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徽州石雕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華為手機快速框選圖片 2025-08-20 22:49:55
ps圖片會動嘴巴 2025-08-20 22:48:13
台式電腦架子圖片 2025-08-20 22:48:10

徽州石雕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8-07 00:38:28

A. 徽派建築的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漢族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績溪、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木雕主要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其分布之廣在全國隨處可見。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模,雕風拙樸粗擴,以平面淡浮雕手法為主。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流向精雕細刻過渡,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

B. 誰知道徽州古建築中柱子上面有些雕著像小狗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

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

樓主所說的是木雕的一種,是獅子,在中國古代獅子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神獸,可以避邪納吉,避邪納吉,彰顯權貴,還有一種就是藝術裝飾的效果。

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朴高雅,渾厚瀟灑。

C. 徽派建築中的白牆有怎樣的由來

南民居建築。講究背山面水。受安徽經商文化的影響,因此窗子普遍很窄小,以白牆黛瓦,而且在光滑的白牆高處起到防盜的作用,掩映於青山綠水之間,徽商常年經商在外,在家多為老弱婦孺,高牆有防盜的作用。

由於南方自身氣候潮濕,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濕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對牆體保護。對比較為乾燥的北方,可以直接把磚體裸露在外面,在徽州為了防潮刷上厚厚的牆面是很有必要的。現在是徽派建築已經使用專業的外牆漆代替石灰,進一步減少了霉點變色的可能。

徽州有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 歲,往外一丟」之說,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創業的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范,把它寫進族規家訓,世代教育著徽州子民,因此建築風格較為簡約沒有雕梁畫棟,更沒有描金畫彩,而是借著最普通的材料借自然的美景打造家園。

(3)徽州石雕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寄命於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口」,建構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水口園林。

徽式宅第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體現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點。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

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建築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而散綴各地的各式牌坊,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

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

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石雕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

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D. 徽州四雕的製作程序有哪些不同

徽州四雕的製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異。

如磚雕的製作程序包括修磚、放樣、打坯、出細、打磨、修補等,傳統工具主要有木炭棒、鑿、磚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鋸、棕刷、牽鑽等。

木雕的製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樣、打粗坯、打中坯、打細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小斧頭、硬木錘、鑿、雕刀、鋼絲鋸、磨石、砂布等。

石雕的製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當、打細等環節,傳統工具主要有鏨子、楔、扁鏨、刻刀、錘、斧、剁斧、哈子、剁子、磨頭等。

竹雕是將竹子從中剖開,形成兩塊半弧形竹片可以用來製作包柱的雕刻楹聯,一般將字雕成陰文,填以石綠色料,懸於廳內,古色古香。有的還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畫面,用作建築物的裝飾部件,但多數是獨立成畫、雕刻較為精細。

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質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淺色,或用桐油塗於表面,既有光澤,又能透出竹質纖維的脈理,以達清新淡雅的審美效果。

徽州木雕代表作為黟縣的承志堂和木雕樓,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

石雕代表作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達到了「字詩、畫意對」藝術佳境。

磚雕代表作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無論從入畫景點之多、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眾和雕刻手法之全來看,都是登峰造極的絕世佳作。

E. 徽州石雕牌坊有什麼特點

徽州石雕牌坊的審美教化功能在徽州,除了那些純粹作為標示地理位置的標志性牌坊,其它的牌坊建築(尤其是功德牌坊和貞潔牌坊)在記述、族表某位族人光宗耀祖事跡的基本用途外,對於當地的村民往往還具有獨特的思想教化作用在徽州地區,牌坊的教化功能之影響程度往往因被族表人的美譽度大小而相區別。石雕牌坊的選址、建築樣式、裝飾特點從另一方面推動了石雕牌坊建築教化功能的發揮。

1. 石雕牌坊的審美教化-徽州城內的許國石坊是徽州地區為數極少的生前牌坊之一,被徽州人視為活生生的教化版本。我們可以從許國石牌樓的選址、形制樣式、裝飾特點等方面來分析其教化功能和作用。

首先,許國石雕牌坊的選址占據了古徽州全城最繁華的地段,且處於城內交通要沖處,這是便於過往人們觀瞻的位置。

形制樣式方面,許國石雕牌坊屬於口字型八腳牌樓式,這是徽州地區前所未見的牌坊形制。石雕牌坊平面圍合成長11. 54米,寬6. 77米的長口字型,通高11. 4米,此建築尺度在徽州地區的牌坊中屬於規模較大的。

許國石雕牌樓的裝飾宏偉而精緻,豐富的裝飾題材和內容既包含了對許國功績的誇耀,又包含了流傳於民間的吉樣口彩。最具有教化意義的裝飾內容是石坊的匾額題詞:邊樓中央字牌以對稱雙龍護佑「恩榮」二字。前後兩面中坊上分別鐫刻「先學後臣」

和「上台元老」。「先學後臣」說明許國是科舉登第後步入仕途的;「上台元老」是指「三台」(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又象徵「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下楊四面分別書寫「大學士」三個字;前後兩面下坊上鐫刻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石坊兩邊還刻有當地地方官員的姓名、職位及紀年。這些內容炫耀了許國身為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元老」、曾榮歷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贊機務、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等官職、集諸多恩寵於一身的顯赫地位。

此外,精心安排的雕刻從側面折射了許國本人的仕途經歷,包含著教化後人的涵義。像石坊東面外側雕刻的「石雕麒麟」寓意許國的科舉及第;東面內側雕刻的「豹」和「喜鵲」表示對許國仕途升遷的「報喜」:西面內側的「石獅子」和「鷹」暗含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

不僅是石雕牌坊實物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徽州地區還流傳著許多關於許國本人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編撰和流傳與許國石坊一起被徽州人用於子孫教化。例如有一則故事為了說明讀書入仕的重要無所謂年齡早晚,就描述了許國青年時候因為家境貧寒而不事科考,直到三十八歲方蟠然悔悟,一舉考取進士,從此平步青雲。許國石坊上的石雕「鯉魚跳龍門」就反映了對許國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取功名,躍入仕途的比擬的誇耀。

石雕牌坊匾額的文字教化我們再從徽州的幾座著名的石雕牌坊匾額內容及附屬裝飾來了解石牌坊建築的布局特色及教化內容主旨。

鮑象賢尚書坊—立面上坊中央雕飾雙龍「恩榮」,兩側鏤空雕刻對稱的石雕貔貅圖案。

中坊中央正面書寫「官聯台斗」,背面書寫「命渙絲綸」,意為對皇上的浩命忠心不二地執行,以稱道其忠。中仿兩側鏤空雕刻雲紋。下坊中央書寫贈言「族表孝行贈兵部尚書鮑象賢」。

鮑逢昌孝子坊—坊立面上坊中央雕飾雙龍「聖旨」,兩側鏤空雕刻石雕大象獻瑞圖圖案。中坊中央正面書寫「天鑒精誠」,背面書寫「人欽真孝」,下坊中央書寫贈言「族表孝子鮑逢昌」。

鮑文淵妻節孝坊—中坊中央正面書寫「節勁三冬」,背面書寫「脈存一線」。下坊中央書「族表故民浩贈朝議大夫鮑文淵之繼妻浩封恭人吳氏節孝」。

鮑淑芳父子義行坊—立面上坊中央雕飾雙龍「聖旨」,兩側鏤空雕刻對稱幾何圖案。中坊中央正面、背面均書寫「樂善好施」,下坊中央書寫贈言「族表浩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即用員外郎鮑均」。

鮑文齡妻節孝坊—中坊中央正面書寫「矢貞全孝」,背面書寫「立節完孤」。下坊中央書「族表故民鮑文齡妻汪氏節孝」。

慈孝里坊—邊樓中央字牌作三分,中間「御制」二字表明牌坊的成因,兩旁分別鐫刻永樂皇帝御詩一首。左旁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有子詣前代求死,此身遂保百年期。」右旁詩曰:「救父由來孝義深,頓令強暴肯回心;鮑家父子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邊樓下楊正中書寫「慈孝里」,意為對孝道之禮贊。

鮑燦孝子石牌坊—頂樓下楊中央字牌兩面鐫刻「族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邊樓下杭置隔間斗拱,楊上用高浮雕手法雕飾石雕獅子戲綉球圖案。

由上可見,除了形制與樣式上的宏偉肅穆,必要的文字宣教也是促使人們向善的作用。

F. 徽派建築的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即徽派建築壁畫,是壁畫的一種,所謂壁畫,就是繪在壁面上的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有岩畫、洞窟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和民居壁畫等。岩畫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洞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宮廷壁畫如秦都咸陽宮壁畫遺跡,墓室壁畫如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寺觀壁畫如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民居壁畫如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就是當地百姓俗稱的牆頭壁畫,集藝術性、對稱性、思想性為一體,廣泛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門樓、窗檐上下,和石雕、磚雕、木雕一樣,是徽州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徽州建築服務的。它與一般壁畫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一個牆面上多幅壁畫為一體,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寫意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牆壁為目的的一種牆面壁畫。
住慣了城市高樓的酒店,已對其產生了乏味,現如今民宿業不斷發展,備受人們的青睞,尤以徽派高端民宿最佳,婺源是徽派建築的代表,其旅遊業也是蒸蒸日上,衍生出了眾多高端民宿,其中以思溪延村景區內的保鑒山房為典型帶便,其內共有四個房間,狀元、榜眼、探花、進士,每間房都有不同的特色,從中能夠找到家的感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一間間詮釋著書鄉文化的精品客房散發著書香氣息;「茶室、瓷器、家裝、山水」,一處處穿越著千年文明的閑適雅居滲透著天人合一。這,就是2015年歲末,婺源旅遊股份公司最新推出的「文化賀禮」,一座精品古宅民宿「保鑒山房」揭開了神秘面紗。

G. 安徽宏村、盧村眾多大門上的石雕的裝飾叫什麼(​見下圖)

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磺。例如: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華貴。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玩重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