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禪意山水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動態圖片休克 2025-08-07 03:18:00
寬厚男人寫樣圖片 2025-08-07 03:13:37
可愛晚安圖片動態圖片 2025-08-07 03:08:03

禪意山水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7-31 13:59:36

『壹』 什麼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意境」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它是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通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麗境界,同時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

「意境」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可見其最早源於文學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更早的接觸到了這一美學范疇。唐代的王昌齡的《詩格》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明代朱成爵在《存余堂詩話》中則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王國維進一步總結了我國古代詩論,並結合西歐美學成果使意境說更加系統和完善。

山水畫自戰國時期出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隨著古代畫論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五代至宋元時期,山水畫便開始接觸到「意境」的問題。「意境」的范疇一經誕生,便成為山水畫的最高追求目標之一,從而使山水畫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調。

五代時期的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了「真景」說,他說:「可忘筆墨,而有真景」,主張「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並闡明「真者氣質具盛。」其作品《匡廬圖》(傳.現藏台灣)雖然還帶有早期山水畫刻板、凝滯的特點,但從山石的結構,樹的形態,峰巒的轉折機透視變化上,刻畫得都很具體。表現了「上突危峰,下瞰窮人」的真山真水。反映了他「貴似得真」的藝術主張。又如關仝的《秋山晚翠圖》(現藏台灣)山石兀立、氣勢逼人、山泉棧道、流轉有序,有可攀之感。與荊浩相比顯得更為真實自然。這種真實的空間境象,能使觀者謂之感染,引起共鳴,產生豐富的想像。同時也是意境美的生動體現。

宋代是山水畫的成熟時期,山水畫理論也趨於完善。其中傑出的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開始具體的闡發了「意」的概念。他說:「畫者當以此意造,而鑒者又當以此意窮之。」「即畫之主意,亦豈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其所繪《早春圖》(現藏台灣)為郭畫之精品。他自出胸臆,以輕重濃淡的筆墨,表現煙樹春梢,小橋曲徑,行旅踏青,使人如面臨春風,引人入勝。由此可以看出郭熙的山水畫已經接觸到意境的問題。而《林泉高致》則可以視為山水畫論意境說的發端。

元代的山水畫以「元四家」為代表,他們是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元四家」的畫雖然個人風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現的傾向來說是基本一致的。其中都明顯的流露出了主觀意象的表達。他們所創造的那種空間境象的真實已不同於宋代。更多的具備了「意造」的成份,有意識的以意造境,五項與思想達到了充分的統一,使意境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表現於山一帶和富春江一帶的初秋景象。幾十個峰巒,數十棵樹木,筆墨蒼健清潤,雅潔淡逸。王蒙的《具區林屋圖》格局繁密,用筆老辣朴質,樹石雜生,波光粼粼,泛舟垂釣給人以置身世外,重返自然的真實感覺。與宋人相比,這種真實已成為主觀的真實。從而使物象與思想達到高度的統一。

到了明清時期,整體山水畫的意境仍趨於主觀。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是山水畫從形式和地域上有了派別之分,也使山水畫的意境傾向發生了變化。「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使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見董其昌《畫眼》)可見董其昌南北宗的劃分是源於中國的禪學。隨著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提出,明代的山水畫從表現形式和意象表達上形成了以禪喻畫的理論觀點。從而使山水畫的意境表現上也有了一定的禪意。而清代的石濤卻置「南北宗論」於不屑,並說;「畫有南北宗……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是捧腹曰:我自用我法。」(見《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他大力提倡「筆墨當隨時代。」石濤極其活躍的思想,使其筆墨的表達無拘無束,使意境的表現具有了多樣性。石濤這種思想超越了當時的時代思潮,以至於到了近、現代同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總之,中國山水畫意境的創造,需要以高度的意匠手段和表現媒介來完成。同時也需要姊妹藝術的廣泛借鑒,使意境的創造達到完美與統一,從而創造出富有新鮮藝術魅力的新時代意境美。

『貳』 山水畫的意境句子賞析

其實中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禪意,可以說,把中國的山水畫融入意境和禪意的第一人,是唐代的大詩人王維。

在詳細談論王維之前,我們有必要簡單地介紹一下山水畫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山水畫中文人畫派的發展歷史。

中國有史料可以記載並且可以准確判斷它是山水畫的,是唐代展子虔所畫的《游春圖》,那麼這幅畫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中國山水畫獨立的一個標志。

而在此之前,中國山水畫不能說沒有存在,只是它作為人物畫的一個背景而存在,比如說我們去看《曹植洛神賦圖》中的背景,那些山川,花鳥樹木,都可以看作是比較早的山水畫的雛形。

甚至我們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原始時期,原始時期彩陶上面有比較明顯的水渦紋狀的彩陶紋片,那麼這些彩陶紋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早期山水畫發展的起源。至少說明了在原始時期,我們古人開始用自己的畫筆去表現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了。

唐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之所以可以看做是山水畫獨立的一個標志,其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畫並沒有把人物抬高到主要的位置,而是把人和自然真實而又客觀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他表現的是人和自然,其樂融融相處的一個狀態,而不是人物是主要的,背景是次要的,像《洛神賦圖》那樣,洛神和曹植是主要的人物,它們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後面的山川和樹木,那麼,這樣的畫顯然是以人物為主,而不能歸於山水畫。

『叄』 手機能拍出美麗的山水照嗎該怎麼拍

手機能拍出美麗的山水照嗎?該怎麼拍?

對於「山水」,也是最喜歡被歌詠贊頌的景緻之一,比如山清水秀、青山綠水……同時,在生活、旅行中,山水也是最容易遇到的拍攝題材之一。那麼,手機也能夠拍出美麗的山水照嗎?答案是當然肯定的,可是到底怎麼拍呢?

山體的明暗變化,加上薄霧的留白以及後期黑白化處理,再加上文字、印章的加成,令整張作品頗具國畫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此類風格的照片雖然免不了後期加工,但是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文化沉澱以及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可參見前文如詩如畫,水墨畫意攝影拍攝技巧,拍出禪意十足的水墨中國!

以上便是個人對於手機拍攝山水的一些創意技巧分享,當然,還有很多的技巧值得大家一起去探索。最後想說的是,也許,手機並不能撼動單反相機在我心中的地位,但卻不得不說,至少它成為我攝影器材的一部分,手機也能勝任大部分題材的拍攝。

以上內容如有幫助,歡迎點贊,留言,轉發!想了解更多攝影技巧,歡迎關注【墨染印畫】

『肆』 簡單的國畫山水怎麼畫

山水畫越是簡單的越難畫,代表人物有南宋牧溪,馬遠,明董其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意境深遠,禪意濃濃。非大師不能為也。

『伍』 150平的庭院應該怎麼設計有禪意又好看呢

150平的庭院應該怎麼設計有禪意又好看呢?

庭院最大的特點是寧靜。即使外面交通繁忙,走進院子後也會立刻安靜下來。這是庭院與人之間最獨特的關系。庭院本身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對於風格而言,細節是其最美妙的地方。

樓上露台的風格與庭院一致。梯田面積小,以景觀為主,種植了竹子等多種植物。在梯田上種植竹子等植物時,我們必須注意堵塞根系,因為這些植物的根系非常牢固,很容易損壞地面。露台上也充滿了禪意,大部分地面鋪著人造草坪,與周圍的植物和石頭相匹配,是自然的。

『陸』 中國水墨畫與詩的意境

水墨畫:由水和墨經過調配水和墨的濃度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也稱國畫,中國畫。墨水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

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墨水畫。線條中鋒筆,側鋒筆,順鋒和逆鋒,點染,擦,破墨,撥墨的枝法。墨於水的變化分為五色。畫成作品,題款,蓋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畫作品。

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

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6)禪意山水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藝術特徵

水墨畫是中國漢族特色較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藉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其特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工具材料上來說,水墨畫具有水乳交融,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

具體地說就是將水、墨和宣紙的屬性特徵很好地體現出來,如水墨相調,出現干濕濃淡的層次;再有水墨和宣紙相融,產生溵濕滲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畫表現特徵,由於水墨和宣紙的交融滲透,善於表現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徵,即意象。

這種意象效果能使人產生豐富的遐想,符合「中國繪畫注重意境」的審美理想。

『柒』 禪畫的禪畫鑒賞

五代兩宋是禪畫的興盛時期,隨著禪宗的興盛,禪法更廣泛而深入地體現在中國畫中了。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專司繪事的禪林僧人,這些畫僧都是以禪入畫,他們超塵脫世,逸筆卓然,其中有貫休,巨然、惠崇、法常,居士中有石恪、蘇軾、梁楷等。
貫休是五代前蜀禪僧,他的羅漢像梵相奇古、筆法野拙,他自謂「得之相夢中」(《宣和畫譜》)。 梁楷是南宋時的在家禪畫大師,他雖是宮廷畫師卻無視利祿功名,曾不受宋寧宗所賜的金帶,其個性狂放不羈,中年後畫風由細變減,承五代石恪遺風,梁楷所作禪畫不少題材與禪宗都有關系,《六祖斫竹圖》、《六祖撕經圖》、《八高僧故事圖》等,其經典之作《潑墨仙人圖》更是筆簡墨精,形神超拔,實為中國畫史上的不朽之作。
南宋以後,禪畫的盛氣隨著禪宗的衰敗而開始跌落,此時文人畫逐漸興盛起來,文人墨戲漸漸替代了禪意水墨,雖然文人的美學觀念總自覺地趨於禪意,但總的來說文人的精神認知層面終究與禪不可同語。 明代的禪畫零星散落,祖玄和尚作山水,高古蒼勁、大涵、海能(程嘉燧),常瑩等都是畫僧,吳彬是愛畫佛像的,自號「枝庵發僧」其作迥異前人,有禪家清崛之氣。明四家的作品雖亦超逸可還是文人情調,與禪畫類比,多少也偏於俗境了。
董其昌是「松江畫派」的領軍人物,其號「香光居士」他在書法、繪畫、理論、鑒定等方面在畫史上都影響巨大。董其昌身為顯宦而思庇蔭,「獨好參曹洞禪」( 陳繼儒《容台集》)在讀了《宗鏡綠》之後豁然有悟,於是游心禪悅,在書、畫、文中托以禪詞。他著有《容台集》、《畫旨》、《畫眼》及《畫禪室隨筆》。他借用禪宗南北二宗之說來將唐以後的山水畫分為南北二宋,其重視筆墨精妙,同時強調「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容台集》)。 清初,一下子出現了「四大高僧」,他們在歷史上地位非常矚目耀眼,對後人影響極大,他們的造詣超出了「俗人」難以觸及的高度。處於他們的歷史時期雖然經受了政治的影響,但每位高僧都盡顯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濃烈的禪意。」
弘仁的作品是地道的 「禪僧畫」,他每幅畫彷彿都是在「禪定」的狀態下完成的,其畫風的冷峻、凄清之美絕非一般畫家能及。弘仁是安徽歙縣人,順治四年從古航法師為僧,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明未清初王朝交替的動盪時期,弘仁也曾奮力抗清,在失敗後終於看破紅塵。其畫受到倪瓚影響甚大,氣息也最為近似,只是弘仁禪意更純正一點,筆墨更爽利一些。由於弘仁個性「少具孤性,不屑時宜」與禪宗的空凈寂寥的意境相呼而應,這就不難理解他的畫為何如此「不食人間煙火」了。 清以後的畫壇大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黃賓虹等雖不是出家僧眾但基本都以「居士」自稱,對「禪」都異常傾心,他們的作品多多少少也都潛入了「禪」的意趣因素,只是在形式上「藝術化」的手法更強化。

『捌』 收藏了一副姚俊甫先生的禪意水墨山水,請行家幫我看看。

這幅禪意水墨山水,字寫的不錯,只是這山水在什麼地方?

『玖』 水墨山水畫體現了哪些禪宗意境

中國的水墨山水畫是中國特有的繪畫形式,其中體現了大量禪宗意境。
水墨山水畫中那種大氣,淡泊,充分表現出禪宗的意境,這種畫風就是本心的暢意表達,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大多數受禪宗思想影響的畫家,都喜歡畫水墨山水。這些畫家有意識地把「禪意」、「禪趣」融入山水畫的創作之中。因而,出現了一批以追求高遠淡泊、表現主體情趣為主的畫家。