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荒山平原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胖女人時尚穿搭圖片 2025-08-26 05:16:32

荒山平原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16 07:35:47

『壹』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7.3.1 森林資源發展前景評價

(一)發展森林資源的有利條件

(1)氣候條件有利於林木的生長

湖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中北部的洞庭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是北方冷空氣頻繁入境的「風口」所在;南部的郴州市一帶,接近北回歸線,屬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地過渡地帶。

湖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充沛,雨量集中,水熱基本同步。年平均氣溫14.5℃~18.5℃,最高月氣溫(7月)24.0℃~30.0℃,極端最高氣溫35.0℃~43.0℃。最低月氣溫(1月)4.0℃~7.0℃,極端最低氣溫-3.0℃~-17.0℃。平均氣溫≥10℃,積溫4850℃~5650℃,日照時數1238~1800 h,≤-5℃氣溫0.2~1.8 d/a,≥35℃氣溫0~45 d/a。年降水量約1200~1800 mm,多集中在4~6月,占當年降水量的50%~60%;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數為10.9~18.3 d,≥50 mm的2~5 d;乾旱出現頻率0.05~0.08次/a。降水量與蒸發量差值200~150 mm。≥15℃適宜林木生長的日數達180~200 d,無霜期270~310 d。

湖南省氣候背景受控於副熱帶高壓、西風帶環流、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等環流體系的復合影響。副熱帶高壓的北跳南移,西風帶環流的南侵北退,以及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復合交匯,形成了不穩定的氣候特徵。在此不穩定的氣候特徵的作用下,降水分配不均,年際變率大,溫度的季節變化顯著,年際波動明顯。具體是:春暖夏熱多雨,秋涼冬寒少雨,四季分明,東西差異大;日照充足,熱、水、光同步性良好,但時空分布不均;在降水分布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 mm之間,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於4~9月,其中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50%~60%。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四個多雨區和五個少雨區。多雨區為湘西北的八大公山,雪峰山北端的安化、桃源,湘東南的桂東以及湘東北的幕阜山、連雲山一帶;少雨區集中在湘中衡邵盆地、湘北濱湖地區和湘西的新晃、芷江一帶。

湖南省的氣候特徵,為森林資源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四個多雨區的分布,形成了四個典型林區。

(2)地理條件適宜於森林資源的發展

湖南省南北跨5個多緯度,東西橫跨近5個經度,山、丘、平、湖的有機組合,構成了地理條件的多樣性。

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南嶺山脈北緣。地理位置上地跨東亞大陸新華夏系第二復式沉降地帶與新華夏系第三復式隆起地帶的南段,位於南嶺緯向帶之北緣,地勢受地理位置控制,屬於我國第三梯級中南丘陵區的一部分,西部與第二梯級高原區過渡,總體呈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型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面有雪峰山脈;南部是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部分,大都是丘陵盆地和河谷沖積平原,除衡山高達1000 m以上外,一般海拔均在500 m以下;湘北為洞庭湖及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海拔多在50 m以下。我省山地主要有:

武陵山脈盤距湖南省的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 m左右,峰頂保持著一定平坦面的荒山地形。武陵山地石灰岩分布甚廣,岩溶地貌發育。山地地勢大致西北高聳,漸向東南降低。

西部雪峰山脈,山體龐大,伸延300餘公里,南自城步起,北延至益陽附近,沒於洞庭湖平原。雪峰山脈地勢高峻,其南段高達1500 m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 m,北段約在500~1000 m之間。雪峰山脈縱貫湖南西部,成為東西交通的屏障和經濟、文化、社會的分水嶺。雪峰山脈是我省主要的林業基地。

湖南省南部的邊緣山地是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1000~1500 m左右。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發育。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東部湘贛邊境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一般海拔500~1000 m,山間低平的谷地為重要的農業區。

湘中丘陵、台地廣布,海拔多在200~500 m,紅岩盆地眾多,主要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攸縣盆地等,這些紅岩盆地,常為居民集中區和重要農業區,但森林覆蓋稀少。

湘北是湖南省地勢最低的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 m以下。平原中點綴著的蝕余殘山和孤丘,是湖區主要的林業區。

根據湖南省地形地貌形態,共劃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平原、河湖水面等6種地貌類型。據統計,湖南有山丘面積14.9萬 km2 ,占總面積的70.2%。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有5.2 萬 km2 ,佔全省總面積的 24.6%;海拔 500~800 m的低山 4.6 萬 km2 ,佔21.7%;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崗地5.1萬 km2,佔23.9%。這70.2%的山丘地(14.9萬 km2 ),林業用地面積11.94 萬 km2 ,佔80.27%。湖南省各地貌面積如表7-5。

表7-5 湖南省地貌分類面積統計表

湖南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表7-5 的統計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說明。湖南廣闊的山丘地,為發展湖南林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地理條件。

(3)近年來的林業建設成就為發展森林資源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林業部門致力於林業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有:

①1997年7月完成了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滅宜林荒山,10年綠化湖南」的奮斗目標,成為全國基本消滅宜林荒山第三省,累積人工造林140萬公頃,封山育林約200萬公頃,使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52.89%,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先進省」。

②啟動了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首先是2000年1月湖南省政府批準的湖南省「一湖四水」地區造林綠化工程,將在全省117個縣市實施生態林管護660萬公頃,飛播造林30萬公頃,封山育林68萬公頃,退耕還林20萬公頃,與退耕還林匹配荒山造林20萬公頃。該工程將新增森林面積138萬公頃,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旱災害得到有效控制。長江中下游(湖南段)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將31個縣納入工程范圍,面積達100萬公頃;其次是油茶低改工程,前後改造老殘、低產油茶林3.5萬公頃,茶油產量由10年前的15~35 kg/公頃上升到45~70 kg/公頃,試驗示範區產量達到225~450 kg/公頃;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營造各類速生豐產林11.968萬公頃;洞庭湖區防護林建設德國援助項目已正式啟動,營造各類防護林4.5萬公頃;毛竹低產林改造工程和洞庭湖區興林抑螺工程均取得較大進展。

③森林資源保護上了新台階。近10年來,基本杜絕了重、特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明顯降低,防治率達到70%;林業立法普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發布了《湖南省林業條例》等四個地方性法規和《湖南省林政管理辦法》等七個政府規章,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為主體,地方性法規規章相配套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林業法規體系。現已發展為包括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資源監測、自然保護、林業公檢法、森林防火等綜合性保護網路。

④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全省建立自然保護區31處,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26個,基層林業工作站394個,基層林業公安局、派出所5個,森工企業達170家,國營林場176個,全省共有林業職工隊伍113376人。

⑤林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林業系統產業總值已由1990年的27.46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77.77億元,林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包含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的綜合性產業體系。

⑥森工企業不斷壯大。全省森工企業由20世紀70年代的幾十家發展到現在的170家,其產品由單一的原木生產發展到木材采運、木材加工、林產化工、林業機械修造四個大類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

⑦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省縣以上林業科研(含推廣)機構106個,近10年來,已鑒定科研成果近1000多項,已推廣應用400多項,營林、森工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

(二)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

利用TM衛星圖像呈現的有關控制林木生長的因素,參考氣象、社會生產狀況等資料,劃分森林資源評價單元。採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法對各評價單元進行評價,是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進行定量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1)評價單元的確定

森林資源的發育潛力,主要受地形地貌條件、森林資源覆蓋現狀、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社會生產狀況等因素控制。其中,前三個因素可以從遙感圖像上直接解譯獲取,後兩個因素主要根據已有資料分析獲得。由於森林的發育與行政區劃無必然的聯系,因此評價單元的確定未考慮行政區劃因素。

根據控制森林資源發育的五大因素,將全省劃分為21 個區域,其空間分布見圖 7-1,具體是:①洞庭湖沖積平原區;②湘西北岩溶山原區;③雪峰山脈與武陵山脈山地區;④九嶷山山地區;⑤都龐嶺、陽明山至大義山山地區;⑥南嶽山地區;⑦雙峰九峰山山地區;⑧關帝廟山地區;⑨五峰鋪山地區;⑩掛榜山山地區;⑪幕阜山山地區;⑫連雲山山地區;⑬諸廣山至八面山山地區;⑭武功山山地區;⑮臨澧山間盆地區;⑯麻陽山間盆地區;⑰環洞庭湖丘陵區;⑱湘中岩溶低山區;⑲湘中紅層盆地區;⑳湘南岩溶低山區;莽山山地區。

(2)評價因子及其取值

第一層次因子 5 個,分別為地形地貌條件(A)、森林覆蓋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第二層因子為第一層因子下的具體影響條件。為了便於分析和統計,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分為4個等級,分別代表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大小。其中「1」代表潛力不好,「3」代表潛力較好,「6」代表潛力良好,「10」代表潛力特好。第一層次因子的評分由第二層次因子的標准取值採用模糊數學綜合分析後給出。各評價因子的標准取值如表7-6。

(3)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數學模式

利用模糊數學中權重向量數學模型進行評價。根據第一層次評價因子地形地貌條件

圖7-1 湖南省森林類型分布圖

表7-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控制因素判別表

(A)、森林覆蓋利用現狀(B)、土壤類型(C)、氣候條件(D)及社會生產狀況(E)的權重向量及其評分值,建立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向量集,其數學模式為: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P——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向量集,為1×5階向量;

WA——地形地貌條件(A)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B——森林覆蓋現狀(B)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C——土壤類型(C)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D——氣候條件(D)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WE——社會生產狀況(E)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權重;

YA——地形地貌條件的評分值;

YB——森林覆蓋現狀評分值;

YC——土壤條件的評分值;

YD——氣候條件的評分值;

YE——社會生產狀況的評分值。

每一評價單元中森林資源發展潛力所對應的權重向量及模糊關系矩陣得出如下評判結果: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式中:C——綜合評價結果,為1×5階的向量集;

A——某評價單元所對應的權重向量。

設z為C向量集中各種影響條件(評判因子)權重之和,則: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4)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數學模型計算,各種控制條件(評價因子)對森林資源發展潛力的影響作用權重為:①地形地貌條件:A=0.27;②森林資源覆蓋現狀:B=0.24;③土壤類型:C=0.22;④氣候條件:D=0.11;⑤社會生產狀況:E=0.16。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見表7-7;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具體見表7-8。

表7-7 森林資源發展潛力評價結果表

表7-8 各評價區域森林資源發展潛力

7.3.2 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但在森林結構、質量及生態環境領域等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林業系統根據我省森林資源現狀,制定了《林業生態發展2010年及長遠規劃》等一系列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本課題對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研究,主要根據遙感調查結果反映的我省森林資源現狀,並參考林業系統已制定的有關規劃方案進行。

(一)森林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湖南省森林資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森林資源危機,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結構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1)人均資源不足:根據本課題遙感調查的森林覆蓋面積及1999年湖南省森林資源統計資料中提供的活立木蓄積量,我省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和蓄積在全國31個省(區)中均排在較前的位置。但湖南省人口排在全國第六位,人口密度達306人/km2,人均佔有資源量低,僅3.73 m3/人,為全國人均蓄積量9.5 m3/人的33.26%,為世界人均蓄積量83 m3/人的4.49%。湖南省人均林業用地面積0.18公頃/人,接近全國水平,為世界人均1公頃/人的18%。人均佔有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全國水平。根據國外林業專家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達到林木自給自足的條件是人均森林面積0.33公頃,我國林業專家進一步認為,人均3畝用材林和1畝經濟林比較合理。根據本課題調查結果,我省人均森林面積2.7畝,其中人均用材林2.31畝,經濟林0.38畝。上述數據表明,湖南省林木現狀遠沒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且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有限(4.96畝/人),從擴大森林面積的角度考慮是難以達到自給自足的。

(2)森林資源質量較低,結構不合理:湖南省森林資源質量較低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蓄積量較小。目前,共有活立木蓄積量24504.48 m3,單位面積蓄積量為20.53 m3/公頃,是全國單位面積蓄積量55.33 m3/公頃的37.3%,為世界109.95 m3/公頃的18.7%。從森林結構看,首先是灌木林面積偏大,佔全省林業用地面積的11.77%,特別是張家界、湘西自治州兩市(州),分別達到了39.1%和30.4%;其次是森林種類上,幼林地面積偏大,近成熟林地面積偏小,由此使得我省近期可資利用的資源缺乏;再次是經濟林比例偏小,我省經濟林面積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4.41%,遠低於林業專家認為的25%的理論標准。

(3)森林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湖南省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①湘西南林區。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脈,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二分之一。②湘南林區。主要分布在九嶷山、都龐嶺、陽明山、大義山、騎田嶺等,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三分之一。③湘東林區。主要分布在湘東諸山,如幕阜山、連雲山、九嶺山、萬洋山、諸廣山等,這里的森林成片出現,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積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中盆地及湘西北山地丘陵區,以人工林、經濟林為主,而在湘北的洞庭湖區,森林資源極少。

由於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在湘中、湘西北等林木覆蓋率低的地區,常導致水土流失,並引發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

(4)造林困難地段較多,面積較大:本課題調查結果表明,全省共有無林地29.38 萬公頃。無林地是指荒山、荒草地、裸岩、石礫地、跡地、丟荒地等,是造林困難地段。如衡邵盆地,氣候上屬於乾旱走廊,土壤為紅岩盆地土壤;湘西碳酸鹽岩質殘積土壤區,岩溶發育,持水性差,地表水多滲濾進入地下水,大多處於乾旱狀態;海拔在1000 m以上的荒山,交通不便,栽種困難。如此種種,均因自然條件制約難以進行有效的森林開發利用。

(5)生態環境問題嚴重:近年來,湖南省洪澇、乾旱及地質災害嚴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外,生態環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生態環境問題中,水土流失現象是主要的表現形式,而水土流失與森林植被的覆蓋情況關系密切。

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積450萬公頃,其中強度流失100萬公頃,中度流失165萬公頃,輕度流失185萬公頃。土壤年侵蝕總量約1.5~1.7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全省淺土層土地面積達200多萬公頃,岩石裸露面積達35萬公頃。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①對土地的無限度索取。在經濟落後的山區,農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毀林開墾,開荒丟荒,致使目前本應用於森林種植的在冊旱土耕地有40%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②經濟林的不合理墾殖。據統計,全省需要翻耕的經濟林地大多位於高坡角度地帶,如湘西自治州的油桐,便有5.33萬公頃分布在30°~40°的坡地上,佔全州油桐總面積的40%以上。經濟林在翻耕過程中極易導致水土流失現象。③森林質量低劣。前已述及我省森林質量問題,這里需要再次提出的是,目前我省林分的郁閉度較小,郁閉度一般在0.3~0.7,如衡陽縣1996年統計表明,郁閉度小於0.7的林分面積占林地面積的58.71%。據林業部門科研成果,森林類型的防護能力隨著森林成熟發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質量高的林分防護能力強,質量低的林分防護能力低。湖南省森林質量的低劣,減弱了森林生態系統調節自然生態環境的能力。

(二)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森林資源保護法規。森林資源不僅為社會提供木材經濟價值,還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用,森林資源的好壞,是國家富裕、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對湖南省森林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必須根據國家有關森林保護法規,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制定適應湖南森林狀況的管理規定並開展廣泛宣傳,以省林業廳及各級林業機構為主體,保證各項保護法規的貫徹執行。

(2)提高人們對保護森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湖南省國土總面積21.1839萬k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2.1806 km2,占國土總面積57.73%。因此,有效地、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林業用地,是搞好國土整治和管理的最主要環節。另一方面,湖南省有山丘面積14.9萬km2,而山丘地區的主要種植業為林業,從這一方面來說,保護森林資源也是保護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體。

前已述及,森林資源是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最主要因素。近年來,洪澇災害與地質災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與解放以來幾個「大辦」(1958年的大辦鋼鐵、之後的向山上大要糧、70年代大搞人造平原、80年代以來大搞經濟林墾植等),使森林資源遭受幾次大的破壞息息相關。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任何經濟的發展都將是本末倒置,治標傷本,得不償失的事情。

森林資源是山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再生性是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俗語說「靠山吃山」。「吃山」,就是發展森林資源,這是山區人民必須明白的道理。

(3)切實落實國務院發布的「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之後,國務院發布了「保護森林資源」的緊急通知,並制定了防災減災的「二十四字方針」。「二十四字方針」中,第一句便是「退耕還林」。退耕,主要是指將原有不宜於耕作而人為進行耕作的土地進行森林種植,尊重自然規則,免遭自然懲罰。湖南省坡度大於25度的坡地約佔山丘總面積(14.9萬km2)的45%,而目前這種高坡度的坡地,仍有大量為農業耕作,這是湖南「退耕還林」的主要目標。

(4)全面認識森林資源價值,實行科學經營。森林的直接經濟價值在木材和經濟林,傳統的森林經營中主要的是木材經營和多資源經營。但是,森林的價值更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現代森林資源經營中,應形成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體系,即在考慮直接經濟價值的同時,應綜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益,追求森林生態經營系統整體所提供的全部利益和價值。

(5)系統查明湖南省森林資源現狀,針對森林資源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森林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湖南省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大,自然地理條件優越,近年來的森林資源發展工作成效突出。但是,森林資源質量較低及結構不合理,是湖南省森林資源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面對這種現狀和突出問題,在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不是繼續擴大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而是在退耕還林的同時,應將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森林結構放在首位。具體措施是:①通過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郁閉度,使之大部分在0.7以上;②在衡邵乾旱走廊(紅岩土壤區)、湘南碳酸鹽岩山地等造林困難地段,通過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造林方式,採取特殊的措施進行森林墾殖;③開展果木林、油茶等經濟林建設改造,調整林種比例,掌握合適的翻耕方法,抑制水土流失;④從長遠考慮,規劃近期森林採伐速度,解決中幼林面積偏大這一森林結構不合理現象;⑤搞好防護林建設工程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⑥加強用材林建設,提高用材林質量和數量。

(6)加大科技投入比例,改進森林資源調查方法,達到及時、有效地了解森林資源狀況,為經濟建設服務。以林業部門1979年設置的、已通過多次復查的全省6615個樣地為訓練區,採用遙感監督分類方法對全省森林資源進行系統調查和動態監測,這將極大地提高我省森林資源調查的時效性、客觀性和准確性。

『貳』 梯田的定義有什麼特點和平原田地的區別

農業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築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後,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階整地後坡面外高內低的梯田稱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視荒山坡度大小而異,一般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較大,反之較小。田面寬1.5米-3米。長度視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內側坡均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條件,蓄水保土,適用於乾旱及水土沖刷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黃土高原,但修築較費工。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
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階梯狀而地塊內呈斜坡的一類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來。為了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則在適應位置壘石築埂,形成地塊雛形,並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塊內坡度逐步減小,從而增加地表徑流的下滲量,減少地面沖刷。許多地方在邊埂上栽桑植果,栽種黃花草等,既鞏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條件許可時,坡式梯田應改造成水平梯田。
[編輯本段]復式梯田
指因山就勢、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開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種形式的梯田組合。它的修建宜經過統籌規劃,在必要條件下還可配合水平溝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蝕能力。修建復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節省工程投資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梯田,沿著陡峭的山坡層層向上分布,就像是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階。梯田是為種植莊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類改造地表形態最令人驚嘆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項,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禦工事。大致在同一時期,這類梯田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
復試梯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蝕,即雨水沿山坡沖走土壤。大多數梯田邊緣都圍有石牆,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沒有石頭的地方,梯田的邊牆採用了長滿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階」內的土壤能夠保存雨水,確保植物得到足夠的水分。
▲梯田布滿秘魯的這個山谷,並延伸到肉眼所能見到的遠方,構成一幅由小塊農田拼綴起來的畫面
▲幾百年前,南美洲的土著人修建梯田來種植糧食作物。直到今天這些梯田有的還在使用
光閃閃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鏡子,這是在亞洲許多水稻種植區出現的景觀。梯田發光是因為它們存有水。水稻種植睚這種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長。通常藉助錯綜的溝渠系統向梯田供水。
中國梯田
在中國地區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嶺地區,其中廣西、雲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雨水比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農民長期的勞動成果,是智慧的結晶。其中以雲南哀牢山元陽梯田、廣西 龍勝龍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較為出名。
梯田

元陽梯田

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因此也成哈尼梯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
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
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如此眾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雲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這些景區就是目前准備申報世界遺產的核心保護區。

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處東經109°32'-100°14'北緯25°35'-26°17'之間。從廣義說叫做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
龍脊山海拔近千米,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主要分為平安壯寨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二處。平安壯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景色秀美飄逸;金坑紅瑤梯田有「大界千層天梯」,「西山韶樂」和「金佛頂」三大著名景觀。從山腳一直盤繞到山頂,大者不過一畝,小者僅插下兩三行禾苗,形成「小山如螺」、「大山成塔」,「層層梯田繞山村,條條渠道涌山泉」的曲線工程。梯田海拔最高880米,最低380 米,垂直高度差500米。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分為平安壯寨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平安壯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景色秀美飄逸;金坑紅瑤梯田有「大界千層天梯」,「西山韶樂」和「金佛頂」三大著名景觀,氣勢磅礴,直上雲端。整個龍脊梯田景區山青水秀,瀑布成群,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群龍戲水,四季各有神韻。這里的壯、瑤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樓之中,男耕女織,淳樸善良。金竹壯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北壯的楷模;黃洛紅瑤寨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體長發村之最;龍脊古壯寨至今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跡。
紫鵲界梯田
紫鵲界梯田位於新化縣西部山區水車鎮境內,她周邊的梯田達8萬余畝以上,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堪稱世界之最。紫鵲界生態環境優美,梯田密集,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尤其是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使紫鵲界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臨人間仙境。水奉公路盤旋於這些梯田之間達十餘公里,梯田遍布於海拔500米至1000餘米的十幾個山頭上,最大的不過1畝,最小的只能插幾十蔸禾,連綿起伏,輾轉盤旋。
據調查,紫鵲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餘年歷史,是苗、瑤、侗、漢等多民族歷代先民共同勞動結晶,是山地漁獵文化與稻作文化揉合的歷史遺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標志性文化景觀,它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形態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其獨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統同樣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獨特。

『叄』 平原和山區的區別還挺大

山區 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 山區在發展旅遊,采礦和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優勢較大,部分水熱條件較好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但是,山區地面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設施難度較大。總的來說,山區比較貧窮。 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有: 崩塌,就是土石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 主要防治措施:採用攔擋,網包,清挖和錨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土石體沿著滑動面作整體下滑。暴雨或者在斜坡上蓄水灌溉,也常常引發滑坡; 主要防治措施:開挖排水溝或截水溝工程,減少滑坡體含水量。 泥石流,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質多,植被覆蓋差的地方,當夏季突降暴雨或冰雪融水匯集時,常會發生泥石流。 主要防治措施:護林造林,修建水庫,攔沙壩,開挖導流溝等工程。 山區的分類方法很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分類。按山區的基礎物質,可分為黃土山區,石灰岩山區等;按山區的景觀可分為高寒山區,密林山區,荒山區等;按距離城市和交通線的遠近可分為深山區,淺山區;按山區的地面組成物質,可分為石山區、土山區等;按山區的高度可分為高山區,中山區和低山區。 平原的定義 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指廣闊而平坦的陸地。它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較低的高度區別於高原,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平原的類型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沖擊的結果。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沖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如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沖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類很多,成因復雜。根據海拔高度,平原可分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間)。根據地表形態可分為平坦平原(如沖積平原),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狀平原(如內陸平原、湖成平原)、波狀平原(如冰磧平原,多河流泛濫平原)等。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和非構造平原,非構造平原分為:堆積平原和侵蝕平原。 平原的形成 平原是地殼長期穩定、升降運動極其緩慢的情況下,經過外力剝蝕夷平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 沖積平原主要由河流沖積而成。它的特點是地面平坦,面積廣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兩岸地區。 侵蝕平原主要由海水、風、冰川等外力的不斷剝蝕、切割而成。這種平原地面起伏較大。 華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億三千多萬年以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那時北方地區曾發生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高聳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時,太行山再次抬升,東部地區繼續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東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狀沖積平原,由於黃河、海河、灤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挾帶大量泥沙,自西而東沖刷和堆積到東部低窪地區,使古沖積扇面積不斷向東延伸擴大,最後終於形成了坦盪遼闊的華北平原。 平原的特點 世界平原總面積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廣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交通發達,是經濟文化發展較早較快的地方。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另外一些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帶。 黃淮海平原基本特點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它大體以黃河為軸線,往南到淮河,屬淮河水系,通稱黃淮海平原 ,這一平原,東北為沂蒙泰山區,西部為伏牛山區,面積15萬方平方

『肆』 荒山可以規劃為基本農田嗎

分什麼荒山,平原荒山可以的沒有問題……

『伍』 30年前的雲台山還是一座荒山,是什麼原因讓它成為如今的5A級名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內,30年前,它還是一座荒山,現如今已經成為了5A級名山,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國家政策原因

2004年2月13日,這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在很大程度上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認識到了這里的山川美貌。並且這里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旅遊區,首批5a旅遊景區。還榮獲過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等多項稱譽。

2007年1月和2009年2月,跟隨河南省旅遊局赴港澳參加活動。

2008年10月,跟隨河南省旅遊觀光,譚富,韓國和日本進行宣傳。

2009年2月,去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宣傳

截止2012年底,韓國台灣省青島,上海,天津,北京,武漢,大連等均已開通雲台山旅遊專列。

『陸』 荒山多少錢一畝

影響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有很多,土地位置、土地質量、土地面積、土地相關的配套、流轉時間時長,甚至當地的農業政策等等都會影響土地流轉的價格。

土地流轉價格計算方法

(一)土地流轉指導價(即基準價):根據每畝土地農業生產常年農產品產量×農產品價格-生產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當年每畝土地流轉收益底線價格。

(二)資源要素加權法:根據資源配置水平,如,地形特點、基礎設施配套、區位優勢等情況,確定相應的流轉浮動收益。

(三)遞增幅度測演算法:根據物價上漲情況,確定土地流轉收益遞增幅度。指導流轉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按一定年限遞增一定比例的土地流轉價格。

(四)特定因素調整法:根據自然災害、國家重大政策調整等特定因素,經雙方協商可依法對土地流轉價格作出相應的調整。特定因素包含的內容和土地流轉調整價格由土地流轉雙方在合同中協商確定。

另外,對於農村土地流轉的價格,一般可參考周邊的土地流轉價格,具體多少還是要由流轉雙方協商確定。

『柒』 中更新統(Qp<sub>2</sub>)

中更新統為區內第四紀地層出露的主體。主要分布於松遼平原東部、伊-舒地塹區和下遼河平原。由中更新世冰磧堆積物(Qpgl2)、冰水堆積物(Qpfgl2)、沖-湖積物(Qpal-l2)、海積堆積物(Qpml2)和殘坡積堆積物(Qpsel2)五個地層單元構成。

(一)中更新世冰磧物單元(Qpgl2)

主要分布於松遼平原西部綽爾河和北部小興安嶺山前等地區。構成冰磧堆積平原。

影像特徵:在ETM742波段組合圖像上,呈棕色間綠色色調,地表平坦,植被多為農田和防護林網,影紋光滑。

分布綽爾河地區的冰磧物,由棕紅色泥礫、礫卵石、砂礫石組成。礫石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直徑為1~10cm,大者可達80cm,多呈圓狀,礫石表面多附一層銹紅色泥膜,見壓彎石與多面石,礫石風化微弱,與下伏早更新世湖積層呈不整合接觸。由於受凍融作用影響產生推擠的錯覺(圖版1.2.15)。

根據黑龍江省資料,該層孢粉以草本為主,占總量79%,木本花粉佔19%,余為蕨類。

草本蒿占總量的46%,次為禾本科達7.9%,毛莨2.3%,石竹0.8%,藜科1.8%,含少量的苔屬、茜草、百合等。木本樺占總量10.3%,松佔1.5%,榛佔1.5%,個別見有榿木、鵝耳櫪等。蕨類見石松和水龍骨。組合面貌以樺為主的疏林-草原植被,反映了寒冷氣候的特點。

(二)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單元(Qpfgl2)

主要分布於松遼平原西部大興安嶺山前傾斜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部高平原及下遼河平原東部山前傾斜平原以及西遼河平原等地。

分布於松遼平原西部大興安嶺山前傾斜平原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積單元,在龍江縣、阿榮旗南、太平山一線廣泛出露,形成北東向展布的帶狀體。

影像特徵:在ETM圖像上,顯褐紫間黃綠色調,斑塊影紋,丘陵地形,與中更新世湖積低平原形成明顯的高度落差和色調差異(圖版1.2.16)。

岩性特徵:由褐紅色砂礫石亞粘土、含礫亞粘土組成。礫石由堅硬脈石英、燧石、酸性熔岩組成,礫徑一般3~5cm。與下伏早更新世湖積層呈假整合接觸。

龍江縣磚瓦廠南采土坑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剖面(圖1.2.19,圖版1.2.17)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

①下更新統湖積層

圖1.2.19 龍江縣磚瓦廠剖面圖

根據黑龍江省資料,該層含孢粉較多,木本占總量的45.9%~61.3%,草本占總量的38.7%~54.8%,木本中樺佔16.3~24.2%,鵝耳櫪佔10.8%~19.4%。次為榆、榿木、櫟屬、柳屬等。草本以蒿、禾本科為主,次為藜、眼子菜、石竹、菊科等。組合面貌以樺、鵝耳櫪為主的闊葉林-草原植被。

分布於小興安嶺南部高平原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單元,在克東、訥河、九三農場等地剖面所見。與上覆黑土層共同構成平原地形。

岩性由礫石、砂夾含礫粗砂透鏡體組成。層理與礫石定向特徵明顯,礫石表面具有鐵銹和冰凍裂痕,厚度約2~5m。與下伏早更新世湖積物呈不整合接觸。

九三農場采土坑S06-006點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觀測剖面(圖版1.2.19)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分布於下遼河平原東部山前傾斜平原地區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由含礫亞粘土、砂礫混砂層組成。顏色以黃、棕黃、褐黃色為主,礫石為石英岩、花崗岩、安山岩,頁岩等,呈半稜角狀-次圓狀,分選差,礫徑為0.5~1.5cm,最大10cm,厚度為25~40m(圖版1.2.18)。

分布西遼河地區中更新世冰水堆積物由棕黃色半膠結,堅硬,砂礫層組成。礫石成分單一,形狀不規則,無分選,礫徑大小混雜,風化程度中等。

在大興安嶺南部地區,有一套呈棕紅、橘紅、棕黃色含礫亞粘土,灰、灰白色砂礫卵石混粘土組成,厚度為4~6m。

(三)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廣泛出露於松遼平原東側的高平原區。空間分布范圍北起嫩江,南至昌圖,東到伊舒地塹、安慶縣、北安市一線,西止訥河、依龍、八面城一線。

前人對該套地層認識極不一致。在黑龍江省,其劃歸為中更新統上荒山組和下荒山組,為沖-湖積成因類型;在吉林省和遼寧省,其劃歸為中更新世沖洪積物單元。通過本次遙感調查,將其統劃為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並首次實現了大區域(松遼平原區)上的統一。其劃分的主要依據為:

1)岩性特徵基本一致。為黃土狀亞粘土層,區內分布穩定,含鐵錳結核,是區內黑土形成的最佳母質條件,反映了沉積物質的同源性。

2)結構特徵基本一致。水平層理發育,主體反映了湖積沉積環境的特徵。

3)粘土顆粒具有均勻懸浮沉積的特點(初本君等,1998)。

4)總體物質來源具同源性,只是沉積在統一的湖泊環境中,並接受了沖積作用的改造而已。

修正的地層單元有:

1)黑龍江省中更新統下荒山組下段砂層應屬於下更新統上部的組成物質,區域上可以對比。而下荒山組上段粘土層與上荒山組粘土層統屬於中更新統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2)吉林省和遼寧省資料認為,松遼平原區的中更新統由下部為沖砂礫堆積和上部亞粘土堆積物構成。但從區域岩性對比可知,其下部砂礫層應屬於早更新世湖積堆積,而上部的亞粘土堆積物屬於中更新統。

總體岩性特徵:以黃土狀亞粘土為主,局部含礫石,星散分布鐵錳結核。

總體影像特徵:在波段組合ETM圖像上,影像呈棕紅色調,波狀高平原地形,表面平坦,鹿茸狀水系類型(圖版1.2.20)。

現按自北而南順序分區敘述如下:

1.五大連池地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岩性為黃色亞粘土,顆粒化明顯(圖版1.2.21,圖版1.2.22)。下伏中更新世玄武岩、火山集塊岩、火山角礫岩層。表層發育黑土層,見玄武岩角礫,為凍融作用的結果。

2.松遼平原高平原地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分布於青岡、綏化、哈爾濱、長春、榆樹台、公主嶺、懷德、農安、榆樹、三岔河、陶賴昭一線。

出露於青岡縣-綏化一線的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由土黃色-淡黃色粘土層組成。表層呈黃土狀,粘重可塑,含鐵錳結核。

出露於哈爾濱06-027點東風鎮采坑的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剖面(Qpal-l2),由黃色、土黃色、灰白色、暗灰色亞粘土層組成。厚層狀結構,各層之間界線清晰,局部發育古土壤層(圖版1.2.23),反映湖泊動態活動特點。

據黑龍江省荒山剖面孢粉化石,木本含量佔53%,草本佔46%,蕨類佔10%。草本中樺屬佔41%,松約佔7%,余為榆屬。草本中蒿屬約佔15.5%,葎草11%,藜科佔7.0%,禾本科佔4%,少量出現唐松草,香蒲屬、莎草科以及石、卷柏。

基本反映以樺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古氣候偏溫涼。

據熱釋光與古地磁測年,頂界約200ka,底界600ka。

出露於長春地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Qpal-l2),由黃土狀土組成。

長春腰分水嶺中更新世沖湖積黃土狀亞粘土(Qpal-l2)剖面(圖1.2.20)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圖1.2.20 長春腰分水嶺Qpal-l2剖面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早更新世灰白色粘土層

在下伏早更新世冰水堆積物的頂部採集了電子自旋共振(ESR)樣品一件,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業渝光測定。獲得了(1690±178)ka的年齡值。在上述剖面的3、7和10層採集3件熱釋光(TL)樣品,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計鳳桔測定,獲得3個年齡數據依次為(516.1±39.7)ka,(208.5±16.3)ka,(141.8±10.9)ka。

從上述年齡數據可以看出,長春腰分水嶺剖面下部為早更新世湖積砂層堆積,上部為中更新世沖湖積粘土堆積。

據《吉林省區域地質志》,長春腰分水嶺剖面孢粉組合為:草本花粉佔65.91%~100%,以禾本科(Graminea)、菊科(Artemisia)和藜科(Chenopiaceae)為主,木本花粉少於3.65%,以闊葉樹為主。

榆樹發電廠鑽孔中更新世沖湖積剖面(據《吉林省區域地質志》)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早更世統湖積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該剖面①、②、③層為早更新世湖積,與下部白堊系砂岩呈不整合接觸。而第④層為中更新世沖湖積粘土堆積。

根據《吉林省區域地質志》,下部沖湖積砂礫及亞粘土堆積的上界在布容時和松山時界線(B/M線0.73Ma)稍下,可估計為0.75Ma,其下界約為1~1.2Ma。據上述測年以及岩性特徵,本次調查認為剖面①、②、③層堆積物,無論從堆積時代和岩性組合特徵及與上下層位的接觸關系分析,均可與本區早更新世冰水剖面對比,因此,該套堆積時限應劃為早更新世。這樣一來,松遼平原東部邊緣地區和伊-舒盆地缺失中更新世早期地層的沉積。這一調查成果修正了前人的認識。

三岔河鑽孔中更新世沖湖積亞粘土剖面(據《吉林省區域地質志》)

上覆地層:晚更新世砂礫石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下更新世沖湖積堆積物

出露於昌圖地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由橘黃色、棕黃色含鐵錳結核亞粘土組成。厚度大於3m,局部可達15m。與下伏早更新世湖積層呈假整合接觸。代表性剖面為昌圖縣雙廟子鎮魏家河口剖面,地層層序如下。

圖1.2.21 昌圖魏家河口中更新世沖洪積

昌圖縣雙廟子鎮魏家河口中更新世沖湖積亞粘土剖面(圖1.2.21)

上覆地層:黑土層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早更新世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3.松遼平原西部低平原地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分布於松遼平原西部低平原地區的中更新統未出露地表,一般埋藏深度10m以下。岩性為黃綠色亞粘土。與上覆的淤泥質亞粘土呈整合接觸;與下伏早更新世冰水堆積呈整合接觸。

1∶20萬大安縣來福屯ZK103孔中更新世剖面(圖1.2.22)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早更新世湖積地層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圖1.2.22 大安縣來福屯ZK103孔揭露的中更新世湖沼堆積剖面

對上述剖面岩性分析,①、②層應屬於早更新世湖積,③層為中更新世沖湖積,而④~瑏A層應屬於晚更新世沖湖積,可進行區域對比。上述層位中發現的生物化石不多。據記載,該組中曾發現指示其湖積環境的軟體動物化石,Lanprotula sp.,Corbicuda fluminea,Brodyboena phragmitum。

4.伊-舒地塹區中更新世沖-湖積物單元(Qpal-l2)

分布在伊-舒地塹區內。主要見於伊通大弧山、西尖山、大南鎮、劉家店、長春雙陽、長嶺子及九台波泥河一帶,為一套沖-湖積(Qpal-l2)亞粘土(亦稱黃土狀土或老黃土)。亞粘土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徵,其中含有零星的磨圓好的礫石(礫徑一般小於2cm)和星散分布的鐵錳結核(粒徑1~3cm)。亞粘土具大孔隙,乾燥表面具有垂直節理,不透水,受地形影響厚度不等,一般厚度<10m。

伊通大南鎮中更新世沖湖積亞粘土剖面(圖1.2.23,圖版1.2.24)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圖1.2.23 伊通大南鎮磚場信手剖面

從上述中更新世湖積剖面岩性特徵不難看出,該套岩性為黃土狀土,含鐵錳結核,區域上可以對比。頂部發育黑土層,它是黑土形成的重要母質。其測年結果為(516.1±39.7)ka~(141.8±10.9)ka。它與下伏早更新世湖積層呈整合接觸。

孢粉組合面貌為松、樺林-草原植被,古氣候溫暖濕潤。

(四)中更新世海積物單元(Qpml2)

分布於下遼河濱海平原,為埋藏單元。海積層埋深在98.2~161.5m之間。岩性為含泥粒亞粘土、中細砂夾粘性土薄層,呈灰、深灰、灰黑、淺灰綠色,含菱鐵礦礫,鐵錳結核及有孔蟲化石等。產縫裂希望蟲、凸背卷轉蟲、丸橋卷轉蟲、畢克卷轉蟲變種、亞易變篩九字蟲、冷水面頰蟲、球室卷轉蟲;有殼變形蟲主要是刺盒蟲未定種。是本區最早的一次海侵層,稱水源海侵。

(五)中更新世殘坡積物單元(Qpsel2)

該單元主要分布於大興安嶺東麓山前地帶的布敦化、香山農場、白音布統、烏敦套海域、阿魯科爾沁旗、巴彥花鎮一線,另在金橋鎮、沈陽、康平等地有少量出露。

岩性為紅色、紫紅色含碎石亞粘土。堆積物具有雙層式結構;下部為含碎石亞粘土,上部為紅色、磚紅色粘土、亞粘土。碎石成分因地而異,包括花崗質岩石和碳酸鹽岩質岩石;大小多在5~20cm之間,稜角狀,含量一般在15%~25%,自上而下碎石有增多的趨勢;粘土一般為高嶺土族和水雲母族礦物組成。厚度一般為0.1~1.0m。

法庫縣孟家(窩堡)鄉桃山剖面(圖1.2.24)

圖1.2.24 法庫縣孟家(窩堡)鄉桃山剖面

松遼平原第四紀地質環境與黑土退化

下伏地層:下白堊統義縣組,灰色流紋斑岩

『捌』 荒山上能種植什麼:要是種楊樹什麼品種好:

要看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要是南方氣溫較高切雨水充足,就適合搞種植業,如名貴葯材或名貴花草都行。要是在北方相對就應該搞養殖業了,比如養毛驢也是可行的。通不通路也是個問題。

『玖』 中國荒山野嶺最多的地方是哪

中國荒山野嶺最多的地方是在東北和西北地區。東北地區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地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

東北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東北平原,具體可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

相關梗概內容

東北林區,我國目前最主要的天然林區,,現有森林面積3094萬公頃,佔全國的26.9%。西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主要是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區內海拔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有林地面積2245萬公頃,佔全國的19.5%。

東南林區,我國東南地區山區面積廣大,氣候條件好,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多種竹類,如毛竹、淡竹、桂竹、剛竹、多種常綠闊葉樹,樟樹、楠木、栲類、石櫟等、多種櫟類,如檢皮櫟、麻櫟、小葉櫟、山毛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