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住在北京的胡同里是一種什麼體驗
Ruru(好好住 ID : @如森)與雜魚住在胡同的小院老房裡,由東西兩房和中間的一個小院組成。這一片區域,正好滿足兩個人的職住需求—— Ruru 是甜品師,而雜魚則是私廚廚師也是個設計師,他們倆的住家生活、日常工作還有私廚餐廳的每日招待全都在這個院子里有條不紊地進行。
▲ 雜魚廚房中一角。
Q./ 如果一天都待在家裡,那一天從早到晚大概會做些什麼事呢?
A./ 早起做個簡單的早餐,然後給院子的花草澆水,打掃落葉,給貓咪加貓糧,清理房間,再去市場采購食材准備午飯,下午會嘗試烤新的蛋糕,晚飯後看書發呆(都是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
▲ 家裡的貓。
Q./ 家裡 3 個自己最珍藏的東西。
A./ 失物招領的家人食器收納櫃 / Karimoku60 日式雙人沙發 / 井藤昌志的 Shaker box。
▲ 井藤昌志的 Shaker box 和草綠色 Karimoku60。
Ruru 和雜魚當然也對現在的家有不滿意的地方,卻也不強求。他們總能巧妙地「回擊」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事情——不習慣吃北方菜?那就自己做菜結果還開了家口碑極佳的閩南私廚;沒有現成的傢具可以購買?那就自己買木材來製作唄。在日常中真實地去延展對於「理想生活」的期許,讓每個角落都有自己喜歡的物件或是設計,反正,舒服就好。
❷ 秋天北京有哪些美麗的胡同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還沒有脫去夏日舞會的盛裝,高大的樹木依然繁茂,胡同里的花卉依舊燦爛。任憑四季交換,不變的永遠是熙攘的人群。
目前這里還沒有什麼秋色可言,如果有,那一定是:喝一罐老北京酸奶,吃一串冰糖葫蘆,逛一逛特色小店,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在這里說著,笑著,四處張望著。
黑芝麻胡同
如果一條胡同里只有一棵樹,你會覺得怎樣?黑芝麻胡同里「只有一棵樹」,茂盛到兩側的房屋都在它的庇蔭下,彷彿一個高大的士兵時刻保護著這里的人們。
不,是一排樹。如果你走進去你會發現,它們站成一排的樣子真的可愛,粗壯,高大,挺拔,不約而同地都把脖子彎向一邊,任枝葉向另一邊肆意伸展。
人力三輪車似乎天生就是胡同里的一員,紅色的斗篷,黃色的穗子,三輪車師傅每天都會載著不同的遊人穿梭在胡同里,所過之處,掀起一地落葉,留下歷史的迴音。
前鼓樓苑胡同
比起其他胡同,這條胡同也許沒有什麼特別的,除了特別窄,窄到容不下一棵樹。總感覺這里的樹會長到樹干就足以撐起胡同的寬度。
但是樹蔭下的居民喜歡它的庇護。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對花草樹木的喜愛不亞於對文玩的喜愛。所以幾乎每條胡同都有楊樹、古槐的綠蔭,看著它們彷彿能看到胡同里一代代的人們從古至今的生活面貌。
❸ 北京哪裡的胡同最有韻味
每一條。
去北京遊玩的時候,如果不去看看胡同和四合院,那簡直算是白來了,北京不光有雄偉的長城和氣派的故宮,民間的四合院和胡同才是人間煙火氣的存在,只有在胡同裡面生活過一段時間,你才能明白,老北京人的怡然自得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今北京保存完好的胡同已經沒有多少了,很多人到了北京之後只知道南鑼鼓巷,而南鑼鼓巷在真正的意義上已經不算是胡同了,因為它裡面大多數都已經被商業化,除了賣紀念品就是各種小吃和零食,如果在這種地方,你能找到韻味,只能說明你太不了解北京了。
❹ 張子楓北京胡同大片太好看,胡同長大的你,對胡同有哪些記憶
張子楓在北京胡同拍了一組照片,發布到網上之後,人們都紛紛說這組照片簡直就像大片一樣,非常的好看,而同時也勾起了很多人小時候住在胡同里的回憶。
有時候家裡面做了一些好吃的,鄰居們之間也都會互相送上一碗給彼此嘗嘗。尤其是左鄰右舍的,根本不用走正門,只需要扒著牆根就可以將自己家的好吃的遞過來了。尤其是誰家要是做了一碗紅燒肉的話,這個香味兒可以傳遍整個巷子口。
現在想想,這些都是我對於胡同的記憶。小的時候覺得巷子太窄人們太吵,但等到真正離開了胡同的時候,現在反而會更加的懷念小時候的生活。那種熱熱鬧鬧的煙火氣再也回不去了。
❺ 漫步在北京最浪漫的南鑼鼓巷(組圖)
一、標簽:蜈蚣街
二、概況:3A級景區。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著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胡同,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從南至北,東側的八條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後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西側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並,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為「靈椿坊」與「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為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於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鑼鼓巷內的10多條胡同中由滿族鑲黃旗戶逐漸發展而成。既有大戶世家,也有不少小戶市民,居民逐漸稠密。南鑼鼓巷內的小商號也發展起來,有糧店、菜店、油鹽店、豬肉鋪、羊肉鋪、切面鋪、蒸鍋鋪、炸貨屋子(製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鋪、餑餑鋪、豆腐房、煤鋪、井窩子、磚瓦麻刀鋪、席箔鋪、棚鋪、黑白鐵鋪、喜轎鋪、杠房、醫館、葯鋪、裱糊鋪、理發鋪、成衣鋪、緔鞋鋪、絨線鋪、文具店、茶館、當鋪等。雖然規模都不很大,但近30種行業也比較齊全了。至於大的商號如綢緞店、茶店、大飯
店、金店、銀號等,則雲集在地安門外大街、鼓樓。
三、周邊景點:恭王府花園、什剎海
❻ 北京一條僅40厘米寬的胡同,只一個人側身通過,胖點進不去,你想去嗎
明清時期,北京有很多四合院。雖然四合院的規模與建制時期有所不同,但並不影響四合院的意義和功能。現在,北京進行了規劃和改造,北京四合院的數量直線下降,導致四合院的價格越來越高。但很多到北京旅遊的人看到四合院都會拿出手機拍照。有些人甚至想買四合院,但看了價格後放棄了。
北京有許多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景點。裡面的風景很美。當人們去後海和三里屯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北京的舊城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景點。如果你在北京各大景點都感受不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那麼在北京的胡同里你就能感受到老北京的古樸和年代。
一方面:這種特殊的交易方式可以確保交易各方不會遇到超出自己控制范圍的因素。另一方面:相關人員起到見證的作用,避免交流後雙方反撲。幾十年前,胡同里的店鋪開始不斷擴張,胡同變得越來越窄。北京的一條胡同只有40厘米寬,只有一個人側身穿過,肥胖的人無法進入。
另一些人則認為,北京千石胡同的狹窄小巷,是小偷們接觸到附近大型銀行不斷擴大規模的結果。胡同越來越窄,人們可以及時發現出逃的小偷,從而保證胡同內各大銀行的利益。北京一條歷史悠久的胡同,只有40厘米寬,只有一個人側身走過。
❼ 在老北京胡同生活是種怎樣的體驗
非常糟糕的一種生活體驗。。。
第一,房子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以前是這個樣子的,可以看到外牆皮已經脫離房頂上長滿了蒿草。呵呵,這草可不能拔,一拔房頂過不了多久就會漏雨。
上面的這個是什麼?消防栓。住樓房的朋友估計會很熟悉吧,最近十來年蓋的小區,基本每棟樓的每一個樓層都有一個。可在平房誰見過這東西?第一二張圖片細心的朋友估計已經發現問題了吧,胡同那麼窄小消防車能開進來嗎?答案是不能。金杯想開進了都費勁,更別提標準的消防車了。胡同里的房屋大多是聯排磚木結構,萬一發生火災10分鍾後會是什麼樣子?各位自己去想像吧。
我不說這東西該不該拆,你們自己去琢磨吧。問胡同里的居民,百分百都同意拆。問教授和路人,百分百都不同意拆,你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你的看法這很簡單。我是從胡同里走出來的,打我出生起就在胡同,到我上大學離開就沒怎麼回去過,我是一點也不懷念住胡同里的生活。
❽ 被稱作」風月場所「的八大胡同,藏著哪些艷聞秘史
位於北京前門大柵欄一帶的八大胡同,在晚清時期可謂名噪一時。只是它們的名氣並不是因為代表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和民俗風情,而在於它們曾是煙花柳巷的代名詞。這里究竟藏著哪些艷聞秘史呢?
百順胡同
從京劇搖籃到煙花柳巷
這八大胡同,也被稱作八大埠,位於前門大街、大柵欄附近,從西向東依次是:百順胡同、胭脂胡同、韓家潭、陝西巷、石頭胡同、王廣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紗帽胡同。
最早這里並不是「紅燈區」。早在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時,戲班弟子們就下榻於八大胡同的韓家潭、百順胡同一帶,並在這紮下根兒來。
由於當時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所以戲班中的青衣小旦都由男童反串。漸漸地,戲班中長相清秀的男旦就成了達官顯貴、紈絝子弟獵艷的目標,也被稱為找「相公」。到了清末民初時,青樓營業逐漸合法化,政府開始向煙花女子征稅充實國庫,相公凋零,這八大胡同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煙花柳巷。
有人統計,在光緒年間,八大胡同里的青樓一共有373家,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批准營業掛牌的青樓也有117家,煙花女子有750人之多。
那時的青樓分三六九等,而八大胡同里的多是檔次比較高的一二等。據清人筆記記載,八大胡同里的一等青樓大都裝飾奢華,燈火輝煌,門頭掛著名人題字的鍍金華麗匾額,門楣上掛著煙花女子們的花牌,絲毫不比今天的各類豪華會所、夜總會遜色。
這其中的艷聞秘事更是數不勝數,這其中名氣最大要數賽金花和小鳳仙了。
九天護國娘娘:賽金花
要說八大胡同里最富盛名的女人,那非賽金花莫屬。她不僅是京城名妓,還是狀元夫人、大使夫人、商人等等,坊間甚至傳聞她還救了國。
賽金花
賽金花早年曾以欽差大人洪鈞三姨太的身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後因家道中落而淪落至八大胡同。
據說,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賽金花曾與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有過一段親密關系,並且瓦德西對她言聽計從。再加上賽金花之前的旅德經歷會說德語,所以賽金花向瓦德西進言,才讓瓦德西下令不得濫殺北京百姓。由此,賽金花就得了個「九天護國娘娘」的稱呼。
京城名妓小鳳仙
在陝西巷裡流傳著另外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這就是蔡鍔將軍與小鳳仙。
蔡鍔將軍與小鳳仙
當年的達官顯貴也是八大胡同的常客,而那位以討袁護國、風流倜儻聞名的蔡鍔將軍與那些純粹尋歡作樂的人不同,他時常出入雲吉班,卻是教小鳳仙識字看書,給她講一些三國水滸的故事,以及做人為政的道理。當時,在所有人眼中,蔡鍔與色藝雙絕、知書識禮的小鳳仙共譜了一曲英雄美人的千古佳話。
但也有人說,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關系其實並不親密。歷史上傳言,蔡鍔最終擺脫袁世凱的監視潛出北京赴雲南發動起義,便是得益於小鳳仙的掩護。這是一個非常生動而戲劇化的故事。故事的真偽,由於蔡鍔本人沒有正式的記述,因此這一幕也就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傳奇。
如今的八大胡同早已褪去當年的熱鬧與繁盛,更沒了那些流傳於坊間的風流韻事。胡同里的建築成了普通百姓的居所,更充滿了京城百姓的日常。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❾ 在胡同生活是怎樣一種感受
胡同是個奇妙的城市空間,這里雜糅著東西方文化,兼容並包,魔幻又現實。如同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時空蟲洞」,你可能右轉又會遇見蹬著三輪嚼著漢堡的嬉皮老炮兒,左轉遇見舉止彬彬有禮的日系暖男??
住藝和ELSEWHERE有共同的理念,就是為城市裡的人創造更多美的空間——從起居室到會客廳,我們想與更多人分享這些美好的「家」和「空間」。9月,我們攜手邀請了來自日本的 odd 設計事務所主持設計師出口勉和岡本慶三,以及來自美國的地道「胡同串子」Benjamin Heisler,來到北京唯一以胡同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與更多人分享他們與胡同特別的緣分。
活動信息
?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
史家胡同博物館
?時間
9月 17日(周日)
14:30?16:00
?報名
關注「住藝」公眾號
並在後台回復關鍵詞「胡同」,
獲取報名表
*活動名額有限,我們會優先選擇住藝的會員。注冊請點擊文章末尾「閱讀原文」。
這三位外籍「北漂」,平時「出沒」於同一條方家胡同,卻做著截然不同的事情。前者將事務所駐扎在此,通過空間改造為破敗老舊的胡同賦予全新的生命;後者則讓自己的「朋克」精神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同時也讓胡同最純粹的元素融入血液。
城市總在上演雙城記,過去現在,城裡城外,連鎖的形態整齊劃一。從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胡同是一個生命系統,混沌又真實,新陳代謝出獨有的狀態。
主題分享:舊建新生
出口勉
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和武藏野美術大學
曾就職菅根史郎建築設計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2012年設立 odd 設計事務所
岡本慶三
畢業於日本工學院大學和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
曾就職 GRAFT 北京格拉福特建築咨詢有限公司
住藝曾經拍攝過odd在胡同中設計的一個驚艷的小戶型(點擊下方鏈接查看)?9?
早在06年,出口勉和岡本慶三剛來到中國時候,並不會說中文,用中文和業主、工人交流更是困難重重。但真正工作起來,他們會非常主動地去和工人交流,在深入現場的過程中,中文練會了,本地文化也漸漸深入了骨髓。
odd 合夥建築師岡本慶三(左)和出口勉(右),圖片出自公眾號「163設計」
二人憑借著在中國十餘年的設計經驗,儼然變成了「中國通」。「中國有著讓設計落地的力量。或許日本和荷蘭的學習經驗讓自己受益匪淺,但留在中國可以做很多落地性的項目,可以做精緻的設計。能夠實現這些的,還是中國。」這是他們兩人的共識。
odd 設計事務所的作品之一——五道營頤園茶室。
隨著媒體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人溝通。跨空間交流的實現,使我們了解到不同社會的不同文化。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也能在同一個大城市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單一文化已不合時宜,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這才是在現今社會最重要的能力。
東華門胡同住宅,2014年,照片由 odd 提供
鼓樓東大街胡同住宅,2013年,照片由 odd 提供
「我堅信設計要反映出現代人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環境,所以我所設計的作品都以尊重他人的文化為宗旨。」在 odd 看來,在現在這個多元文化交匯的社會,將古典文化直接反映在設計作品上已遠遠不夠。「無論是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還是室內設計,我都將追求以最新最現代的技術手法,闡釋不同文化的獨特特徵。」
主題分享:Hutong Wanderers(獵奇部落)
Benjamin Heisler
這位長相神似「傑克船長」Johnny Depp 的異域美男,卻很反感別人叫他老外。他有好幾個名字:有本名 Benjamin Heisler、剛來中國留學時的中文名「李喜寶」,以及現在他更為人所知的稱呼——「酋長」。
對已經來到中國「安營紮寨」12年之久的酋長來說,方家胡同早就是他的第二個家。他愛這個胡同,愛這個胡同里熱鬧又中西結合的味道,喜歡跟形形色色的人來往交流,這些讓他能感到生活的溫度、感到活著的心跳。但他無力去改變現實,更無法去阻止即將發生的所有。
酋長的部落叫做「Hutong Wanderers」,就在後海胡同里深處,這是他給小朋友們上課的地方。這里的每一個小物件都由他精心挑選,處處暗藏著酋長的「小心機」。「說白了,我那裡是一個小的美國文化沙龍,是一個交流的空間。裡面的寶物都是從美國帶回來的,還有我小時候的收藏。「
酋長不會一板一眼地教單詞、文法,他會和學生們一起玩叫做 Americana (美國志)的游戲,帶孩子們去鼓樓廣場主動和外國遊客打招呼。對他來說,創造一個「沉浸式的文化空間」,對語言學習來說更為重要。
」我在中國當了那麼多年的英文老師,不想繼續在一個只有白白的牆的,刻板無趣的空間里教英文。在我自己的空間里,你可以觸摸到最純正的美國文化。」
對酋長來說,喜歡這里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這里給了酋長自由回憶想像思考的空間。「我喜歡住在這里是因為有人氣兒、接地氣。」他說,「胡同是大都市裡的一個小村子,節奏慢下來了。」
(部分資料和圖片出自公眾號「野心」)
嘉賓對談:突破時空維度的多元胡同空間
陳欣琦
「住藝」聯合創始人&運營負責人
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加入「住藝」之前,曾就職於麥肯錫咨詢公司,服務多家世界500強企業。
范陽
ELSEWHERE 創始人& CEO
西安人,也是曾經的紐約客和費城人,現在是一名朝陽居民,假裝生活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在美國上學和工作6 年,回國前在紐約一家風險投資基金工作。2015年夏天來到北京,幸運地把自己對於建築、設計、藝術和空間的愛好變成了現在的事業,在北京創立了 ELSEWHERE,下一代的城市空間公司。
-合作主辦方-
「住藝」為康泰納仕集團旗下、與《安邸AD》關聯的互聯網新品牌。作為一個面向廣大優秀獨立執業的設計師群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住藝」為獨立設計師提供從個人品牌包裝、優秀作品推廣、優秀項目對接、深化設計和落地支持等多種服務,並且經常性的組織行業內的專業交流活動,希望為獨立執業的設計師群體的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ELSEWHERE 是一個城市空間共享應用,從老洋房裡的私人空間到建築師改造的現代建築,用戶可以按小時預定一系列有格調的專屬空間,用於工作和會客。我們關心空間、獨特的人物和城市精神。
-活動空間提供-
感謝我們的空間主人史家胡同博物館為本次住藝& ELSEWHERE 沙龍提供空間。
作為北京唯一以胡同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90%保持了原來建築的風格和體量,盡可能使用原有建築留下的老材料,讓新的建築多了幾分沉穩和自信。
這個布置精緻、設計獨到的小小四合院里充滿了人情味兒,如果您是老北京,您會在這里看到讓您落淚的童年記憶;如果您來自他方,您會在這里觸摸到一座城市的脈搏與靈魂。
?9?
想約「住藝設計師」設計你的家,請點擊「閱讀原文」或撥打客服電話4000-600-636
更多胡同里的住藝改造家等你來發現
❿ 八零九零胡同大片上熱搜,這樣的胡同大片勾起了你什麼樣的回憶
最近,白敬亭主演的《八零九零》被稱為胡同大片,上了熱搜。胡同感覺是每個人的童年,雖然我不是一個在胡同里長大的孩子,但是只要一看到電視電影里的胡同我就覺得這是童年的味道,胡同就是童年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