的傳說,我們這座古老的城市便有了「羊城」、「穗城」、「仙城」等稱謂,後來又有了「廣州」和「花城」的名稱。這五個名字是廣州文化在兩千多年的城市歷史長河中融匯和積淀的產物。廣州瀕臨南海,有人認為,羊城的「羊」,加上三點水,就是「洋」,即三羊。所以廣州文化有很深的海洋文化的背景,廣州市因此又是長盛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而廣州的土著是越族,越族文化長期和漢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交融在一起,三種文化融在一起,三羊開泰,形成了廣州古代文化的特色,即兼容開放的人文意識,富有進取的商業意識和講求實效的務實意識。
⑦ 美好祝福的唯美句子
1、生命里總有一些不經意的時刻,是微笑來回憶的,每一處風景中,總有一些能撩人的地方讓人心動,每一個朋友,有他最可愛的地方讓你感動,珍惜所有,祝你快樂!
2、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當你收到此信息,一切隨之擁有!
3、把祝福和希望放在你的里,讓它隨著美好季節,送給你滿年的豐碩和芬芳,一個衷心的祝福和真摯的心願,都在這個溫馨的日子陪伴著你,我隔屏的朋友,永遠真心的祝福著朋友你:開心快樂幸福到永遠!
4、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朋友,加油!
5、我把新年的祝福和希望,悄悄地放在將融的雪被下,讓它們隨著春天生長,送給你一年的豐碩與芬芳!
⑧ 元旦祝福語2021唯美
1、一年到頭,工作辛苦。雖然忙碌,快樂無數。元旦到來,新年光顧。心願傾訴,送來祝福。煩惱拋開,沒有痛苦。吉星高照,幸福永駐。祝元旦快樂!
2、元旦來臨心情好,風景入目挑一挑,簾卷西風你莫聽,夜涼如水你莫察,沒事信息翻一翻,祝你好運連成串,喜上眉梢又一年。
3、元旦未到,祝福先到;祝願朋友,財源滾滾;吉祥高照,鴻運當頭;幸福圍繞,健康相伴;一生平安,萬事順心;笑口常開,新年快樂!
4、新年到,元旦到,有成績,別驕傲,失敗過,別死掉,齊努力,開大炮,好運氣,天上掉,同分享。大家樂。天天好運道,日日福星照!
5、元旦到,元旦好,元旦祝福少不了,帶上我的誠心誠意,送上我「成字」的祝福。祝你:大器早成,馬到功成,家業大成,笑容傾城!成心想事,事事都成!
6、元旦到,向您問個好。開心無煩惱,好運跟著跑。家人共團聚,天倫樂逍遙。朋友相扶持,心情不寂遼。事業風水順,金銀撐荷包。祝元旦快樂!
7、元旦到,祝福送,發條簡訊情更長;歡樂鬧,快樂至,願你開懷大聲笑;無煩惱,無憂愁,好運時時把你繞;財源到,福運到,健康平安幸福好。馬年快樂哦!
8、新年要有新意,朋友對你表示敬意,親人對你充滿愛意,快樂為你頻添暖意,好運對你全心全意,短短祝福是份心意,綿綿不斷這份情意。祝你元旦快樂!
9、歲月流逝,多少人來了又走;時光荏苒,多少事了猶未了。但朋友始終留在心上,友誼從未了結。元旦到,只想輕輕地祝福你: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10、元旦天冷氣氛熱,祝福簡訊看著樂。新年新貌精神佳,人人都唱流行歌。廣場舞蹈有特色,腰系紅綢兩頭捏。歡快秧歌扭起來,健康幸福多喜樂。祝你元旦喜樂天!
⑨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圖片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1、臘月廿三/廿四 掃塵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9)六畜興旺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地域習俗
北方: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南方: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足,吉祥發財。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各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