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傳佛教如何擺設酥油供品
問你的上師或者傳教堪布。
『貳』 藏傳佛教的五欲供是指什麼
五欲供又叫五妙欲、妙五欲,是指分別以銅鏡、琴、海螺中的香水、水果和綾羅為代表物,放於神祗的蓮花座或寶座下,來供養神佛。在藏傳佛教中,這五個代表物分別代表不同的深刻含義。
五欲供與五佛有關,是五蘊和五官的感官器官。大日如來代表「色」(識),即視覺,鏡子是其象徵物;寶生如來代表「聲」,即聽覺,象徵物為琴或鐃鈸;阿彌陀佛代表代表「香」,即味覺,象徵物為琴或盈滿香料的海螺;不空成就如來代表「味」,即味覺,象徵物為水果;不動如來代表「觸」(或「色」),即觸覺,象徵物為絲綢。
在傳統上,它們被放在神祗的蓮花座或寶座下,與供碗組合在一起。但它們也可畫成單獨的象徵物或是雲生天神的手持器物。
五欲供或其他成組的吉祥符號也可畫在許多儀式中象徵性使用的長方形「扎嘎里」(繪有象徵天神、壇城、八瑞相等圖案的小畫片)上。此外,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的酥油花,也是由五欲供及其他各組供物組成,用於一些獨特的儀式或節日。
在藏傳佛教中,五欲供是跟其他供物一起放置於蓮花座下,用以供養神佛。除此之外,在眾多的佛教儀式中,這五種象徵性供物經常作為供品敬獻給住持喇嘛。此時,一般是一面鏡子或一個小金輪、一對鐃鈸、香或一個海螺、一盤新鮮水果或糖果及一塊絲綢。
『叄』 藏傳佛教的供品或吉祥八寶之類的有哪些
就是這個 都一樣的
『肆』 酥油花在藏傳佛教中有何意義
佛珠對修持佛法的人都有加持作用,佩戴它不僅能時時提起思佛的念頭,而且還是佛理佛義的載體。所以不論藏傳還是漢傳佛教,都很珍視佛珠。從這一總體上說佛珠並無不同,但由於藏漢修持的法門有所不同,所以還是有點區別的。藏傳佛教的佛珠在身口意三密的加持上比較強,而漢傳佛教則主要在顯明的佛理佛義上加持。在佛珠的形態上也略有不同,但差別不太大。
『伍』 給菩薩上供的供品一般多長時間可以撤下
以虔誠之心,以香,花,果,供,燈,等。供養禮拜佛菩薩。
香,最好是檀香。或普通香,但不能用劣質的,不可執著價格,心誠則可。
花,鮮花,塑料花都可。有無香氣,均可。以表誠心。
果,水果,不可供腐爛的水果。要求新鮮的水果。不可用臭味水果。
供,供品,一般指食物。嚴格要求素食,不可有酒肉,不可有雞蛋,不可牛奶,不可有五辛(蔥,蒜,小蔥,洋蔥,)及各種刺激味,或發臭的食物。
燈,電燈,油燈(不可用動物油)。
『陸』 請問大師們在藏傳佛教里給護法神等本尊供奉酒是什麼來歷,有什麼功德
藏區不少寺院每年都舉行「攘災」法會,祛災祈福。在這種規模盛大,群眾參與性極強的宗教活動中,照例要「跳神」(即宗教舞蹈),其中要跳一種「拋潑金酒」的神舞。號稱黃教(格魯派)六大寺之一的甘南拉卜楞寺的九月跳神會在青、甘一帶十分有名,所表演的宗教舞蹈絢麗壯觀。在「拋潑金酒」這場舞蹈中,有十五名舞者身著綵衣,頭戴平面黑帽,圍成一圈,另有執壺、杯者各二人 ,相向站立場的中間。舞蹈開始時,執壺者向杯中注入「金酒」,放入一小撮青棵。然後舔人便持杯作舞,舞畢將杯中之酒拋潑而出。執壺者再次注酒入杯,再執杯舞,再拋潑,這樣重復四次。前兩次是自前向後拋潑,後兩次則自後向前拋潑。第一次拋出的酒是敬獻給喇嘛(上師),第二次獻給護法神,第三次獻給護法神的侍從,第四杯獻給土地。這種「金酒」是用金、銀、紅銅、黃銅、鐵等「五金」磨的粉,滲入酒中而成。「五金」象徵珍寶,酒代表美味佳餚。潑送金酒即表達向神靈供獻吃喝的珍餚,祈其護佑佛法,驅護除災。
這種以酒媚神、敬神的作法,從一個方面體現了酒在溝通神靈與凡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事實上,不僅在這些群眾性的宗教活動中,即使在寺院中的神像前,酒也作為一種供品出現。在藏傳佛教寺院的密宗殿內,就要向護法神前供奉酒。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非常重視儀式、儀軌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的。佛教供品包括外觀漂亮的欣賞品,美妙動聽的聲音,能聞,能嘗的美食,輕巧柔軟的衣衫,珍貴的珠寶、飾物等五大類。藏傳佛教在供品方面種類尤其繁多,不可勝數。細分為:有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無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實物),無形供品(如音東、念誦);外供(外在五官能想知的供品),內供(奉獻給本尊的供品)、密供(奉獻雙修之婦女),以及世間供品、出世間供品等共十六大類。酒,也是供品之一,主要用於「內供」。
所謂「內供」,是修密法者向神的一種供奉。藏傳佛教是顯密兼修,偏重密宗。僧人修完顯宗後,可入密宗院深造(這是格魯派等經宗教改革後的新教的修行順序。在一些舊教派,如寧瑪派等宗派中,則不一定要先修顯宗,才能修密宗)口修密宗者經上師灌頂傳法後,要入靜室「觀修」,他必須先選定一位神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仿其身、語、意而觀想,使自己與「本尊」身、語、密三密契合,合為一體,從而得到「正覺」。因此,修法者要力圖使自身與本尊變成一體無別,盡量縮小二者之間的距離。這樣就必須注意對本尊供奉。而酒與茶等藏區人民普遍嗜愛的東西,自然是奉獻給自己的本尊神的最佳供品了。所以,凡修密法者都會在自己本尊神像前供上美酒,不過這酒必須是經過自己虔誠地祝禱後才能供上。
『柒』 藏傳佛教供佛時需要供幾杯水呢這個有什麼規矩嗎
供水的功德利益
供養在佛前的供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水。佛前供一杯水,那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干凈、像水一樣平等。看到這杯水,要常常想到:我的心要清凈,我的心要平等,水表這個意思,並不是給佛喝的,泥塑木雕的佛怎麼會喝水呢?心清凈、平等,就是功德,這是真實的。
供水是最容易的供養,它隨處可得,並不費錢,我們不必透過種種不良手段得到它,這確保了供品來源之清凈性;又因為它並不值錢,我們在供奉時不易生出吝嗇、不舍的心,這確保了供養心的清凈性。另外, 優質水還具備八種特性及其吉祥表義:
(1)水的涼性表義持戒清凈
(2)養胃的特性表義無病
(3)甘味表義享百味食
(4)益喉之特性表語妙
(5)性軟表意念柔順
(6)質輕表身心壯健
(7)清澈代表心明
(8)無臭表義無障
供水時應注意:
(1)在供水時,按西藏傳統供上七杯,表七支供。
(2)在上供時,不應把空杯放佛壇上才倒水入杯中,而應先在杯內放一點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壺添滿,這樣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緣起。
(3)用壺把水添滿時,不可胡亂地倒水,而應用雙手像為皇帝供茶般恭敬添上。添滿水的杯,水位不應離杯緣多於一顆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過滿而溢出。
(4)這些水杯應整齊地排成一條直線,杯與杯之間距離一顆米之粗度,即不過疏,亦不緊貼。
(5)我們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黃昏時把水供撤下,次日再上新供。
(6)倒出水的空杯擦得越干凈越好,然後倒扣在供桌上。
(7)最好使用銅制的水碗,或者透明的水晶杯。
(8)這些供杯,我們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供完佛的水可以自己飲用,也可以用作施食使用,或者倒在外面利益眾生。
『捌』 藏傳佛教供桌上都擺放什麼
敝人有密宗的傳承。敝人的傳承根本上師教導我們如何布置密宗之壇城,他說:「密壇最好在清凈的小房間之中,尋找『藏風聚氣』的地方安壇最好,所謂『藏風聚氣』的地方,就是有雙牆當『砂手』,壇的一面壁,不能有窗與有門,安置的一面牆要堅實,上面沒有洞,下方也沒有洞,如此氣就不漏。密壇的佛像,當然以自己的本尊為主,例如你修觀音法,就以觀世音菩薩當密壇的主尊,你修蓮華生大士法,就可以供蓮華生大士為主尊,佛像以木、土、金、銅雕刻者均可,如果用紙相的,亦可以,用佛菩薩的海會圖亦是很好的。有一些密壇的供奉略有不同:有的人供奉咒語(咒輪),此稱為『法曼荼羅』。有的供奉手印與法寶,此稱為『三昧耶曼荼羅』。有人供奉乙尊佛像本尊或金剛本尊,此稱為『羯摩曼荼羅』。有的人供奉較多,佛菩薩,一切金剛的海會圖,這稱為『大曼荼羅』。我個人認為,供奉方面,以自己的修法本尊為主尊,在右方則可供奉自己傳承上師的瓷相,在左方,可供奉金剛護法乙尊,如此剛好三尊,供奉佛菩薩的數目,用陽數較好,一、三、五、七尊。密壇的右方可放置經典,而左方可放置塔。供品方面,分為五供及八供,五供就是『花』、『香』、『燈』、『茶』、『果』。八供就是用八隻碗或杯,陳列佛像之前方,由右至左,第一隻碗放一海螺,第二隻碗放一水果,第三隻碗放香末,第四隻碗放一『燭』,第五隻碗立檀香三支不燒,第六隻碗,若依紅教,放白花五朵,若依白教,放紅花五朵(用真花或塑膠花均可),第七隻碗用滑水(沐浴水,即清水加肥皂粉),第八隻碗,用清水或開水。八供用一排或二排均可,用二排,前一排是供佛菩薩用,後一排是自己觀想變化之用。花、壇香、海螺放不正,在碗的下方,可置米,每天一定要換的供品是水果、滑水、清水或開水。其他的供品,可以想換的時候再換之可也,在八供的前方,再安置香爐及焚檀香的爐,兩旁再置燈。一般的密壇其安置的情形,大致上就是如此了。密宗上師解釋這八供的意義,二水是代表著功德水,花是代表布施,香是代表持戒,燈是代表忍辱,香末是代表精進,果是代表禪定,海螺是代表如意,立香是代表智慧的。獻供養時,最重要亦是觀想,把一排的供品,變化成一面,再變化成一山,充滿了宇宙上下十方。其供養贊即是:須彌四洲並日月,化諸珍寶供養佛,種種庄嚴及功德,願共眾生證菩提。供養觀想完畢,念咒加持:嗡。……。(敝人將供養咒隱去)據我所知,一個人要求來世富貴,只要會安上密壇,知道如何觀想供養,念上『供養咒』,其人來世一定大富貴,這是八供具足的因果,因為只要有了供養,一定得富貴的。又有人問我,除了這八供之外,還須要供養什麼?這是因地域而有所不同的,以前的密教還供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蜜等等。而我們若要表示特別的敬意,可供上蜂蜜、牛乳、餅、糖果等等。有時候可以獻上自己滿意的珍品供養,不只是『食』,甚至自己滿意的珠寶均可供養。密宗上師最重視的供養是心供養與生命供養,把自己的心及一生的生命時光全供養了佛菩薩,這是最珍貴的供養了。密宗的上師,是將自己的生命全獻供了出去,為了度眾生,捨出自己的享樂,忍受諸苦,令諸有情,得到身心的安樂大定,除去眾生的苦惱,除眾生業障,普令天下有情共得解脫,速證佛菩薩之果位,這是最殊勝的生命供養,最偉大的心供。修持供養法的,就有如此大的成就,這是密宗最殊勝的大法了。」「藏式風格的釋迦牟尼佛像不能說是密宗的釋迦牟尼佛」這種說法是何無根據的,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視之密法,都是佛法之一,假如認為佛門密宗非佛教之佛法,那麼此人根本不懂藏傳佛教與密宗的關系。藏傳佛教之紅(寧瑪巴)、黃(格魯派)、白(噶舉派)、以及花(薩迦派)四家,無一不是傳佛教之佛法。
『玖』 在藏傳佛教里給護法神等本尊供奉酒是什麼來歷
居士問:法師您好,我曾經有一次到一個密宗共修點,看到他們給佛菩薩及護法供酒。我從那以後就不敢去那裡,甚至不敢接觸密宗了。請問他們為什麼供酒,我不能理解。
照光法師答:他們(密宗行者)沒有供酒,是你在供酒。
居士:啊……?
照光法師:一件事情的成就需要具足能所(能供(者)、所供(接受供養者),中間的所供物)才能成就其事。你說「看見人家供酒」,人家到底是否是供酒,你必須要確定的知道,他們能供者以及所供的對境是否都確定是在供酒,還有你也必須要確定所供的供品之酒決定以自性存在。只有你能確定此三條件具足,那麼他們確實供酒了;如果要確定他們供酒有罪過,那麼你還需要確定酒決定是惡;如果你具有如是決定而正確的依據,那麼他們(密宗行者)的行為應該是有錯及具有大過失的。但反之,若你根本就不能確定能供所供具有酒的確定,也不能證明酒具不具有真實存在性及不能確定酒決定具有惡,那麼你依所見而起分別心的話,你反而是犯了供酒的過失。
密宗行者供佛菩薩及護法酒時,並不認為是在供酒,因為他們知道酒是無我的,既然就本身也是無我的,那麼其在六道眾生面前就不會有決定的概念(好、不好,人道有情認定的酒之特性,也不會在其它道有情前具有),因此密宗行者在「供酒」時,他知道供的是甘露、琉璃、兵器等,而不是我們認為的酒。
[酒]在佛菩薩、天人、護法等前顯現的是甘露、琉璃、兵器等,因此在所供的對境而言,他們並沒有看到或者接受到酒的供養。
[酒]在六道有情眾生面前顯現的都不是一相,在地獄道有情面前顯現為鐵水,在餓鬼道顯現為火、濃血等,在畜生道大部分有情面前顯現的基本與人相同。從這個角度看「酒」的概念也僅僅是我們人道有情所承許的,其並不具有決定的酒之一相。
從能、所、中間三個部分觀察,密宗行者何時供過酒呢?密宗行者秉持無我正見而觀待所謂的「酒」,並不決定耽著酒相,供養時也明明白白知道供養的是甘露、琉璃、兵器,而接受供養的對境之佛菩薩及護法等也如是領受的,在這里絲毫無有酒的存在,怎麼能說密宗行者供過酒呢?
由此而可知,密宗行者沒有供過酒,反而是你們那些具有供酒分別的人才是供酒者,因此你們這些真供酒者有很大的過失。
例如:黃檗禪師劈佛像的故事,以及和尚背女人過河的故事等,無不是在表明這些道理。
切記!切記!在緣起名言中任何事情的成立必須要具有能、所、中間三者的相應,才能得以成就。
所以,供酒這件事情也是一樣要具有此三個條件才行,供者知道酒無自性,受供者面前顯現的也不是我們所謂的酒,而酒本身並不具有決定獨立存在的特性,所以隨各道不同的因緣顯現。因此,密宗行者沒有供過酒,供酒的只是那些違背佛陀無我見地的人。(2016.12.4日照光法師在遼源市祈意樂成答居士問)
『拾』 藏傳佛教所說的會供是什麼意思
會供
在清凈的佛堂及壇城前,擺設食子、水果、鮮花等供品,經由具德上師等僧眾修法加持,轉換成殊勝圓滿之無量五妙欲供品,迎請凈土和聖地之眾傳承持明上師,及寂靜、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薩)、護法眾降臨聚會壇城上,納受享用供品;懺悔自己無始以來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過,祈請消除所有病痛災難、煩惱及所知等業障,暫時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願(如福慧增長、事業順利、障礙消除、脫離魔難)之福報,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薩)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