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 山東利津縣的劉氏族譜
25030101山東長清 家譜錄序0670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3頁,序號12929:【山東長清】劉氏族譜/(清)劉希恕修,——清宣統元年(1909)立業堂刻本,一冊。館藏:日本,美國。
25360101山東樂陵 家譜錄序0683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2:【山東樂陵】劉氏家譜/(清)劉輯、劉玉璞修,一一一清嘉慶十七年(1812)木刻本.一冊。館藏:河北大學。
25360201山東樂陵 家譜錄序0686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5:【山東樂陵】劉氏族譜/(清)劉恩榮再修,——清咸豐元年(1851)木刻本,一冊。館藏:河北大學。
26100101山東濰坊 家譜錄序0672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1:【山東濰坊】濰邑劉氏族譜/(清)劉咸慶等續補,——清宣統三年(1911)石印本,二冊。館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北圖)。
26130101山東昌邑 家譜錄序0673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2:【山東昌邑】劉氏家譜二卷/(清)同治八年(1869)佚名纂修,——1964年抄本。館藏:山東昌邑縣北孟鄉小南孟。
26270101山東壽光(益都) 家譜錄序0674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3:【山東益都】平山劉氏族譜不分卷/(清)劉文景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抄本,一冊。館藏:吉林大學。
26530101山東棲霞 家譜錄序0675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4:【山東棲霞】後爐房劉氏族譜一卷/(清)劉特顯、劉生顯纂修,——清雍正九年(1731)修,抄本。館藏:山東棲霞縣亭口鎮後爐房村。
26530201山東棲霞 家譜錄序0676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5:【山東棲霞】城北關劉氏支譜不分卷/(清)劉文廷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抄本。館藏:山東犧霞縣劉家河鄉上劉家村。
26530202山東棲霞 家譜錄序0678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7:【山東棲霞】城北關劉氏宗譜不分卷/(民國)劉文廷、劉志勖續修,——民國二十七年(1938)修,抄本。館藏:山東棲霞縣劉家河鄉上劉家村。
26530301山東棲霞 家譜錄序0677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6:【山東棲霞】河東崖劉氏族譜一卷/(清)劉煥章重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修,抄本。館藏:山東棲霞縣唐家泊鎮河東崖。
26570101山東黃縣 家譜錄序0679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8:【山東黃縣】平山劉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劉延堃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石印本,二冊。館藏:吉林大學。
27140101山東寧陽 家譜錄序0681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0:【山東寧陽】劉氏家譜不分卷/(清)劉偉瞻纂,——清咸豐元年(1851)刻本,二冊。館藏:人民大學。
27140102山東寧陽 家譜錄序0682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1:【山東寧陽】劉氏家譜不分卷/(清)劉錫瑞等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刻本,四冊。館藏:人民大學。
27270101山東金鄉 家譜錄序0680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39:【山東金鄉】劉氏家乘四卷/(民國)李鴻基纂,一一民國三十二年(1943)抄本。館藏:山東金鄉縣卜集鄉劉庄村。
27640101山東沂水 家譜錄序0684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3:【山東沂水】劉氏族譜四卷/(民國)劉方彥等修,——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四冊。館藏:美國。
27640201山東沂水 家譜錄序0685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4:【山東沂水】劉氏族譜。館藏:山東沂水縣龍家圈鄉公家疃村,山東沂水縣袁家莊鄉北社村.
27670101山東臨沭 家譜錄序0687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6:【山東臨沭】劉氏族譜,抄本。館藏:山東臨沭縣白旄鄉白毛村。
27670102山東臨沭 家譜錄序0688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7:【山東臨沭】劉氏族譜,抄本。館藏:山東臨沐縣白旄鄉白毛村。
27670201山東臨沭 家譜錄序0689中國家譜綜合目錄634頁,序號12948:【山東臨沭】劉氏族譜,抄本。館藏:山東臨沭縣朱蒼鄉西月庄。
⑵ 劉姓族譜在哪裡
劉氏家譜列表:
山東省齊家莊劉氏家譜--主修:劉群
劉氏家譜愛的色放--主修:敖德薩
祁邑羅口町劉氏族譜--主修:劉肖
河南夏邑縣郭店鄉孫破樓村楊集一隊劉氏家譜--主修:劉國華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劉氏家譜--主修:劉文亮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安峰鎮遛馬村劉氏家譜--主修:劉志偉
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劉家橋海南屯劉氏家譜--主修:劉起郡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劉氏--主修:劉新昌
貴州省長順縣營盤鄉熱水村冷壩劉氏家譜--主修:劉遠成
河北邢台市威縣陳劉庄村劉氏家譜--主修:劉更彬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劉氏家譜--主修:劉志海
山西省永濟市栲栳鎮栲栳村劉氏家譜--主修:劉浩
四川省閬中市劉芳世系家譜--主修:劉洪錦
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林興鄉林生劉氏家譜--主修:劉學雨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劉氏家譜--主修:劉文亮
廣西橫縣校椅鎮橫壙村劉氏家譜--主修:劉慶歡
⑶ 劉氏家譜
劉氏家譜:
12766【江蘇武進】國營劉氏宗譜十卷 (清)劉宏概 劉景輿等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12767【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卷 (清)劉突等修 清咸豐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冊 美國 12768【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二卷 (清)劉堃 劉炳照等重修 清光緒二年(1875)木活字木 科圖 吉林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 1-4、8-12)四川圖 日本 美國 12769【江蘇武進】西嚴劉氏宗譜八卷 (清)劉正松主修 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冊 美國 12770【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大分老七房支譜二卷 (民國)劉如輝 劉租浚等纂修 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北圖 江蘇常州市圖 美國 註: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劉漢卿。 12771【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二分支譜二卷 (民國)劉煊 劉尚德編纂 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 中央民院 江蘇常州市圖 註: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劉漢卿。 12772【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五福會支譜不分卷 (民國)劉氏五福會修 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一冊 江蘇蘇州市圖 美國 12773【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八卷 (民國)劉琛 劉善強等修 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十冊 北圖 歷史所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 蘇州大學 註: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劉漢卿始修, 此為七修。 12774【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十四卷 (清)劉佑南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 十二冊 美國 12775【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敘正 劉正協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冊 日本 美國 註:此為八修本。 12776【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敘正 劉維晉等九修 清光緒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 二十冊 日本 美國 註:此為九修。 12777【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劉金寶等修 民國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 二十冊 江蘇檔(存卷21) 美國 12778【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越甫纂修 清光緒三年(1877)武進劉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2、4-6) 12779【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二卷 (清)姚安纂修 劉蔭福主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 歷史所 註:清雍正十年始修。 12780【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三十六卷 民國二十二年(1934)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5-8、11-14、24 -27、30、33-36) 12781【江蘇武進】毗陵新安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善亨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 二十六冊 人民大學 美國 12782【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二卷 (清)吳治允修 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12783【江蘇武進】毗陵戚墅堰劉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劉宸等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貽遠堂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12784【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樹屏等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 十六冊 美國 註:此為七修。 12785【江蘇武進】晉陵閘頭劉氏宗譜八卷 (清)劉開林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 八冊 日本 美國 12786【江蘇武進】青山裡劉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劉兆桐續修 民國八年(1919)靜思堂木活字本 十冊 南閉大學 註:始修於清康熙九年。 12787【江蘇武進】劉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劉爾福等纂修 民國十二年(1923)五忠堂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註:宋靖康元年始修。 12788【江蘇金壇】劉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國)劉封揚等修 民國五年(1916)忠孝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 人民大學 12789【江蘇無錫】五牧劉氏重修宗譜二十卷 (清)劉文壽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二十冊 日本 美國 12790【江蘇無錫】劉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劉錦球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享睦堂活字本 二十七冊 歷史所 註: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12791【江蘇無錫】錫山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宏福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十六冊 日本 美國 12792【江蘇無錫】柳盪劉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劉蔭福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八冊。 日本 美國(缺卷19) 12793【江蘇】無錫鄒祁劉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劉裕成主修 民國十年(1921)享睦堂木活字本 三十冊 美國 12794【江蘇江陰】江城花塘合修宗譜四卷 (清)劉錦超等編 清嘉慶十三年(1808)序木活字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12795【江蘇江陰】劉氏宗譜二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陳宣鐸纂修 劉敦安主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樹德堂活字本 二十 二冊 歷史所 註: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劉道祥始修。 12796【江蘇江陰】花塘劉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劉源汝主修 民國十四年(1925)德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 美國 12797【江蘇吳縣】劉氏世譜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劉世祺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冊 歷史所 吉林大學 註:此為始修譜。 12798【江蘇】劉氏宗譜二十八卷 (清)劉楚寶 劉玉珂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忠堂活字本 二十 八冊 人民大學 12799【浙江】蕭山劉氏宗譜不分卷 (清)劉雲彪 劉鳳丹等重修 清光緒八年(1882)序木活字本 六冊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12800【浙江】蕭山崇化劉氏宗譜八卷 (民國)劉端高 劉邦銓等重修 民國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八冊 美國 12801【浙江】餘姚開原劉氏宗譜五篇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劉敝廷等修 清宣統二年(1910)敦睦堂鉛印本 十四冊 歷史所 12802【浙江鄞縣】懸慈劉氏宗譜七卷 (民國)劉祁尹 劉人琮等纂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仁本堂木活字本期 二冊 天一閣 12803【浙江奉兒】北山劉氏宗譜十五卷 (清)戴兆楠修 清嘉慶十一年(180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註:譜始修於宋代劉仁忠。 12804【浙江奉化】重修文昌劉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 (清)劉聲揚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木活活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存卷首、卷10-15) 12805【浙江象山】茅洋劉氏柴溪房譜一卷 民國三十六年(1947)重修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12806【浙江】永嘉劉氏宗譜四卷 (清)劉登庸纂修 清宣統三年(1911)木刻本 浙江松陽縣聯溪鄉裕溪村 12807【浙江】永嘉劉氏宗譜 民國二十九年(1940)增修本 浙江松陽縣聯溪鄉裕溪村 12808【浙江泰順】劉氏族譜 清光緒四年重修抄本 二冊 浙江泰順縣文博 12809【浙江嘉興】南潯劉氏支譜六卷 (民國)劉錦藻編纂 劉承干補錄 民國南潯劉氏刻藍印樣本配鈔本 復旦大學(存卷1-3、5、6) 12810【浙江嘉興】南潯劉氏支譜不分卷附祠祭題名 冊不分卷 (民國)劉錦藻編纂 劉承干補錄 稿本 復旦大學(殘存世譜、家傳、壽序、祠規、祝 文、祖墓圖記、義庄記、祠墓對聯祭器用具 書錄、義庄議案、祠祭題名冊) 12811【浙江蟈興】山陰鯽氐宗繒不分卷 明正德刻本 北圖 12812【浙江紹興】山陰石城裡劉氏宗譜八卷 (清)劉文章等輯 清咸豐七年(1857)敬愛堂刻本 八冊 文學所 12813【浙江紹興】水澄劉氏宗譜一卷 (明)劉宗周纂修 明崇禎八年(1635) 北圖 浙江圖 天一閣 12814【浙江紹興】水澄劉氏家譜不分卷 (清)劉大申等再續 清乾隆忠樂堂刻本 十三冊 中央民院 浙江圖 日本 美國 12815【浙江紹興】水澄劉氏支譜不分卷 (清)劉瀚重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序刻本 中央民院 遼寧圖 美國 12816【浙江紹興】木澄劉氏家譜十卷 (明)劉宗周原編 (清)劉大觀等續 清末抄本 七冊 北圖 12817【浙江紹興】水澄劉氏家譜十二帙 (民國)劉應桂 劉錕鼐編輯(五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紹興廣文印書館鉛印本 十二冊 北圖 歷史所 人民大學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圖 杭州大學 12818【浙江諸暨】暨陽西安白浦劉金氏宗譜八卷 (清)劉春標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忠孝堂活字本 八冊 北圖 1z819【浙江諸暨】暨陽安俗劉氏宗譜十卷 (清)劉珏人等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1893)敬愛堂刻本 十冊 南開大學 註:始修於康熙甲子,此為七修。 12820【浙江諸暨】暨陽安俗劉氏宗譜十卷 (民國)張希孟撰 民國五年(1916)敬愛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註:書簽題《研塘金氏宗譜》。 12821【浙江諸暨】暨陽岩螺山劉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 (清)劉茂華等續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繩武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註:續同治壬申譜。 12822【浙江諸暨】紫岩螺山劉氏家乘十七卷首一卷 (民國)劉吉成總纂 民國二十五年(1936)繩武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 12823【浙江諸暨】暨陽浮邱劉氏重修宗譜二十卷 (民國)劉少祀重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永言堂活字本 二十冊 吉林大學 12824【浙江諸暨】暨陽劉氏宗譜 (民國)劉氏公修 民國木活字排印本 二十冊 杭州大學 12825【浙江新昌】劉氏宗譜四卷 清咸豐五年(1855)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 註:初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2826【浙江新昌】天寶劉氏元公支蘭玉集六卷 (清)劉氏族人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活字本 三冊 北圖 註:卷六有毛筆增補,記事至民國三十年。 12827【浙江新昌】劉氏宗譜四卷 (清)劉廷松纂 清光緒十七年(1891)木活字木 浙江新昌縣文管 12828【浙江新昌】劉氏宗譜四卷 (民國)劉林全等纂 民國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 12829【浙江上虞】古虞劉陳世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陳蕙等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旌義堂刻本 四冊 美國 12830【浙江上虞】古虞劉氏宗譜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民國)劉守銘纂修 民國九年(1920)懷賢堂活字本 十三冊 歷史所 浙江圖 註:宋嘉定五年(1212)劉昌宗始修,此為十修。 12831【浙江上虞】古虞義門劉陳世譜十一卷首一卷 (民國)謝馨吾纂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旌義堂鉛印本 四冊 歷史所 註:宋嘉定十五年(1222)劉良知始修,此為七修。 12832【浙江】蘭溪椒石劉氏宗譜十一卷 (民國)劉潤釗纂 民國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和平鄉 12833【浙江蘭溪】桃源劉氏宗譜八卷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白沙鄉 12834【浙江蘭溪】劉氏宗譜六卷 民國間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黃店鄉劉家 12835【浙江蘭溪】劉氏宗譜十五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後同沈花里 12836【浙江永康】永祥劉氏宗譜二卷 清嘉慶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縉雲縣檔 註:劉元祥、劉恩林等首纂於康熙間。 12837【浙江】東陽劉金氏合譜□□卷 (清)盧炳彪纂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續修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巍屏鄉新屋(存七冊) 註:譜始修於宋太平興國二年。 12838【浙江衢州】劉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劉啟義修 民國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衢州市文管 註:首修於清雍正八年。 12839【浙江常山】浙常劉氏宗譜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大橋頭鄉橋坑村廟後 註:始修於宋慶元四年胡憲,此為五修。 12840【浙江常山】昔山劉氏智房譜三卷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芳村鎮嶺後田村 12841【浙江常山】桂陽劉氏宗譜□□卷 清光緒二年(1876)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東魯鄉西張村(存卷2) 12842【浙江常山】劉氏宗譜□□卷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球川鎮楊家村上窯村(存卷2-5) 12843【浙江常山】遂安劉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徐大炳續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東案鄉摒塢大嶺背 註:清康熙七年始修。
⑷ 劉姓家譜輩分排列
1、江蘇徐州銅山劉氏:梅、璽、泰、山、守、德、傳、正、文、光、振、西、繼、世、宏、昌。
2、陝西安康劉氏:金祥治(志)家邦,定國顯名揚。
3、遼寧北鎮滿族劉氏:汝應學養,名顯文登,清時懋樹,維國興宗
4、江蘇興化市安豐鎮劉鄒村劉氏:步忠堂學新,德厚傳桂芳,龍政萬年樹,則守煥金銀。
5、睢寧王集林廟劉氏:金華開啟,福慶勛宣,忠楨崇祥,百世其昌,貴坤獻錦,新建久遠,學奎武揚,宇元安長。
(4)劉氏家譜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劉姓人口分布:
劉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劉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區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劉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河北、山東西北、新疆喀什地區,劉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1%;
在青海以東、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區,劉姓分布頻率在4.2%—7%,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8.6%;
在浙江、江蘇南部、福建大部、台灣、廣東中部、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東部、新疆西地區,劉姓分布頻率在1.4%—4.2%,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5%;在其他地區,劉姓分布頻率不足1.4%,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
⑸ 劉姓族譜在哪
劉姓家譜
劉姓家譜介紹
先秦時期,劉姓是個小姓,特別是源出自堯帝後裔的漢家劉氏,在先秦時期更是默默無聞的家族。這個家族在當時有無族譜,就不得而知了。但作為劉姓大家族成員之一的姬姓劉氏,因為建立了劉子國,被封為公爵,是當時的王侯貴族之一,因而當時必定有由劉子國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編修的劉氏世系譜。因此,我們認為,劉姓的譜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紀末,劉邦建立漢朝後,源出堯帝後裔的祁姓劉氏一躍而成為中華國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漢高祖劉邦七年,漢朝廷開始設立九卿一級的機構「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腦「宗正」一官,必須由劉姓皇族成員擔任,與其他外姓無緣。宗正的職責,就是專門負責皇族事務,包括記錄皇室世系、編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諸王世譜》。
祁姓劉氏家族的譜牒正式開始編纂,是現在可知的祁姓漢家劉氏的最早修譜歷史了。
終兩漢時期四百多年,劉姓的譜牒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譜牒。凡是皇族成員,都統一由國家登記在冊,其傳遞世系,昭穆親疏,自然都一目瞭然。
東漢末年,天下易幟。劉姓的譜牒大都毀於戰火,藏於宮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劉姓開始私家修譜時期。由於當時的風氣重視門第和出身,因而像當時的各大士族一樣,當年的劉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譜。
見諸於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劉姓族譜,是河南南陽《劉氏譜》,當年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也曾引用。現存最早的劉姓譜牒文獻,是相傳撰寫於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編《劉氏族譜序》。
隋唐時期,是中國譜學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劉姓私家修譜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唐代的劉姓譜牒,見於文獻記載的有5種:劉知幾的《劉氏家乘》(一作《劉氏家史》)15卷、《劉氏譜考》3卷、《劉晏家譜》1卷、《劉沆家譜》、《劉輿家譜》1卷,都見載於《新唐書·藝文志》。而實際上,當時的劉姓族譜,要遠比這多得多。歐陽修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關劉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參考了唐代劉氏族譜的基礎上編成的。
宋元時期,劉姓修譜的現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劉氏劉溫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譜,記述了該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歷史和世系傳遞。
宋代著名學者屏山先生劉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劉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發源地京兆訪尋舊譜,編修新的《麻沙劉氏族譜》。但是,見於記載的宋元時期劉姓族譜僅劉復禮的《劉氏大宗血脈譜》1卷。傳世的宋元劉姓族譜則在國內暫時還沒有發現,但宋元時人為劉姓族譜所作的譜序,則傳世的很多。
明清時期是中國劉姓修譜的高潮時期。現在存世的最早族譜,就是明朝時的刻本,但數量不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知的明本劉姓族譜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間的《山陰劉氏宗譜》,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
現在存世最多的劉姓族譜,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國時期修纂的為主。這是因為民國時期離現在只有幾十年,保存較易的緣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貴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劉氏,在明清和民國時期都有修譜之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譜,不過在個別地方也有續譜之舉,如江蘇豐縣劉邦故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續譜活動。而海外和中國港澳台地區劉姓的修譜活動則一直沒有中斷。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中國大陸地區修譜、續譜的現象又悄然興起,並出現了大規模跨宗派、跨地區聯合修譜的現象。這無疑是國泰民安、國富民強之後才會有的喜人現象。 新的族譜,雖然是在舊族譜的基礎上續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時代、新風氣的新內容。當然,這些新族譜因為是民間自發編修的,其內容質量都參差不齊。就筆者所知,現代新族譜中,就內容豐富、體例嚴謹、考證精良、印製精美等方面而言,較優秀的有雲南《彭城春秋》、江蘇《雎邑沛郡劉氏宗譜》和江西的《中華劉氏通譜》、湖南的《劉氏文史》等數種。
-------------------------------------------------------
劉姓字輩
京口劉氏從劉子羽的第28代孫開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國泉榮,炳增錫永盛。純良正善學,本立恆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為官須作相,及第必爭先。
鳳崗劉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漢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時,又由著名學者朱熹贈了一個16字的續派(「員」字為第21世):
員世希哲,爾謙則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劉淮春續訂了一個16字的字派(「文」字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獻,長發其祥。
華容劉氏六十餘字字派:
宗隆寶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學師允在。惟子守承應,克紹迪友懷。
啟佑宜以德,秉國重斯才。運器資道量,煦類悅群來。斂修清節懋,豐施樂利偕。
湖南寧鄉南塘劉氏32字派語:
起序端方,紹允維臧。麟勛渠翰,際運隆昌。
枝榮本固,家慶綿長。世守耕讀,輝耀先芳。
劉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紹允維臧。麟勛渠翰,際運隆昌。
枝榮本固,家慶綿長。世守耕讀,輝耀先芳。
劉開七公派下《劉氏通譜》公議派文(江西、湖南兩省劉開七公後裔民國時期合修通譜時所訂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譜,光前裕後清。存仁多發富,積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彥英。詩書宏世澤,禮樂振家聲。
美事全忠孝,良謨尚讀耕。相傳千萬代,永遠紹彭城。
⑹ 江蘇劉姓族譜
江蘇南京·劉氏家譜 (民國)劉泗英增修民國三十四年(1945)抄本台灣
江蘇溧水·中山劉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承啟堂木活字本十冊 江蘇溧水縣群力鄉山口村 註:譜首修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
江蘇溧水·劉氏宗譜十卷 (民國)劉德貴 劉修堂纂民國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江蘇溧水縣群力鄉涼蓬村註:譜初修於清嘉慶十八年劉顯敏、劉顯祿。
江蘇溧水·續修劉氏家乘十六卷 (民國)劉興開 劉昌明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道勝堂木活字本十八冊南開大學註:始修於明萬曆元年,此為七修。
江蘇沛縣·彭城堂劉氏族譜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 一冊台灣
江蘇豐縣·劉氏家譜十卷清光緒間抄本江蘇豐縣順河鄉裴庄村(存五卷)
江蘇豐縣·劉氏家譜十卷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蘇豐縣歡口鄉大前營江蘇豐縣·劉氏家譜十三卷 (民國)劉學文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抄本江蘇豐縣順河鄉
江蘇·泗陽橡樹劉氏宗譜四卷 (民國)劉鑒清三修民國十五年(1926)石印本江蘇泗陽縣葛集鄉翁庄村劉老莊
江蘇揚州·甘泉劉氏宗譜 (清)劉豫成纂修清宣統三年(1910)傳經堂活字本歷史所四冊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劉方玉等始修。
江蘇泰縣·姜堰劉氏家乘四卷二卷 (民國)劉長福 劉漢臣等編修民國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蘇揚州市文管註:又名《劉氏家乘金聲公支譜》。
江蘇·泰縣姜堰鎮劉氏續修家乘卷 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編木活字本江蘇泰縣(存卷3、4)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支譜六卷 (清)劉松久等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 六冊人民大學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支譜十五卷末一卷 (清)劉輔廷 劉輔仁修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 遼寧大連市圖(存7—15卷、卷末)註: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創修。
江蘇靖江·戲魚墩劉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劉鍾英主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五十冊
江蘇靖江·戲魚墩劉氏家譜二十八卷 (清)劉楚寶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冊日本 美國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巽(竹移)公直系支譜四卷 (民國)劉岳鎮修民國抄本一冊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寶應劉氏家譜六卷首一卷 (清)劉秉鈞等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 科圖 江蘇寶應縣圖 美國
江蘇·寶應劉氏家譜口口卷清宣統三年(1911)續修本江蘇寶應縣圖(存卷5)
江蘇江都·安阜注洲劉氏重修族譜六卷 (清)劉兆福等主修 江永海纂輯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六冊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江都·安阜州劉氏重修族譜六卷 (清)張永明纂輯清光緒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 六冊河北大學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重修分譜二卷 (清)劉德湖 劉德國主修 江子謨纂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活字本 二冊中國國家圖書館(殘)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重修族譜四卷劉雲龍 劉雲祥主修 蔡步雲纂輯
民國元年(1912)活字本 四冊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江都·劉氏族譜 (民國)劉文燾纂民國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 四冊江蘇句容縣春城鄉袁相大隊黎甲村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宗譜四卷 (清)孫憲椿纂輯民國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 四冊吉林大學
江蘇·興化劉氏族譜 (民國)劉啟龍 劉麟祥修民國十八年(1929)木刻本 六冊江蘇興化縣昭陽鎮南滄辦事處註:此書又名《天寶劉氏家譜》、《彭城劉氏重修家譜》、《秋浦劉氏重修家譜》。譜首修於宋宣和六年(1124)劉安世。此為四修。
江蘇南通·劉氏宗譜十五卷 (清)劉芬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江蘇南通市圖(存卷6—15)
江蘇如皋·劉氏宗譜二十五卷 (清)劉廷萼等輯清同治七年(1868)觀音閣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冊日本 美國
江蘇如皋·皋東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錚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二(1896)年劉氏明經堂木活字本 二十冊四川圖 美國註:劉光遠首修於乾隆三十三(1768)年。
江蘇如皋·劉氏族譜三十二卷 (民國)如皋劉氏闔族編修民國十五年(1926)傳經堂活字本 三十二冊江蘇南通市圖
江蘇鎮江·潤東劉氏宗譜六卷 (清)劉日新等修清光緒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冊上海圖
江蘇鎮江·京江劉氏宗譜四卷 (清)劉志奎等重修清光緒九年(1883)木活字本 四冊日本 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劉貽德堂支譜四卷首本各一卷 (清)劉景澄校 清宣統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冊日本 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劉氏續譜四卷 (民國)劉長慶等續修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四冊日本 美國
江蘇鎮江·劉氏族譜十六卷 (民國)劉康遐修民國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 十六冊河北大學
江蘇丹徒·京口劉氏族譜六卷 (清)劉祥澍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 六冊科圖
江蘇丹徒·京口劉氏宗譜六卷附世系表一卷 (清)劉增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敦倫堂刊本七冊上海圖
江蘇丹徒·京口儒林劉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清)劉從檎重修清活字本六冊 吉林大學
江蘇丹陽·雲陽小墟劉氏宗譜十卷 (清)劉中漢 劉永盛等重修清光緒元年(1875)木活字本 十冊日本 美國
江蘇丹陽·雲陽嘉山劉氏家乘十卷 (清)劉瑛等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 十冊歷史所註: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卷 (清)劉宏概 劉景輿等增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冊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卷 (清)劉突等修清咸豐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冊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二卷 (清)劉(方方土) 劉炳照等重修清光緒二年(1875)木活字本科圖 吉林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4、8—12) 四川圖 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西嚴劉氏宗譜八卷 (清)劉正松主修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冊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大分老七房長房支譜十卷 (民國)劉如輝 劉祖溶 等纂修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州市圖 美國註: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劉漢卿。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二分支譜二卷 (民國)劉煊 劉尚德編纂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中央民院
江蘇常州市圖註: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劉漢卿。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五福會支譜不分卷 (民國)劉氏五福會修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一冊江蘇蘇州市圖 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八卷 (民國)劉琛 劉善強等修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十冊中國國家圖書館 歷史所 南開大學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 蘇州大學註: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劉漢卿始修,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十四卷 (清)劉佑南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冊美國
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敘正 劉正協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冊日本 美國註:此為八修本。
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敘正 劉維晉等九修清光緒十六年(1 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冊日本 美國註:此為九修。
江蘇武進·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劉金寶等修民國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 二十冊江蘇檔(存卷21) 美國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越甫纂修清光緒三年(1877)武進劉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2、4—6)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二卷 (清)姚安纂修 劉蔭福主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冊歷史所註:清雍正十年(1732)始修。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二十三年(1934)守三堂木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5—8、11—14、24——27、30、33——36)
江蘇武進·毗陵新安劉氏宗譜二十卷 (清)劉善亨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 二十六冊人民大學 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二卷 (清)吳治允修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 十四冊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戚墅堰劉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劉宸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貽遠堂木活字本二十冊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樹屏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冊美國註: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晉陵閘頭劉氏宗譜八卷 (清)劉開林等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 八冊日本 美國
江蘇武進·青山裡劉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 (民國)劉兆桐續修民國八年(1919)靜思堂木活字本 十冊南開大學註:始修於清康熙九年(1670)。
江蘇武進·劉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劉爾福等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五忠堂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註: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蘇金壇·劉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國)劉對揚等修民國五年(1916)忠孝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人民大學
江蘇無錫·五牧劉氏重修宗譜二十卷 (清)劉文壽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二十冊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劉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劉錦球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忄享)睦堂活字本 二十七冊歷史所註: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蘇無錫·錫山劉氏宗譜十六卷 (清)劉宏福等續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十六冊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柳盪劉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劉蔭福等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木字本二十八冊日本 美國(缺卷19)
江蘇·無錫鄒祁補劉氏宗譜三十卷 (民國)劉裕成主修民國十年(1921)悼睦堂木活字本 三十冊美國
江蘇江陰·江城花塘合修宗譜四卷 (清)劉錦超等編清嘉慶十三年(1808)序木活字本 四冊日本 美國
江蘇江陰·劉氏宗譜二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陳宣鐸纂修 劉敦安主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樹德堂活字本二十二冊歷史所註: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劉道祥始修。
江蘇江陰·花塘劉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劉源汝主修民國十四年(1925)德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冊美國
江蘇吳縣·劉氏世譜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瀏世祺纂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冊歷史所 吉林大學註:此為始修譜。
江蘇·劉氏宗譜二十八卷 (清)劉楚寶 劉玉珂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忠堂活字本 二十八冊 人民大學
⑺ 劉氏族譜,現在都有哪些字輩
1.、福建南平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國、泰、玉、明,初、孔、白、夢,正、宗、德、儀,永、春,啟、元,士、英、子、寧,林、考、岳、恩,生、秉、禮、義,仕、名、朝、庭,克、米、爾、祖,萬、世、永、盛。……
3、江蘇劉樓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敦、本、思、敬,紹、廷、克、光。榮、培、希、守,世、澤、延、長。……
4、吉安縣富田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佑、重、叔、賢、甫、師、元、承、子、嘉、迪、曰、春、龍、堯、克。……
6、吉安文陂鏡湖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佑、重、叔、賢、甫、師、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壠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永、宗、用、促、彥、希、寬、奇、見、先、誠、有、望、積、德、在、宗、賢、訓、迪、惟、崇。……
8、贛州章水水西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武、昌、翊、朝、積、興、應、廣、天、開、大、運、啟、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豐沙溪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厚、松、柏、樟、竹、彌、致、高、難、度、僶、巨、景、文、庭、仕、冠、聖、得、人、德、各、慶、好、施、感、受、發、添、興。……
10、廣東紫金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烏、郎、法、璉、應、開、紀、象、崇、永、朝、開、紀、昌、文、字、子、傳、兆、志。……
11、山東滕州古滕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守、真、希、書,近、儒、臨、端,崇、正、顯、微,世、毓、慶、觀。……
12、山東單縣遷曹縣劉寨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聞、漢、良、彥、靜,源、兆、本、玉、泥;榮、升、俊、道、崇,世、傳、憲、效、錫;建、守、克、永、志,作、君、廣、宗、起;同、貴、相、進、敏,培、恭、信、儉、義。……
13、沛縣朱王莊藜照堂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昭、鴻、運,慶、履、祥。遵、祖、訓,延、緒、長,建、家、政,詩、書、良。為、忠、厚,冠、漢、鄉。……
14、江蘇睢寧永思堂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良、延、榮、保,益、滋、廉、方,篤、厚、肇、隆,英、才、崇、尚,禮、賢、為、本,澤、惠、恆、長。……
15、睢寧城東湯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允、守、振、清,恩、慶、光、榮。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樹、義、延、培,庭、良、紹、興。志、遠、宏、偉,繼、賢、盛、隆。……
16、睢寧凌城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其、業、宜、廣,維、士、則、良。本、仁、祖、義,喜、爾、壽、縣。……
17、睢寧王集林廟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金、華、開、啟,福、慶、勛、宣,忠、楨、崇、祥,百、世、其、昌,貴、坤、獻、錦,新、建、久、遠,學、奎、武、揚,宇、元、安、長。……
18、江蘇徐州銅山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永、保、宗、祖、訓,勤、忍、剛、正、宏,傳、家、維、孝、友,為、善、本、忠、行。……
19、江蘇鹽城新興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世、守、其、德,義、孝、承、先;人、如、達、立,家、必、興、賢;弘、揚、廉、潔,榮、耀、超、前;書、海、恆、慧,昌、盛、萬、年。……
20、吉安樟汲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廷、茂、以、文、彥、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學、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賢、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子、伯、汭、萬、文、武、成、周、紹、繼、祖、謀、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黃塘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仲、鞠、午、參、十、甲、宏、如、文、孟、孔、喬、存、榮、念、齊、堯、方。……
23、吉安新圩鄉城山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顯、於、淵、邦、從、遜、紹、可。……
24、吉安大陂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武、昌、翊、朝、劉、明、光、元、亨、利、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繞源遠慶堂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先、紹、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義。……
26、吉水五坊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彥、大、浚、應、容、允、元、已、佑、臧、緝、福、扁、棒、朴、宗、日、雲、槐。……
27、泰和江夾洲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
……曰、明、和、震、可、淑、濟、均、友、存、永、福、叔、廣、崇、京、瑞、應、禎、祥、德、愈、昌
⑻ 劉家家譜
我家山東曲阜,輩分,文,景,柱,秀,懷,雲,,,
⑼ 劉姓的來源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⑽ 請查找江蘇寶應縣劉姓家族
劉氏家譜簡介
劉氏家譜,顧名思義,就是記載劉氏一族的歷史。劉氏是一個大姓,對於家譜文化特別重視,據統計目前流傳下來的劉氏家譜是最全面的。劉姓的發源地是
山西,因為當年堯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許多劉氏族譜認為,山西洪洞是劉氏的最早發源,並說當年劉姓的得姓大始祖、堯帝的兒子源明的封
地--劉,就在洪洞。但據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現在的洪洞劉氏之先為漢諸王孫,其世次不詳矣,因此,該族以明朝人劉祥為
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間修譜時已傳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傳到二十四、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