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茶道注重六美是那六美
中國叫「茶藝」,不叫「茶道」。日本才叫「茶道」。而且中國茶藝一般叫「六要素」。
茶藝是一門生活藝術,構成這門藝術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藝。要實現茶藝美,就必須做到六美薈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藝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缺少其中任何一樣,茶藝都是殘缺不完整的。
茶藝六要素中首要的是人,人是萬物之靈,人之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態,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在茶藝中,茶由人泡,水由人備,器由人選,境由人設,藝由人演,茶藝的程序與形式都需要人去設定去演繹,因此茶藝是無法脫離人而存在的。從茶藝美學的角度出發,茶人之美可從儀表美、風度美、語言美和心靈美來展示。
茶藝之茶之美。我國是世界上茶類最豐富的國家,有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類。外形品質特徵各異,綠如翠玉,紅似驕陽,白勝瑞雪;黃茶葉黃湯亮,烏龍茶綠葉紅鑲邊,黑茶棕紅黑褐,變化神奇。如綠茶,由於加工工藝不同分為炒青型、烘青型、曬青型、蒸青型等四種。而這四種工藝所加工的名茶按外形又可分為十大類型:扁形、針形、螺型、眉型、蘭花形、雀舌形、珠形、片型、曲型、菊花形,可謂千姿百態。在茶藝表演中,特別是沖泡時,杯中輕霧飄渺、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是一種美的享受。
所謂「水為茶之母」,要烹得一壺好茶,水質的選擇,火候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好茶離不開好水。自古又有公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茶用當地的水最佳,而水好不好,還要和具體的茶匹配到一起才可以定論。在我國茶藝中精茶必須配美水,才能給人至高的享受。
器為茶之父,茶器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現代茶器種類屈指可數。古代茶器種類繁多,現代茶器主要以瓷 、玻璃 、紫砂為材質製成的各種形態的茶器。瓷有白瓷、青瓷 、紅瓷 ,製成茶器十分美觀。精美的茶具不僅造型質朴自然,質地純正,而且裝飾古雅,內涵雋永,富有神韻,茶藝表演者通過這些茶器並通過茶席設計,使茶器更顯美感。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境」之美,茶作為「琴棋書畫詩酒茶」的一部分,歷來是風雅之事。人們普遍認為品茶是詩意的生活方式,所以極重意境。茶藝特別強調造境,要求做到環境美、意境美、人境美和心境美。四境俱美,才能達到中國茶藝至美天樂的境界。
茶藝之藝美。茶藝表演分室外和室內,若在室外表演,優美的自然景觀便是最好的境,江南園林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而室內表演,要注意整個環境與茶藝表演的協調性。
❷ 茶與中國各地民俗文化以及與各民族的茶民俗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後,在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後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 人 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反而在乎的是自己得心境和周遍的環境了。日本茶道雖是學自於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於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裡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准規定之外,其餘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只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境,幽雅的環境,對修身養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並發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 但僅僅限培養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誇張的是,竟然發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買現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又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於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既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自己又發明的日本特色的「抹茶道」)宋亡以後,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麼文化,明以後才發明了泡茶道,就是現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現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但現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是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的工夫茶道發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於福廣地區,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 溫和並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 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誇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誇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於品茶上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 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 而且 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 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 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 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隻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境 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成的茶招待客人 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 不多發言 觀察周圍的景色 思想問題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 靜 和 寂的氛圍, 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 有點介於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後來茶藝表演之間 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性方面的特徵,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 一般只用於主人待客上 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 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展 既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 作為修身養性的鍛煉過程 同時又可以培養藝術情趣 藝術情操 使得自己心靈手巧 蘭心惠質 建立德馨 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 其意義如同於撫琴 刺綉 插花 重在自娛自賞 做茶藝前可先撫琴 然後凈手焚香 備器侯用 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在工夫茶大抵一致 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 作為自身的修養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 唐宋時期的茶境 既品茶的環境 以戶外為主 多選擇禪室道場內 清風明月下 村野郊外 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 以自然環境為主 到了明代明人發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 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 基本格局每間茶室幾乎差不多 個別的布置 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 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 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綉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 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 不拘一格 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 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 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 氛圍庄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 背後設一屏風 中間一坐墩 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 茶師坐著事茶 侍女捧案於旁邊
准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 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 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茶葉罐 ;茶勺 茶漏 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 一套品茗杯 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
儀式: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並請客人點瓶,作為話題。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茶會便正式開始. 先凈手焚香 侍女捧水盆進 茶師凈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道客人跟前 客人也需凈手 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 凈手無疑已等於凈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 一放於自己桌上 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 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增添意境外 還利於環節氣氛 增添平和的氣息 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然後展示茶具 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接下來洗杯-溫杯-熏杯:茶師用茶夾夾住聞香品茗杯依次放入開水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在開水旁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熏香靜氣。開始泡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爐,為使茶葉細膩鮮美還可用茶搗將茶葉搗碎,再注入開水泡茶,等茶湯泡好後,取來茶壺,將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復淋一遍,謂之三淋壺。然後茗香合壁 遞手傳香:將茶壺中的水注入茶杯中,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 右手覆於杯上 端至胸前 左右晃三次 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品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取聞香杯覆於其上,自己留一份,其餘放於案中侍女依次奉於客人,一合香;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二聞香;再一起雙手舉聞香杯,端於鼻前,捻轉而嗅,三品茗;再一起雙手舉品茗杯,輕輕細品一口,然後放下,舉三次。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
❸ 中國茶文化起源
中國茶文化起源: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敬茶禮儀:
客來敬茶,這是漢族最早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與禮節。直到此刻,賓客至家,總要沏上一杯香茗。喜慶勾當,也喜用茶點招待。開個茶話會,既簡便經濟,又典雅持重。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民間男女訂親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親時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
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典禮。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此刻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❹ 論述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台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
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中國茶藝基本要求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國茶藝;網路-中國茶文化
❺ 中國古代茶道
文化 儀式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後,在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後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 人 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反而在乎的是自己得心境和周遍的環境了。日本茶道雖是學自於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於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裡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准規定之外,其餘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只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境,幽雅的環境,對修身養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並發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 但僅僅限培養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誇張的是,竟然發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買現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台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又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於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既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自己又發明的日本特色的「抹茶道」)宋亡以後,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麼文化,明以後才發明了泡茶道,就是現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現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但現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是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的工夫茶道發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於福廣地區,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 溫和並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 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誇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誇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於品茶上 -------------------------------------------------------------------------------- 2 歐陽大家:文化 儀式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 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 而且 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 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 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 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隻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境 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成的茶招待客人 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 不多發言 觀察周圍的景色 思想問題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 靜和 寂的氛圍, 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 有點介於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後來茶藝表演之間 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性方面的特徵,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 一般只用於主人待客上 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 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展 既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 作為修身養性的鍛煉過程 同時又可以培養藝術情趣 藝術情操 使得自己心靈手巧 蘭心惠質 建立德馨 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 其意義如同於撫琴 刺綉 插花 重在自娛自賞 做茶藝前可先撫琴 然後凈手焚香 備器侯用 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在工夫茶大抵一致 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 作為自身的修養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 唐宋時期的茶境 既品茶的環境 以戶外為主 多選擇禪室道場內 清風明月下 村野郊外 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 以自然環境為主 到了明代明人發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 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 基本格局每間茶室幾乎差不多 個別的布置 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 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 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綉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 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 不拘一格 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 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 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 氛圍庄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 背後設一屏風 中間一坐墩 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 茶師坐著事茶 侍女捧案於旁邊 准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 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 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茶葉罐 ;茶勺 茶漏 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 一套品茗杯 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 儀式: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並請客人點瓶,作為話題。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茶會便正式開始. 先凈手焚香 侍女捧水盆進 茶師凈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道客人跟前 客人也需凈手 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 凈手無疑已等於凈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 一放於自己桌上 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 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增添意境外 還利於環節氣氛 增添平和的氣息 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然後展示茶具 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接下來洗杯-溫杯-熏杯:茶師用茶夾夾住聞香品茗杯依次放入開水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在開水旁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熏香靜氣。開始泡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爐,為使茶葉細膩鮮美還可用茶搗將茶葉搗碎,再注入開水泡茶,等茶湯泡好後,取來茶壺,將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復淋一遍,謂之三淋壺。然後茗香合壁 遞手傳香:將茶壺中的水注入茶杯中,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 右手覆於杯上 端至胸前 左右晃三次 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品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取聞香杯覆於其上,自己留一份,其餘放於案中侍女依次奉於客人,一合香;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二聞香;再一起雙手舉聞香杯,端於鼻前,捻轉而嗅,三品茗;再一起雙手舉品茗杯,輕輕細品一口,然後放下,舉三次。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
❻ 中國的茶文化是什麼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❼ 茶道禮儀小知識
茶道禮儀小知識
茶道禮儀小知識,作為茶文化大國的子民,喝茶時也要講究茶禮,端起茶杯大口喝,這與喝水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在喝茶過程中,都是大有講究。下面分享茶道禮儀小知識。
茶道禮儀小知識1
1、小口品嘗
飲茶最忌諱大口吞咽,或者像一個抽水機,發出咕咚咕咚這種不禮貌的聲音。知茶懂茶的人在喝茶時,一定會小口的喝,慢慢品嘗,仔細品味茶的色香味。品字三個口,意思是喝茶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體驗到茶香,口中的茶方能落肚。
2、了解口胃
茶葉放多了,茶味會太濃。茶葉放少了,茶味則沒有味道。因此,與他人一同飲茶時,在投茶之前詢問清楚客人對濃茶或淡茶的偏好,這個很有必要,應當按照客人的口味來泡茶,而不是自己的飲茶習慣。
3、茶水適量
俗話說「茶七酒八」,無論用大杯或小杯喝茶,茶注七分滿,七分裝茶湯,三分裝情誼。古有「茶滿欺客」之說,你若為我盛滿茶湯,則是欺人太甚;你若為己盛滿茶湯,則是自欺欺人!再者,茶水斟滿後容易溢出,打濕茶盤、地板,甚至燙傷自己或客人。但也不能倒太少了,否則客人會認為你在裝模作樣,毫無誠意。
4、雙手端茶
一些年青人喝茶時不懂得這個禮儀,習慣性地會用一隻手遞茶。但是按照我國傳統茶道,只要兩手不殘廢,就應該用雙手給客人端茶。對於沒有杯耳的茶杯,最好使用茶船承茶杯。端至客人面前後,應當略躬身。對於有杯耳的茶杯,通常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這樣把茶端給客人。
5、再三請茶
用茶招待客人時,應當伸手示意,同時說「請用茶」。但當客人推脫時,注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對方喝茶,因為這種再三請茶的行為,在茶道禮儀裡面代表著提醒客人快些告辭的意思,俗話說就是在下逐客令。
6、清洗茶具
先潔具,後投茶,尤其許久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不少灰塵,在投茶之前用開水沖洗一遍,會給客人留下你既講究衛生,又彬彬有禮的印象。不管是什麼樣的情境下喝茶,都應該堅持泡茶前清洗茶具的習慣。只有在平時做好了這一方面,等到真正需要用上場時才會得心應手。
茶道禮儀小知識2
茶道禮儀的四規
茶道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
茶道禮儀七則
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茶道禮儀的四規七則
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緻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日本人飲茶的風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後來廣泛流行於民間。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1/10。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
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致謝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禮儀小知識3
茶道的泡茶禮儀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綉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庄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後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准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茶道禮儀的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 造、別、器、 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一; 風流儒雅、 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 九清供,十精含,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見,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布置 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❽ 茶藝-有關資料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台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閑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國附近的各民族,如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都學習了這個風尚。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范。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牙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朱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點。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叄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功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溫、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溫」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攝氏100度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度;「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叄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鍾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喝茶」,在台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愛飲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台灣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功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現在台灣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為各方所喜愛,而「藏壺」或「養壺」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氣。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在台灣,茶是經濟作物,也是輸出國外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各地的茶行、茶為使茶藝普及,推動甚力,而許多內部陳設古典高雅的茶藝館也紛紛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各茶區也定期性舉行評茶比賽活動,吸引茶農、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經入選,茶價倍增,使得茶藝活動,呈現出一股朝氣,因而飲茶的風尚,在台灣已成為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而這種崇尚自然,無拘無束的茶藝精神,就如同中國傳統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溫馨。
【茶藝的形成原因介紹】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我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這悠入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著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繫到成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熏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庄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採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藝和茶藝背景的基本含義】
1.茶藝
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鑒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
第二,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四,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五,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2.茶藝背景
廣義上是指整個茶文化背景;狹義上指的是品茶場所的布景和襯托主體事物的景物。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品茗作為一門藝術,要求品茶技藝、禮節、環境等講究協調,不同的品茶方法和環境都要有和諧的美學意境。鬧市中吟詠自斟,不顯風雅;書齋中焚香啜飲,唱些俚俗之曲更不相宜。茶藝與茶藝背景風格的統一,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所以在茶藝背景的選擇創造中,應根據不同的茶藝風格,設計出適合要求的背景來。
【如何來理解茶藝】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華茶文化。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這些都為我們認識和理解茶藝,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學習茶藝用具及其使用方法】
在開始學習茶的階段,我們所需要准備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壺(隨手泡)一隻、茶道組合一組、茶海(茶船)一個、無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六人量紫砂壺一把、公道杯一隻、小品聞香飲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聞杯)、大蓋碗若干(陶瓷紫砂隨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條、還有就是對茶藝的好奇心一顆了。
有了這些我們可以從中組合出大部茶藝需要的用具,如『綠茶茶藝』『紅茶茶藝』『烏龍茶藝』『花茶茶藝』『普洱茶藝』等。
茶道組合分別是什麼?
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或者茶鑷;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或者茶則;形狀是一個環形的斗稱呼為茶斗或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
水壺和這些用具的功能分別都是什麼呢
煮水壺是為了方便我們在泡茶時容易掌握水溫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夾是為了在洗滌、回收茶杯時候方便夾取,同時也可以夾取一些大塊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為了在將茶葉放置入茶杯(茶壺)時候能方便、衛生;茶斗(茶漏)是為了在茶壺口較小的情況下擴大茶壺的壺口使得茶葉能幹凈的、容易的進入;茶針的作用是在壺嘴被堵時能疏通虎嘴;茶刮的作用是幫助清理出壺內的茶渣;茶瓶(茶筒)則是用來收納上述五件用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